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93965发布日期:2020-12-15 08:33阅读:65来源:国知局
一种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脉冲式继电器。



背景技术: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当输入量的变化达到规定要求时,在电气输出电路中使被控量发生预定的阶跃变化的一种电器。它具有控制系统和被控制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电磁继电器通常包括低压控制部、释放弹簧、以及与高压工作电路相连通的静触点,其中,所述低压控制部包括低压电源、开关、电磁铁(包括铁芯及缠绕于铁芯的线圈)、衔铁以及设置于衔铁的动触点,所述线圈、低压电源、开关构成封闭的低压控制回路,衔铁活动设置于对应所述铁芯一端的位置处,且不与铁芯相接触,静触点设置于对应静触点的位置处;当开关闭合时,所述低压控制回路导通,电磁铁产生磁力,并为衔铁提供吸力,衔铁在所述吸力的作用下动作,使得动触点与静触点接触(此时,释放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从而使得高压工作电路可以被连通,达到控制高压工作电路连通的目的;当开关断开时,电磁铁的磁力消失,衔铁在释放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动作,使得动触点脱离静触点,达到控制高压工作电路断开的目的。

然而,现有的电磁继电器,为使高压工作电路处于持续的连通状态,需要对电磁铁持续通电以维持磁力,确保动触点与静触点处于接触状态,不仅能耗较大,不符合当下节能环保的发展理念,还存在严重的发热现象,容易出现线圈短路、断路状况,甚至导致元器件老化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脉冲式继电器,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制造,可以利用脉冲电信号调节动触点的位置和状态,并使得动触点保持调节后的状态,直到下一个脉冲电信号,在这个过程中,无需持续通电,不仅节省电能,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因持续通电而引起的发热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要解决现有继电器在使用时需要持续通电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继电器,包括电磁铁、衔铁、静触点、状态保持机构、动触点以及复位弹簧,其中,

所述衔铁与所述状态保持机构相连,

所述电磁铁用于在接收到脉冲电信号时产生磁力,并通过所述磁力驱动所述衔铁动作,

在每个脉冲电信号的持续时间内,所述状态保持机构在衔铁的驱动下动作一次,以交替切换动触点的位置,所述位置包括位置一和位置二,当动触点位于位置一时,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处于相互分离状态,当动触点位于位置二时,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处于接触状态。在本方案中,动触点和静触点分别与工作电路相连通(通常是高压工作电路),当动触点与静触点处于分离状态时,所述工作电路处于断开状态,当动触点与静触点处于接触状态时,所述工作电路处于连通状态(即正常运行状态);通过控制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可达到控制工作电路状态的目的(即实现开关的效果),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电磁铁与衔铁的配合,并在脉冲电信号的作用下为状态保持机构提供动力,以便在位置一和位置二之间交替切换并保持动触点的位置,当动触点位于位置一时,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分离,此时,工作电路处于断开状态,当动触点位于位置二时,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始终处于接触状态,以便工作电路可以正常运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无需为电磁铁持续供电,不仅节省电能,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因持续供电而引起的发热问题。

为使得在每个脉冲电信号之后,所述衔铁都能恢复到初始时的位置,进一步的,还包括复位弹簧,当所述电磁铁通电时,驱动所述衔铁沿所设定的方向正向动作,当所述电磁铁断电时,所述复位弹簧用于驱动衔铁沿与所述方向相反的方向反向动作。以便衔铁可以自动恢复到初始时的位置处。

优选的,所述电磁铁包括铁芯及缠绕于所述铁芯的线圈,所述衔铁设置于所述铁芯的一端。

为便于绝缘和封装,进一步的,还包括壳体,所述电磁铁、衔铁、静触点、状态保持机构、动触点以及复位弹簧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部。

为便于在实际使用时接线,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还设置有两个工作接线端,所述两个工作接线端分别与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电连通。在使用本继电器时,所述两个工作接线端可以方便的与工作电路的两个接线端相连,以便构成回路。

优选的,所述状态保持机构包括滑动部、限位套、推动部,其中,

所述滑动部包括滑杆、设置于滑杆一端并沿滑杆圆周方向设置的若干滑爪,所述动触点设置于滑杆的另一端或设置于对应滑杆另一端的位置处,所述滑爪远离所述动触点的一端为倾斜设置的第一引导面,

