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2914发布日期:2018-11-20 21:01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内置有天线,以实现通信功能。现有的天线辐射效率较低,影响电子设备的通信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能够提升天线的辐射效率,提升电子设备的通信质量。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天线组件,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地极以及用于收容所述天线组件的收容空间;所述天线组件包括滑动支架及固设于所述滑动支架上的天线辐射体,所述滑动支架与所述壳体形成滑动配合,所述滑动支架可带动所述天线辐射体滑出或者滑入所述收容空间,所述滑动支架具有与所述第一地极电连接的第二地极,所述第二地极与所述第一地极的间距小于预设值;所述天线辐射体与所述第二地极电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二地极与所述第一地极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当天线辐射体滑出收容空间后,壳体与天线辐射体的距离增大,因此壳体对天线辐射体的遮挡及屏蔽效应被削弱;由于第二地极到第一地极之间的路径为天线辐射体的回地信号传输路径,当所述第二地极与所述第一地极的间距小于预设值时,回地信号传输路径较短,回地信号回流较快,使天线辐射体的辐射效率得到提升。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提升了电子设备的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滑动支架未移出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滑动支架移出时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的电子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的电子设备去除后壳后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电子设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中的电子设备去除后壳后的另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的电子设备的一种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的电子设备的又一种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种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0,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还可以是其他终端设备。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掌上电脑(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壳体和天线组件11。其中,壳体具有用于收容天线组件11的收容空间。收容空间为壳体所围成的腔室,其可以是不可直接观察到的内腔室,也可以是至少部分可观察到的结构空间。壳体还具有第一地极151,第一地极151作为整个电子设备10接入大地的接地点,可以位于收容空间内或收容空间外。

具体的,如图1-图4所示,所述壳体可以包括后壳12与前壳15。后壳12可以基本呈方框状,后壳12可以具有背板(图2和图3中平行于画面的后壳12部分)及围设在背板周缘的边框(图2和图3垂直于画面并与背板相连的后壳12部分)。后壳12与前壳15相扣合围成所述收容空间,即后壳12与所述前壳15之间的结构空间为收容空间,天线组件11可收容在前壳15与后壳12之间。所述收容空间在所述后壳12上形成出口A。优选的,出口A开设在后壳12的两个表面上(侧面和背面)。在其他实施例中,出口A可以仅开设在后壳12的一个表面(背面或侧面)上;壳体也可以是其他结构形式,不限于为包括后壳12与前壳15的装配体。

具体的,如图5和图6所示,前壳15具有所述第一地极151,天线组件11可通过前壳15上的第一地极151接入大地。由于前壳15是电子设备10的主要承载结构件,其面积较大,因此有利于天线组件11的接地,保障天线信号质量。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地极151也可以是在其他壳体上。

具体的,如图2-图5所示,天线组件11可以包括滑动支架112和设于滑动支架112上的天线辐射体111。其中,滑动支架112安装在壳体上,并与所述壳体形成滑动配合。所述滑动支架112可带动所述天线辐射体111从出口A滑出到所述收容空间外;在滑出后,所述滑动支架112又可带动所述天线辐射体111再次从出口A滑入收容空间内。优选的,在出口A仅设在边框上或同时设在边框与背板上时,滑动支架112沿平行于背板的方向滑动。当然,当出口A仅设在背板上时,滑动支架112可以沿垂直于背板的方向滑动。

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馈源,馈源设在收容空间内,用于产生激励信号,并将此激励信号传输到天线辐射体111。天线辐射体111用于接收此激励信号并辐射电磁波信号。滑动支架112上的天线辐射体111可跟随滑动支架112滑出或者滑入收容空间。滑出指天线辐射体111部分或全部移出到收容空间外,滑入则指天线辐射体111全部移入到收容空间内。天线辐射体111可以为任意材质及使用任意工艺类型制造,如为形成在滑动支架112的表面的导电材料层,例如通过LDS(激光直接成型)、PDS(直接打印成型)制造;或者为布设在滑动支架112的表面的柔性电路板,即FPC天线;或者,天线辐射体111还可以是边框天线,即利用滑动支架112上的金属框体作为天线辐射体111。天线辐射体111可以是具有任意工作频段与功能类型的天线,包括但不限于为2G天线、3G天线、4G天线、5G天线等,也不限于为BT天线、GPS天线、WIFI天线、GSM天线、LTE天线、毫米波天线等等。天线辐射体111的数量也不限于为一个,还可以是两个及以上。

