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43097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马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作为如电动窗设备或类似设备的驱动源的马达。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公开第2003-523708号描述了一种用于电动窗设备的马达。该马达包括马达单元,减速单元和连接器单元。马达单元包括设在轭壳体中的转子。减速单元设置在该马达单元的轴向末端,以减低马达单元的旋转驱动力。连接器单元联接到齿轮壳体。轭壳体包括开口端,转子的旋转轴从该轭壳体的开口朝该减速单元突出。电刷架设在该开口端以保持给转子的换向器提供电能的供电电刷。减速单元包括通过螺母等固定到该开口端的齿轮壳体。减速装置中的蜗轮、蜗杆等容纳在该齿轮壳体中。减速装置降低并输出马达单元的旋转驱动力。连接器单元连接到用于输入输出电信号和电源的外部连接器。连接器单元包括连接到导电部件的连接端子,该导电部件电连接到供电电刷。在上述公开的马达中,马达单元的换向器和供电电刷设置在轭壳体的外部。因此, 该轭壳体可以容易地以低成本制造,因为该金属轭壳体可以具有容纳该电刷架的简单的形状。考虑到车辆的门上可利用的空间,期望用作电动窗设备的驱动源的马达在垂直于马达的轴向方向的径向上的尺寸可以减小。然而,在上述公开的马达中,电连接到供电电刷的导电部件(上述公开中的印刷衬底)设置成沿与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向处于换向器的旁边。这就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增大了马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当换向器和供电电刷设置在轭壳体外部时防止马达在径向方向的增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为包括输出旋转力的马达单元。该马达单元包括具有在轴向方向上的开口端的轭壳体、换向器、给换向器提供电能的供电电刷、电连接到供电电刷的导电部件以及设在该开口端以保持换向器、供电电刷和导电部件的电刷架。该马达进一步包括减速单元和连接器单元。该减速单元包括联接到该开口端的齿轮壳体。该减速装置设置在该齿轮壳体中以减低和输出该马达单元的旋转力。该连接器单元联接到齿轮壳体并包括电连接到导电部件的连接端子。该换向器和供电电刷设置在轭壳体外部。该导电部件和该轭壳体设置在该换向器的相对两侧。本发明的其它方面和优点将从以下说明变得明显,以下说明与附图相结合,示例性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原理。


通过参考目前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说明和附图可最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在附图中
图1为示出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马达的侧视图2为示出图1所示马达的分解视图3为示出图1所示马达的剖视图4为示出图3中的马达的电刷架附近的放大剖视图5为示出图1所示马达的马达单元的立体图6为示出从输出端看图1所示的马达单元的平面图7为示出从轴向方向看图1所示的齿轮壳体的平面图8为示出马达单元和连接器单元的修改例的侧视图;和