所述限位套固定于所述壳体,所述限位套为圆筒形结构,限位套的一端构造有若干用于约束滑爪的约束部,各约束部分别沿限位套的圆周方向分布,并首尾相连,约束部包括第一约束位和第二约束位,所述第一约束位和第二约束位沿限位套长度方向的深度不同,当滑爪卡在所述第一约束位时,所述动触点处于位置一处,当滑爪卡在所述第二约束位时,所述动触点处于位置二处,

所述推动部包括圆筒形结构的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倾斜设置有若干第二引导面,所述第二引导面与所述第一引导面相适配,各所述第二引导面分别沿推杆的圆周方向分布,并首尾相连,衔铁固定于所述推动部,当滑爪卡在所述第一约束位或第二约束位时,所述第一引导面只与第二引导面的部分相接触。在本方案中,初始时,所述滑杆通过所述滑爪卡在所述第一约束位或第二约束位;电磁铁通电时,所述推杆在电磁铁的驱动下驱动滑杆相对于限位套移动,在滑爪未脱离第一约束位或第二约束位之前,第一引导面只与第二引导面的部分相接触,当推杆继续移动,推动滑爪脱离第一约束位或第二约束位后,即超出临界位置后,由于第一引导面与第二引导面均倾斜设置,二者之间必然存在沿圆周方向的分力,在该分力的作用下,滑杆在相对于限位套移动的同时还会相对于限位套转动,直到第一引导面与第二引导面的全部相接触,此时,滑爪的位置已经转动到对应下一个第二约束位或第一约束位的位置处,当电磁铁断电时,滑爪在滑杆的带动下自动回位,并可以正好卡入相邻的第二约束位或第一约束位内,从而达到切换动触点位置的目的,而在未再次通电之前,卡入第二约束位或第一约束位内的滑爪位置不会变动,即滑杆及动触点的位置和形状不会变动,从而可以有效保持继电器的状态,无需持续供电。

为约束和保持动触点的位置,优选的,所述第一约束位包括设置于所述限位套的第一卡槽、及与所述第一卡槽相连通的导向面,

所述第二约束位包括设置于所述限位套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的底面为倾斜设置的第三引导面,所述第三引导面与所述第一卡槽相连,且第三引导面与所述第一引导面相适配,

一个约束部的导向面与相邻约束部的第二卡槽相连,所述第一卡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卡槽的深度。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使得滑爪的位置可以沿圆周方向在第一卡槽与第二卡槽之间切换,由于第一卡槽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卡槽的深度,当滑爪卡在所述第一卡槽内时,动触点与静触点分离,当滑爪卡在所述第二卡槽内时,动触点与静触点相互接触。

为使得滑杆可以自动回位,一种方案中,所述复位弹簧套设置于所述滑杆,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另一端与所述滑杆相接触,用于驱动滑爪卡入所述约束部。

另一种方案中,还包括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套设置于所述滑杆,回位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另一端与所述滑杆相接触,用于驱动滑爪卡入所述约束部,所述复位弹簧套设于所述推动部,用于为推杆提供沿远离所述限位套方向的弹力。既可以利用复位弹簧实现滑杆可以自动回位功能,使得滑爪可以卡在所述约束部内,并保持稳定,从而可以确保动触点保持稳定,也可以利用额外设置的回位弹簧实现滑杆的自动回位功能。

为防止推杆相对于限位套转动,进一步,所述推杆的外侧设置有若干导向槽或导向键,所述限位套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槽适配的导向键或与所述导向键相适配的导向槽,

或,所述推动部还包括延长杆及设置于壳体的导向部,所述延长杆为非圆截面杆,所述导向部与所述延长杆适配,延长杆设置于推杆相连,并与导向部构成移动副,所述衔铁固定于所述延长杆,所述导向部为导向筒或导向槽。

优选的,所述限位套的内径大于所述滑杆的外径,且小于滑杆外径与所述滑爪的厚度之和,所推杆的外径小于限位套的内径。以便推杆可以穿过限位套推动滑杆移动,以便切换动触点的位置。