本实施例中,当天线辐射体111滑出收容空间后,壳体与天线辐射体111的距离增大,因此壳体对天线辐射体111的遮挡及屏蔽效应被削弱,使得天线辐射体111的信号质量得到提升;并且天线辐射体111移出后净空区增大,从而优化了天线性能。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滑动支架112具有第二地极1121,第二地极1121与所述第一地极151电连接,并且所述第二地极1121与所述第一地极151的间距小于预设值。所述预设值可根据实际需要予以设定,例如可以根据实际的天线设计需要,经过仿真计算确定。所述预设值例如可以是10mm。天线辐射体111与所述第二地极1121电连接(图5和图6中以实线表示天线辐射体111与所述第二地极1121的电连接),进而通过所述第二地极1121与所述第一地极151电连接,从而实现天线辐射体111的接地。由于第二地极1121与第一地极151之间的路径为天线辐射体111的接地信号传输路径,当所述第二地极1121与所述第一地极151的间距小于预设值时,接地信号传输路径较短,接地信号回流较快,使天线辐射体111的辐射效率得到提升,从而提升了通信质量。

如图5和图6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与所述滑动支架112之间设有第一接地件16,所述第一地极151通过所述第一接地件16与所述第二地极1121电连接。第一接地件16包括不限于导线、金属弹片、金属连接件(例如金属螺钉)等,任意能实现电连接的部件均可作为第一接地件16。第一接地件16可以是固设在壳体上,其与第一地极151固定连接,与第二地极1121滑动接触;或者第一接地件16可以固设在滑动支架112上,其与第二地极1121固定连接,第一地极151滑动接触。使用第一接地件16可以方便第一地极151与第二地极1121的电连接。

如图7和图8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支架112上还可以固设有副电路板113,即副电路板113也跟随滑动支架112滑动。副电路板113具有与所述第二地极1121电连接的第三地极1131。所述天线辐射体111与所述第三地极1131电连接(图7和图8中以实线表示天线辐射体111与所述第三地极1131的电连接),以通过所述第三地极1131与所述第二地极1121电连接,进而与第一地极151电连接,从而实现接地。副电路板113上可以布置其他器件与电路,例如馈源(可向天线辐射体111发送激励信号)、射频电路、功能模组14(下文将会描述)等,使天线组件11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天线系统(即滑动支架112上的天线辐射体111可从副电路板113上接收激励信号,而不用从主板上接收激励信号),可实现模块化的天线设计,并且还可以兼顾其他功能(下文将会描述)。

如图7和图8所示,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支架112与所述副电路板113之间可以设有第二接地件17,第二接地件17包括不限于导线、金属弹片、金属连接件(例如金属螺钉)等,任意能实现电连接的部件均可作为第二接地件17。第二接地件17可以是固设在滑动支架112上或者副电路板113上。所述第二地极1121通过所述第二接地件17与所述第三地极1131电连接。使用第二接地件17可以方便第二地极1121与第三地极1131的电连接。第二接地件17与第一接地件16也是天线辐射体111接地信号的传输路径上的两个位置。

如图7和图8所示,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进一步的,所述副电路板113、所述滑动支架112、所述壳体依次层叠设置,即副电路板113设在滑动支架112上,滑动支架112又设在壳体上(具体可以是前壳15上)。所述第一接地件16与所述第二接地件17对称分布在所述滑动支架112的相对两侧。当第一接地件16与所述第二接地件17对称分布时,两者之间的间距较小(相较于第一接地件16与所述第二接地件17非对称分布的情况而言)。由此,天线辐射体111接地信号的传输路径中,所述第一接地件16到所述第二接地件17之间的这段传输路径较短,这使得接地信号在此段传输路径上较快回流,从而提升了天线辐射体111的辐射效率,增强了通信质量。