图9为示出电刷架的修改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马达用作为电动窗的驱动源以电动升起和降落车辆的车窗玻璃。该马达I包括位于图I上部的马达单元2,设置在马达单元2的轴向端部 (驱动力输出的端,即,输出端)的减速单元3,以及安装在减速单元3—侧(图I所示的右侧)的连接器单元4。马达I在垂直于轴线LI (垂直于图I图面的方向)的方向的形状总体上为平的形状。下面的描述将在以下假设定先进行,从轴向看马达I时,纵向方向(图I 中的左右方向)为扁平方向,而短边方向(垂直图I图面的方向)为厚度方向。马达I的轴向方向、扁平方向和厚度方向为彼此垂直的方向。轴向、径向和圆周方向分别指马达I (马达单元2)的轴向方向、径向方向和圆周方向。[马达单元的构造]如图1-3所示,马达单元2的轭壳体11(下文中,简称轭11)具有位于相对的轴侧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该轭11具有管状形状,其中第一端(如图I所示的上侧的末端)形成封闭底部,第二端(输出端)形成开口端11a。法兰Ilb在开口端Ila沿马达I的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如图3所示,包括圆柱形旋转轴13的电枢14设置在磁铁12内侧的,磁铁12固定在轭11的内圆周表面。旋转轴13设置在轭11中径向方向的中部。旋转轴13的基端部 (图I的上端部)由设置在轭11底部中心的轴承15旋转支承。电枢14与旋转轴13绕旋转轴13的轴线LI 一体旋转。旋转轴13的远端部从轭11的开口端Ila突出至轭11的外面,换向器16固定在旋转轴13的突出部。换句话说,换向器16设置在轭11外面。换向器 16和旋转轴13的远端设置在形成减速单元3的树脂齿轮壳体61内。[电刷架的构造]如图3和4所示,电刷架21设在轭11的开口端Ila中。电刷架21包括位于开口 Ila轴向外侧的平板状基部22。基部22在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方向(即径向)上的尺寸稍微大于轭11的开口端11a。基部22具有沿轭11的内壁表面轴向延伸的固定壁部23。固定壁部23通过开口端Ila插入并固定于轭11。由弹性体形成的密封元件S设在基部22的外边沿。密封元件S具有U形截面,以在轴线方向上夹住基部2的外边沿。在轴向,密封元件S被夹在法兰Ilb和齿轮壳体61之间。密封元件S因此密封了开口端Ila和靠近齿轮壳体61的开口之间的空间。这就防止了液体进入轭11的内部以及齿轮壳体61的内部。
盖24形成在基部22上。盖24包括从基部22的下端面(在靠近轭11的端面的相反侧的端面)轴向延伸的并大体覆盖换向器16的外周的外周壁部24a和形成在外周壁部24a的轴向末端(下端)并盖住换向器16的轴向端面的环状壁部24b。环状壁部24b在盖24的轴向方向上更靠近轭11的端面相反侧上形成端面。用于旋转地支承旋转轴13的轴承24C设置在环状壁部24b的中心。参照图5和6,两个电刷容纳部25从盖24的外周壁部24a径向向外延伸,并在基部22下端面沿圆周方向以90度角度相互隔开。更具体的,如图6所示,电刷容纳部25设置在从垂直于旋转轴13的轴线LI的直线L2的相对两侧在圆周方向间隔开45度角的位置上,并沿马达I的扁平方向设置。如图5和6所示,各电刷容纳部25为盒子形状且在径向相对侧开口。换句话说, 每个电刷容纳部25具有中空状以使盖24的内部和外部相连通。大体为盒子状的供电电刷 26容纳在每个电刷容纳部25中并在径向上可移动。每个供电电刷26的远端(径向内端) 从电刷容纳部25朝盖24的外周壁部24a的内周侧突出,并在盖24中与换向器16的外周面相接触。该盖24防止了在供电电刷26沿换向器16滑动时产生的电刷粉末落下。从基部22的底端面轴向地朝轭11的相对侧突出的两个支柱27,在圆周方向上形成在两个电刷容纳部25之间。在扁平方向,电刷容纳部25和支柱27共同设置在旋转轴13 的轴线LI的一侧,并设置成相对扁平向直线L2对称。每个支柱27具有圆形截面并具有形成大直径部27a的基端部。支持部27b从该大直径部27a轴向延伸。用作为偏压元件的扭转弹簧28的线圈部与支持部27b配合并由支持部27b支承。大直径部27a具有大于支持部27b的直径。换句话说,支持部27b转变到大直径部27a的位置形成为台阶,其轴向定位了扭转弹簧28。支柱27的远端27c (轴向末端)具有平面形状并垂直于轴线LI。第一定位突出部 27d(靠近齿轮壳体的定位部)从远端27c的中心轴向突出。定位突出部27d为圆柱形并具有小于支柱27的直径。定位突出部27d与支柱27共轴。定位突出部27d和支柱27之间形成台阶。由支柱27支持的扭转弹簧28的一个端部由盖24的外周壁部24a保持。扭转弹簧 28的另一端与供电电刷26的基端部径向接触以径向向内推压供电电刷26。这径向向内偏压供电电刷26,该供电电刷26的远端部在压力下与盖24中的换向器16的外周面相接触。