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装置及电容器组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30216发布日期:2019-03-30 07:53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输送装置及电容器组立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输送装置及电容器组立机。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而电容器作为电子产品中大量使用的电子元器件之一,以电视、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产品为主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产销量的持续增长,也带动了电容器的产业增长。

一般地,电容器主要包括素子及起密封作用的胶塞,素子包括由正负极箔和电解纸卷绕形成的芯包以及分别钉铆在正负极箔上的正负导针,胶塞位于芯包引出正负导针的一端且套设在正负导针上较粗的部位。在电容器的传统生产过程中,从素子的制作到素子的密封、检测再到素子的清洗,工序之间多以传送带或是人工搬运的形式传输产品,生产效率极为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生产电容器的效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电容器生产效率的输送装置及电容器组立机。

一种输送装置,包括:

圆盘,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排布的工位;

第一固定机构,安装在所述圆盘上,所述第一固定机构设有多个,与所述工位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固定胶塞;

分割器,与所述圆盘连接;以及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分割器驱动所述圆盘旋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固定机构,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安装在所述圆盘上,所述第二固定机构设有多个,与所述工位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固定机构用于固定正极导针及负极导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包括第一夹持块及第二夹持块,所述第一夹持块与所述圆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夹持块滑动设置在所述圆盘上,所述第二夹持块能沿所述圆盘的径向远离所述第一夹持块,以使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处于张开状态,所述第二夹持块还能沿所述圆盘的径向靠近所述第一夹持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回转盘,所述回转盘包括回转主体及凸块,所述回转主体与所述圆盘同轴设置,所述凸块由所述回转主体的周向侧面沿所述回转主体的径向凸出形成,所述凸块能顶开所述第二夹持块,以使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处于张开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传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通过所述传动机构驱动所述回转盘相对于所述圆盘旋转;

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连杆组件及凸轮,连杆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回转主体连接,另一端接触所述凸轮,所述凸轮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凸轮旋转;

所述圆盘每旋转固定角,所述回转盘往复摆动一次,所述固定角为相邻两所述工位之间的夹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杆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第四连杆、第五连杆及传动轮,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回转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连杆包括与所述第四连杆连接的第一杆以及与所述传动轮连接的第二杆,所述第一杆与所述第二杆连接形成V字形的所述第五连杆,且所述第一杆与所述第二杆之间的夹角为钝角,所述传动轮与所述凸轮接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位包括素子上料工位、不良品剔除工位及下料工位,所述凸块包括第一凸起、第二凸起及第三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对应于所述素子上料工位,所述第二凸起对应于所述不良品剔除工位,所述第三凸起对应于所述下料工位,所述第一凸起使得所述素子上料工位上的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处于张开状态的同时,所述第二凸起使得所述不良品剔除工位上的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处于张开状态,所述第三凸起使得所述下料工位上的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处于张开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机构还包括抵接件,所述抵接件与所述第二夹持块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处于张开状态时,所述抵接件与所述凸块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固定机构还包括弹性件及隔离件,所述弹性件沿所述圆盘的径向延伸,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夹持块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圆盘连接;

所述隔离件设于所述第二夹持块靠近所述第一夹持块的一端,所述隔离件用于分离所述正极导针及所述负极导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圆盘包括圆盘主体及延伸部,所述圆盘主体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所述延伸部设有多个,沿所述圆盘主体的周向间隔排布,多个所述延伸部与多个所述工位一一对应;

所述圆盘上设有固定槽及通孔,所述固定槽沿所述圆盘的径向贯穿所述延伸部并延伸至所述圆盘主体上,所述第二固定机构安装在所述固定槽内,所述通孔沿所述圆盘的轴向贯穿所述延伸部,并与所述固定槽连通,所述通孔用于供所述正极导针及所述负极导针穿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圆盘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设于所述圆盘主体设有所述固定槽的一面,以在所述圆盘的轴向上限定所述第二固定机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包括固定块、活动块、转轴及伸缩件,所述固定块与所述圆盘固定连接,所述活动块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圆盘转动连接,所述固定块与所述活动块共同夹持所述胶塞,所述转轴的轴线平行于所述圆盘的轴线,所述伸缩件的一端与所述活动块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圆盘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块包括沿所述圆盘的轴向层叠设置的第一固定件及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活动块共同夹持所述胶塞,所述第一固定件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胶塞的缺口,所述第二固定件用于抵顶所述胶塞,所述第二固定件上设有与所述缺口连通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胶塞的直径,所述固定孔用于供正极导针及负极导针穿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位包括沿所述圆盘的转动方向依次排布的胶塞上料工位、素子上料工位、上顶工位、拉脚工位、不良品剔除工位、过渡工位及下料工位;

