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电机转子槽内径向通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889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发电机转子槽内径向通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电机转子槽内径向通风结构,包括槽底垫条、转子绕组、楔下垫条、阻尼绕组和转子槽楔,转子绕组由多个铜排和匝间绝缘构成,铜排由多根铜导线并排而成,槽底垫条、转子绕组、楔下垫条、阻尼绕组和转子槽楔上均开有通风孔,转子绕组轴向上至少开有一个与通风孔形成径向通风的通道,通道至少由一个横截面呈“S”形的通风道构成,铜排轴向上的多根铜导线相互错位布置,任意两个相邻铜排在转子绕组轴向上形成所述“S”形的通风道。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通道内设置横截面呈“S”形的通风道,使冷却气体进入“S”形通道后就会形成紊流,不仅整个通风结构简单,加工容易,生产成本低,而且具有良好的通风冷却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发电机转子槽内径向通风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发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电机转子槽内径向通风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的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它由水轮机、汽轮机、柴油机或其他动力机械驱动,将水流,气流,燃料燃烧或原子核裂变产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能传给发电机,再由发电机转换为电能。发电机在工农业生产、国防、科技及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发电机的形式很多,但其工作原理都基于电磁感应定律和电磁力定律。因此,其构造的一般原则是:用适当的导磁和导电材料构成互相进行电磁感应的磁路和电路,以产生电磁功率,达到能量转换的目的。
[0003]发电机通常由定子、转子、端盖及轴承等部件构成。
[0004]定子由定子铁芯、线包绕组、机座以及固定这些部分的其他结构件组成,定子铁芯是定子的主要磁路,定子铁芯由扇形冲片、通风槽片、齿压板、拉紧螺栓、托块、定位筋等部件组成,机座是用来固定定子铁芯的,对于悬式发电机,机座用来承受转动部分的全部重量,定子铁芯是发电机磁路的一部分;发电机的机座主要作用是,作为定子铁芯叠片的支撑结构;承受定子的扭矩,并将其传至底脚;构成冷却气体的通道;构成轴承,机架和冷却器的支撑结构;
[0005]转子由转子铁芯绕组、护环、中心环、滑环、风扇及转轴等部件组成。发电机通过轴承及端盖将定子、转子连接组装起来,使转子能在定子中旋转,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从而产生感应电势,通过接线端子引出,接在回路中,便产生了电流。现有技术转子槽底副槽通风系统横截面通常包括槽底垫条、转子绕组、楔下垫条、阻尼绕组和转子槽楔,在这种冷却系统中,冷却转子绕组所需的气体由转子本体两端进入槽底副槽中,经过径向直风道,从转子槽楔上的出风口排入气隙。
[0006]公开号为CN 202197171U,
【公开日】为2012年04月18日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大容量空冷汽轮发电机转子通风结构,其特征是:气体由冷却器出来进入电机端部,经轴流式风扇加压后进入转子,分成三个通道进行冷却:第一通道采用对径向通风冷却,冷风由副槽进入,通过两排径向出风孔排出,然后再进入气隙,第二通道采用轴向通风冷却:冷风沿轴向,由进风孔进入,出风孔排出,再进入气隙,第三通道,冷风由转子端部进风孔进入,冷却端部后,再从端部出风孔进入气隙。
[0007]该专利文献公开的大容量空冷汽轮发电机转子通风结构,冷风由副槽进入,通过两排径向出风孔排出,然后再进入气隙,形成转子槽内径向直通风,加之第二通道采用轴向通风冷却,第三通道,冷风由转子端部进风孔进入,冷却端部后,再从端部出风孔进入气隙,形成一种交替通风冷却结构,虽然能够满足大容量汽轮发电机转子通风冷却,但是,通风结构相当复杂,加工难度较大,生产成本较高。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发电机转子槽内径向通风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通道内设置横截面呈“S”形的通风道,使冷却气体进入“S”形通道后就会形成紊流,不仅整个通风结构简单,加工容易,生产成本低,而且具有良好的通风冷却效果。