方案一,所述动触点设置于所述滑杆,以便在滑杆的带动下与滑杆同步移动,从而有效改变动触点与静触点之间的相对位置,此时,由于滑杆在动作的过程中存在转动,而所述动触点设置于滑杆,且动触点需要设置导线与所述工作接线端相连,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要解决滑杆转动会导致动触点设置的导线缠绕的问题,所述滑动部还包括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滑杆,并可相对于滑杆转动,另一端与所述动触点相连,所述动触点通过导线和/或导电片与所述工作接线端相连。通过设置连接件,既可以实现滑动部与动触点的连接,使得动触点可以在滑动部的带动下移动,以便调节与静触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又可以实现运动的分离,使得动触点不会随着滑杆的转动而转动,从而有效解决导线的缠绕问题。

方案二,所述动触点未设置于所述滑杆,滑杆通过推动动触点变形或推动动触点移动改变动触点的位置,此时,所述动触点可以为固定于壳体的弹性导电片,且所述动触点设置于对应所述滑杆端部的位置处,所述滑杆通过推动动触点变形使得动触点接触所述静触点,所述动触点通过导线和/或导电片与所述工作接线端相连;

或,所述动触点活动连接于壳体,并与壳体构成移动副,并在分离弹簧的作用下处于与静触点相互分离的位置处,所述动触点设置于对应所述滑杆端部的位置处,所述滑杆通过推动动触点移动使得动触点接触所述静触点,所述动触点通过导线和/或导电片与所述工作接线端相连。采用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有效解决导线缠绕的问题。

为便于使用,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还设置有两个控制接线端,所述两个控制接线端分别与所述线圈的两端电连通;

或,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电源和控制开关,所述电源、控制开关以及所述线圈串联成封闭的回路。在实际使用时,所述两个控制接线端可以方便的与脉冲电信号的发射装置相连,以便构成封闭的回路,便于实现本继电器的自动控制;而当在继电器的内部设置电源后,在实际使用时,可以手动开启并关闭所述开关,在开关开启和关闭的时间内,所述回路内形成脉冲信号,以便驱动继电器内的动触点变形或使动触点的位置变换一次。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要解决继电器内电磁铁与衔铁是/否动作无法从壳体外部进行判别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推动部还设置有状态检测触点,所述壳体设置有固定触点,所述状态检测触点和固定触点分别与设置于壳体的两个检测接线端相连,或分别与所述电源相连,并构成检测回路,且所述检测回路上设置有指示灯;当滑杆在推杆的推动下移动到最远离限位套的位置处时,所述状态检测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相接触。从而可以有效解决内部电磁铁与衔铁是/否动作(或吸合)无法从壳体外部进行判别的问题。

与现有技术相比,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继电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脉冲式继电器,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制造,可以利用脉冲电信号调节动触点的位置和状态,并使得动触点保持调节后的状态,直到下一个脉冲电信号,在这个过程中,无需持续通电,不仅节省电能,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因持续通电而引起的发热问题。

2、本脉冲式继电器,可以有效解决滑杆转动导致与动触点相连的导线发生缠绕的问题。

3、本脉冲式继电器,可以有效解决内部电磁铁与衔铁是/否动作无法从壳体外部进行判别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中,滑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中,限位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中,推杆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中,状态保持机构的状态之一,此时,滑爪卡在所述第一卡槽内。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中,状态保持机构的状态之二,此时,推杆将滑爪推出第一卡槽,并超过零界点。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中,状态保持机构的状态之三,滑杆在零界点外自动旋转一定的角度,使得滑爪对应第二卡槽。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中,状态保持机构的状态之四,滑爪的第一引导面与第二约束位的第三引导面相接触。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中,状态保持机构的状态之五,滑杆自动旋转一定的角度,使得滑爪完全卡入第二卡槽内。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中,状态保持机构的状态之六,滑爪卡在所述第二卡槽内,此时,推杆正在将滑爪推出第二卡槽。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中,状态保持机构的状态之七,此时,推杆将滑爪完全推出第二卡槽,并超过零界点,滑杆自动旋转一定的角度,使得滑爪对应第一约束位的导向面。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中,状态保持机构的状态之八,电磁铁断电,滑爪自动卡入第一卡槽,恢复到图6所示的状态。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中,滑爪卡在第一约束位时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中,滑爪卡在第二约束位时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中,滑爪卡在第一约束位时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中,滑爪卡在第二约束位时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壳体101、铁芯102、线圈103、衔铁104、静触点105、动触点106、复位弹簧107、工作接线端108、控制接线端109、连接件110、

