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528363发布日期:2021-01-05 17:58阅读:8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连接器,且特别是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为电子装置上常见的零组件,其可与其他电子装置上相匹配的电连接器相互连接,以作为两电子装置之间的讯号与电力的传输媒介。现有的电连接器,例如通用序列汇流排(universalserialbus,usb)电连接器,因具有热插拔的功能,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普遍的讯号传输与充电介面。

目前usb协定又新增了c型(typec)电连接器之规格,其除可提供10gbps的超高速的资料传输速率之外,且其插接口呈对称而可正、反插接,因而广泛应用在各种电子装置,例如笔记型电脑。随着用途不同,usbtypec之电连接器也存在不同的尺寸规格,例如当其用于充电装置时,便与仅用于讯号传输时的状态带来明显的尺寸差异。同时,此举伴随而来的便是制程的复杂化,往往因尺寸规格的差异所造成制程良率的不稳定,而增加了制程管理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由组装式结构而提高端子的可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适于配置在电路板上。电连接器包括端子组、第一绝缘件、至少一第二绝缘件以及第三绝缘件。端子组包括多个端子,各端子具有第一连接部、弯折与第二连接部,弯折位于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二连接部连接电路板。第一绝缘件结合第一连接部。第二绝缘件结合端子且位于弯折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第三绝缘件与第二绝缘件扣接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端子组区分为第一群端子与第二群端子。电连接器包括一对第二绝缘件,其中一第二绝缘件结合第一群端子,另一第二绝缘件结合第二群端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连接器还包括至少一屏蔽件,配置于第一绝缘件且位于第一群端子与第二群端子之间,屏蔽件局部暴露出第一绝缘件之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群端子包括排列在最旁侧的至少一第一接地端子,第二群端子包括排列在最旁侧的至少一第二接地端子。第二接地端子对应第一接地端子,屏蔽件位于第一接地端子与第二接地端子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屏蔽件相对于电路板的高度为5mm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当上述的第二绝缘件尚未结合第一群端子、第二群端子时,第一群端子与第二群端子不具上述的弯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弯折从第一绝缘件与第三绝缘件之间暴露出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连接器还包括壳体,组装至第一绝缘件与第三绝缘件,且壳体遮蔽弯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绝缘件具有镂空部,第二绝缘件穿过镂空部而扣接于第三绝缘件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镂空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镂空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一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镂空部的延伸方向正交于第一连接部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部的延伸方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绝缘件在镂空部的剖面呈日字形、工字形或e字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连接器是一充电装置的插座电连接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电连接器是usbtype-c连接器。

基于上述,电连接器包括端子组与搭配的第一绝缘件、至少一第二绝缘件与第三绝缘件,其中第二绝缘件分别先与对应的多个端子结合,并使端子形成折弯后,再由第二绝缘件与第三绝缘件的相互扣接,进而使电连接器能顺利地配置在电路板上。此举让第二绝缘件位于弯折与第二连接部之间,以让第二绝缘件能顺利地与第三绝缘件相互卡扣结合所产生的组装式结构,以简化电连接器的结构与其制程,并据以改善现有制程无法因应尺寸差异等制品需求的情形。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图1b以另一视角绘示图1c的电连接器。

图1c绘示图1a的电连接器的部分构件示意图。

图2是图1a的电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3是图2的端子组于制作前的示意图。

图4a是图1a的电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4b是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4c是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剖面图。

图5是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充电装置

100:电连接器

110:第一绝缘件

111、112、113:部件

120a、120b、120c、120d:第二绝缘件

130、330、430、530:第三绝缘件

131、132:镂空部

140:端子组

141:第一群端子

141a、142a:端子原材

142:第二群端子

143:第一连接部

144:第二连接部

145:弯折

150:壳体

160a、160b:屏蔽件

200:电路板

a1~a8、b1~b8:端子

a11~a81、b11~b81:延伸部分

ch:中心高度

x-y-z:直角座标。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图1b以另一视角绘示图1c的电连接器。图1c绘示图1a的电连接器的部分构件示意图。图式中同时提供直角座标x-y-z以利于相关构件的描述。请参考图1a、图1b与图1c,在本实施例中,电连接器100例如是usbtype-c连接器,其配置(焊接)在电路板200上以作为插座电连接器,且更进一步地说,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是作为让充电装置10能提供电力输出的插座电连接器。