从基部22的底端面与轭11反向地轴向突出的突出柱31形成在盖24的扁平方向的一侧,或形成在与设置有电刷容纳部25和支柱27的部位相对的部位上。突出柱31具有 D形横截面,其中在扁平方向上靠近盖24的侧面被部分切除。支柱31在扁平方向上靠近旋转轴13设置。突出柱31的轴线L3平行于旋转轴13的轴线LI并垂直于扁平向直线L2。 换句话说,从轴向方向上看,两个电刷容纳部25和两个供电电刷26相对延伸经过突出柱31 的轴线L3和旋转轴13的轴线LI的直线(在该实施例中为扁平向直线L2)对称。突出柱31的远端31a具有平面状并垂直于轴线LI。第二定位突出部31b (靠近突出柱的定位部)在轴向方向从远端31a的中心突出。定位突出部31b为圆柱形并具有小于突出柱31的直径。定位突出部31b与突出柱31共轴。定位突出部31b和突出柱31之间形成台阶。形成为电容器容纳部32 —部分的保持壁部33竖直设置在突出柱31的在圆周方向的相对侧。作为电气部件的电容器34从与轭11轴向相对侧联接在电容器容纳部32中,该容器容纳部32由各保持壁部33、突出柱31和盖24形成。作为电气部件的抗流圈35保持在各保持壁部33的与容器器34相对的侧部。每个抗流圈35设置成使得它的轴线平行于马达单元2的轴线LI。两个保持壁部33和两个抗流圈35分别设置成相对扁平向直线 L2对称。两个端子40a和40b (导电件)设置在轭11相对于盖24的轴向相对侧的位置。电刷架21包括用于保持端子40a、40b的第一至第三端子支架部41至43。两组第一至第三端子支架部41至43,以及两组端子40a、40b分别设置成相对马达I的扁平向直线L2线对称。两个第一端子支架部41从盖24的环状壁部24b轴向延伸,并在厚度方向上夹着马达I的旋转轴13。每个第一端子支架部41分叉成在板厚度方向夹持板状端子40a、40b。 每个第二端子支架部42竖直设置在基部22的底端面上相对各抗流圈35在扁平方向上更靠近盖24的位置。在每个第二端子支架部42的轴向远端面上沿马达I的厚度方向设置有第一和第二固定凹部42a,42b。第一和第二固定凹部42a,42b中,位于马达I的厚度方向的内侧的固定凹部为第一固定凹部42a,位于外侧的为第二固定凹部42b。每个第三端子支架部43设置在沿圆周方向邻近电刷容纳部25的位置,该位置位于与支柱27相对的侧。第三端子支架部43形成为从基端部22的底端面轴向延伸。如第一端子支架部41的方式一样, 第三端子支架部43轴向方向上的末端分叉以在板厚度方向夹持板状端子40a, 40b。每个端子40a,40b通过将导电金属板材挤压和冲压成预定形状,然后对多个位置进行弯曲而形成。从轴向上看,每个端子40a,40b为U形形状并设置成该U形的末端定向在马达I的扁平方向。端子40a,40b设置在马达I的厚度方向上旋转轴13的相对两侧。换句话说,旋转轴13插在沿厚度方向设置的端子40a,40b之间。端子40a,40b设置成使得它们的板状面平行于旋转轴13的轴线LI。第一到第三端子支架部41到43均构造成使得端子40a,40b从轭11相对第一到第三端子支架部41到43的轴向相对侧联接。每个端子40a,40b包括作为中间部的弯曲部50、第一端子部51和第二端子部52, 且构成为从轴向方向看的U形。该弯曲部5位于相对抗流圈35与轭11轴向相对侧。该第一端子部51和第二端子部52构造成,使得从弯曲部50沿扁平方向线性延伸的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沿马达I的厚度方向(垂直于轴线的方向)排列并朝向相同的方向(扁平方向,或稍后描述的连接端子72a插入方向相对的方向)。第一端子部51与环状壁部24b和换向器16在轴向方向上交迭,第二端子部52设置在不与盖24轴向交迭的位置上。第一端子部51具有在轴向方向分成两部分的音叉形状,并具有从马达I的厚度方向看朝向扁平方向的开口。具体的,第一端子部51分为两部分并具有从基端部51a沿扁平方向(与连接端子72a插入方向相对的方向)延伸的第一和第二延伸部51b, 51c。该第一和第二延伸部51b,51c沿轴向排列。接触突出部5Id从各延伸部51b,51c的远端朝彼此突出。第一和第二延伸部51b,51c在马达I的厚度方向被夹在第一端子支架部41中。换句话说,第一端子支架部41保持分叉部分的相比靠基端部51a更靠近远端部的部位,基端部51a在分叉部分分成两部分。两个延伸部51b,51c中更靠近轭11的第二延伸部51c具有沿轴向方向上朝盖24突出的钩突部(钩子)51e。可以使得钩突部51e在马达I的扁平方向(连接端子72的插入方向)与第一端子支架部41接触。