各所述工位之间等夹角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位设有十二个,各所述工位之间的夹角为30°。

一种电容器组立机,用于装配素子及胶塞,以将所述素子的正极导针和负极导针分别插入所述胶塞的两个塞孔内,所述电容器组立机包括:

输送装置,包括圆盘、第一固定机构及驱动机构,所述圆盘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排布的工位,所述第一固定机构安装在所述圆盘上,所述第一固定机构设有多个,与所述工位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固定机构用于固定胶塞,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圆盘旋转;

胶塞上料装置,用于将所述胶塞传送至所述第一固定机构上;

素子上料装置,用于将所述素子传送至所述输送装置上,并使得所述正极导针和所述负极导针穿过两个所述塞孔;

拉脚装置,用于拉动所述正极导针和所述负极导针;以及

下料装置,用于将装配好的所述素子与所述胶塞顶出所述第一固定机构;

其中,所述胶塞上料装置、所述素子上料装置、所述拉脚装置及所述下料装置沿所述圆盘的转动方向依次排布。

上述的电容器组立机,通过圆盘的转动实现间歇性传输,使得电容器得以自动化连续生产,不仅降低了人工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另外,与传统生产设备中使用的传送带相比,输送装置还减小了占用的空间,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检测装置及不良品剔除装置,所述检测装置位于所述素子上料装置与所述拉脚装置之间,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所述素子的极性,所述不良品剔除装置位于所述拉脚装置与所述下料装置之间,所述不良品剔除装置用于顶出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出的不合格的所述素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素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胶塞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方式的电容器组立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电容器组立机中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输送装置中圆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的输送装置中的工位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的输送装置中局部结构的仰视图;

图8为图7所示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8所示的第一固定机构中固定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4所示的输送装置在一个工位处的剖视图;

图11为图4所示的输送装置中回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4所示的输送装置中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1和图2,电容器包括素子10及胶塞20,素子10包括由正极箔、负极箔及电解纸卷绕形成的芯包12、钉铆在正极箔上的正极导针14及钉铆在负极箔上的负极导针16,正极导针14和负极导针16从芯包12的一端引出。正极导针14包括正极粗针部14a及正极细针部14b,正极粗针部14a的一端钉铆在正极箔上,另一端与正极细针部14b连接。负极导针16包括负极粗针部16a及负极细针部16b,负极粗针部16a的一端钉铆在负极箔上,另一端与负极细针部16b连接。胶塞20用于盖住芯包12的端部,以起密封作用。胶塞20上设有两个塞孔22,正极导针14穿设在其中一个塞孔22内,负极导针16穿设在另一个塞孔22内,其中,塞孔22的孔径大于正极细针部14b和负极细针部16b的直径,小于正极粗针部14a和负极粗针部16a的直径,从而正极粗针部14a与负极粗针部16a插入至塞孔22内能实现素子10与胶塞20的紧密配合。

基于手工装配的费时费力,本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能够自动装配素子10和胶塞20的电容器组立机,同时结合图3,电容器组立机包括起传输作用的输送装置30以及设置在输送装置30外围且沿着输送装置30传输方向依次排布的胶塞上料装置40、素子上料装置50、检测装置60、拉脚装置70、不良品剔除装置80及下料装置90,其中,胶塞上料装置40用于将胶塞20传送至输送装置30上,接着,在输送装置30传输的过程中,素子上料装置50用于将素子10传送至输送装置30上,并使得正极导针14和负极导针16穿过两个塞孔22,以实现素子10和胶塞20的初步装配。检测装置60用于检测素子10的极性,主要为正极导针14和负极导针16的极性。拉脚装置70用于拉动正极导针14和负极导针16,以使正极粗针部14a与负极粗针部16a插入至塞孔22内,实现素子10和胶塞20的装配。若检测装置60的检测结果正常,则素子10为合格品,待装配完成后,由下料装置90顶出;若检测装置60的检测结果异常,则素子10为不良品,待装配完成后,由不良品剔除装置80顶出。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检测装置60还可以设置在拉脚装置70和不良品剔除装置80之间。或者,拉脚装置70和不良品剔除装置80也可以直接省略,待完成批量装配后统一检测。