状态保持机构200、滑动部201、滑杆202、滑爪203、第一引导面204、回位弹簧205、限位套206、约束部207、第一约束位208、第二约束位209、第一卡槽210、导向面211、第二卡槽212、第三引导面213、推动部214、推杆215、第二引导面216、导向部件217、延长杆218、导向部219、

电源301、控制开关302、

状态检测触点401、固定触点402、检测接线端4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15,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脉冲式继电器,包括电磁铁、衔铁104、静触点105、状态保持机构200以及动触点106,其中,

所述衔铁104与所述状态保持机构200相连,

所述电磁铁用于在接收到脉冲电信号时产生磁力,并通过所述磁力驱动所述衔铁104动作,

在每个脉冲电信号的持续时间内(即从脉冲电信号开始到结束的过程),所述状态保持机构200在衔铁104的驱动下动作一次,以切换动触点106的位置,所述位置包括位置一和位置二,当动触点106位于位置一时,动触点106与所述静触点105处于相互分离状态,当动触点106位于位置二时,动触点106与所述静触点105处于接触状态,通过多个脉冲电信号,可以达到交替切换动触点106位置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动触点106和静触点105分别与工作电路相连通(通常是高压工作电路),当动触点106与静触点105处于分离状态时,所述工作电路处于断开状态,当动触点106与静触点105处于接触状态时,所述工作电路处于连通状态(即正常运行状态);通过控制动触点106与静触点105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可达到控制工作电路状态的目的(即实现开关的效果),因此,在本方案中,通过电磁铁与衔铁104的配合,并在脉冲电信号的作用下为状态保持机构200提供动力,以便在位置一和位置二之间交替切换并保持动触点106的位置,当动触点106位于位置一时,动触点106与所述静触点105分离,此时,工作电路处于断开状态,当动触点106位于位置二时,动触点106与所述静触点105始终处于接触状态,以便工作电路可以正常运行,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无需为电磁铁持续供电,不仅节省电能,而且可以有效避免因持续供电而引起的发热问题。

动触点106和静触点105可以分别为导电材料制成的导电片或导电块。

为使得在每个脉冲电信号之后,所述衔铁104都能恢复到初始时的位置,本继电器还包括复位弹簧107,当所述电磁铁通电时,通过磁力驱动所述衔铁104沿所设定的方向正向动作,并使得复位弹簧107产生弹力;当所述电磁铁断电时,所述复位弹簧107用于驱动衔铁104沿与所述方向相反的方向反向动作,以便衔铁104可以自动恢复到初始时的位置处,并完成一次动作。

可以理解,所述电磁铁可采用现有的电磁铁,所述电磁铁包括铁芯102及缠绕于所述铁芯102的线圈103,当线圈103通电时,电磁铁为产生磁力,所述衔铁104设置于所述铁芯102的一端,以便在所述磁力的作用下动作。

为便于绝缘和封装,本继电器还包括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的壳体101,所述电磁铁、衔铁104、静触点105、状态保持机构200、动触点106以及复位弹簧107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101的内部;如图14及图15所示。

如图14及图15所示,为便于在实际使用时接线,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壳体101还设置有两个工作接线端108,所述两个工作接线端108分别与所述动触点106和静触点105电连通。在使用本继电器时,所述两个工作接线端108可以方便的与工作电路的两个接线端相连,以便构成回路。

状态保持机构200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作为优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状态保持机构200包括滑动部201、限位套206、推动部214,如图1-图6所示,其中,

所述滑动部201包括滑杆202、设置于滑杆202一端并沿滑杆202圆周方向设置的若干滑爪203,所述动触点106设置于所述滑杆202的另一端或设置于对应滑杆202另一端的位置处,静触点105设置于对应所述动触点106的位置处,所述滑爪203远离所述动触点106的一端为倾斜设置的第一引导面204,如图1及图2所示;

所述限位套206固定于所述壳体101,所述限位套206为圆筒形结构,限位套206的一端构造有若干用于约束滑爪203的约束部207,各约束部207分别沿限位套206的圆周方向分布,并首尾相连,如图3及图4所示,约束部207包括第一约束位208和第二约束位209,所述第一约束位208和第二约束位209沿限位套206长度方向的深度不同,以使滑杆202具有两个不同的停留位置,当滑爪203卡在所述第一约束位208时,所述动触点106与静触点105处于分离状态,当滑爪203卡在所述第二约束位209时,所述动触点106与静触点105处于接触状态,

