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2937发布日期:2018-11-02 21:34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插头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关于一种插头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可挠式排线(Flexible Flat Cable,FFC)具备有可任意曲挠、高讯号传输能力之优点,广泛应用在电子产品中。藉由可挠式排线的特性,电子产品内的设置空间更加灵活运用,以可挠式排线的端部插接一插头电连接器,可将插头电连接器对接到电子产品内的其它位置的插座电连接器。

一般的插头电连接器包含一塑胶板、设置于塑胶板上之复数接触端子及覆盖在塑胶板上之屏蔽壳体,塑胶板两侧分别延伸有支臂,一排线之前端复数接点接触各接触端子;当插头电连接器与插座电连接器对接时,接触端子与插座电连接器之端子接触形成电性连接,为确保其对接之稳固性,常利用插头电连接器两侧之卡勾扣合插座电连接器两侧之卡槽。而插头电连接器与插座电连接器解除对接时,则按压卡勾以解除扣锁。

一般插头电连接器的卡勾结构上无止挡结构,按压卡勾后,容易使卡勾挤压塑胶板内的结构,使卡勾结构的弹性件产生变形,影响弹性回复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是提供一种插头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复数接触端子、外壳及复数卡钩;绝缘本体一端朝外延伸端子对接板,绝缘本体另一端朝外延伸线端对接板,绝缘本体两侧设置有侧臂,各侧臂表面形成有凹槽及位于凹槽内壁面之第一弧形卡扣结构,第一弧形卡扣结构包括第一弯弧部、位于第一弯弧部两端之第一抵持部;各接触端子设置于绝缘本体,各接触端子包括延伸至端子对接板之接触段以及延伸至线端对接板之对接段;外壳覆盖于绝缘本体;及各卡钩分别设置于各凹槽,各卡钩包括对接第一弧形卡扣结构之第二弧形卡扣结构、自第二弧形卡扣结构一端朝外延伸至端子对接板侧边之钩部、自第二弧形卡扣结构另一端朝外延伸至线端对接板侧边之按压部,第二弧形卡扣结构包括第二弯弧部、位于第二弯弧部两端之第二抵持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侧臂之凹槽内壁面朝外突出有第一弯弧部及各第一抵持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卡钩包括转轴片体,转轴片体形成有凹孔结构之第二弯弧部及各第二抵持部,第一弯弧部对接第二弯弧部而穿出于第二弯弧部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弧形卡扣结构的总长度小于第二弧形卡扣结构的总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侧臂之凹槽内壁面形成有凹孔结构之第一弯弧部及各第一抵持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卡钩包括转轴片体,第二弯弧部及各第二抵持部自转轴片体底部朝外突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弧形卡扣结构的总长度大于第二弧形卡扣结构的总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按压部分别包括延伸至各侧壁外部之侧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各侧板分别包括延伸至凹槽而接触凹槽内壁面之弹臂。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表面形成有对应于第一弧形卡扣结构与第二弧形卡扣结构之检视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弧形卡扣结构包括形成于第一弯弧部内侧之第一轴部,第二弧形卡扣结构包括形成于第二弯弧部内侧之第二轴部,第一轴部对接第二轴部。

藉由卡钩的第二弧形卡扣结构与侧臂上的第一弧形卡扣结构彼此呈现半月形造型相卡合,第二弧形卡扣结构侧端旋转而抵靠于第一弧形卡扣结构,可避免过度按压卡钩的按压部使弹臂受到过度压力而变形,亦可防止弹臂的反弹力过大造成卡钩弹出侧臂的凹槽外的问题发生。并且,卡钩的第二弧形卡扣结构与侧臂上的第一弧形卡扣结构彼此呈现半月形造型相卡合,其组装上在卡勾扣合或脱离时更为便利及位移限位功能。

并且,插头电连接器与插座电连接器对插采用卡勾卡合方式固定,可有效防止对插后非主动脱离风险。

此外,外壳表面形成有对应于第一弧形卡扣结构与第二弧形卡扣结构之检视孔,由检视孔即可察看检视孔内第一弧形卡扣结构与第二弧形卡扣结构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之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之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之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之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之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之局部俯视示意图(一)。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之局部俯视示意图(二)。

图8系为本创作与插座电连接器之分解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0.................. 插头电连接器

