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441421阅读:来源:国知局
足湿蒸汽透过 率和/或水汽透过率的要求。藉此,可W设计封装材料306,W使其满足前述要求。或者,可 W设计边缘部310,W使其满足前述要求。或者,可W设计封装材料306和边缘部310,W使 两者同时满足前述要求。对于后两种情形,边缘部310的水汽透过率可W为lOg/m2d(即, 每天每平方米10克)W下。
[0032]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400。如图 4所示,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400,其包括:透光元件402、与透光元件402相对布置的背板 404、通过透光的封装材料406封装在透光元件402和背板404之间的太阳能电池片408,其 中,该太阳能电池组件400还包括环绕封装材料406并夹置于透光元件402和背板404之 间的边缘部410,该边缘部410包括反射率在60%W上,优选在90%W上的反射材料。该 边缘部410W及边缘部410与封装材料406的布置方式等特征与第一种实施方式相同或相 似,在此不再费述。
[0033]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该太阳能电池组件400可W被配置为刚性的,也 可W被配置为柔性的。还应当理解,该背板404可W由另一透光元件来代替,即构成透光元 件-太阳能电池片-透光元件的组合,然而,在W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更具体的描述中,均对 透光元件-太阳能电池片-背板的组合进行描述。
[0034] 具体地,该封装材料406大致分为上下两层406U4063。具体地,该上层封装材料 4061为透明的,W允许太阳光照射到太阳能电池片408的上表面上;该下层封装材料4063 的反射率可W与边缘部410的反射材料的反射率的范围相同或者相近,即,可W在60%W 上,优选地可W在90%W上,W使太阳光线在入射到该下层封装材料4063后,可W再反射 到太阳能电池片408上,从而提高光电转化效率。更具体地,该上层封装材料4061可W由 透明的己帰-醋酸己帰共聚物形成,下层封装材料4063可W由己帰-醋酸己帰共聚物和附 加填料形成,优选地,该附加填料均布于己帰-醋酸己帰共聚物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 理解,该附加填料可W选用碳酸巧、氨氧化铅、氧化铅、二氧化铁等,而且前述己帰-醋酸己 帰共聚物也可W由聚异下帰(PIB)、聚己帰醇缩下酵(PVB)、下基胶(IIR)或聚帰姪(P0)等 来替代。该样,该下层封装材料4063基本上呈白色。
[00巧]藉此,由于还存在反射率高的下层封装材料4063,故相比于第一种实施方式,该太 阳能电池组件400的光电转化效率更高。
[0036]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H种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500。如图5所 示,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500,其包括:透光元件502、与透光元件502相对布置的背板504、 通过透光的封装材料506封装在透光元件502和背板504之间的太阳能电池片508,其中, 该太阳能电池组件500还包括环绕封装材料506并夹置于透光元件502和背板504之间的 边缘部510,边缘部510包括反射率在60%W上,优选地在90%W上的反射材料。具体地, 该封装材料506分为上下两层506U5063,上层封装材料5061和下层封装材料5063的布置 方式和材料特性等特征均与第二种实施方式相同或近似,在此不再费述。
[0037]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该太阳能电池组件500可W被配置为刚性的,也 可W被配置为柔性的。还应当理解,该背板504可W由另一透光元件来代替,即构成透光元 件-太阳能电池片-透光元件的组合,然而,在W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更具体的描述中,均W 透光元件-太阳能电池片-背板的组合进行描述。
[0038] 具体地,该边缘部510可W为透明的,该反射材料5102可W为一层薄的反射率在 60%W上,优选地在90%W上的涂层。更具体地,该边缘部510可W包括透明的基质材料W 及布置在基质材料内的反射材料5102,其中,该基质材料为透明的己帰-醋酸己帰共聚物、 聚己帰醇缩下酵、下基胶或聚帰姪等,该反射材料5102为由碳酸巧、氨氧化铅、氧化铅或二 氧化铁等形成的涂层。前述涂层呈环带状,并且大致呈白色。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可 W理解,为了更容易地实施本发明,该涂层5102也可W被布置在该基质材料的表面(诸如 下表面)上。
[0039] 该样,与第二种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太阳能电池组件500可W降低整体 的制造成本。
[0040] 下面,通过试验测试来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优点。
[00川试验测试1;
