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237216阅读:来源:国知局
杆部件安装部12的上表面的位置相比较低地设置。如图7(A)、(B)以及图9所示,在各可动片抵接部13形成有供后述可动片30的防脱臂33进入的2个贯通孔13a。另外,在各可动片抵接部13的邻接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的位置,在与2个贯通孔13a对应的上方,形成有2个防脱突起13b。
[0036]另外,在壳体10的底板部11的前缘(图10中下方的缘)以及后缘,如图8至图10,设有用于固定多个接触件20的一对固定部14。各固定部14在设于底板部11长度方向两端的I对可动片抵接部13之间延伸,并且从底板部11向上方隆起。另外,在I对固定部14中的各个,设有多个用于对各接触件20进行压入固定的压入用狭缝14a。设于前侧的固定部14的多个压入用狭缝14a沿前侧的固定部14的长度方向以既定间距配置。另外,设于后侧的固定部14的多个压入用狭缝14a沿后侧的固定部14的长度方向以既定间距配置。而且,设于前侧的固定部14的压入用狭缝14a和设于后侧的固定部14的压入用狭缝14a沿所述长度方向交错排列。而且,如图8所示,在底板部11形成有固定于前侧的固定部14的各压入用狭缝14a的多个接触件20的后述弹性臂23的一部分能够进入的多个开口 15。另外,虽未图示,但在底板部11形成有固定于后侧的固定部14的各压入用狭缝14a的多个接触件20的后述弹性臂23的一部分能够进入的多个开口。
[0037]接着,如图9所示,多个接触件20固定于前侧的固定部14的多个压入用狭缝14a以及后侧的固定部14的多个压入用狭缝14a,并沿底板部11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列。而且,各接触件2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且能够弹性变形地构成。如图8所示,各接触件8具备压入固定部21,压入固定部21压入固定于各固定部14的各压入用狭缝14a。另外,各接触件20具备从压入固定部21向下方弯折并向外侧(关于固定于前侧的固定部14的压入用狭缝14a的接触件为前方,关于固定于后侧的固定部14的压入用狭缝14a的接触件为后方)延伸的基板连接部22。基板连接部22焊接于未图示的电路基板上的图案。另外,各接触件20具备从压入固定部21向下方弯折并向内侧且斜上方延伸的弹性臂23。弹性臂23将固定于固定部14的压入固定部21作为固定端而形成为悬臂梁状,能够沿上下方向弹性变形。而且,在弹性臂23的顶端设有接触部24,接触部24接触在配对连接器3的后述柔性电路基板50形成的图案51。接触部24关于固定于前侧的固定部14的压入用狭缝14a的接触件20位于后侧的固定部14的上方。另外,接触部24关于固定于后侧的固定部14的压入用狭缝14a的接触件20位于前侧的固定部14的上方。
[0038]另外,可动片30是在配对连接器3未嵌合时(参照图5至图8)保护各接触件20的部件。可动片30以能够在图8所示的接触件保护位置与图4(A)、(B)所示的下方位置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配置。图8所示的接触件保护位置是在配对连接器3未嵌合时定位以保护接触件20的位置。图4(A)、(B)所示的下方位置相对于接触件保护位置位于下方。
[0039]在此,如图5至图8所示,可动片30为覆盖壳体10的上表面那样的沿长度方向(图6中的左右方向)较长地延伸的大致矩形板状部件,通过对绝缘性的合成树脂进行成形而形成。在该可动片30的前缘(图6中下方的缘)附近,形成有沿可动片30的长度方向以既定间距配置的多个贯通孔32。另一方面,在可动片30的后缘附近也形成有沿可动片30的长度方向以既定间距配置的多个贯通孔32。如图8以及图4(A)、(B)所示,可动片30的这些贯通孔32是在接触件保护位置以及下方位置之间使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露出的部件。多个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沿底板部11的长度方向交错排列,因而可动片30的多个贯通孔32也与这些接触部24对应地沿所述长度方向交错排列。如此,接触件20相对于壳体10交错排列,可动片30的贯通孔32也与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对应地交错排列。因此,能够实现壳体20以及可动片30的小型化。
[0040]而且,如图5以及图8所示,该可动片30在位于接触件保护位置时,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贯通贯通孔32并从可动片30的上表面稍微露出。另外,此时,可动片30载置于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附近上并因接触件20的弹性力而被向上方向施力。而且,如图4(A)所示,若在配对连接器3嵌合时配对连接器3的柔性电路基板50接触接触件20的接触部24,则接触件20的施力解除且可动片30自由下落,位于下方位置。在该下方位置,可动片30位于壳体10的可动片抵接部13上。
