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2254发布日期:2018-12-11 21:26阅读:31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性连接一电路板与一芯片模组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美国发明专利第US6824396B2号揭示了一种用于电性连接电路板与芯片模组的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固持并延伸出绝缘本体上下表面的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包括固定于绝缘本体的固持部以及分别连接固持部上下两端的上弹臂与下弹臂,所述上、下弹臂分别连接芯片模组及电路板,当芯片模组下压所述导电端子时所述导电端子连接所述芯片模组与电路板以达成电性导通,由于目前对于电连接器传输高频信号的速度要求不断提升,而此类导电端子的上、下弹臂因抵接需求而不得不设置成弯曲的长臂状,会导致端子的电流路径过长,从而影响其高频特性,限制其传输速率。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够改善端子的高频特性,提升端子的传输速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电路板与一芯片模组,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具有若干个端子槽的绝缘本体以及若干个一一对应地收容于所述端子槽内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相对的上表面与下表面,所述端子槽贯穿所述上、下表面,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包括上下延伸的主体部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上下两端的上弹臂与下弹臂,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与所述弹性臂间隔设置的固定臂以及连接所述弹性臂与固定臂的连接桥,所述固定臂位于所述上、下弹臂之间并与所述上、下弹臂间形成间隙,所述上、下弹臂受芯片模组及电路板抵压变形而与所述固定臂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臂包括上下延伸的支撑部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部上下两端的上弧臂与下弧臂,所述上弹臂因受压而向下移动并与所述上弧臂抵接,所述下弹臂因受压而向上移动并与所述下弧臂抵接,所述连接桥从所述主体部的侧边延伸并连接至所述支撑部的侧边。

进一步地,所述上弹臂包括自所述主体部的上端朝所述支撑部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弯折部、自所述第一弯折部继续向所述支撑部的方向延伸的水平部、自所述水平部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二弯折部、自所述第二弯折部继续向上延伸的竖直部以及自所述竖直部向所述支撑部的方向弯折的上接触部。

进一步地,所述下弹臂包括自所述主体部的下端朝所述支撑部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弯折部、自所述第一弯折部继续向所述支撑部的方向延伸的水平部、自所述水平部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二弯折部、自所述第二弯折部继续向下延伸的竖直部以及自所述竖直部向所述支撑部的方向弯折的下接触部。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臂的上弧臂与下弧臂分别自所述支撑部的上下两端朝远离所述弹性臂的方向倾斜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部与支撑部相互平行,所述连接桥沿着与所述上下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桥分别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与支撑部的中间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臂包括自所述支撑部沿其宽度方向朝两侧延伸设置的倒刺,所述倒刺与所述绝缘本体干涉配合以将所述导电端子固定至所述端子槽内。

进一步地,当所述上弹臂抵压所述上弧臂时,所述上弹臂会沿着所述上弧臂滑动以提供支撑力,当所述下弹臂抵压所述下弧臂时,所述下弹臂会沿着所述下弧臂滑动以提供支撑力。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臂与所述固定臂受压抵接时,所述上、下弹臂的第一弯折部因受压而被进一步弯折,所述上、下弹臂的竖直部会沿着所述上、下弧臂的形状滑动以提供支撑力。

进一步地,所述芯片模组向下抵压所述电连接器以使所述上、下弹臂因受力变形而与所述固定臂电性接触,直至所述芯片模组与所述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绝缘本体的上、下表面接触而停止变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在对接时其上弹臂与下弹臂弹性抵接于竖直设置的固定臂,不仅有利于缩短导电端子的电流路径,而且能够在导电端子内部形成两条并联的导电路径,且能够降低总的阻抗值,改善端子的高频特性,提升端子的传输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未受压时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导电端子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6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受压时的立体图。

图8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在导电端子受压时沿A-A线的剖视图。

图9是沿图1中B-B线的剖视图。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9,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用于电性连接一电路板(未图示)与一芯片模组(未图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具有若干个端子槽10的绝缘本体1以及若干个一一对应地收容于所述端子槽10内的导电端子2,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相对的上表面11与下表面12,所述端子槽10贯穿所述上、下表面11、12。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弹性臂21,所述弹性臂21包括上下延伸的主体部210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主体部210上下两端的上弹臂211与下弹臂212,所述上弹臂211与所述下弹臂212分别用于与所述芯片模组及电路板达成电性连接。所述导电端子2还包括与所述弹性臂21间隔设置的固定臂22以及连接所述弹性臂21与固定臂22的连接桥23,所述固定臂22位于所述上、下弹臂211、212之间并与所述上、下弹臂211、212间形成间隙,所述上、下弹臂211、212受芯片模组及电路板抵压变形而与所述固定臂22抵接。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延伸出所述上表面11的顶部201、与所述顶部201相对且延伸出所述下表面12的底部202以及相对的两个侧部(未标示)。

