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43096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马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作为例如电动窗装置的驱动源的马达。
背景技术
通常,如日本专利特开第2003-18794号所描述的,这种马达由马达部和减速部配置而成,马达部具有位于轭壳体内的转子,减速部安装在该马达部的输出端部以降低该马达部转速。在该马达部中,转子的旋转轴在轴向输出侧从该轭壳体的开口朝该减速部突出。 用于保持馈电刷的电刷架设置在该轭壳体的开口中,用以给换向器提供电力。减速部包括齿轮壳体,其通过如螺钉之类的紧固件而固定在该轭壳体的输出端部分。该齿轮壳体容纳用以构成减速装置的元件,包括蜗齿轮和蜗轮。由马达部产生的驱动力以这样一种状态输出,其中通过该减速装置对转速进行减速。该马达部包括在该齿轮壳体中轴向突出的定位突出部。定位孔形成在该电刷架的内表面,其中该定位孔与定位突出部相接合。为将该马达部与该减速部结合在一起,该齿轮壳体中的定位突出部与该电刷架中的定位孔接合。由此,该马达部与该减速部被定位在垂直于包括电刷架的马达部的轴线方向以及齿轮壳体的轴线方向上。这方便了该马达部与该减速部的连接。电刷架包括用于将电刷压靠在换向器上的推动元件、如电容器等的噪声抑制元件以及用于将该噪声抑制元件与电刷电连接的端子元件。这些部件均以高密度设置以减少该电刷架在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如果该电刷架包括如上所述的定位部,该电刷架在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方向上被扩大以具有安装该定位部的空间。在这点上,更多的改进是需要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小尺寸的马达,其具有位于电刷架中的定位部。为实现前述目的和依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包括马达部和与该马达部连接的减速部的马达。该马达部包括具有开口的轭壳体,从该轭壳体的开口突出并限定了该马达的轴线方向的旋转轴,换向器,用于给该换向器提供电力的馈线刷以及保持该馈线刷的电刷架。该减速部包括安装在该轭壳体的开口上的齿轮壳体,和设置在该齿轮壳体中的减速装置。该减速装置给该旋转轴的转速减速时,该减速装置输出通过马达部的旋转轴产生的驱动力。马达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支柱,推动元件以及定位部。该支柱设置在电刷架中,其朝该齿轮壳体突出,并具有远端部分。该推动元件设置在该电刷架中并通过该支柱支持,并将电刷架压在换向器上。定位部设置在该至少一个支柱的该末端部分,并相对于该齿轮壳体在垂直与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定位该电刷架。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从以下说明变得明显,以下说明与附图相结合,示例性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原理。附图简要说明
通过参考目前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说明和附图可最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在附图中图I为示出依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马达的侧视图;图2为示出图I所示马达的分解视图;图3为示出图I所示马达的剖视图;图4为示出图I所示马达的马达部的立体图;图5为示出从轴向输出端看图4所示的马达部的俯视图,以及图6为示出在轴向方向上看图I所示马达的齿轮壳体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的i羊细i兑明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马达。如图I所示,依据示出的实施例的马达I用作为电动窗装置的驱动源,以电动升起和降落车辆的车窗玻璃。该马达I包括位于图I显示的上部的马达部2,设置在马达部2 的输出侧(马达部2的下面)的减速部3,以及安装在减速部3 —侧(如图中所示的右侧) 的连接器部4。马达I总体上具有垂直该轴线LI延伸的平面形状。在该轴线方向上看,延长的方向(图I中向左-向右的方向)定义为侧向方向,横向方向(垂直于图I的纸面的方向)被定义为厚度方向。换句话说,马达I的轴线方向、侧向方向和厚度方向彼此垂直延伸。[马达部的构造]参照