[0009]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10]一种发电机转子槽内径向通风结构,包括槽底垫条、转子绕组、楔下垫条、阻尼绕组和转子槽楔,转子绕组由多个铜排和匝间绝缘构成,铜排由多根铜导线并排而成,所述槽底垫条、转子绕组、楔下垫条、阻尼绕组和转子槽楔上均开有通风孔,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绕组轴向上至少开有一个与通风孔形成径向通风的通道,所述通道至少由一个横截面呈“S”形的通风道构成,所述铜排轴向上的多根铜导线相互错位布置,任意两个相邻铜排在转子绕组轴向上形成所述“ S ”形的通风道。
[0011]所述通道为两个或多个。
[0012]所述“S”形通风道为多个,多个“S”形通风道在转子绕组轴向上首尾相连。
[0013]还包括副槽,所述副槽与所述“S”形通风道贯通。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0015]一、本实用新型,转子绕组轴向上至少开有一个与通风孔形成径向通风的通道,通道至少由一个横截面呈“S”形的通风道构成,铜排轴向上的多根铜导线相互错位布置,任意两个相邻铜排在转子绕组轴向上形成所述“S”形的通风道,与现有技术径向直通风道相比,由于将转子绕组用于冷却通风的通道截面变成“S”形,冷却气体进入“S”形通风道后就会形成紊流,提高了铜导线对冷却气体的表面散热系数,同时增加了铜导线的散热面积,从而达到了更好的气体冷却效果;较现有技术而言,不仅整个通风结构简单,加工容易,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具有良好的通风冷却效果。
[0016]二、本实用新型,通道为两个或多个,增加了冷却气体的通过面积,使铜导线的散热面积增加,从而提高了通风冷却效果。
[0017]三、本实用新型,“S”形通风道为多个,多个“S”形通风道在转子绕组轴向上首尾相连,冷却气体进入通道后,就会连续形成多重紊流,最大化的提高了铜导线对冷却气体的表面散热系数,同时增加了铜导线的散热面积,使通风冷却效果达到最佳。
[0018]四、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副槽,所述副槽与所述“S”形通风道贯通,冷却气体由副槽进入后,能够直达“S”形通风道对铜导线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0019]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其中: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A-A视图;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标记:1、槽底垫条,2、转子绕组,3、楔下垫条,4、阻尼绕组,5、转子槽楔,6、铜排,7、匝间绝缘,8、铜导线,9、通风孔,10、通道,11、通风道,12、副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实施例1
[0027]参见图1和图2,一种发电机转子槽内径向通风结构,包括槽底垫条1、转子绕组2、楔下垫条3、阻尼绕组4和转子槽楔5,转子绕组2由多个铜排6和匝间绝缘7构成,铜排6由多根铜导线8并排而成,所述槽底垫条1、转子绕组2、楔下垫条3、阻尼绕组4和转子槽楔5上均开有通风孔9,所述转子绕组2轴向上开有一个与通风孔9形成径向通风的通道10,所述通道10由一个横截面呈“S”形的通风道11构成,所述铜排6轴向上的多根铜导线8相互错位布置,任意两个相邻铜排6在转子绕组2轴向上形成所述“S”形的通风道11。
[0028]本实施例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结构简单,采用这样的结构,与现有技术径向直通风道相比,由于将转子绕组2用于冷却通风的通道10截面变成“S”形,冷却气体进入“S”形通风道11后就会形成紊流,提高了铜导线8对冷却气体的表面散热系数,同时增加了铜导线8的散热面积,从而达到了更好的气体冷却效果;较现有技术而言,不仅整个通风结构简单,加工容易,降低了生产成,而且具有良好的通风冷却效果。
[0029]实施例2