所述推动部214包括圆筒形结构的推杆215,所述推杆215的一端倾斜设置有若干第二引导面216,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引导面216与所述第一引导面204相适配,各所述第二引导面216分别沿推杆215的圆周方向分布,并首尾相连,衔铁104固定于所述推动部214,当滑爪203卡在所述第一约束位208或第二约束位209内时,所述第一引导面204只与第二引导面216的部分相接触。

如图6-图13,本状态保持机构200的工作原理是:初始时,所述滑杆202通过所述滑爪203卡在所述第一约束位208或第二约束位209,作为举例,如图6及图14所示,滑爪203卡在第一约束位208处,此时,动触点106远离静触点105,继电器未工作;当电磁铁通电时,所述推杆215在电磁铁的驱动下驱动滑杆202相对于限位套206移动,且在滑爪203未脱离第一约束位208或第二约束位209之前,第一引导面204只与第二引导面216的部分相接触,如图6及图11所示;当推杆215继续移动,推动滑爪203脱离第一约束位208或第二约束位209后,即超出临界位置后,如图7、图8、图9及图10所示,由于第一引导面204与第二引导面216均倾斜设置,二者之间必然存在沿圆周方向的分力,在该分力的作用下,滑杆202在相对于限位套206移动的同时还会相对于限位套206转动,直到第一引导面204与第二引导面216的全部相接触,如图8所示,此时,滑爪203的位置已经转动到对应第二约束位209的位置处,当脉冲电信号过后、电磁铁断电时,滑爪203在滑杆202的带动下自动回位,并可以正好卡入相邻的第二约束位209内,如图10及图15所示,此时,动触点106正好与静触点105相接触,继电器处于工作状态,从而达到切换动触点106位置的目的,且在未再次通电之前,卡入第二约束位209或第一约束位208内的滑爪203位置不会变动,即滑杆202及动触点106的位置不会变动,从而可以有效保持继电器的状态,无需持续供电。

可以理解,所述滑爪203的数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通常大于或等于1即可,作为举例,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滑爪203的数目为4,且分别沿滑杆202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所述约束部207的数目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通常大于或等于2即可,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约束部207的数目为4,且分别沿限位套206的圆周方向均匀设置;推杆215上设置的第二引导面216的数目需要与约束部207相适配,每个约束部207需要分别对应两个第二引导面216,且所述两个第二引导面216分别对应约束部207中的第一约束位208与第二约束位209,如图6及图11所示。

为约束和保持动触点106的位置,第一约束位208与第二约束位209分别具有多种实施方式,作为一种举例,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约束位208包括设置于所述限位套206的第一卡槽210、及与所述第一卡槽210相连通的导向面211,

所述第二约束位209包括设置于所述限位套206的第二卡槽212,所述第二卡槽212的底面为倾斜设置的第三引导面213,所述第三引导面213与所述第一卡槽210相连,且第三引导面213与所述第一引导面204相适配,

如图3及图4所示,一个约束部207的导向面211与相邻约束部207的第二卡槽212相连,所述第一卡槽210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卡槽212的深度;如果滑爪203卡在第一卡槽210内,当滑杆202在推杆215的推动下超出临界位置后,滑爪203可以自动转动并通过所述第三引导面213卡入所述第二卡槽212内,完成位置的切换;如果滑爪203卡在第二卡槽212内,当滑杆202在推杆215的推动下超出临界位置后,滑爪203可以自动转动并通过所述导向面211卡入所述第一卡槽210内,完成位置的切换,使得滑爪203的位置可以沿圆周方向在第一卡槽210与第二卡槽212之间交替切换,由于第一卡槽210的深度大于所述第二卡槽212的深度,当滑爪203卡在所述第一卡槽210内时,动触点106处于远离静触点105的位置处,如图14,当滑爪203卡在所述第二卡槽212内时,动触点106处于与静触点105相互接触的位置处,如图15所示。

为使得滑杆202可以自动回位,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复位弹簧107套设置于所述滑杆202,复位弹簧107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101,另一端与所述滑杆202相接触,用于驱动滑爪203卡入所述约束部207,既可以利用复位弹簧107实现滑杆202可以自动回位功能,使得滑爪203可以卡在所述约束部207内,并保持稳定,从而可以确保动触点106保持稳定。