图1-3,马达部2的轭壳体11 (下文中,简单称之为轭11)具有带封闭轴向端部(如图I所示的封闭上端部)的管状形状。该轭11在另一轴向端部(输出侧端部)具有开口 11a。径向向外延伸的法兰Ilb形成在开口 Ila处。如图3所示,磁铁12固定在轭11的内周面上。带有支柱状旋转轴13的电枢14 设置在磁铁12内部。电枢14的旋转轴13设置在轭11中的径向中心位置。旋转轴13的基端部(图I所示的上端部)通过轴承15支承,该轴承形成在轭11的底部中心。电枢14 与旋转轴13 —起绕旋转轴13的轴线LI旋转。旋转轴13的远端部从轭11的开口 Ila向轭11的外部突出。换向器16固定在旋转轴13的突出部。换句话说,换向器16设置在轭 11外部的一个位置。换向器16和旋转轴13的远端部被容纳在由树脂构成的齿轮壳体61 和减速部3的部件内。[电刷架的构造]电刷架21形成在轭11的开口 Ila处。电刷架21具有平板状基部22,其设置在轭11的开口 Ila的外侧。基部22在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方向上的长度稍微大于轭11的开口 Ila的相应尺寸。沿轭11的内壁表面轴向延伸的固定壁部23形成在基部22上。固定壁部23通过开口 Ila插入并固定在轭11的内部。由弹性体形成的密封元件S,沿基部22 的外周部设置。密封元件S具有U形截面,并以这样一种方式在轴线方向上保持基部22的外周部。密封元件S被夹在轭11的法兰Ilb和齿轮壳体61之间。密封元件S因此密封了轭11的开口 Ila和齿轮壳体61的开口。这就防止了液体进入轭11的内部以及齿轮壳体 61的内部。由周壁部24a和环状壁部24b构成的大体为杯状的盖24,形成在基部22上。周壁部24a从基部22的底端面轴向延伸,该底端面为位于轭11相对侧的端面,并大体围绕换向器16的外周设置。环状壁部24b形成在周壁部24a的底端并盖住换向器16。图3所示用于可旋转地支承着旋转轴13的轴承24C,设置在环状壁部24b的中心。参照图4和5,从盖24的周壁部24a径向向外延伸的一对电刷容纳部25,形成在基部22的底端面上并在圆周方向上以90度角度相隔开。更具体的,如图5所不,电刷容纳部25设置在相对于直线 L2 (下文中,引用为侧向直线L2)的相对位置,该直线L2垂直于旋转轴13的轴线LI并沿马达I的侧向方向延伸,其中每个电刷容纳部25位于与该直线L2成45度角的位置。如图4和5所示,每个电刷容纳部25的形状像在两径向侧具有开口的盒子。换句话说,每个电刷容纳部25具有中空状,从而以这样一种方式使盖24的内部和外部相连通。 电刷容纳部25各以径向可移动的方式容纳大体为长方体形状的馈线刷26。每个馈线刷26 的远端部(为径向内端部分)从相应的一个电刷容纳部25突出进入盖24的周壁部24a的内侧,并在盖24中与换向器16的外周面保持接触。从基部22的底端面向轭的相对轴向侧突出一对支柱27,形成在圆周方向上两个电刷容纳部25之间。电刷容纳部25和支柱27集中设置在相对于旋转轴13的轴线LI的侧向方向上的一侧,或者换句话说,位于如图5所示的右侧。两个电刷容纳部25形成为相对于侧向直线L2对称。两个支柱27形成为相对于侧向直线L2对称。每个支柱27具有圆形截面。每个支柱27具有设置在支柱27的基端部的大直径部27a,以及从该大直径部27a轴向延伸的支持部27b。作为推动元件的扭转弹簧28的线圈部缠绕在各支持部27b上并由支持部27b支承。大直径部27a的直径大于支持部27b的直径。换句话说,支持部27b和大直径部27a之间部分为阶梯形,其让扭转弹簧28能轴向定位。每个支柱27的远端部27c (轴向端)形状为垂直于轴线LI延伸的平面。在轴向方向突出的第一定位突出部27d (—保持部定位部),形成在远端部27c的中心。定位突出部27d形成为直径小于支柱27的支柱状。定位突出部27d的轴线与支柱27的轴线相重合。 定位突出部27d和支柱27之间的部分形成为阶梯状。由相应的支柱27支持的每个扭转弹簧28的一端通过盖24的周壁部24a保持。扭转弹黃28的另一端在径向方向上与相应的馈线刷26的基端部在径向上保持接触,从而径向向内地对馈线刷26施压。这促使该馈线刷26径向向内,因而在盖24中将馈线刷的远端部压抵在换向器16的外周面。从基部22的底端面向轭11的轴向相对侧突出的突出柱31,形成在盖24侧向上相对于电刷容纳部25和支柱27所设置的另一侧。突出柱31具有D形横截面,该横截面在面对盖24的一侧上包括切除面。突出柱31与旋转轴13在侧向方向上对齐。突出柱31的中心轴线L3平行于旋转轴13的轴线LI并垂直于侧向直线L2延伸。换句话说,在轴线方向上看,两支柱27设置为相对于在突出柱31的中心轴线L3和旋转轴13的轴线LI上延伸的直线(在该实施例中为侧向直线L2)相对称。两个电刷容纳部25相对于侧向直线L2相对称。两个馈线刷26相对于侧向直线L2相对称。突出柱31具有远端部31a,其为垂直于轴线LI延伸的平面状。在轴向方向上突出的第二定位突出部31b (突出柱定位部),形成在远端部31a的中心。定位突出部31b形成为直径小于突出柱31直径的柱。定位突出部31b的轴线与突出柱31的轴线相重合。定位突出部31b和突出柱31之间的部分为阶梯状。
两个保持壁部33形成在突出柱31圆周方向上的两侧,其中各保持壁部33构成电容器容纳部32的一部分。电容器容纳部32由保持壁部33、突出柱31和盖24构造而成。 电容器34(图5)从在轴向与轭11相对的一侧安装在电容器容纳部32中。抗流圈(choke coil)35保持在每个保持壁部33上与电容器34相对的侧边。每个抗流圈35的轴线平行于马达部2的轴线LI延伸。两个保持壁部33关于横向直线L2对称设置。两个抗流圈35关于横向直线L2对称设置。在电刷架21中,一对端子40a和40b设置在相对于盖24在轴向方向位于与轭11 相对的侧边上。端子40a包括用于保持端子40a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端子保持部41,42,和 43。两组第一到第三端子保持部41到43相对于马达I的侧向直线L2对称设置。端子40a 和40b相对于马达I的侧向直线L2对称设置。第一端子保持部41设置在马达I的旋转轴13厚度方向上的相对侧并从盖24的环状壁部24b轴向延伸。各第一端子保持部41为叉状的形状,以这种方式将平板状的端子 40a,40b在各个端子40a、40b的板厚度方向上夹紧。各第二端子保持部42从基部22的底端面突出,并位于相应抗流圈35面对盖24的侧向一侧。第一固定凹部42a和第二固定凹部42b形成在每个第二端子保持部42的远端面上并在马达I的厚度方向上对齐。