值得一提的是,不良品剔除装置80采用了电吸铁结构,若素子10为合格品,不良品剔除装置80只有下降动作,不会触碰到素子10和胶塞20,若素子10为不良品,不良品剔除装置80会进行翻转动作,以正对着素子10和胶塞20,从而不良品剔除装置80下降时会顶出素子10和胶塞20。

请参考图4及图7,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装置30采用圆周间歇式的传送方式。具体地,输送装置30包括圆盘100、驱动机构(图未示)、第一固定机构200、第二固定机构300、回转盘400、分割器500及传动机构600,其中,圆盘100与回转盘400同轴设置,且两者共用一个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通过分割器500驱动圆盘100旋转,且圆盘100的转动方向即为输送装置30的传输方向,驱动机构通过传动机构600驱动回转盘400旋转,因传动方式不同,圆盘100与回转盘400能实现相对转动。第一固定机构200与第二固定机构300均安装在圆盘100上,第一固定机构200用于固定胶塞20,第二固定机构300主要用于固定正极导针14和负极导针16。

如图4及图5所示,圆盘100包括圆盘主体110及延伸部120,圆盘100主体与驱动机构连接,延伸部120设有多个,沿圆盘100主体的周向间隔排布。圆盘100上设有固定槽130及通孔140,固定槽130沿圆盘100的径向贯穿延伸部120并延伸至圆盘100主体上,第二固定机构300安装在固定槽130内。通孔140沿圆盘100的轴向贯穿延伸部120,并与固定槽130连通,通孔140用于供正极导针14及负极导针16穿设。第一固定机构200安装在延伸部120上,与第二固定机构300相对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延伸部120也可以省略,固定槽130及通孔140均设置在圆盘主体110上。

圆盘100还包括盖板150,盖板150设于圆盘100主体设有固定槽130的一面,以在圆盘100的轴向上限定第二固定机构30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在固定槽130上设置沿圆盘主体110径向延伸的条形轨,第二固定机构300上设置与条形轨配合的条状凹槽,以省略盖板150。

圆盘100上设有多个沿其周向间隔排布的工位,延伸部120与工位一一对应。具体地,请参考图3、图4及图6,工位包括与胶塞上料装置40对应的胶塞上料工位101、与素子上料装置50对应的素子上料工位102、与拉脚装置70对应的上顶工位103和拉脚工位104、与不良品剔除装置80对应的不良品剔除工位105、过渡工位106以及与下料装置90对应的下料工位107,而且,胶塞上料工位101、素子上料工位102、上顶工位103、拉脚工位104、不良品剔除工位105、过渡工位106以及下料工位107沿着圆盘100的转动方向依次排布。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位设有十二个,其中,包含五个胶塞上料工位101、一个素子上料工位102、两个上顶工位103、一个拉脚工位104、一个不良品剔除工位105、一个过渡工位106以及一个下料工位107。当然,各工位的数目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进行确定,另外,各工位的排布顺序也可以根据实际生产改变,比如,改变不良品剔除工位105、过渡工位106及下料工位107三者之间的排布顺序。此外,根据实际生产情况,有些工位也可以直接省略,比如:上顶工位103、过渡工位106等,或者,有些工位可以空置,比如部分胶塞上料工位101。

进一步,各工位之间等夹角设置,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各工位之间的夹角为30°。驱动机构每驱动一次,圆盘100就旋转30°,从而带动安装在圆盘100上的胶塞20或素子10与胶塞20的装配体从上一个工位旋转至下一个工位。这种通过圆盘100实现的间歇式的传送方式不仅能使得各工序之间有序配合,实现连续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还能降低人工成本,另外,与传送带相比,还能减小占用的空间体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固定机构200与第二固定机构300均设有多个,且分别与工位一一对应设置。每个工位上的第一固定机构200与第二固定机构300的结构相同,下面仅以其中一个工位上的第一固定机构200和第二固定机构300为例说明。