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回位弹簧205,所述回位弹簧205套设置于所述滑杆202,回位弹簧205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壳体101,另一端与所述滑杆202相接触,用于驱动滑爪203卡入所述约束部207,所述复位弹簧107套设于所述推动部214,用于为推杆215提供沿远离所述限位套206方向的弹力;采用回位弹簧205和复位弹簧107分别驱动滑杆202和推杆215复位,也能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为使得滑杆202可以严格按照自身的长度方向移动,所述壳体101设置有导向部件217,如图14及图15所示,所述导向部件217为导向筒或导向槽,且所述滑杆202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导向部件217与所述滑杆202相适配,滑杆202与导向部件217构成移动副,不仅可以相对于滑杆202移动,而且可以相对于滑杆202转动。

为防止推杆215相对于限位套206转动,在一种方案中,所述推杆215的外侧设置有若干导向槽或导向键,所述限位套206的内壁设置有与所述导向槽适配的导向键或与所述导向键相适配的导向槽,通过导向槽与导向键的配合约束推杆215,防止推杆215转动;

在另一种方案中,所述推动部214还包括延长杆218及设置于壳体101的导向部219,所述延长杆218为非圆截面杆,作为举例,延长杆218可以为方杆,所述导向部219与所述延长杆218适配,延长杆218设置于推杆215相连,并与导向部219构成移动副,所述衔铁104固定于所述延长杆218,如图14及图15所示,所述导向部219为导向筒或导向槽,以便约束推动部214只能沿自身的轴线方向移动。

可以理解,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套206的内径大于所述滑杆202的外径,且小于滑杆202外径与所述滑爪203的厚度之和,以便滑爪203可以卡入约束部207内,所推杆215的外径小于限位套206的内径,以便推杆215可以穿过限位套206推动滑杆202移动,以便切换动触点106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静触点105可以为设置于壳体101的弹性导电片,由于滑杆202在动作过程中存在过冲问题,即必须要超过零界点,故当滑杆202驱动动触点106与静触点105接触时,静触点105通常会受到一定的挤压力,静触点105采用弹性导电片时,不仅可以在该挤压力的作用下适当变形,以使得滑杆202可以正常动作,而且有利于静触点105与动触点106之间的接触更紧密、牢靠。

动触点106具有多种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动触点106设置于所述滑杆202,以便在滑杆202的带动下与滑杆202同步移动,从而有效改变动触点106与静触点105之间的相对位置,即,当滑杆202上的滑爪203卡在所述第一约束位208时,动触点106处于位置一处,并与静触点105相互分离,当滑杆202上的滑爪203卡在所述第二约束位209时,动触点106处于位置二处,并与静触点105相互接触。由于滑杆202在动作的过程中存在转动,而滑杆202需要与动触点106配合,以调节动触点106的位置,以便动触点106可以与静触点105配合,且动触点106需要设置导线与所述工作接线端108相连,为避免动触点106跟随滑杆202转动,造成导线的缠绕,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动触点106可以设置于所述滑杆202,此时,所述滑动部201还包括采用绝缘材料制成的连接件110,所述连接件110的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滑杆202,并可相对于滑杆202转动,另一端与所述动触点106相连,所述动触点106通过导线和/或导电片与所述工作接线端108相连,如图14及图15所示;通过设置连接件110,既可以实现滑动部201与动触点106的连接,使得动触点106可以在滑动部201的带动下移动,以便调节与静触点105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又可以实现运动的分离,使得动触点106不会随着滑杆202的转动而转动,从而有效解决导线的缠绕问题。

在更完善的方案中,所述壳体101还设置有两个控制接线端109,如图14及图15所示,所述两个控制接线端109分别与所述线圈103的两端电连通,在实际使用时,所述两个控制接线端109可以方便的与脉冲电信号的发射装置或控制器(如单片机、plc等)相连,以便构成封闭的回路,在使用时,只需向本继电器发送脉冲电信号就可以改变继电器的工作状态,从而实现本继电器的自动控制。