具体的, 第一固定凹部42a设置在马达I厚度方向上的内侧,而第二固定凹部42b设置在马达I厚度方向上的外侧。各第三端子保持部43设置在圆周上邻近于与相应支柱27处于相对位置的相应电刷容纳部25。第三端子保持部43从基部22的底端面轴向延伸。各第三端子保持部43具有形状为叉状的远端部,以这种方式,如第一端子保持部41的情况一样,在各个端子40a、40b的板厚度方向上夹紧平板状的端子40a,40b。各端子40a,40b通过对经过依据规定形状压制的传导金属板进行冲压,然后在多个位置对该得到的板进行弯曲而形成。每个端子40a,40b从轴向上看为U形形状。该U形的末端在马达I的侧向方向面对地设置。端子40a,40b设置在马达I的厚度方向上旋转轴 13的相对侧上。换句话说,旋转轴13设置在厚度方向对齐的端子40a,40b之间。每个端子40a,40b包括弯曲部50以及第一端子部51和第二端子部52,该弯曲部相对于相应的抗流圈35设置在与轭11相对的轴向侧上,其中从轴向方向上看,该第一端子部51和第二端子部52在侧向方向上从弯曲部50笔直并线性延伸。从轴向方向上看,每个端子40a,40b通过弯曲部50和端子部51,52形成为U状。第一和第二端子部51,52在马达I的厚度方向上对齐。具体的,第一端子部51设置在与盖24的环状壁部24b和换向器 16的位置在轴向方向上交迭的位置。相反的,第二端子部52位于在轴向方向上不与盖24 的该位置交迭的位置上。每个第一端子部51为在侧向中间位置分为两个轴向部的叉子状。具体的,从马达 I的厚度方向看,每个第一端子部51形成为具有面对侧向方向的开口的这样一种形状。第一端子部51的该叉状部在马达I的厚度方向上通过相应的第一端子保持部41夹住。第一端子部51还包括向盖24轴向突出的接合突起51a。该接合突起51a在马达I的侧向方向上与第一端子保持部41接触。向盖24轴向突出的突起(未示出)形成在每个第一端子部51上对应于相应的第二端子保持部42的位置上。该突起与该第二端子保持部42的第一固定凹部42a接合以将第一端子部51保持于第二端子保持部42。每个第二端子部52也包括类似的突起(未示出)。通过该突起和该第二端子保持部42的第二固定凹部42b之间的接合,将该第二端子部52保持于第二端子保持部42。在马达I的厚度方向上每个第二端子部52通过相应的第三端子保持部43的远端部夹紧。在每个被电刷架21保持的端子40a,40b中,从较为靠近的一个馈线刷26中延伸出的引出端26a焊接在每个第二端子部52上沿马达I侧向方向上的端部。通过该引出端 26a将第二端子部52电连接到馈线刷26。参考图5,从电容器34延伸的一对连接端部34a焊接并电连接到连接部51b,各连接部51b形成在相应端子40a,40b的第一端子部51的基端部(第一端子部51和弯曲部50 之间的部分)。每个抗流圈35的连接端部35a焊接并电连接到所靠近的端子40a,40b的第二端子部52上。从端子40b (从图5看为下方端子)的第二端子部52在厚度方向向外设置的热敏电阻36电连接到第二端子部52。[减速部的构造]如图3所示,减速部3包括齿轮壳体61和容置于该齿轮壳体61中的减速装置62。参照图6,在齿轮壳体61的面对轭11的端面61a上形成有三个螺纹孔61b。端面 61a在轴向方向与轭11的法兰Ilb保持相接触。该端面61a通过三个螺钉63 (图1_3中仅示出其中的两个)固定到法兰Ilb上,其中三个螺钉63通过形成在如图5中的法兰Ilb上的螺钉插入孔Ilc旋进该螺纹孔61b。电刷架容纳部64形成在处于从该螺纹孔61b径向向内位置的齿轮壳体61的端面 61a上。电刷架容纳部64构造成容纳一部分电刷架21、换向器16以及马达部2的旋转轴 13。电刷架容纳部64包括一对在马达I的厚度方向彼此相对的相对壁部64a,和一对在马达I的侧向方向彼此相对的相对壁部64b,64c。从轴向方向上看,每个相对壁部64a在侧向方向笔直并线性延伸,相对壁部64b, 64c各自形成径向向外突出的弯曲状。如图2,3,和6所示,侧向的相对壁部中的一个(设置在靠近连接器部4 一侧的相对壁部64b)包括一对突出壁部65,其沿垂直于轴向的方向突出进入电刷架容纳部64内部。 突出壁部65相对于侧向直线L2对称设置。每个突出壁部65具有第一端面65a,其形成为垂直于马达I的厚度方向的平面,和垂直于第一端面65a延伸的第二端面65b。每个突出壁部65面对轭11的轴向端面(轴向端面65c)成形为垂直于轴线LI的平面。各个突出壁部 65的轴向端面65c设置在一个平面上。两个突出壁部65的第一端面65a在厚度方向上彼此相对。环状第一定位凹部以凹槽形式形成在每个突出壁部65的轴向端面65c上。两个第一定位凹部65d均与电刷架 21的相应两个第一定位突出部27d相接合。设置在与对应于突出壁部65这一侧相对侧上的相对壁部64c包括突出部66。该突出部66从相对壁部64c厚度方向上的中部径向向内突出。面对轭11的突出部66的轴向端面66a与突出壁部65的轴向端面65c相平齐。环状第二定位凹部66b以凹槽形式形成在端面66a。第二定位凹部66b与电刷架21的第二定位突出部31b相接合。如上所描述的,通过分别将电刷架21的第一定位突出部27d和第二定位突出部31b与齿轮壳体61的第一定位凹部65d和第二定位凹部66b相接合,电刷架 21和齿轮壳体61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定位。如图6所示,每个突出壁部65的轴向端面65c具有基准面65e,该基准面65e通过使第一定位凹部65d的圆周面升高而形成。每个突出部66的轴向端面66a具有基准面 66c,该基准面66c通过使第一定位凹部66b的圆周面升高而形成。基准面65e, 66c形状为平面并设置在垂直于旋转轴13的轴线LI的平面上。每个突出壁部65的基准面65e与相应支柱27的远端部27c在轴向方向上接触。每个突出部66的基准面66c与突出柱31的远端部31a在轴向方向上接触。