向盖24轴向突出的突起部51f形成在第一端子部51(参见附图4)中对应于第二端子支架部42的部分上。当突起51f与第二端子支架部42的第一固定凹部42a配合时, 第一端子部51由第二端子支架部42保持。在第二端子部52上形成有类似的突起52a(参见图5)。当突起52a与第二端子支架部42的第二固定凹部42b配合时,第二端子部52由第二端子支架部42保持。突起51f和第一固定凹部42a的配合以及突起52a和第二固定凹部42b的配合限制端子40a,40b在扁平方向的移动。第二端子部52在马达I的厚度方向被夹在第三端子支架部43的轴向远端部中。如此,在在电刷架21内保持的每个端子40a,40b中,从最接近供电电刷26延伸出的作为导线的引出端26a焊接到第二端子部52的沿马达I扁平方向的末端。通过该引出端26将第二端子部52电连接到供电电刷26。从电容器34延伸出的两个连接端34a的每个焊接并电连接到形成在端子40a,40b 的第一端子部51的基端部51a上的连接部51g(第一端子部51和弯曲部50的边界部)。 每个抗流圈35的连接端部35a焊接并电连接到最接近的端子40a,40b的第二端子部52上。 沿所述厚度方向设置在第二端子部52外侧的热敏电阻36电连接到一个端子40b (图6中下方的端子)的第二端子部52。[减速单元的结构]如图3所示,减速单元3包括齿轮壳体61和容置于该齿轮壳体61中的减速装置 62。如图7所示,在齿轮壳体61的靠近轭11的端面61a上形成有三个螺纹孔61b。端面61a在轴向方向与轭11的法兰Ilb相接触,该端面61a通过三个螺母63 (图1_4中仅示出其中的两个)固定到法兰Ilb上。三个螺母63通过形成在法兰Ilb上的相应的螺母插入孔Ilc (参见图6)紧固至该螺纹孔61b。以轴向方向朝轭11开口的支架容纳部64形成在从该三个螺纹孔61b径向向内、 齿轮壳体61的较靠近轭11的端面61a上。马达单元2的换向器16、旋转轴13、以及电刷架21的一部分设置在支架容纳部64内。支架容纳部64包括在马达I的厚度方向彼此相对的两个相对壁部64a,和在马达 I的扁平方向彼此相对的两个相对壁部64b, 64c。从轴向方向上看,每个相对壁部64a在扁平方向具有直线形状,相对壁部64b,64c具有径向向外突出的弯曲状。如图2,3,和7所示,扁平方向上的相对壁部中一个(更靠近连接器单元4的相对壁部64b)包括两个突出壁部65,该突出壁部65位于支架容纳部64的内侧并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向外突出。每个突出壁部65形成为相对扁平直线L2线对称。每个突出壁部 65包括具有垂直于马达I的厚度方向的平面的第一端面65a、和垂直于第一端面65a的第二端面65b。每个突出壁部65的在轴向上更靠近轭11的端面(轴向端面65c)具有垂直于轴线LI的扁平(平板)形状。两个突出壁部65的轴向端面65c设置在相同平面上。两个突出壁部65的第一端面65a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圆形的第一定位凹部以凹槽形式形成在每个突出壁部65的轴向端面65c上。电刷架21的两个第一定位突出部27d被配合入所述第一定位凹部65d。在设置有突出壁部65的相对壁部64b相对侧, 突出部66从相对壁部64c的所述厚度方向的中部径向向内突出。突出部66的在轴向上更靠近轭11的端面66a与突出壁部65的轴向端面65c位于相同的平面。圆形第二定位凹部66b以凹槽形式形成在端面65c。电刷架21的第二定位突起31b配合入该第二定位凹部 66b。如上所描述的,当电刷架21的第一定位突起27d和第二定位突起31b分别与齿轮壳体61的第一定位凹部65d和第二定位凹部66b配合时,电刷架21和齿轮壳体61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定位。如图7所示,每个突出壁部65的轴向端面65c具有基准面65e,该基准面65e通过升起第一定位凹部65d的圆周部形成。每个突出部66的轴向端面66a也形成有基准面 66c,该基准面66c通过升起第一定位凹部66b的圆周部形成。每个基准面65e,66c具有平面形状并设置在垂直于旋转轴13的轴线LI的同一平面上。