[0042] 试验测试对象;根据【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100和太阳能电池组件 200分别实现的实施例1和实施例2,W及根据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组件300实现的实施例 3。具体地,透光元件102、202、302均为光伏玻璃,透光元件102、202、302、背板104、204、 304在长度和宽度上分别为40cm;该太阳能电池片108、208、308均为串联在一起的4片单 晶娃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片产自晶澳太阳能(JAsolar),其型号为125SLR22B-002 ;封装材 料106为透明的己帰-醋酸己帰共聚物,封装材料206的上层2061为透明的己帰-醋酸己 帰共聚物,下层2063为白色的己帰-醋酸己帰共聚物(包括透明的己帰-醋酸己帰共聚物 和均布于其内的作为填料的反射材料二氧化铁),封装材料306为透明的己帰-醋酸己帰共 聚物,被夹置在透光元件302和背板304之间的边缘部310为环形的、白色的己帰-醋酸己 帰共聚物,其宽度为3cm。前述的透明的己帰-醋酸己帰共聚物为产自3M的EVA9000,前述 的白色的己帰-醋酸己帰共聚物为产自3M的白色EVA条。
[0043] 试验测试对象制备方法:
[0044]-根据太阳能电池组件300实现的实施例3;取4片单晶娃太阳能电池片308串 焊起来。将透光元件302 (即,光伏玻璃)、封装材料306 (即,产自3M的透明EVA)、太阳能 电池片308、封装材料306 (即,产自3M的透明EVA)和背板304依次地放置,其中封装材料 306距边缘3cm,边缘部310 (即,两层叠放的产自3M的白色EVA)的宽度为3cm,布置在封 装材料306的边缘,将背板304置于封装材料306和边缘部310之下。对层叠好的组件进 行5分钟的抽真空,13分钟的保压,并在145摄氏度下进行层压。完成上述步骤后,将组件 侧边缘溢出的封装材料巧VA胶)修剪去除,待温度降至室温,用太阳光模拟器检测太阳能 电池组件功率。
[0045]-太阳能电池组件100、200的实施例1、2;除了由于构件W及构件之间的布置不同 而引起的组装顺序不同外,其他方面均与实施例3的制备方法相同。
[0046] 试验测试设备:功率测试仪器为Spire太阳光模拟器,其型号为;SPI-SUN SIMULAT0R4600SLP。
[0047] 试验测试结果;见下表
[004引4片单晶娃电池串联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的数据对比:
[0049]
【主权项】
1. 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其包括:布置在第一侧的透光兀件、与布置在与第一侧相对 的第二侧的背板或另一透光元件、通过封装材料封装在所述第一侧的透光元件和所述第二 侧的背板或另一透光元件之间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组件还包括环 绕所述封装材料、并夹置于所述第一侧的透光元件和所述第二侧的背板或另一透光元件之 间的边缘部,所述边缘部包括反射率在60%以上的反射材料。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材料的反射率在 90%以上。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部的水汽透过率 为每天每平方米10克以下。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材料大致为白 色。
5.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材料包括碳酸 钙、氢氧化铝、氧化铝或二氧化钛。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部还包括透明的基 质材料。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材料包括乙烯-醋酸 乙烯共聚物、聚烯烃、聚乙烯醇缩丁醛或丁基胶。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材料以填料的形式 均布在所述基质材料中。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材料布置在所述边 缘部的预定区域。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材料形成为所述基 质材料表面上的、且环绕所述封装材料的涂层。
11.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边缘部由连接在一起并 至少包括上层封边膜、下层封边膜和中间封边膜的多层封边膜构成,其中,所述中间封边膜 由透明的基质材料和所述反射材料构成,所述反射材料以填料的形式均布在所述基质材料 内,所述上层封边膜是透明的或所述上层封边膜和所述下层封边膜均是透明的。
12.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电池为单晶 硅太阳能电池或多晶硅太阳能电池或薄膜太阳能电池。
1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材料为乙 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专利摘要】一种太阳能电池组件,其包括:布置在第一侧的透光元件、与布置在与第一侧相对的第二侧的背板或另一透光元件、通过封装材料封装在第一侧的透光元件和第二侧的背板或另一透光元件之间的太阳能电池片,其中,该太阳能电池组件还包括环绕封装材料并夹置于第一侧的透光元件和第二侧的背板或另一透光元件之间的边缘部,边缘部包括反射率在60%以上的反射材料。本发明可以有效地提高太阳能电池片组件的气密性,同时提高其光电转换效率。
【IPC分类】H01L31-048, H01L31-054
【公开号】CN104766897
【申请号】CN201410009738
【发明人】宗慧, 滕超, 吴庆
【申请人】明尼苏达矿业制造特殊材料(上海)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4年1月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