电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件110、端子组140、第三绝缘件130、壳体150以及屏蔽件160a、160b,端子组140包括第一群端子141与第二群端子142,其在处是沿z轴呈上、下对应地配置,以使端子组140的这些端子a1~a8与b1~b8在第一绝缘件110处形成与外部电连接器(插头电连接器,在此未绘示)对接的连接介面。屏蔽件160a、160b配置于第一绝缘件110之内且从第一绝缘件110沿x轴的相对两侧而部分露出,除作为第一绝缘件110的强化结构之外,还能提供电连接器100与外部电连接器对接时的接地效果。

再者,端子组140的这些端子a1~a8与b1~b8在焊接至电路板200之前已先弯折并插入第三绝缘件130,且壳体150组装于第一绝缘件110与第三绝缘件130且遮蔽端子组140从第一绝缘件110与第三绝缘件130外露的部分,而如图1a与图1b所示,壳体150位于底部的凸起作为电连接器100组装至电路板200的定位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50除能达到前述屏蔽端子组140外露出绝缘件的部分以及定位于电路板200的效果外,也能据以电性传导致电路板200而达到接地效果。

图2是图1a的电连接器的爆炸图。请参考图2,详细而言,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还包括第二绝缘件120a、120b,前述第一群端子141的端子a1~a8,以及第二群端子142的端子b1~b8,皆具有类似的结构。以图2所示端子a8为例,其具有第一连接部143、弯折145以及第二连接部144,其中第一连接部143是与第一绝缘件110相结合,第二连接部144是用以焊接于电路板200,而弯折145连接在第一连接部143与第二连接部144之间,相当于第一连接部143沿y轴延伸,经过弯折145,而改为沿z轴延伸的第二连接部144。当壳体150组装至第一绝缘件110与第三绝缘件130之前,弯折145是从第一绝缘件110与第三绝缘件130之间暴露出来,直至组装壳体150之后才将弯折145遮蔽,亦即对于端子组140而言,相当于第二绝缘件120a、120b是分别结合第一群端子141、第二群端子142且位于弯折145与第二连接部144之间。

请参考图2并对照图1c,第三绝缘件130具有沿z轴延伸的镂空部131、132,也就是镂空部131、132的延伸方向是与第二连接部144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绝缘件120b、120a穿过镂空部131、132而被纳入第三绝缘件130之内,且第二绝缘件120a、120b是与第三绝缘件130相互扣接在一起。在此并未限制构件彼此扣接的结构,其可从现有技术中得知。这些端子a1~a8与b1~b8的第二连接部144会从第三绝缘件130的底部穿出,如图1b所示,以利穿设于电路板200。

还需说明的是,第一绝缘件110包括部件111、112与113,而端子组140的这些端子a1~a8与b1~b8在其第一连接部143处是与部件111、112与113相互结合,图2虽将第一绝缘件110拆分为不同部件而与端子a1~a8、b1~b8相互套合组装,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端子组140的这些端子a1~a8与b1~b8在其第一连接部143处也可由模内射出(insertmolding)技术而与第一绝缘件110相互结合。

此外,如图2所示,由于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是作为充电用途而毋须传输高频信号,因此本实施例的一对屏蔽件160a、160b便能省却大部面积而仅留在接地端子之间。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第一群端子141中,排列在最旁侧的端子a1、a8是接地端子,而在第二群端142中,排列在最旁侧的端子b1、b8是接地端子,且屏蔽件160a是位于端子a1、b1之间,屏蔽件160b是位于端子a8、b8之间。如此一来,即能有效地节省电连接器100的制作成本。当然,在另一未绘示的实施例中,当电连接器需进行高频讯号传输时,则现有一对屏蔽件160a、160b将朝彼此延伸而成为一体结构,以达到所需的屏蔽效果。

请再参考图1a,由于电连接器100是作为充电装置10电力输出之用,因此其与电路板200之间会沿z轴保持一定高度,以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为例,其屏蔽件160a(或160b)相对于电路板200的上板面存在中心高度ch,且所述中心高度ch大于或等于5mm。

正如上述,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仅作为讯号传输的电连接器,其并不需要较高的中心高度ch。也就是说,现有仅用于传输讯号的电连接器,其中心高度ch约是等于或小于4mm。然而,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由于具有较高的中心高度ch,因此在电连接器100的制作过程中,为了避免端子与绝缘件进行结合(例如模内射出)时因尺寸过大而造成不良,因此本实施例采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方式,以简化制程并优化端子与绝缘件的结构。