基准面65e与相应的支柱27的远端部27c在轴向方向上接触,基准面66c与突出柱31的远端部31a在轴向方向上接触, 从而使得电刷架21在轴向方向上定位。轴向突出的多个基准面65e,66c非常小且未示出在图2和3中。每个基准面65e,66c局部形成。这就方便了对基准面65e,66c的轴向位置和平面度的检查,和对在同一平面上设置基准面65e,66c的调整。如图2,3,和7所示,连接器附连部67形成在齿轮壳体61的侧表面(图2,3和7 的右侧),该侧表面位于在扁平方向上更靠近轮子容纳部61e的侧表面的相对侧。连接器单元4从扁平方向上以可拆除方式联接到该连接器附连部67。该连接器附连部67具有插槽 68,在扁平方向上,该插槽朝与朝向轮子容纳部61e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口。插槽68的靠近马达单元2的壁部由突出壁部65构造而成。插槽68与齿轮壳体61内的支架容纳部64 相连通。换句话说,支架容纳部64通过该插槽68与齿轮壳体61的外面相连通。从开口方向来看,插槽68具有矩形形状。如图2和3所示,连接器单元4包括固定到连接器附连部67的固定部71,插入到插槽68中的控制器IC 72和外部连接部73,其中用于电信号输入/输出和供电的外部连接器(未示出)连接到外部连接部73。固定部71通过将两个钩片71a与钩突部67a相联接而固定到连接器附连部67上,其中钩突部67a形成在连接器附连部67的轴向相对两端部上。连接器附连部67和连接器单元4的固定部71之间的空隙被密封以防止液体进入该空隙。有长方体形状的盒状控制器IC 72设置在固定部71上,并在马达I的扁平方向上延伸。平板状连接端子72a设置在控制器IC72的远端部(扁平方向端部)并在马达I的扁平方向上突出。沿马达I的厚度方向上设置两个连接端子72a(图2-4中仅示出一个)。 控制器IC 72沿扁平方向上插入连接器附连部67的插槽68中。控制器IC 72的两个连接端子72a分别被压配在支架容纳部64内的端子40a, 40b的第一和第二延伸部51b, 51c之间。第一和第二延伸部51b,51c之间的连接端子72a的插入方向与连接器单元4和齿轮壳体61的联接方向重合。每个连接端子72a因此在轴向方向上被第一和第二延伸部51b, 51c 弹性地夹在中间并电连接到端子40a,40b上。进一步的,开口 73a(参见图3)形成在连接器单元4的外部连接部73上。电连接到控制器IC 72的外部连接端子73b设置在该开口 73a中。外部连接端子73b电连接至与外部连接部73相连的外部连接器。流通孔81形成在齿轮壳体61中。图7示出的内侧开口 81a形成在壁部68a,壁部 68a位于与限定了插槽68的这些壁部中面对马达单元2的壁部轴向相对侧。流通孔81与内侧开口 81a连通并朝外部开口。内侧开口 81a设置在与马达I的厚度方向设置的这些突出壁部65之间的间隙G轴向重叠的位置。当齿轮壳体61模制时,这就抑制了齿轮壳体61在径向方向上扩大,同时使得可以从所述间隙G处移除用于成型内部开口 81a的滑动模。流通孔81防止了力局部集中作用在用于密封齿轮壳体61的密封部(如密封部件 S)上,从而在齿轮壳体61的内侧和外侧之间不产生压力差。流通孔81具有当齿轮壳体61 的内部和外部空气连通时防止水进入齿轮壳体61中的防水片(未示出)。支架容纳部64 和将在稍后描述的轮子容纳部61e分别形成在突出部66的圆周方向相对侧并与连通孔64d 连通,该连通孔64d在轴向方向上延伸。支架容纳部64使离合器容纳部61c与蜗杆容纳部61d相连通,其中离合器容纳部 61c位于支架容纳部64的轴向下侧(轭11的相对侧),蜗杆容纳部61d位于离合器容纳部 61c轴向更下侧。蜗杆轴82被蜗杆容纳部61d支撑为可绕轴线LI旋转。蜗杆轴82和旋转轴13通过容纳在离合器容纳部61c中的离合器83彼此连接。离合器83将旋转轴13的旋转力传递给蜗杆轴82,并用于在从蜗杆轴82输出旋转力时产生限制旋转的制动力。离合器 83如此构造使得,旋转轴13和离合器83的联接部位于在电刷架21中的端子40a,40b之间。这就抑制了马达I在轴向方向上的扩大。轮子容纳部61e与蜗杆容纳部61d连通并容纳有与蜗杆轴82啮合的盘状蜗轮84, 且所述盘状蜗轮沿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靠近蜗杆容纳部61d。蜗轮84通过蜗杆容纳部 61d被可绕与马达I的厚度方向相平行的轴线旋转地支撑。