用于构造电路板上的电路板插接件的电插接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45077发布日期:2019-03-05 19:32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用于构造电路板上的电路板插接件的电插接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用于构造电路板上的电路板插接件的电插接件,以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1前序部分的到电路板。



背景技术:

所涉及的类型的电插接件例如为普通的,例如由de202006016424u1已知,并且设计有壳体,此壳体在装配状态下以壳体区段放置在电路板的顶面或底面上,从而在此构成电路板插接件。为此,在壳体中容纳电连接器元件,其在电路板接触面上具有用于电接触电路板、尤其电路板的导体电路的第一接触区段。此外,电连接器元件提供在与电路板接触面成角度的插接面上的、用于与接触件载体、尤其对应插接件的对应接触件电接触的第二接触区段,从而电路板能够借助电插接件与布置在其上的接触件载体电连接。在此,此类接触件载体能够例如通过插头、接合器、插座等构造为具有一个或多个电接触件的对应插接件,此电接触件相应地成型为用于一个或多个电连接器元件的第二接触区段的对应接触件,其例如且尤其至少区段式地与电连接器元件所涉及的第二接触区段互补。

所涉及类型的插接件中存在此种挑战,即将首先松动地放置到电路板上的电插接件在设定的位置和方位处与电路板尤其材料配合地连接。在此,通常出现的问题在于,电插接件具有倾翻的倾向,从而电插接件的倾翻至少导致电插接件与电路板上的设定位置的位置偏移,并由此使与电路板的连接变得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插接件以及一种电路板,其有利于保持位置稳定。

本发明没有使用下列构思,即通过一种支撑体实现解决方案,通过此支撑体能够至少暂时地支撑电插接件,从而使其能够与电路板相连。此外,本发明也没有使用以下构思,即通过操作设备实现解决方案,此操作设备在与电路板连接的期间固定电插接件。

本发明而是由此解决其所面对的问题,即通过电连接器元件的结构设计措施能够位置稳定地推移壳体以及容纳在其中的电连接器元件的重心。

由此,借助本发明有效地并且以简单的方式和方法克服了电插接件在电路板上的布置中出现倾翻的危险,由此,达到了电插接件在电路板上布置时的位置稳定性。

本发明通过将电连接器元件和壳体的重心巧妙地重叠实现了前述位置稳定性,使得由此得到的重心处于一个防止插接件倾翻的区域中。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通过重心的概念表示质心。

电连接器元件由板冲裁件构成并布置在壳体上,使得由壳体以及容纳在其中的电连接器元件构成的重心处于一个壳体区段之内,借助此壳体区段将电插接件在装配状态下放置在电路板上,从而将电插接件与电路板尤其材料配合地连接。根据本发明,板冲裁件也可具有变形以及表面结构。

因此,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装配状态由此确定,使电插接件放置在电路板上,并且旨在实现电插接件与电路板彼此尤其材料配合的连接,从而由此构成电路板上的电路板插接件。

根据本发明,壳体区段为此区段,借助其将电插接件在装配状态下放置在电路板上,并且此区段通过在装配状态下朝向电路板的支承面放置在电路板上。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电插接件以及根据本发明的电路板都低成本地实现了电路板电插接件。此外,不需要额外的辅助装置,这又导致了能够节约时间的操作优势。

为了获得紧凑的结构形式,将质量的累积定位在壳体区段内。为此,在本发明的一种有利的扩展方案中设置,使连接器元件的重心布置得背离连接器元件的第二接触区段,尤其朝向连接器元件的第一接触区段。

如果使电连接器元件的第二接触区段至少区段式地伸出壳体区段,如在本发明的一种有利的扩展方案中所考虑的那样,从而能够实现根据本发明的插接件或者根据本发明的电路板的尽可能紧凑的结构形式,那么则尤其使本发明的优势显现。

为了能够尽可能最优地利用电路板的面积放置电气的/电子的元件,或者能够使电路板的尺寸保持紧凑,在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扩展方案中设置,在装配状态下,电连接器元件的第二接触区段至少区段式地伸出电路板的边缘。电路板通过其边缘限定,从而根据本发明扩大电路板的使用面积。