图3是图2的端子组于制作前的示意图。请参考图2与图3,有别于现有技术是将端子弯折后再与绝缘件结合,本实施例的端子组140是先将所需端子先行排列完成后,再分别由第二绝缘件120a或120b将其结合,也就是如图3所示,端子原材141a包括端子a1~a8以及其延伸部分a11~a81(图3,以虚线绘示的结构),端子原材142a包括端子b1~b8以及其延伸部分b11~b81(图3,以虚线绘示的结构)。换句话说,图3所示的工序是先以第二绝缘件120a、120b将所需的端子予以排列聚集而形成第一群端子141与第二群端子142的原型(即端子原材141a与端子原材142a)。

接着,再视其需求,也就是因应电连接器100所需的中心高度ch,而对其进行再加工。在本实施例中,可参考从图3转变至图2的过程,当所需中心高度ch的尺寸确定之后,便将端子原材141a与端子原材142a各自进行裁切与弯折,其中裁切动作即是将不需要的延伸部分a11~a81与延伸部分b11~b81予以切除,并对这些端子a1~a8与b1~b8进行弯折,以让各端子的弯折145是位于第二绝缘件120a、120b与第一连接部143之间,进而形成如图2所示的第一群端子141与第二群端子142。反过来说,当第二绝缘件120a、120b尚未结合第一群端子141、第二群端子142时,第一群端子141与第二群端子142并不需具备弯折145。还需提及的是,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将上述端子原材141a与端子原材142a改以一件式的第二绝缘件而结合聚集在一起。

上述制程能有效地节省端子材料的使用并将其适用范围最佳化,也就是相较于现有技术是先行弯折再进行模内射出的制程而言,其端子尺寸已被先行确定,因此一旦不符使用需求时仅余丢弃一途;相对地,本实用新型则是先行以第二绝缘件120a、120b将所需端子a1~a8与b1~b8进行集合而形成端子原材141a与端子原材142a,待电连接器100所需的尺寸(例如中心高度ch)确定后,再进行对应的修整与弯折,因此在未弯折之前,端子原材141a与端子原材142a实质上可适用于多种规格的电连接器。

图4a是图1a的电连接器的剖面图。图4b是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剖面图。图4c是依据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剖面图。请先参考图4a,由于第二绝缘件120a、120b是沿z轴插入第三绝缘件130并扣持其中,因此第二绝缘件120a、120b是被第三绝缘件130包覆,而使第三绝缘件130在镂空部131、132(标示于图2)的剖面呈日字形。再者,请参考图4b,在此实施例中,第三绝缘件330的镂空部是沿z轴延伸,但其开口分别朝向正y轴方向与负y轴方向(也就是与第一连接部143的延伸方向一致),因此第二绝缘件120a、120b仍沿z轴插入第三绝缘件330,而使第三绝缘件330在镂空部的剖面呈工字形。此外,如图4c所示,第三绝缘件530的镂空部改朝向正x轴开放,因此第二绝缘件120a、120b是沿x轴移入并扣接于第三绝缘件530,而使第三绝缘件530在镂空部的剖面呈反向e字形(或e字形),也就是此时的镂空部的延伸方向同时正交于第一连接部143的延伸方向与第二连接部144的延伸方向。

另一方面,图5是依据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5,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三绝缘件430的镂空部431的开口尚具有沿y轴开放的特征,因此端子组140需沿y轴穿过镂空部431而组装至第三绝缘件430,其中第二绝缘件120c、120d沿z轴呈现高低差以利于分别与第三绝缘件430相互扣持,其余构件一如前述实施例便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电连接器包括端子组与搭配的第一绝缘件、至少一第二绝缘件与第三绝缘件,其中第二绝缘件分别先与对应的多个端子结合而形成尚未弯折的端子原材,以待电连接器的尺寸确认后再予以裁切及弯折,最后再由第二绝缘件与第三绝缘件的相互扣接,而使电连接器能顺利地配置在电路板上。此举让第二绝缘件位于弯折与第二连接部之间,以让第二绝缘件能顺利地与第三绝缘件相互扣接而形成组装式结构,以简化电连接器的结构与其制程。

进一步地说,在以一体成型式的结构所制作出的电连接器的制程中,一旦半成品不符尺寸规格的需求便仅能丢弃耗损而无法作为他用,进而徒增材料的损耗。然而,本实用新型仅由第二绝缘件与未弯折端子所形成的端子原材,其能待尺寸规格确定后才进行再加工,此举将能有效地提高制程工序的操作弹性,同时也提高半成品(端子原材)的适用性。

换句话说,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是由组装式构件(第二绝缘件、第三绝缘件)而简化电连接器的结构与其制程,以改善现有技术无法因应尺寸差异等制品需求的情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