实施例2

本实施例2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继电器中,所述动触点106未设置于所述滑杆202,如图16及图17所示,所述动触点106设置于对应所述滑杆202端部的位置处,并不与所述滑杆202连接,滑杆202在推杆215的驱动下移动并推动动触点106变形,通过动触点106的变形改变动触点106与静触点105之间的位置关系,以使得变形后的动触点106可以与静触点105相接触,所述动触点106可以为固定于壳体101的弹性导电片,如图16及图17所示,动触点106设置于静触点105与动触点106之间,滑杆202可以在推杆215的推动下驱动动触点106适当变形,并与静触点105形成紧密接触,以便构成稳定的回路,即,当滑杆202上的滑爪203卡在所述第一约束位208时,动触点106处于自然状态,并与静触点105相互分离,此时,滑杆202的端部可以与动触点106接触,也可以不接触;当滑杆202上的滑爪203卡在所述第二约束位209时,动触点106在滑杆202的挤压下变形,使得动触点106可以与静触点105相互接触,如图16及图17所示,当滑杆202中的滑爪203卡入第一约束位208的过程中,滑杆202向着远离静触点105的方向移动,动触点106在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原形,并与静触点105分离。

同理,所述动触点106也可以为活动连接于壳体101,并与壳体101构成移动副,并在分离弹簧的作用下处于与静触点105相互分离的位置处,当滑杆202上的滑爪203卡在所述第一约束位208时,动触点106处于自然状态,并与静触点105相互分离,此时,滑杆202的端部可以与动触点106接触,也可以不接触;当滑杆202上的滑爪203卡在所述第二约束位209时,动触点106在滑杆202的推动下克服分离弹簧的弹力向静触点105方向移动,直到与静触点105相互接触;当滑杆202中的滑爪203卡入第一约束位208的过程中,滑杆202向着远离静触点105的方向移动,动触点106在分离弹簧的弹力的作用下向着远离静触点105的方向移动,并回复到初始时的位置,以便与静触点105分离。

即,在本实施例中,滑杆202通过推动动触点106变形或推动动触点106移动改变动触点106的位置,使得动触点106可以与静触点105接触。

由于滑杆202在推动动触点106的过程中,会相对于动触点106转动,存在较大的摩擦力和磨损,为减少磨损,在进一步的方案中,所述滑杆202的端部优先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如可以采用橡胶材料制成,即便滑杆202相对于动触点106转动,也不会对动触点106造成磨损,有利于延长使用寿命。

实施例3

本实施例3与上述实施例1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继电器中,所述壳体101内还设置有电源301和控制开关302,如图18所示,所述电源301、控制开关302以及所述线圈103串联成封闭的回路,电源301为低压电源301,可以为蓄电池、干电池等,当在继电器的内部设置电源301后,在实际使用时,使用者可以手动开启并关闭所述开关,在开关开启和关闭的时间内,所述回路内形成脉冲信号,以便驱动继电器内动触点106的位置变换一次,非常的方便。

所述控制开关302可以是手动开关,也可以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可以远程自动控制的开关,以便实现对本继电器的远程控制。

实施例4

由于现有继电器中,电磁铁与衔铁104是/否动作(或吸合)无法从壳体101外部进行判别,故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继电器中,所述推动部214(如延长杆218)还设置有状态检测触点401,如图19所示,可以优先设置于延长杆218的侧面,所述壳体101设置有固定触点402,所述状态检测触点401和固定触点402分别与设置于壳体101的两个检测接线端403相连,

或,所述状态检测触点401和固定触点402分别与实施例3中所述的电源301相连,并构成检测回路,且所述检测回路上设置有指示灯;当滑杆202在推杆215的推动下移动到最远离限位套206的位置处时,所述状态检测触点401与所述固定触点402相接触,此时状态检测回路连通,控制器可以通过检测接线端403接收到相应的信号,表明继电器中的电磁铁与衔铁104已经动作,或,设置于壳体101的指示灯会亮一次或常亮,以表明继电器中的电磁铁与衔铁104已经动作,从而可以有效解决内部电磁铁与衔铁104是/否动作(或吸合)无法从壳体101外部进行判别的问题。

实施例5

为使得整个继电器的结构更紧凑,本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脉冲式继电器中,所述铁芯102的中心设置有中心通孔,所述衔铁104设置于所述铁芯102的一端,所述延长杆218的一端穿过所述中心通孔与所述衔铁104相连,如图20所示,所述中心通孔的内径大于所述延长杆218的外径,所述衔铁104可以优先采用环状结构,以便与所述铁芯102相互配合;采用这样的结构,所述铁芯102与延长杆218可以构成移动副,不仅可以起到约束延长杆218和为延长杆218导向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整个继电器的结构更紧凑、体积更加小巧;此外,还可以有效解决电磁铁和衔铁偏置所带引起的扭矩,导致推动部容易卡死等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