或者,如图9所示,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副电路板113可以设于所述滑动支架212朝向所述壳体的一侧。优选的,为避免副电路板113与壳体(例如前壳15)产生干涉,可以在滑动支架212上开设收容槽,将副电路板113收设置在收容槽中,第二地极2121通过第一连接件16与第一地极151电连接。所述第一接地件16与所述第二接地件17均位于所述滑动支架212与所述壳体之间,此种设计能使第一接地件16与所述第二接地件17的间距进一步减小(相较于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而言),由此使所述第一接地件16到所述第二接地件17之间的这段传输路径较短,这使得接地信号在此段传输路径上较快回流,从而提升了天线辐射体111的辐射效率,增强了通信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地件16可固设在所述滑动支架(例如滑动支架112或滑动支架212)上,而第二接地件17则始终是与滑动支架无相对运动的,因此所述第一接地件16与所述第二接地件17均可跟随所述滑动支架同步滑动。并且,所述第一接地件16到所述第二接地件17的间距保持恒定。由此,所述第一接地件16到所述第二接地件17之间的这段传输路径长度恒定,避免了由于第一接地件16到所述第二接地件17的间距变化(例如增大)而导致的接地信号波动,保证了接地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10所示,在上述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即所述副电路板113、所述滑动支架112、所述壳体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一接地件16与所述第二接地件17对称分布于所述滑动支架112的相对两侧),所述滑动支座312中可以设计穿孔3122,所述第一接地件16穿过所述穿孔3122与所述第二接地件17相连,以使所述第一接地件16与所述第二接地件17均可跟随所述滑动支架312同步滑动。此时,第一接地件16与第二接地件17连为一体(因此图10中使用同一阴影图案表示两者是一体式结构),这能最大程度确保所述第一接地件16到所述第二接地件17的间距保持恒定,避免第一接地件16与述第二接地件17的分体式设计带来的两者间距发生变动的风险(例如,在装配时其他部件碰撞到了第一接地件16或所述第二接地件17,使第一接地件16或所述第二接地件17发生偏位),从而保证接地效果。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令第一接地件16与第二接地件17的间距恒定。

如图10所示,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例如前壳15)上朝向所述滑动支座的表面上可以设计滑槽152,所述第一接地件16可沿所述滑槽152的内壁滑动。第一接地件16与滑槽152内壁滑动接触,以在天线辐射体111滑动时实现天线辐射体111的接地。滑槽152可对第一接地件16进行导向和限位,防止发生第一接地件16与壳体的接触不良而影响接地效果。

进一步的,如图1-图4所示,所述滑动支座(例如滑动支座112、滑动支座212、滑动支座312)上还可以设有功能模组14,所述功能模组14可随所述滑动支座滑出或滑入所述收容空间。功能模组1422为具有一定机械结构及电路结构、可接收用户或环境反馈、采集用户或环境数据、用于实现特定功能的模组,包括但不限于为摄像模组、闪光灯模组、红外模组、距离感应模组、光感模组、受话器模组、送话器模组、人脸识别模组、虹膜识别模组、指纹模组等。某些功能模组14(例如摄像模组、闪光灯模组、距离感应模组、光感模组、受话器模组、人脸识别模组、虹膜识别模组、指纹模组)可以在跟随滑动支架滑动收容空间之外时进入工作状态。例如,功能模组14可以具有连接器,在功能模组14随滑动支架移出收容空间时,连接器与电路板导通,由此使功能模组14进入工作状态。

相应的,如图1所示,所述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显示屏13,所述显示屏13安装在所述前壳15上背离所述后壳12的一面。所述显示屏13具有显示区131,所述显示区131的面积占所述显示屏13的面积的比例大于预设值。所述预设值可以根据产品设计需要确定,例如为90%。

现有产品中,功能模组14是固设在显示屏13下工作,需要利用非显示区131遮挡这些功能模组14。此种设计使得显示屏13的显示区131占比较小(即屏占比较小),显示体验受限。而本实施例的方案却是将功能模组14设为可移出收容空间,并在移出后进入工作状态,无需在显示屏13下工作,因此显示屏13无需为遮挡功能模组14而设置非显示区131。相反的,可以将显示屏13上原本遮盖功能模组14的非显示区131设计成显示区131,由此将显示区131的面积占显示屏13的面积的比例提升,从而扩大了显示屏13的屏占比,提升了观看体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的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