[0030]参见图3,一种发电机转子槽内径向通风结构,包括槽底垫条1、转子绕组2、楔下垫条3、阻尼绕组4和转子槽楔5,转子绕组2由多个铜排6和匝间绝缘7构成,铜排6由多根铜导线8并排而成,所述槽底垫条1、转子绕组2、楔下垫条3、阻尼绕组4和转子槽楔5上均开有通风孔9,所述转子绕组2轴向上开有两个与通风孔9形成径向通风的通道10,所述通道10由一个横截面呈“S”形的通风道11构成,所述铜排6轴向上的多根铜导线8相互错位布置,任意两个相邻铜排6在转子绕组2轴向上形成所述“S”形的通风道11。
[0031]本实施例为一较佳实施方式,通道10为两个,增加了冷却气体的通过面积,使铜导线8的散热面积增加,从而提高了通风冷却效果。
[0032]实施例3
[0033]参见图4,一种发电机转子槽内径向通风结构,包括槽底垫条1、转子绕组2、楔下垫条3、阻尼绕组4和转子槽楔5,转子绕组2由多个铜排6和匝间绝缘7构成,铜排6由多根铜导线8并排而成,所述槽底垫条1、转子绕组2、楔下垫条3、阻尼绕组4和转子槽楔5上均开有通风孔9,所述转子绕组2轴向上开有三个与通风孔9形成径向通风的通道10,所述通道10由三个横截面呈“S”形的通风道11构成,所述铜排6轴向上的多根铜导线8相互错位布置,任意两个相邻铜排6在转子绕组2轴向上形成所述“S”形的通风道11,三个“S”形通风道11在转子绕组2轴向上首尾相连。
[0034]本实施例为又一较佳实施方式,三个“S”形通风道11在转子绕组2轴向上首尾相连,冷却气体进入通道10后,就会连续形成多重紊流,最大化的提高了铜导线8对冷却气体的表面散热系数,同时增加了铜导线8的散热面积,使通风冷却效果达到最佳。
[0035]实施例4
[0036]参见图4和图5,本实施例为最佳实施方式,一种发电机转子槽内径向通风结构,包括槽底垫条1、转子绕组2、楔下垫条3、阻尼绕组4和转子槽楔5,转子绕组2由多个铜排6和匝间绝缘7构成,铜排6由多根铜导线8并排而成,所述槽底垫条1、转子绕组2、楔下垫条3、阻尼绕组4和转子槽楔5上均开有通风孔9,所述转子绕组2轴向上开有三个与通风孔9形成径向通风的通道10,所述通道10由三个横截面呈“S”形的通风道11构成,所述铜排6轴向上的多根铜导线8相互错位布置,任意两个相邻铜排6在转子绕组2轴向上形成所述“S”形的通风道11,三个“S”形通风道11在转子绕组2轴向上首尾相连。
[0037]还包括副槽12,所述副槽12与所述“S”形通风道11贯通。
[0038]本实施例为最佳实施方式,三个“S”形通风道11在转子绕组2轴向上首尾相连,冷却气体进入通道10后,就会连续形成多重紊流,最大化的提高了铜导线8对冷却气体的表面散热系数,同时增加了铜导线8的散热面积,使通风冷却效果达到最佳,冷却气体由副槽12进入后,能够直达“S”形通风道11对铜导线8进行冷却。
[0039]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描述,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还可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一些显而易见的改变,但这些改变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发电机转子槽内径向通风结构,包括槽底垫条(I)、转子绕组(2)、楔下垫条(3 )、阻尼绕组(4 )和转子槽楔(5 ),转子绕组(2 )由多个铜排(6 )和匝间绝缘(7 )构成,铜排(6)由多根铜导线(8)并排而成,所述槽底垫条(I)、转子绕组(2)、楔下垫条(3)、阻尼绕组(4)和转子槽楔(5)上均开有通风孔(9),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绕组(2)轴向上至少开有一个与通风孔(9)形成径向通风的通道(10),所述通道(10)至少由一个横截面呈“S”形的通风道(11)构成,所述铜排(6)轴向上的多根铜导线(8)相互错位布置,任意两个相邻铜排(6 )在转子绕组(2 )轴向上形成所述“ S ”形的通风道(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电机转子槽内径向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10)为两个或多个。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发电机转子槽内径向通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S”形通风道(11)为多个,多个“S”形通风道(11)在转子绕组(2)轴向上首尾相连。
【文档编号】H02K1-32GK204271783SQ201420755940
【发明者】胡德剑, 王建立, 苏振, 朱林重 [申请人]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