请参考图7至图9,第一固定机构200包括固定块210、活动块220、转轴230及伸缩件240,固定块210与圆盘100固定连接,活动块220通过转轴230与圆盘100转动连接,固定块210与活动块220共同夹持胶塞20。转轴230的轴线平行于圆盘100的轴线,伸缩件240的一端与活动块220连接,另一端与圆盘100连接。

在第一固定机构200处于闭合的状态下,固定块210与活动块220形成的空间小于胶塞20的直径,因此,当胶塞20被推入固定块210与活动块220之间时,伸缩件240一直处于压缩状态,在伸缩件240的回复力下,胶塞20便能被紧紧地夹持在固定块210与活动块220之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活动块220可以与圆盘100滑动连接而省略转轴230。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块210包括沿圆盘100的轴向层叠设置的第一固定件212及第二固定件214,第一固定件212与活动块220共同夹持胶塞20,第一固定件212上设有用于容纳胶塞20的缺口216。第二固定件214用于抵顶胶塞20,第二固定件214上设有与缺口216连通的固定孔218,固定孔218的孔径小于胶塞20的直径,固定孔218用于供正极导针14及负极导针16穿设。

第二固定件214主要起到限制胶塞20移动的作用,拉脚装置70在拉动正极导针14和负极导针16时,第二固定件214能避免出现胶塞20随素子10一起移动,而导致素子10与胶塞20装配失败的情况。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件214也可以省略,直接在第一固定件212上开设阶梯槽即可。

请参考图4及图10,第二固定机构300包括第一夹持块310及第二夹持块320,第一夹持块310与圆盘100固定连接,第二夹持块320滑动设置在圆盘100上,第二夹持块320能沿圆盘100的径向远离第一夹持块310,以使第二固定机构300处于张开状态,第二夹持块320还能沿圆盘100的径向靠近第一夹持块310。

第二固定机构300还包括隔离件330,隔离件330设于第二夹持块320靠近第一夹持块310的一端,隔离件330用于分离正极导针14及负极导针16,以避免正极导针14与负极导针16接触在一起,而导致不良品剔除装置80或是下料装置90将素子10和胶塞20顶出时压断正极导针14与负极导针16。

第二固定机构300还包括弹性件340,弹性件340沿圆盘100的径向延伸,弹性件340的一端与第二夹持块320连接,另一端与圆盘100连接。第二固定机构300处于张开状态时,弹性件340被压缩,在弹性件340的回复力下,弹性件340会推动第二夹持块320复位,以使第二固定机构300闭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机构300的张开是通过回转盘400的转动实现的。具体地,同时结合图11,回转盘400包括回转主体410及凸块420,回转主体410与圆盘100同轴设置,凸块420由回转主体410的周向侧面沿回转主体410的径向凸出形成,凸块420能顶开第二夹持块320,以使第二固定机构300处于张开状态。

进一步,第二固定机构300还包括抵接件350,抵接件350与第二夹持块320连接,第二固定机构300处于张开状态时,抵接件350与凸块420抵接。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抵接件350包含轴承,与凸块420之间的摩擦力为滚动摩擦,从而能减小两者之间的摩擦力。

由于回转盘400与圆盘100能相对转动,从而当凸块420旋转至与抵接件350抵接时,凸块420便能使得第二夹持块320朝向远离第一夹持块310的方向移动,第二固定机构300便张开了。当凸块420旋转至与抵接件350分离后,第二夹持块320便在弹性件340的作用下朝向第一夹持块310移动,第二固定机构300便闭合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气缸带动第二夹持块320移动。