[0041]另外,在可动片30的长度方向两端,如图5至图7以及图9所示,分别设有各两个防脱臂33。各防脱臂33以从可动片30的长度方向端部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各防脱臂33的顶端部,设有朝可动片30的长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卡止突起33a。在此,如图7(A)、(B)所示,这些防脱臂33的顶端侧进入壳体10的贯通孔13a内。而且,设于各防脱臂33的卡止突起33a抵接于在壳体10侧设置的防脱突起13b,从而实现可动片30的向上方的防脱。
[0042]而且,在可动片30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如图5、图6以及图9所示,形成有吸附面34。吸附面34是通过安装装置将连接器10安装于未图示的电路基板上时安装装置的部件吸附机构所吸附的部位。由此,在将连接器10安装于电路基板上时,安装装置的部件吸附机构能够对吸附面34进行吸附。
[0043]另外,I对金属制的凸耳40分别安装于在壳体10的长度方向两端设置的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各凸耳4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如图5、图6以及图9所示,具备在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上横跨的矩形状的基板部41。在基板部41的前端以及后端设有I对焊接部42。I对焊接部42从基板部41的前端以及后端向下方弯折,且下端焊接于电路基板上。而且,在基板部41的,与在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形成的2个第一锁紧臂用贯通孔12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2个第一锁紧臂用贯通孔44a。另外,在基板部41的,与在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形成的第二锁紧臂用贯通孔12c对应的位置,形成有第二锁紧臂用贯通孔44b。2个第一锁紧臂用贯通孔44a以及第二锁紧臂用贯通孔44b以相互连通的方式开口。而且,在基板部41的2个第一锁紧臂用贯通孔44a之间,锁紧臂部件压片43朝第二锁紧臂用贯通孔44b设置。锁紧杆部件压片43形成为悬臂梁状,如图5以及图6所示,从上方压进入锁紧杆安装用凹部12a的锁紧杆部件16的轴方向中央部。如图5以及图6所示,基板部41从上方压锁紧杆部件16的轴方向两端。因此,锁紧杆部件26被金属制的凸耳40从上方覆盖,以阻止从锁紧杆安装用凹部12a脱出。此外,凸耳40通过周知的压入突起(未图示)而被压入壳体10的压入槽(未图示),从而固定于壳体10。
[0044]接着,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配对连接器3包括柔性电路基板(以下称为FPC) 50以及附着于FPC50的金属制的壳60。
[0045]FPC50形成为平板状,如图12所示,具有在其顶端侧的背面配置为多列(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列)状的图案51。
[0046]另外,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壳60具备以覆盖FPC50的表面的方式沿长度方向(图11中的左右方向)较长地延伸的矩形状的平板部61。平板部60通过粘接等而附着于FPC50的顶端的表面。由此,FPC50从平板部60向前方(图11中的近前方)延伸。壳60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裁以及弯曲加工而形成。
[0047]另外,在壳60的平板部61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有2根第一锁紧臂62以及I根第二锁紧臂63。第一锁紧臂62以及第二锁紧臂63是用于卡止于在连接器10安装的锁紧杆部件16的部件。各2根的第一锁紧臂62从平板部61的长度方向端部暂时向外侧延伸,并进一步向下方延伸。各第一锁紧臂62以能够向平板部61的长度方向的外侧以及内侧稍微弹性变形的方式构成。而且,如图1至图3(A)、(B)所示,在将配对连接器3嵌合于连接器2时,2根第一锁紧臂62进入在连接器2的凸耳40形成的2个第一锁紧臂用贯通孔44a以及在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形成的2个第一锁紧臂用贯通孔12b。另外,第二锁紧臂63的顶端从平板部60的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一锁紧臂62之间开始暂时向外侧延伸到与第一锁紧臂62相比内侧的位置,并进一步向下方延伸。第二锁紧臂63以能够向平板部61的长度方向的外侧以及内侧稍微弹性变形的方式构成。而且,如图1至图3(A)、(B)所示,在将配对连接器3嵌合于连接器2时,第二锁紧臂63进入在连接器2的凸耳40形成的第二锁紧臂用贯通孔44b以及在锁紧杆部件安装部12形成的第一锁紧臂用贯通孔12c。
[0048]而且,如图12以及图3(A)、(B)所示,在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