蜗杆轴82和蜗轮84构成减速装置62。旋转轴13旋转力通过蜗杆轴82和蜗轮84减速并从如图I所示的与蜗轮84 —体旋转的输出轴85输出。输出轴85突出齿轮壳体61外并通过车窗调节器(未示出)连接到车辆的车窗玻璃。下面将描述所示实施例的运行通过端子40a,40b和供电电刷26,来自与连接器单元4连接的外部连接器的电能从控制器IC 72的连接端子72a提供给电枢14的换向器16。因此电枢14 (旋转轴13)被转动并驱动。并通过离合器83将来自该旋转轴13的驱动驱动力传递给蜗杆轴82,经过蜗杆轴82和蜗轮84减速该驱动力,然后从输出轴85输出。由此,依据输出轴85的旋转方向, 通过连接到该输出轴85的车窗调节器以降落或升起窗户玻璃。在这种结构中,端子40a,40b由电刷架21保持以使得端子40a,40b和轭11设置在换向器16的相对两侧。进一步的,端子40a,40b的至少一部分与换向器轴向重叠。这就抑制了马达I在径向方向上的扩大。每个端子40a,40b包括平行于与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向 (扁平方向)延伸并面对同一方向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部51, 52。弯曲部50连接第一和第二端子部51,52并大体成U形。连接器单元4的连接端子72a和供电电刷26设置在每个端子40a,40b的第一端子部51和第二端子部52的附近。连接到端子40a,40b的各种电气部件(电容器34和抗流圈35)设置在连接到端子40a,40b的相邻部分(如连接部51g)中。 由于彼此相连的这些元件设置成靠近彼此,可以容易地连接这些部件。进一步的,由于供电电刷26、电容器34、抗流圈35和连接器单元4的连接端子72a中的每个不需要设置成与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相平行,因此抑制了马达I在径向方向上的扩大。如上所述的马达1,当将马达单元2联接到齿轮壳体61时,每个支柱27的第一定位突起27d和突出柱31的第二定位突起31b分别与每个突出壁部65的第一定位凹部65d 和齿轮壳体61的的突起66的第二定位凹部66b配合。这就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定位了电刷架21和齿轮壳体61。该突出壁部65也用作为接收从电刷架21附近掉落的电刷粉尘。远端部27c和远端部31a在轴线方向上分别与轴向端面65c (具体的,基准面65e) 和轴向端面66a(具体的,基准面66c)相接触。这就在轴向上定位了电刷架21并限制了电刷架21的轴向移动,从而,电刷架21被稳定支撑。第一定位突起27d设置在支柱27的远端部27c上。因此,就不需要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去增大电刷架21去为定位突起27d提供空间。这就防止了当在电刷架21中设置定位突起27d时在径向方向上的增大。连接器单元4的控制器IC 72插进齿轮壳体61的插槽68。第一定位凹部65d形成轴向端面65c上,该端面65c位于构造成插槽的突出壁部65更靠近控制器IC 72的端面的相对侧。因此,电刷架21和齿轮壳体61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定位在比插入插槽 68中的控制器IC72更靠近马达单元2的齿轮壳体61的部位。这就防止了更靠近电刷架 21的第一定位突起27d与控制器IC 72之间的干扰。本实施例具有以下描述的优点。(I)在本实施例中,轭壳体具有在轴向方向一端的开口端。电刷架21设置在该开口端中。换向器16和供电电刷设置在轭11的外面。端子40a,40b和轭11设置在换向器 16的相对两侧。这就抑制了马达I在径向方向上的扩大。端子40a,40b至少部分地在轴向上与换向器16重叠并抑制了马达I在经向方向上的扩大。(2)在本实施例中,电刷架21具有用于保持端子40a,40b的第一到第三端子支架部41到43。第一到第三端子支架部41到43构造成使得端子40a,40b从轭11相对第一到第三端子支架部41到43的轴向相对侧联接。从而端子40a,40b在从轭11的轴向方向上的相对侧与电刷架21联接。这就提高了马达I的组装效率,其中换向器16和供电电刷26 设置在轭11的外面。