因此,电刷架21定位在轴向方向上。这些基准面65e,66c 的轴向突出量是很小的且未示出在图2和3中。由于基准面65e,66c集中形成,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对基准面65e,66c的轴向位置和平面度的检测。同时,也方便调整基准面65e, 66c在平面上的分布。如图2,3,和6所示,连接器附连部67形成在齿轮壳体61的的侧面上,在马达I的侧向方向上与轮容纳部61e的侧边相对。连接器部4在侧向方向上可拆卸地附连到该连接器附连部67。入口端口 68形成在该连接器附连部67中,该入口端口具有位于在侧向方向上与轮容纳部61e相对侧边上的开口。面对马达部2的入口端口 68的壁通过突出壁部65 构成。入口端口 68在齿轮壳体61中与电刷架容纳部64相连通。换句话说,电刷架容纳部 64通过该入口端口 68与齿轮壳体61的外部相连通。从对应于入口端部的开口的一侧来看,入口端口 68具有矩形形状。参照图2和3,连接器部4包括固定部71,控制IC72(插入部)和外部连接部73。 固定部71固定到连接器附连部67上。控制IC72插入到入口端口 68。用于电信号输入/ 输出和电力馈送的外部连接器(未示出)连接到外部连接部73。固定部71通过将一对接合片71a与相应的接合突起67a相接合而固定到连接器附连部67上,其中接合突起67a形成在连接器附连部67的相对的轴向端部上。连接器附连部67和连接器部4的固定部71 之间的空隙被密封以防止液体进入该空隙。成形为长方体的控制IC72设置在固定部71上并在马达I的侧向方向上延伸。一对平板状连接端子72a形成在控制IC72的远端部(侧向端部)并在马达I的侧向方向上突出。连接端子72a在马达I的厚度方向上对齐设置。在图2和3中,仅示出连接端子72a 其中的一个。控制IC72在侧向方向上插入连接器附连部67的入口端口 68中。控制IC72 的两个连接端子72a被压入并电连接到电刷架容纳部64中相应的端子40a,40b的叉状第一端子部51上,其中端子40a,40b被电刷架21保持。图3中示出的开口 73a形成在连接器部4的外连接部73上。电连接到控制IC72的外连接端子73b形成在该开口 73a中。外连接端子73b电连接到安装在外连接部73中的外连接器上。如图6中所示,齿轮壳体61具有通风孔81,该通风孔通过形成在马达部2的相对侧的入口端口 68的壁部68a上的内部开口 81a与外部连通。通风孔81的内部开口 81a设置在与突出壁部65之间的空隙G的位置轴向重叠的位置,其中突出壁部65在马达I的厚度方向对齐。由此,当齿轮壳体61模制时,用于成型通风孔81的内部开口 81a的滑动模(未示出)可以轴向地从突出壁部65之间的空隙G处移出。同样,防止了齿轮壳体61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扩大。通风孔81平衡了齿轮壳体61的内外大气压力,并防止了力集中作用在用于密封齿轮壳体61的如密封部件S的密封部上。用于允许齿轮壳体61的内部和外部之间空气连通并防止水进入齿轮壳体61中的防水片(未示出)设置在通风孔81中。电刷架容纳部64 和将在稍后描述的轮容纳部61e通过连通孔64d彼此连通,该连通孔64d形成在突出部66的相对圆周侧并在轴向方向上延伸。电刷架容纳部64与离合器容纳部61c和蜗杆容纳部61d相连通。离合器容纳部 61c从电刷架容纳部64(位于轭11的相对侧)轴向向下设置,蜗杆容纳部61d位于离合器容纳部61c轴向向下的位置。蜗杆轴82被支持在蜗杆容纳部61d中绕轴线LI旋转。蜗杆轴82和马达部2的旋转轴通过容纳在离合器容纳部61c中的离合器83彼此连接。离合器 83从旋转轴13传递转矩给蜗杆轴82,响应于从蜗杆轴83的转矩的输入,产生限制离合器 83旋转的断开力。连接到旋转轴13的离合器83的接头处设置在电刷架21的端子40a和 40b之间。这就防止了马达I在轴向方向上的扩大。轮容纳部61e形成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蜗杆容纳部61d的一侧,其中该轮容纳部的内部同蜗杆容纳部61d内部连通。轮容纳部61e容置有与蜗杆轴82啮合的盘状蜗轮84。蜗轮84被旋转支持在与马达I的厚度方向相平行的轴线上。蜗杆轴82和蜗轮 84构成减速装置。由旋转轴13产生的转矩从如图I所示与蜗轮84 —体旋转的输出轴85 输出,其旋转速度通过蜗杆轴82和蜗轮84减速。输出轴85向齿轮壳体61的外部突出并通过未示出的窗户调节器连接到车辆的车窗玻璃。下面将描述所示实施例的运行。通过端子40a,40b和馈线刷26,来自与连接器部4连接的外部连接器的电力从控制IC72的连接端子72a提供给电枢14的换向器16。这就激励了电枢14,或者换句话说, 即旋转轴13,并使得离合器83将来自该旋转轴13的驱动力传递给蜗杆轴82。该驱动力然后从输出轴85以经过蜗杆轴82和蜗轮84减速过的旋转轴13的旋转速度输出。由此,依据输出轴85的旋转方向,通过连接到该输出轴85的窗户调节器以选择性地降落和升起窗户玻璃。为将上述配置的马达I中的马达部2和齿轮壳体61组装,将支柱27的第一定位突出部27d和突出柱31的第二定位突出部31b分别与齿轮壳体61中突出壁部65的第一定位凹部65d和突出部66的第二定位凹部66b相接合。这就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将电刷架21和齿轮壳体61定位了。支柱27的远端部27c和突出柱31的远端部31a在轴线方向上分别与突出壁部65 的轴向端面65c(具体的,基准面65e)和突出部66的轴向端面66a(具体的,基准面66c) 相接触。这就在轴向上定位了电刷架21并限制了电刷架21的轴向移动。因此,电刷架21 被稳定支持。