200.................. 插座电连接器

1...................... 绝缘本体

11.................... 端子对接板

12.................... 线端对接板

13.................... 侧臂

131.................. 凹槽

133.................. 插接块

15.................... 第一弧形卡扣结构

151.................. 第一弯弧部

152.................. 第一抵持部

153.................. 第一轴部

2...................... 接触端子

21.................... 接触段

22.................... 对接段

3...................... 外壳

31.................... 检视孔

5...................... 卡钩

55.................... 第二弧形卡扣结构

551.................. 第二弯弧部

552.................. 第二抵持部

553.................. 第二轴部

555.................. 转轴片体

56.................... 钩部

561.................. 弯折部

57.................... 按压部

571.................. 侧板

572............ 弹臂。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图1为外观示意图、图2为分解示意图、图3为局部分解示意图。为插头电连接器100的第一实施例,插头电连接器100为装设有可挠式排线(Flexible Flat Cable,FFC,未图示),在此,插头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复数接触端子2、外壳3及复数卡钩5。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概呈长方形板块,绝缘本体1一端朝外延伸一端子对接板11,端子对接板11插接插座电连接器200对接槽(如图8所示),绝缘本体1另一端朝外延伸一线端对接板12,线端对接板12连接可挠式排线(图未示)。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两侧设置有一侧臂13,绝缘本体1与两侧臂13概呈ㄇ字型外观,各侧臂13表面形成有凹槽131及位于凹槽131内壁面之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各侧臂13之凹槽131内壁面朝外突出有第一弯弧部151及各第一抵持部152,意即,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形成突块结构,在此,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形成半月形(或称C字型),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为由一正圆形基础取自其中的半圆形,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包括第一弯弧部151、位于第一弯弧部151两端之第一抵持部152以及形成于第一弯弧部151内侧之第一轴部153,第一轴部153为半弧形凹部;由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的俯视观之,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的弧长等于半圆形弧长,非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的弧长可长于或短于半圆形弧长。

请同时参阅图1、图2,本实施例中,各接触端子2设置于绝缘本体1,各接触端子2包括一延伸至端子对接板11之接触段21以及延伸至线端对接板12之对接段22。

请同时参阅图1、图2及图5,图5为俯视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外壳3覆盖于绝缘本体1上下方,在此,外壳3表面形成有对应于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与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之检视孔31,由检视孔31即可察看检视孔31内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与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的状态。

请同时参阅图1、图2、图3及图6,图6为局部俯视示意图(一),本实施例中,各卡钩5为下料式成型,结构强度提高;各卡钩5分别设置于各凹槽131,各卡钩5包括对接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之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自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一端朝外延伸至端子对接板11侧边之钩部56、自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另一端朝外延伸至线端对接板12侧边之按压部57。在此,各按压部57分别包括一延伸至各侧壁外部之侧板571,并且,各侧板571分别包括延伸至凹槽131而接触凹槽131内壁面之弹臂572。弹臂572采折弯成型方式设计,弹性效果佳,强度高,易按压。

请同时参阅图1、图2、图3及图6,本实施例中,各卡钩5包括转轴片体555,转轴片体555形成有凹孔结构之第二弯弧部551及各第二抵持部552,意即,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形成凹孔结构,在此,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形成半月形(或称C字型),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为由一正圆形基础取自其中的半圆形,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包括第二弯弧部551、位于第二弯弧部551两端之第二抵持部552以及形成于第二弯弧部551内侧之第二轴部553,第二轴部553为半弧形凸部,第二轴部553卡合于第一轴部153并沿着第一轴部153旋转;由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的俯视观之,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的弧长长于半圆形弧长,非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的弧长可等于或短于半圆形弧长。

请同时参阅图1、图2、图3及图6,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形成凹孔结构的宽度实质上大于等于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形成突块结构的宽度,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可紧密的安装在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中,且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可在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中左右位移。

请同时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第一弯弧部151对接第二弯弧部551,第一弯弧部151穿出于第二弯弧部551外,第一弯弧部151突出的部位位于检视孔31内,非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态样中,第一弯弧部151未穿出于第二弯弧部551外,而检视孔31结构可省略设置,换言之,第一弯弧部151未穿出于第二弯弧部551外而抵持到外壳3,外壳3在对应第一弯弧部151的位置处不须设置穿洞。

请同时参阅图2、图5及图6,本实施例中,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的总长度小于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的总长度,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弧长短于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弧长。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可于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内旋转移动。

请同时参阅图2、图6、图7及图8,图7为局部俯视示意图(二)、图8为插头电连接器100与插座电连接器200之分解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当插头电连接器100欲拔出而脱离插座电连接器200时,可按压按压部57,使按压部57朝着侧臂13凹槽131内部移动,卡钩5以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为中心轴旋转,带动另一端之钩部56移动,使钩部56脱离插座电连接器200的卡合状态,即可拔出插头电连接器100,使插头电连接器100与插座电连接器200相分离。插座电连接器200增加上下铁壳及接地焊接脚,有效达到EMI & RFI遮蔽防护效果。