(3)在本实施例中,换向器16具有面对轭11的第一端面和相对的第二端面。电刷架21包括用于覆盖换向器的第二端面的盖24。由于盖24覆盖轴向方向上与面对轭11的端面相对的端面,因此当供电电刷26沿换向器16滑动时,电刷粉尘不会溅散。进一步的,用于保持端子40a,40b的两个第一端子支架部41设置在盖24中。这就容易将端子40a,40b 设置成以至少部分与换向器16轴向重叠的状态安装在轭11的相对于换向器16的相对侧。(4)在本实施例中,端子40a,40b包括具有弹性分叉部的第一端子部51。连接器单元4的连接端子72a插入进第一端子部51的分叉部分(第一和第二延伸部51b,51c之间)以弹性夹在该分叉部分的中间。因而,连接器单元4的连接端子72a和端子40a,40b 无需焊接等等而容易地连接。(5)在本实施例中,分叉部分包括分成两部分的基端部51a。电刷架21包括用于保持分叉部分的比靠基端部51a更靠近远端部的部位的第一端子支架部41。这就将夹持连接端子72a的第一端子支架部51的分叉部分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并抑制了第一端子支架部51的分叉部分(第一和第二延伸部51b,51c)的振动。由此,提高了端子40a,40b和连接端子72a的连接稳定性。(6)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器单元沿预设联接方向联接到齿轮壳体上。端子40a,40b 包括可在联接方向与电刷架21相接触的钩突部51e。钩突部5Ie在连接端子72a的连接方向限制了端子40a,40b的移动。因而,当连接端子72a连接到端子40a,40b时,端子40a,40b在连接方向上的移动被抑制。由此,确保了端子40a,40b和连接端子72a的连接。(7)在本实施例中,端子40a,40b为平面状并具有平行于马达单元2的轴线LI的平面。因而,减小了端子40a,40b在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上的尺寸。由此,以一种优选的方式防止了马达I在径向方向上的扩大。(8)在本实施例中,由电刷架21保持的每个端子40a,40b大体为U形并包括平行于与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向(扁平方向)延伸并面对同一方向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部51, 52和连接第一和第二端子部51,52的弯曲部50。连接器单元4的连接端子72a与第一端子部51 连接,从供电电刷26延伸出的引出端26a连接到第二端子部52。因而,连接器单元4的连接端子72a和供电电刷26可分别设置在每个端子40a,40b的第一端子部51和第二端子部 52的附近。进一步的,连接到端子40a,40b的各种电气部件(电容器34和抗流圈35)设置在与端子40a,40b相连部分的附近(如连接部51g)。通过彼此靠近地设置这些部件可容易地连接这些部件。进一步的,由于供电电刷26、电容器34、抗流圈35和连接器单元4的连接端子72a中的每个不需要设置成与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相平行,因此抑制了马达I在轴向方向上的扩大。(9)在本实施例中,端子40a,40b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部51,52设置为平行于与马达单元2轴向方向垂直的方向。因而,从轴向方向看,端子40a,40b大体为U形。这就在便于将供电电刷26、电容器34、抗流圈35和连接端子72a连接到端子40a,40b上的同时,以优选的方式抑制了马达I在径向方向上的扩大。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本发明能以许多其它具体形式实施而不会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尤其是,应该明白本发明可以以下列形式具体实施。在上述实施例中,从轴向方向看端子40a,40b为大体U形,但是可以是,例如从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方向看,端子40a,40b为大体U形。