由于第一定位突出部27d形成在支柱27的远端部27c上,就没有必要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去增大电刷架21,而为定位突出部27d提供空间。因此,该定位突出部27d 形成在电刷架21中,却防止了电刷架21在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的增大。齿轮壳体61的入口端口 68容置有连接器部4的控制IC72。第一定位凹部65d各形成在相应的突出壁部65的、在控制IC72相对侧的轴向端面65c上,其中该突出壁部65 构成了入口端口 68。因此,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电刷架21和齿轮壳体61定位在比插入入口端口 68中的控制IC72更靠近马达部2的位置。这就防止了电刷架21的第一定位突出部27d和控制IC72的相互干涉。描述的实施例具有以下特定优点。(I)电刷架21具有向齿轮壳体61突出的支柱27和扭转弹簧28,该弹簧由相应的支柱27支持,从而将馈线刷26压抵于换向器16。用于相对于齿轮壳体61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定位的定位突出部27d从相关联的支柱27的远端部27c突出。这种设置使得没有必要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去增大电刷架21,而为定位突出部27d提供空间。因此,该定位突出部27d形成在电刷架21中,而没有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增大电刷架 21。(2)支柱27的远端部27c与齿轮壳体61轴向接触。这在轴向上定位了电刷架21 并限制了电刷架21的轴向移动。因此,电刷架21被稳定支持。(3)定位部为从支柱27的远端部27c轴向突起的定位突出部27d。通过将这些定位突出部27d安装在齿轮壳体61中,电刷架21相对于齿轮壳体61被定位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以突出部作为定位部形成在支柱27的远端部27c上的这种配置,如果支柱27 为小尺寸,与以凹部作为定位部形成在支柱27的远端部27c上的这种配置相比,这种定位部更容易形成。(4)在电刷架21中,朝向齿轮壳体61突起的突出柱31独立于支柱27形成。突出柱31构成了容纳安装在电刷架21中的电容器34的电容器容纳部32。用于相对于齿轮壳体61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定位的第二定位突出部31b设置在突出柱31的远端部 31a上。这提高了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定位电刷架21的精确性。由于突出柱31构成了电容器容纳部32,使得没有必要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去增大电刷架21而为定位部提供空间。(5)从轴向方向看,两个支柱27相对于径向直线(侧向直线L2)对称设置,其中该径向直线在突出柱31的中心轴线L3和马达部2的轴线LI上延伸。支柱27相对于突出柱31设置在马达部2的轴线LI的相对位置。支柱27的远端部27c和突出柱31的远端部 31a在轴向方向上与齿轮壳体61接触。这就将电刷架21稳固定位在轴向位置。(6)从突出柱31在电刷架21中的马达2的轴线LI的相对侧,两个容纳相应的馈线刷26的电刷容纳部25相对于径向直线(侧向直线L2)对称设置,其中从轴向看,该径向直线经过突出柱31的中心轴线L3和马达部2的轴线LI延伸。支柱27在圆周方向上设置在两个电刷容纳部25之间。这就容许了无需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增大电刷架21而形成电刷容纳部25和支柱27。因此,减小了马达I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7)至少旋转轴13和马达部2的端子410a,40b设置在其中的电刷架容纳部64形成在面对轭11的齿轮壳体61的端部,电刷架容纳部从而与入口端口 68相连通。突出壁部 65形成在齿轮壳体61中并向电刷架容纳部64内突出,其中突出壁部65的每个构成面对马达部2的入口端口 68的壁部。第一定位凹部65d(齿轮壳体面定位部)形成在与控制IC72 相对的关联突出壁部65的表面(轴向端面65c)上。第一定位凹部65d与设置在电刷架21 上的第一定位突出部27d(电刷架面定位部)相接合以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定位电刷架21和齿轮壳体61。由此,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电刷架21和齿轮壳体61定位在比控制IC72更靠近马达部2的位置,其中该控制IC72容置于入口端口 68中。这就防止了电刷架21和齿轮壳体61的定位部(定位突出部27d和定位凹部65d)与连接器部4的控制IC72之间的干涉。(8)两个突出壁部65在沿垂直于该轴向方向的一个平面上形成。齿轮壳体61具有通风孔81,该通风孔从形成与马达部2相对的入口端口 68的壁部68a上的内部开口 81a延伸而与外部连通。通风孔81的内部开口 81a设置在与突出壁部65之间的空隙G的位置轴向重叠的位置。换句话说,通风孔81的内部开口 81a将突出壁部65彼此分隔开并位于与空隙G的位置轴向重叠的位置。由此,当齿轮壳体61模制时,可以轴向从突出壁部65之间的空隙G处移出用于成型通风孔81的内部开口 81a的滑动模。