请同时参阅图2、图6、图7及图8,本实施例中,当手部离开按压部57,使按压部57未被施加加压力,按压部57则受到弹臂572的反弹力推动,使按压部57朝外部弹出,卡钩5以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为中心轴旋转,带动另一端之钩部56移动,使钩部56回复至原位。

请同时参阅图2、图6及图7,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相对于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移动的特性,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固定,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旋转。在此,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移动至第一位置(按压部57被施加加压力),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一端之第二抵持部552抵靠在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一端之第一抵持部152上,第一抵持部152提供止挡第二抵持部552的作用,第一抵持部152端缘卡住第二抵持部552端缘。此外,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移动至第二位置(按压部57未被施加加压力),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另一端之第二抵持部552可抵靠在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另一端之第一抵持部152上,第一抵持部152端缘卡住第二抵持部552端缘。第一抵持部152提供止挡第二抵持部552的作用,避免过度按压按压部57使弹臂572受到过度压力而变形,亦可防止弹臂572的反弹力过大造成卡钩5弹出凹槽131外的问题发生。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3、图6及图8,本实施例中,插头电连接器100的各侧臂13端部朝外延伸有插接块133,插头电连接器100的各卡钩5包括形成于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与钩部56之间之弯折部561,钩部56经由弯折部561弯折至插接块133表面,当插头电连接器100与插座电连接器200对接时,插接块133插入插座电连接器200凹部中限位,钩部56扣合于凹部中的卡勾槽定位。插座电连接器200的壳体和卡勾槽采用一体式设计,缩减产品组装成本及不良率。

请同时参阅图3及图4,图4为局部分解示意图,图4为插头电连接器100的第二实施例,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差别在于,第一实施例之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为突块结构,第一实施例之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为形成凹孔结构,第二实施例之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为形成凹孔结构,第二实施例之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为突块结构,意即,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突块结构与凹孔结构相互对调。

请同时参阅图4,第二实施例中,各侧臂13之凹槽131内壁面形成有凹孔结构之第一弯弧部151及各第一抵持部152,意即,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形成凹孔结构,在此,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形成半月形(或称C字型),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为由一正圆形基础取自其中的半圆形,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包括第一弯弧部151、位于第一弯弧部151两端之第一抵持部152以及形成于第一弯弧部151内侧之第一轴部153,第一轴部153为半弧形凸部,第一轴部153卡合于第二轴部553并沿着第二轴部553旋转;由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的俯视观之,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的弧长长于半圆形弧长,非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的弧长可等于或短于半圆形弧长。

请同时参阅图4,第二实施例中,各卡钩5包括转轴片体555,第二弯弧部551及各第二抵持部552自转轴片体555底部朝外突出,意即,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形成突块结构,在此,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形成半月形(或称C字型),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为由一正圆形基础取自其中的半圆形,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包括第二弯弧部551、位于第二弯弧部551两端之第二抵持部552以及形成于第二弯弧部551内侧之第二轴部553,第二轴部553为半弧形凹部;由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的俯视观之,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的弧长等于半圆形弧长,非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的弧长可长于或短于半圆形弧长。

请同时参阅图4,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的总长度大于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的总长度,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弧长短于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弧长。第二弧形卡扣结构55可于第一弧形卡扣结构15内旋转移动。

藉由卡钩的第二弧形卡扣结构与侧臂上的第一弧形卡扣结构彼此呈现半月形造型相卡合,第二弧形卡扣结构侧端旋转而抵靠于第一弧形卡扣结构,可避免过度按压卡钩的按压部使弹臂受到过度压力而变形,亦可防止弹臂的反弹力过大造成卡钩弹出侧臂的凹槽外的问题发生。并且,卡钩的第二弧形卡扣结构与侧臂上的第一弧形卡扣结构彼此呈现半月形造型相卡合,其组装上在卡勾扣合或脱离时更为便利及位移限位功能。

并且,插头电连接器与插座电连接器对插采用卡勾卡合方式固定,可有效防止对插后非主动脱离风险。

此外,外壳表面形成有对应于第一弧形卡扣结构与第二弧形卡扣结构之检视孔,由检视孔即可察看检视孔内第一弧形卡扣结构与第二弧形卡扣结构的状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