重点参照图4至图8,所述固定臂22包括上下延伸的支撑部220以及分别连接于所述支撑部220上下两端的上弧臂221与下弧臂222,所述上弹臂211因受压而向下移动并与所述上弧臂221抵接,所述下弹臂212因受压而向上移动并与所述下弧臂222抵接,所述连接桥23从所述主体部210的侧边延伸并连接至所述支撑部220的侧边。所述上弹臂211包括自所述主体部210的上端朝所述支撑部220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弯折部2111、自所述第一弯折部2111继续向所述支撑部220的方向延伸的水平部2112、自所述水平部2112向上弯折延伸的第二弯折部2113、自所述第二弯折部2113继续向上延伸的竖直部2114以及自所述竖直部2114向所述支撑部220的方向弯折的上接触部2115,所述顶部201位于所述上接触部2115且与所述芯片模组电性连接。所述下弹臂212包括自所述主体部210的下端朝所述支撑部220的方向弯折延伸的第一弯折部2111、自所述第一弯折部2111继续向所述支撑部220的方向延伸的水平部2112、自所述水平部2112向下弯折延伸的第二弯折部2113、自所述第二弯折部2113继续向下延伸的竖直部2114以及自所述竖直部2114向所述支撑部220的方向弯折的下接触部2116,所述底部202位于所述下接触部2116且与所述电路板电性连接。

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11具有向上凸伸的上凸台110,所述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12具有向下凸伸的下凸台120,所述上弹臂211向上突伸出所述上凸台110,所述下弹臂212向下突伸出所述下凸台120,所述上弧臂221位于所述上表面11与所述上凸台110之间,所述下弧臂222位于所述下表面12与所述下凸台120之间,如此设置有利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芯片模组及所述电路板充分接触以实现稳定的电性导通。所述芯片模组向下抵压所述电连接器100以使所述上、下弹臂211、212因受力变形而与所述固定臂22电性接触,直至所述芯片模组与所述电路板分别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下表面11、12上的所述上、下凸台110、120接触而停止变形。

如图3至图9所示,所述固定臂22包括自所述支撑部220沿其宽度方向朝两侧延伸设置的倒刺2201,所述倒刺2201与所述绝缘本体1干涉配合以将所述导电端子2固定至所述端子槽10内。所述主体部210与支撑部220相互平行,所述连接桥23沿着与所述上下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延伸,所述连接桥23分别连接于所述主体部210与支撑部220的中间部分,从而使所述弹性臂21在发生变形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的受力平衡。所述固定臂22的上弧臂221与下弧臂222分别自所述支撑部220的上下两端朝远离所述弹性臂21的方向倾斜延伸。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臂21的上弹臂211与下弹臂212以所述主体部210为中心呈对称设置,所述固定臂22的上弧臂221与下弧臂222以所述支撑部220为中心呈对称设置,从而有利于所述上、下弹臂211、212发生对称的弹性形变,有利于延长导电端子2的使用寿命。

重点参照图8,当所述上弹臂211抵压所述上弧臂221时,所述上弹臂211会沿着所述上弧臂221滑动以提供支撑力,当所述下弹臂212抵压所述下弧臂222时,所述下弹臂212会沿着所述下弧臂222滑动以提供支撑力。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臂21与所述固定臂22受压抵接时,所述上、下弹臂211、212的第一弯折部2111因受压而被进一步弯折,所述上、下弹臂211、212的竖直部2114会沿着所述上、下弧臂221、222的形状滑动以提供支撑力,从而能够防止所述第一弯折部2111因受压而过度变形,避免导电端子2失去弹性,可以延长导电端子2的使用寿命。从图6可以看出,所述导电端子2的主体部210与所述支撑部220平行且竖直延伸,竖直设置可缩短所述导电端子2的横向宽度,有利于电连接器100的小型化。

继续参照图8所示,当所述芯片模组下压所述导电端子2时,所述上、下弹臂211、212分别与所述上、下弧臂221、222抵接从而分别形成第一导电路径和第二导电路径,所述第一导电路径依次经由芯片模组、上弹臂211、固定臂22、下弹臂212以及电路板,所述第二导电路径依次经由芯片模组、上弹臂211、主体部210、下弹臂212以及电路板。所述并联设置的第一、第二导电路径能够降低总的阻抗值,改善导电端子2的高频特性,提升端子的传输速度。

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导电端子2在对接时其上弹臂211与下弹臂212弹性抵接于竖直设置的所述固定臂22的上下两端,相比于只能通过弯曲的长臂状弹性臂传输电流的传统弹性端子而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所述芯片模组与电路板之间的电流路径,提高电连接器的高频性能;同时,还能够以此在导电端子2形成两条并联的导电路径,有利于进一步降低端子的总阻抗值,改善端子的高频特性,提升端子的传输速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