因此防止了齿轮壳体61 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的扩大。(9)第二定位凹部66b设置在与突出壁部65和控制IC72相对于马达部2的轴线 LI相对的位置上。与突出壁部65的第一定位凹部65d相独立形成的第二定位凹部66b位于与连接器部4的控制IC72相对于马达部2的轴线LI相对的位置。这就防止了第二定位凹部66b和连接器部4的控制IC72的干涉。由此,定位突出部27d,31b和齿轮壳体61的定位凹部65d, 66b防止了与控制IC72干涉,第一定位凹部65d和第二定位凹部66b设置在轴线LI相对两侧。这确保了齿轮壳体61与电刷架21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的均匀定位。(10)突出壁部65的轴向端面65c和突出部66的轴向端面66a如此形成,使得通过抬升相应的第一和第二定位凹部65d, 66b的周面形成的基准面65e, 66c位于垂直马达部 2的轴线LI的一个平面上。基准面65e,66c在轴向方向上与电刷架21接触以轴向地定位电刷架21,从而限制了电刷架21在轴向上的移动。由此,电刷架21被稳固地支持。此外, 由于基准面65e,66c集中形成,因此可以容易执行对基准面65e,66c的轴向位置和平面度的检测。同时,也方便调整对基准面65e,66c在平面上的布置。这就提高了在一个平面上设置与电刷架21的支柱27和突出柱21相接触的基准面65e,66c的精确度。由此,齿轮壳体61和电刷架21稳固定位在轴向方向上。(11)第一和第二定位突起27d、31b和相应的第一和第二定位凹部65d、66b设置在围绕马达部2的轴线LI的圆周上。这就保证了均匀定位。(12)齿轮壳体61的突出壁部65在轴向上与电刷架21上相应的支柱27的远端部 27c相接触。这就轴向上定位了电刷架21并限制了电刷架21轴向上的移动。由此,电刷架 21被稳固支持。此外,电刷架上无须形成独立于支柱27的与齿轮壳体61的每个突出壁部 65轴向接触的部分。由此,齿轮壳体61和电刷架21在轴向上定位而不用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扩大。本发明示出的实施例可以以下述形式修改。在示出实施例中,定位突出部27d,31b和定位凹部65d,66b设置在围绕马达部2 的轴线LI的圆周上。然而,定位突出部27d,31b和定位凹部65d,66b的布置不特定限制于实施例中的布置,而可视需要依照规格进行修改。在示出实施例的电刷架21中,两个支柱27设置在对应于连接器部4的侧向侧上, 突出柱31形成在与支柱27相对的圆周侧(对应于轮容纳部61e的侧向侧上)。然而,支柱 27的位置和突出柱31的位置可以互换。电刷架21的端子40a,40b的构造(包括形状)可以视需要依照规格进行修改。在示出实施例中,齿轮壳体61的第一定位凹部65d设置在构成入口端口 68的突出壁部65中。然而,第一定位凹部65d的位置不特定限制于该实施例中的位置,视需要可以依照规格进行修改。在示出实施例中,定位突出部27d,31b可以为凹部,而定位凹部65d,66b可以为突出部。在示出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突出部27d形成在相关联的支柱27的远端部27c上。 然而,第一定位突出部27d的位置不特定限制于本实施例中的位置,视需要可以依照规格进行修改。在示出实施例中,连接器部4可拆卸地连接到齿轮壳体61。然而,本发明不特定限制于具有本实施例的连接器部4,并可以包括例如与齿轮壳体61—体形成的连接部。尽管扭转弹簧28用作为本实施例中推动馈线刷26的推动元件,但可以使用该扭转弹簧28以外的其它任何合适弹簧作为推动元件。在示出实施例中,通过蜗杆轴82和蜗轮84构成减速部62。然而,减速部62并不特定限制于这种构造,其可以通过其它合适的齿轮如正齿轮构造。在本实施例的齿轮壳体61中,两个突出壁部65设置在侧向靠近于连接器部4的位置上。突出部66设置在与突出壁部65相对的圆周侧上,换句话说,在侧向靠近于轮容纳部61e的位置。突出壁部65的位置和突出部66的位置可以互换。尽管出实施例中,换向器16和馈线刷26设置在齿轮壳体61中的电刷架容纳部 64,但是本发明不特定限制于此。S卩,换向器16和馈线刷26可以容纳在轭11中。尽管示出实施例具有两个突出壁部65,突出壁部65的数目视需要可以依照规格进行修改。在示出实施例中,支柱27的远端部27c在轴向上与齿轮壳体61接触保持以轴向定位电刷架21。然而,但是本发明不特定限制于此,且支柱27的远端部27c可以在除了电刷架21的支柱27位置以外在轴向上与齿轮壳体61接触保持。在示出实施例中,连接器部4的控制IC72被容置在入口端口 68中。然而,但是本发明不特定限制于该构造,插入到入口端口 68中的连接器部的插入部视需要可以依照规格构造成不同。此外,连接器部4可以不包括控制IC72而是包括连接到端子40a,40bn的连接端子。尽管在示出实施例中本发明中采用马达I作为电动车窗的驱动源,但是本发明不特定限制于该实施例。即,本发明可以采用任何合适的马达,用作除电动车窗之外其他装置的驱动源。