另外,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凸块420设置在回转主体410的周向内侧面上,第二夹持块320至第一夹持块310的方向与圆盘100的径向向外的方向一致。第二固定机构300张开的过程中,第二夹持块320沿着圆盘100的径向向内的方向移动,第二固定机构300闭合的过程中,第二夹持块320沿着圆盘100的径向向外的方向移动。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凸块420还可以设置在回转主体410的周向外侧面上,第二夹持块320至第一夹持块310的方向与圆盘100的径向向内的方向一致。第二固定机构300张开的过程中,第二夹持块320沿着圆盘100的径向向外的方向移动,第二固定机构300闭合的过程中,第二夹持块320沿着圆盘100的径向向内的方向移动。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装置30来说,在素子上料工位102、不良品剔除工位105及下料工位107上均需要第二固定机构300能够张开,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凸块420包括第一凸起422、第二凸起424及第三凸起426,第一凸起422对应于素子上料工位102,第二凸起424对应于不良品剔除工位105,第三凸起426对应于下料工位107。在素子上料工位102上,第二固定机构300张开的目的是为了正极导针14和负极导针16能够穿过,在不良品剔除工位105上,第二固定机构300张开的目的是便于不良品剔除装置80将装配好的且不合格的素子10与胶塞20顶出,在下料工位107上,第二固定机构300张开的目的是便于下料装置90将装配好的且合格的素子10与胶塞20顶出。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凸起422使得素子上料工位102上的第二固定机构300处于张开状态的同时,第二凸起424使得不良品剔除工位105上的第二固定机构300处于张开状态,第三凸起426使得下料工位107上的第二固定机构300处于张开状态。也即,在这三个工位上的第二固定机构300能够同时张开。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圆盘100每转动固定角(相邻两工位之间的夹角),回转盘400便往复摆动一次,也即,在一个工位上,第二固定机构300能进行一次张开动作和一次闭合动作。而回转盘400的往复摆动是通过传动机构600实现的。

具体地,如图4、图11及图12所示,传动机构600包括连杆组件610及凸轮620,连杆组件的一端与回转主体410连接,另一端接触凸轮620,凸轮620与驱动机构连接,驱动机构驱动凸轮620旋转。

连杆组件6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杆630、第二连杆640、第三连杆650、第四连杆660、第五连杆670及传动轮680,第一连杆630远离第二连杆640的一端与回转主体410固定连接。第五连杆670包括与第四连杆660连接的第一杆672以及与传动轮680连接的第二杆674,第一杆672与第二杆674连接形成V字形的第五连杆670,且第一杆672与第二杆674之间的夹角为钝角,传动轮680与凸轮620接触。

驱动机构驱动凸轮620旋转的过程中,凸轮620会推动传动轮680来回摆动,在第五连杆670、第四连杆660、第三连杆650、第二连杆640及第一连杆630的传动作用下,最终转化为回转盘400的往复摆动。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杆组件610所使用的连杆的数目以及连杆的形状均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状况更改,只要能实现回转盘400的往复摆动即可。

下面以装配一个胶塞20和一个素子10为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组立机的工作原理:

在邻近下料工位107的胶塞上料工位101上,胶塞上料装置40将胶塞20传送至第一固定机构200中。圆盘100间歇性地旋转五次后,胶塞20被传送至素子上料工位102上,在素子上料工位102上,第二固定机构300张开,素子上料装置50将素子10的正极细针部14b和负极细针部16b分别插入胶塞20的两个塞孔22后,第二固定机构300闭合以夹持正极细针部14b和负极细针部16b。

圆盘100继续旋转,将素子10与胶塞20一起传送至上顶工位103上。在上顶工位103上,拉脚装置70会上顶素子10,使素子10相对于胶塞20向上移动,缩短正极粗针部14a、负极粗针部16a与胶塞20之间的距离。圆盘100继续旋转,将素子10与胶塞20一起传送至上顶工位103上,进一步缩短正极粗针部14a、负极粗针部16a与胶塞20之间的距离。在两个上顶工位103之间,检测装置60完成对素子10的极性检测。

圆盘100继续旋转,将素子10与胶塞20一起传送至拉脚工位104上。在拉脚工位104上,拉脚装置70拉动正极导针14和负极导针16,使得正极粗针部14a、负极粗针部16a分别插入两个塞孔22内,也即完成素子10和胶塞20的装配。

圆盘100继续旋转,将素子10与胶塞20一起传送至不良品剔除工位105上。在不良品剔除工位105上,第二固定机构300张开,若素子10为合格品,则不良品剔除装置80不会进行翻转动作,若素子10为不良品,则不良品剔除装置80会进行翻转及下降动作,将素子10与胶塞20一同顶出输送装置30。第二固定机构300闭合后,圆盘100继续旋转,进入过渡工位106。在过渡工位106上停留一段时间后,圆盘100继续旋转,进入下料工位107。在下料工位107上,无论是否还装有素子10和胶塞20,下料装置90都会进行下降动作,若素子10为合格品,下料装置90便会将素子10与胶塞20一同顶出输送装置3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