在本发明的范围内,第一接触区段和/或第二接触区段设计得与对应插接件的接触件互补,并例如根据插座或平头插拔接触件的形式设置并构造。另一根据本发明的设计方案有利于进一步稳定位置,其中,至少一个电连接器元件的第一接触区段和/或第二接触区段分别构造为接触销,其中也包含接触销式的设计方案。作为接触销以及接触销式的设计方案的设计有利于良好的质量分布以及避免倾翻。

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实现期望的位置稳定性。尤其有利的是,在本发明一种相应的扩展方案中,至少一个电连接器元件的第一接触区段和第二接触区段通过板状的中间区段彼此相连。在此,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同样包含,第一接触区段和第二接触区段成型在板状的中间区段上,并因此电连接器元件优选为一件式的。由此,除了简单地调整所得到的重心的重量分布以外,同样还能实现操作优势。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整板状的中间区段的质量将电连接器元件用于不同的电插接件。在此,对质量的调整可例如借助缺口/孔进行,其能够以简单的方式和方法、例如通过构建一个/多个孔相应地调整/匹配。根据本发明,板状的中间区段在面积上大于电连接器元件的第一或第二接触区段,其中,中间区段例如并尤其布置在壳体区段中,由此又能够使壳体的尺寸保持紧凑。

为了促进简单的装配,在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扩展方案中设置,使至少一个的电连接器元件通过侧面开口插入壳体中,此开口例如并尤其构造在电路板接触面上或者插拔连接面上、以及在与电路板接触面上或者插拔连接面相对的壳体面上。由此,以有利的方式简化了电插接件元件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插接件的壳体内的布置。此外,由此实现了在存在多个电连接器元件的情况下,将所有电连接器元件同时装入壳体中,由此也导致了经济上的优势。

为了实现可靠的机械及电气连接,在根据本发明的插接件或根据本发明的电路板的构造方式的一种有利的扩展方案中设定,使至少一个的电连接器元件的第一接触区段设置并构造用于材料配合地与电路板相连,其中,在连接器状态下,此第一接触区段与电路板材料配合地、尤其通过焊接地相连。

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连接状态的特征在于,电插接件放置在电路板上,并且至少一个的电连接器元件或者一个或多个电连接器元件其中之一与电路板相连,尤其材料配合地相连。

为了促进根据本发明的插接件或者根据本发明的电路板的紧凑的结构形式,在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扩展方案中设定,在壳体中容纳多个电连接器元件。在此,本发明允许多个电连接器元件的总重心位于壳体区段之内。

在此,为了促进紧凑的结构形式,也通过将多个电连接器元件以行-列结构彼此间隔地布置在壳体上,如同在根据本发明的插接件或者根据本发明的电路板的结构形式的另一有利的扩展方案中所考虑的那样。

在一种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有利的扩展方案设置的、作为smd元件的构造中,本发明的优势尤其显现。smd是英文概念surface-mountdevice的缩写,其中,smd元件借助表面装配(英文:surface-mountingtechnology,smt)布置在电路板上。smd以及smt都是本领域专业人士所熟知的并因此无需其他说明的专业概念。

其优点在于,对于表面装配,根据本发明的插接件无须通过尤其防止倾翻的措施保护。因此,又实现了时间及成本优势。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其中,为多种根据本发明的电插接件代表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插接件的一个实施例,其中也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路板。

在此,所有所要求、所说明及附图中所述或示出的特征单独地以及彼此任意结合地构成本发明的主体,与其在权利要求书中的总结或对权利要求的重述无关,也与其说明或者附图中的图示无关。附图的图示分别以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电插接件的一种可能的实施形式。

因此,附图中的图示尤其不是按照比例的,从而在附图中分别采用的比例标准彼此可以不同。为了改善可视性,附图简化至有利于理解的元件/零件/构件。

在附图中,相同的或对应的零件/构件或者元件具有相同的附图标记。但是,为了改善清晰性,在附图中不是总为所有的元件/零件/构件设置附图标记,其中,通过相同的图示或者匹配于视图的图示显示对应关系。

附图中示出了:

图1以侧视图示意性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电插接件的一个实施例,

图2以图1中通过a标识的视图以示意图的方式、并且以不同于图1中的图示的大小比例示出了图1中的根据本发明的电插接件的实施例,

图3以透视视图以示意图的方式示出了图1中的根据本发明的电插接件的实施例并且

图4以侧视视图以示意图的方式示出了图1中处于装配状态的根据本发明的电插接件的实施例,其中,电插接件为了与电路板相连而布置在电路板上。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为了更佳的可视性,在构造相同或相似时,将说明简化至对实施例或附图之间的区别。

如前所述,根据附图中所示的符合本发明的电插接件所作的说明也相应地适用于根据本发明的电路板,从而附图也示出了具有其特征、特性及优势的此种电路板,其中,展示的重点在于电插接件。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所述的及所示的发明的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仅解释了本发明。

图1中以侧视视角的示意性剖面图示出了电插接件2的一个实施例,其设置用于构成电路板4上的电路板插接件2′,如在图4中所示的那样。

下文中,电插接件2也简称为插接件2。

插接件2设有壳体6,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壳体在装配状态下,如在图4中所示,借助壳体区段8放置在电路板4的顶面10上。

此外,在壳体6中容纳多个(分别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的)电连接器元件12,其分别在电路板接触面14上提供用于电接触电路板4的第一接触区段16,并且在与电路板接触面14成角度的插接面18上提供用于电气接触(未示出的)对应插接件的对应接触件的第二接触区段20。

在插接件2中,相应的电连接器元件12由板冲裁件构成并布置在壳体6上,使得由壳体6以及容纳在其中的电连接器元件12构成的重心22位于壳体区段8内。

这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重心22由通过多个电连接器元件12构成的总重心22′以及通过壳体6确定的重心22″构成,其中,在图1中,各个重心22,22′,22″通过圆形符号标识。

本发明利用合成的重心22的构建,从而如前所述地通过多个连接器元件12有利地确定其在壳体6上的位置。

在此,各个电连接器元件12的第二接触区段20区段式地伸出壳体区段8,从而第二接触区段20的一部分位于壳体区段8以外。

如图1所示,壳体区段8为借助其将插接件2在装配状态下放置到电路板4上的部分(如图4中所示),其中,壳体区段8具有支承面24,其在所示的装配状态下朝向电路板4并且借助壳体区段8放置在电路板4上。

在所示的插接件2中,各个电连接器元件12的第一接触区段16以及第二接触区段20都分别构造为(分别具有相同附图标记的)接触销16′,20′。

此外,各个电连接器元件12的第一接触区段16和第二接触区段20通过板状的中间区段26彼此相连,此中间区段在面积上大于第二接触区段20或第一接触区段16。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此大小比例,板状的中间区段26决定相应的电连接器元件12的重心。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各个电连接器元件12的结构可以彼此相同,但也可彼此不同。

如图1中可见,壳体设计得使电连接器元件12分别通过侧面开口28插入壳体6中,其中,为了电气隔离,电连接器元件分别彼此间隔并为此分别位于对应于各个电连接器元件12的(统一以附图标记32标识的)腔32中。

为了使插接件2保持在电路板4上并可靠地电接触相应电连接器元件12的相应的第一接触区段,设定使多个电连接器元件12的至少其中之一的第一接触区段16设置并构造用于与电路板4材料配合地连接,其中,此第一接触区段在连接状态下与电路板4形状配合地、在此实施例中通过焊接连接,由此,又将插接件2可靠地保持在电路板4上。

图2以在图1中用a标识的视图示出了图1中的实施例。其中可见,多个电连接器元件以行-列结构彼此间隔地布置在壳体6上,其中,各个第二接触区段20也彼此相对地布置此行-列结构中。

图4示出了,在所示的装配状态下,电连接器元件12的第二接触区段20区段式地伸出电路板4的边缘34,此边缘通过电路板4的外缘34构成。

在此,图4同样示出了具有电路板插接件2′的、根据本发明的电路板4的一个实施例,此电路板插接件由如前所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电插接件2构成。

附图标记说明

电插接件2

电路板插接件2′

电路板4

壳体6

壳体区段8

(电路板4的)顶面10

电连接器元件12

电路板接触面14

第一接触区段16

插接面18

第二接触区段20

合成的重心22

(多个电连接器元件12的)重心22′

(壳体6的)重心22″

支承面24

中间区段26

侧面开口28

腔32

(电路板30的)外缘34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