因此,本发明的示例和实施例应被认为是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并且本发明不限于本文所给出的细节,而是可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等同物下进行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马达,包括马达部( 和连接到所述马达部O)的减速部(3),其中, 所述马达部( 包括具有开口(Ila)的轭壳体(11);旋转轴(13),其从所述轭壳体(11)的开口(Ila)突出并限定了所述马达的轴向方向; 换向器(16);用于给所述换向器(16)提供电力的馈线刷06);以及保持所述馈线刷06)的电刷架;并且所述减速部( 包括安装在所述轭壳体(11)的所述开口(Ila)的齿轮壳体(61);以及设置在所述齿轮壳体(61)中的减速装置,所述减速装置(62),在对所述旋转轴(13)的转速减速时,输出由所述马达部O)的所述旋转轴(1 产生的驱动力, 所述马达的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支柱(XT)设置在所述电刷架中,其朝向所述齿轮壳体(61)突出并具有远端部07a);设置在所述电刷架中并由所述支柱m支撑的推动元件(观),所述推动元件 (28)将所述馈线刷06)压抵住所述换向器(16);以及设置在所述至少一个支柱(XT)的所述远端部(27a)上的定位部07d),所述定位部 (27d)在垂直于所述旋转轴(1 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齿轮壳体(61)定位所述电刷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支柱(XT)的远端部(27a) 沿所述旋转轴(1 的轴向方向与所述齿轮壳体(61)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包括从所述至少一个支柱 (27)的所述远端部(27a)在所述旋转轴(1 的轴向方向上突出的突出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设置在所述电刷架上的突出柱(31) 向所述齿轮壳体(61)突出,并具有远端部(31a),其中所述突出柱(31)构成用于容纳安装在所述电刷架中的电气部件(34)的电气部件容纳部(32),并且用于在垂直于所述旋转轴(13)的轴向方向的方向相对于所述齿轮壳体(61)定位所述电刷架的突出柱定位部(31b)设置在所述突出柱(31)的远端部(31a)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柱(31)具有中心轴线;所述至少一个支柱(XT)为一对支柱(XT)中的一个,从所述旋转轴(13)的轴向方向上看,所述一对支柱(XT)相对于径向延伸直线(L2)对称设置,其中所述径向延伸直线延伸在所述突出柱(31)的中心轴线(L3)和所述马达部(2) 的旋转轴(1 的轴线(Li)上,所述支柱(XT)相对于突出柱(31)设置在所述马达部(2) 的旋转轴(13)的轴线(Li)的相对侧上,以及所述各支柱(XT)的远端部(27a)和所述突出柱(31)的远端部(31a)在轴向方向上与所述齿轮壳体(61)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一对用于容纳所述馈线刷06)的电刷容纳部(25),所述电刷容纳部05)相对于所述电刷架的所述突出柱(31)设置在所述马达部⑵的旋转轴(13)的轴线(Li)的相对侧上,以及从轴向方向看,所述电刷容纳部05) 相对于径向延伸直线(L2)对称设置,其中所述径向延伸直线延伸在所述突出柱(31)的中心轴线和所述马达部O)的轴线(Li)上,其中,所述一对支柱(XT)设置在绕所述旋转轴(1 的圆周方向上的所述电刷容纳部 (25)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壳体(61)包括入口端口(68), 所述马达进一步包括电连接到所述馈线刷06)的端子G0a,40b);和连接器部G),其包括经过所述入口端口(68)插入齿轮壳体(61)的插入部(7 ;和设置在该插入部(7 上并电连接到所述端子G0a,40b)的连接端子(7 ),其中, 所述齿轮壳体(61)具有面对所述轭壳体(11)的端部,容纳部(61c)这样形成在所述齿轮壳体(61)的端部以与所述入口端口(68)连通,且至少所述马达部的所述旋转轴 (13)和所述端子(40a, 40b)设置在所述容纳部(61c)中,所述齿轮壳体(61)包括至少一个突出进入所述容纳部(61c)的突出壁部(65),该至少一个突出壁部(6 构成位于该入口端口(68)面对所述马达部( 一侧的壁部, 所述定位部构成至少一个电刷架定位部07d),和在相对于所述插入部(7 的相对侧,该至少一个突出壁部(6 具有面对所述电刷架 (21)的端面(65c),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突出壁部(6 的端面(65c)具有至少一个齿轮壳体定位部(65d),该齿轮壳体定位部(65d)成为与所述至少一个电刷架定位部(27d)相接合以在垂直于旋转轴(1 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定位该电刷架和该齿轮壳体(6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齿轮壳体定位部包括沿旋转轴(1 的轴向方向凹进的定位凹部(65d),以及该至少一个电刷架定位部包括沿旋转轴(1 的轴向方向突起并与该定位凹部(65d、 66d)接合的定位突出部(27d、31b)。