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液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24406发布日期:2020-12-25 11:5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电池液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池液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液冷装置。



背景技术:

电池包内布置模组同时也会布置液冷板用于模组冷却或者加热,但是很多时候电池包实际空间并不规则,导致能够容纳的模组数量有限,同时也导致电池包内空间使用率不高。同时,受限于现有的液冷板无法承受挤压,导致模组的布置方式也仅仅能够按照单层集中式布置,导致空间利用率也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液冷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包内模组摆放方式单一,空间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液冷装置,包括:液冷管路以及与之相连的双层立式冷却板;

所述双层立式冷却板包括:第一承压立板和第一承压横板;

所述第一承压立板和所述第一承压横板固定相连,且所述第一承压立板和所述第一承压横板的两侧板面上均设置有第一模组紧固件;

所述第一承压立板和所述第一承压横板内均开设有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设置有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和所述第一出液口分别与所述液冷管路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电池液冷装置还包括:侧放模组冷却板;

所述侧放模组冷却板包括:第二承压立板;

所述第二承压立板内上开设有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上开设有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所述第二进液口和所述第二出液口分别与所述液冷管路相连;

所述第二承压立板的两侧板面上均设置有第二模组紧固件。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电池液冷装置还包括:单模组冷却板;

所述单模组冷却板内开设有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三流体通道上开设有第三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所述第三进液口和所述第三出液口分别与所述液冷管路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单模组冷却板上设置有第一导热垫。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电池液冷装置还包括:并列集中式模组冷却板;

所述并列集中式模组冷却板内开设有第四流体通道,所述第四流体通道上开设有第四进液口和第四出液口,所述第四进液口和所述第四出液口分别与所述液冷管路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并列集中式模组冷却板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并列的模组固定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并列的模组固定区域均设置有第二导热垫。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电池液冷装置还包括:t形集中式模组冷却板;

所述t形集中式模组冷却板整体呈t字形,且其内部设置有第五流体通道,所述第五流体通道上开设有第五进液口和第五出液口,所述第五进液口和所述第五出液口分别与所述液冷管路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t形集中式模组冷却板布置成三块单模组固定区。

进一步地,所述三块单模组固定区上均设置有第三导热垫。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动力电池液冷装置,通过设置相互垂直的具备一定承压能力的第一承压立板和第一承压横板作为双层立式冷却板,从而能够在第一承压横板的两侧均可设置模组实现液冷和加热操作,从而实现双层布置,达到提升空间利用率的效果;同时第一承压立板的竖直布置的方式还能够实现模组的侧放布置液冷或者加热的方式,从而能够适应更多的布置空间的场景;从而整体上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单模组,集中并列式的布置方式,进一步丰富了模组的冷却摆放方式,大幅提升摆放灵活性,从而能够提升适应电池包内实际空间场景的能力,从而提升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液冷装置的结构示意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动力电池液冷装置的翻转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层立式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侧放模组冷却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6-液冷管路,7-第二导热垫,11-单模组冷却板,12-并列集中式模组冷却板,13-t形集中式模组冷却板,14-双层立式冷却板,141-第一进水口,142-第一出水口,143-第一承压横板,144-第一承压立板,15-侧放模组冷却板,151-第二进水口,152-第二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液冷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包内模组摆放方式单一,空间利用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1、图2和图3,一种动力电池液冷装置,包括:液冷管路6以及与之相连的双层立式冷却板14;所述双层立式冷却板14包括:第一承压立板144和第一承压横板143;所述第一承压立板144和所述第一承压横板143呈垂直状态固定相连,且所述第一承压立板144和所述第一承压横板143的两侧板面上均设置有第一模组紧固件,从而人能够在两面均可固定模组;所述第一承压立板144和所述第一承压横板143内均开设有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设置有第一进液口141和第一出液口142,所述第一进液口141和所述第一出液口142分别与所述液冷管路6相连。

所述第一承压立板144和所述第一承压横板143具备一定的抗压强度,能够承受模组的压力,从而能够满足双层布置的支撑强度需求;同时,双层布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立体高度空间,相对于仅能够单层布置的常规布置方式,大幅提升了空间利用率,特别是针对有限空间的电池包,能够容纳更多的模组。

同时,所述第一承压立板144能够实现模组的侧放布置方式,从而能够相对于常规的立式布置方式,丰富了模组的布置方式,从而可以适应更多的布置空间场景,提升空间利用率。

参见图1、图2和图4,所述动力电池液冷装置还包括:侧放模组冷却板15;所述侧放模组冷却板15包括:第二承压立板;所述第二承压立板内上开设有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流体通道上开设有第二进液口151和第二出液口152,所述第二进液口151和所述第二出液口152分别与所述液冷管路6相连;所述第二承压立板的两侧板面上均设置有第二模组紧固件,实现双侧布置模组冷却方式,从而能够丰富模组的布置方式,提升在电池包内的布置灵活性,从而能够在有限空间内布置更多的模组并实现液冷或者加热。

参见图1和图2,为了进一步丰富液冷布置方式,所述动力电池液冷装置还包括:单模组冷却板11;所述单模组冷却板11内开设有第三流体通道,所述第三流体通道上开设有第三进液口和第三出液口,所述第三进液口和所述第三出液口分别与所述液冷管路6相连;且所述单模组冷却板11上设置有第一导热垫。

相类似的,所述动力电池液冷装置还包括:并列集中式模组冷却板12;所述并列集中式模组冷却板12内开设有第四流体通道,所述第四流体通道上开设有第四进液口和第四出液口,所述第四进液口和所述第四出液口分别与所述液冷管路6相连。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并列集中式模组冷却板12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并列的模组固定区域,从而使得集中并列布置的模组能够有效利用空间,并且降低相互接触的风险。

为了提升导热效率,所述多个并列的模组固定区域均设置有第二导热垫7。

进一步地,所述动力电池液冷装置还包括:t形集中式模组冷却板13;所述t形集中式模组冷却板13整体呈t字形,且其内部设置有第五流体通道,所述第五流体通道上开设有第五进液口和第五出液口,所述第五进液口和所述第五出液口分别与所述液冷管路6相连,所述t形集中式模组冷却板布置成三块单模组固定区,从而适配三个单独的模组,所述三块单模组固定区上均设置有第三导热垫。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动力电池液冷装置,通过设置相互垂直的具备一定承压能力的第一承压立板和第一承压横板作为双层立式冷却板,从而能够在第一承压横板的两侧均可设置模组实现液冷和加热操作,从而实现双层布置,达到提升空间利用率的效果;同时第一承压立板的竖直布置的方式还能够实现模组的侧放布置液冷或者加热的方式,从而能够适应更多的布置空间的场景;从而整体上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单模组,集中并列式的布置方式,进一步丰富了模组的冷却摆放方式,大幅提升摆放灵活性,从而能够提升适应电池包内实际空间场景的能力,从而提升空间利用率。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