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突出壁部(6 为设置在垂直于所述旋转轴(1 的轴向方向的一个平面上的两个突出壁部(65)中的一个,在该突出壁部(65)之间形成空隙(G),并且该齿轮壳体(61)包括形成在所述入口端口(68)的壁部上的内部开口(81a),所述内部开口(81a)处在相对于所述马达部O)的相对侧,所述齿轮壳体(61)具有从该内部开口 (81a)延伸的并与所述齿轮壳体(61)的外部连通的通风孔(81),该内部开口(81a)在旋转轴(1 的轴向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空隙G的位置重叠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突出壁部(65)沿所述旋转轴(13)的轴向方向与所述电刷架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齿轮壳体定位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齿轮壳体定位部(65d),并且所述齿轮壳体(61)具有第二齿轮壳体定位部(66d),用于在垂直于所述旋转轴(13)的轴向方向的方向相对于所述电刷架(21)定位,该第二齿轮壳体定位部(66d)相对于至少一个突出壁部¢5)和该连接部(4)的插入部(72)设置在所述马达部(2)的所述旋转轴(13) 的轴线(LI)的相对侧的位置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第一齿轮壳体定位部(65d) 形成在其上的突出壁部¢5)的端面和第二齿轮壳体定位部(66d)设置在其上的齿轮壳体(61)的端面各自包括基准面^5e,66c),该基准面通过抬升围绕所述第一和第二齿轮壳体定位部(65d,66d)中所对应一个的部分形成,该基准面(65e,66c)设置在垂直于所述马达部(2)的所述旋转轴(13)的轴线(LI)的一个平面上,所述基准面(65e,66c)在所述旋转轴(13)的轴向方向上接触于所述电刷架(21)。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支柱(27)的远端部(27a) 在所述旋转轴(13)的轴向方向上接触所述齿轮壳体¢1)的所述至少一个突出壁部(65)。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形成在所述至少一个突出壁部¢5)上的所述齿轮壳体定位部包括至少一个第一齿轮壳体定位部(65d),所述齿轮壳体(61)包括第二齿轮壳体定位部(66d),用于在垂直于所述旋转轴(13)的轴向方向的方向相对于所述电刷架(21)定位,该第二齿轮壳体定位部(66d)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突出壁部¢5)和该连接部(4)的插入部(72)设置在所述旋转轴(13)的轴线(LI) 的相对侧的位置上,所述电刷架(21)包括突出柱(31),所述突出柱向所述齿轮壳体¢1)突出并具有远端部(31a),所述突出柱(31)构成用于容纳安装在所述电刷架(21)中的电气部件(34)的电气部件容纳部(32),并且所述突出柱(31)的远端部(31a)具有成为与所述第二齿轮壳体定位部(66d)相接合的突出柱定位部(31b),以在垂直于所述旋转轴(13)的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定位该电刷架(21)和该齿轮壳体(61)。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柱(31)具有中心轴线,该至少一个支柱(27)为一对支柱(27)中的一个,从所述旋转轴(13)的轴向方向上看,所述一对支柱(27)相对于径向延伸直线(L2)对称设置,其中该径向延伸直线延伸在所述突出柱(31)的中心轴线和所述马达部(2)的所述旋转轴(13)的轴线(LI)上,所述支柱(27)相对于所述突出柱(31)设置在所述马达部(2) 的旋转轴(13)的轴线(LI)的相对侧上,以及所述各支柱(27)的远端部(27a)和所述突出柱(31)的远端部(31a)在所述旋转轴(13)的轴向方向上与所述齿轮壳体(61)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一对用于容纳所述馈线刷(26)的电刷容纳部(25),该一对电刷容纳部(25)相对于所述电刷架(21)的突出柱(31)设置在所述马达部⑵的旋转轴(13)的轴线(LI)的相对侧,以及从所述旋转轴(13)的轴向方向看,该电刷容纳部(25)相对于径向延伸直线(L2)对称设置,其中该径向延伸直线在突出柱(31) 的中心轴线和所述马达部(2)的旋转轴(13)的轴线(LI)上延伸,并且其中,该一对支柱(27)在绕所述旋转轴(13)的圆周方向设置在所述电刷容纳部(25) 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该电刷架定位部(27d)、该突出柱定位部(31b)、对应于该电刷架定位部(27d)的第一齿轮壳体定位部(65d)和对应于该突出柱定位部(31b)的第二齿轮壳体定位部(66d)设置在一个圆上,其中该圆的中心与该马达部(2)的旋转轴(13)的轴线(LI)相重合。
全文摘要
包括马达部和减速部的马达。在该马达部中,保持馈线刷的电刷架设置在轭的开口,馈线刷用于馈送电力给换向器。该减速部具有设置在齿轮壳体中的减速装置。该减速装置输出由马达部的旋转轴产生的驱动力,旋转轴的旋转速度通过该减速装置减速。电刷架包括朝向齿轮壳体突出的支柱和推动该馈线刷抵靠住换向器的推动元件。用于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相对于齿轮壳体定位该电刷架的定位部形成在支柱的远端部上。
文档编号H02K13/00GK102594011SQ20111046270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8日
发明者水谷伸生 申请人:阿斯莫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