换句话说,端子40a,40b可以构造成使得第一和第二端子部51,52平行于与马达I轴向方向设置。从轴向方向看端子40a,40b可以为线型。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端子部51在每个端子40a,40b中具有音叉的形状但不特定限制于这种方式。第一端子部51的形状和与连接端子72a相连的结构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而改变。在上述实施例中,端子40a,40b设置成使得其平板面平行于马达单元2的轴线LI, 但可以设置成,例如使得该平板面垂直于轴线LI。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到第三端子支架41到43的构造和形状以及保持各个端子 40a,40b的结构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进行改变。例如,每个第一到第三端子支架部41到43可以设置在盖24上。在上述实施例中,连接器单元4的控制器IC 72插进插槽68中,但不特定限制于这种方式。连接器单元4中插入插槽68的部件的结构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改变。进一步,连接器单元不必须包括控制器IC72且可以包括连接到端子40a,40b的连接端子。在上述实施例中,扭转弹簧28用作为推动供电电刷26的偏压件。可以使用其它弹簧来替换。在上述实施例中,减速装置包括蜗杆轴82和蜗轮84但并不限制于这种构造,其可以包括平面齿轮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中适用于在电动车窗的驱动源使用的马达I但是不特定限制于这种方式,而可以适用于用作为除了电动车窗的设备的驱动源的马达。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在电刷架21中的每个端子(端子40a和40b)具有音叉的形状,设置在连接器单元4中的端子(连接端子72a)插进该音叉状的端子。替代方式是,设置在连接器单元4中的端子具有音叉的形状,设置在电刷架21中的端子可以为插入端子。图8和9中示出的结构中,作为导电部件的两个端子91分别保持于电刷架21的两个保持壁部33。每个端子91和轭11位于换向器16 (盖24)在轴向方向上的相对侧,并构造成关于平面轴线L2对称。两个端子91各自由单个金属板构成并包括连接到从抗流圈35延伸的端子的连接片91a和连接到连接器侧端子110的插入部91b。每个端子91的具有平板形状并在马达的轴向方向平行延伸的插入部91b通过弯曲该金属板材的一部分形成,使得其在马达的厚度方向上重叠。通过在插入部91b处弯曲金属板材形成的弯曲端91c面对连接器侧端子110。 当制造电刷架21时,两个端子91 一体形成并连接在两个保持壁部33之间。在固定到保持壁部33后切断连接部分以使两个端子91绝缘。如图8所示,连接器单元4包括联接到齿轮壳体61的连接器壳体100。外部连接部402在连接器壳体101的一侧表面沿厚度方向延伸。延伸进连接器壳体101内部的插入孔102a设置在外部连接部102的中部。插入孔102a在厚度方向凹进。插入孔102a的内周表面具有与由插入孔102a容纳的外部连接器(未示出)的外部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外部连接部102被大体为圆柱状的连接器保护罩103环绕。连接器保护罩103防止水进入插入孔102a内部。本实施例中的连接器保护罩103由弹性体构成并与连接器壳体101 —体模制而成。连接器壳体101在马达的扁平方向沿联接方向X与齿轮壳体61联接。连接器壳体101容纳盒状的控制电路衬底104。控制电路衬底104通过绝缘树脂材料覆盖其上安装多个电气部件的电路衬底而成。衬底104的厚度方向与马达的轴向方向平行。控制电路衬底104设置成使得纵向方向(马达的扁平方向)的一端从连接器壳体 101朝向电刷架21突出。在马达扁平方向上延伸的衬底侧端子104a设置在控制电路衬底 104的突出端。连接器单元4包括电连接到控制电路衬底104的连接端子105。连接端子 105的一端延伸进外部连接部53的插入孔53a并连接到插进该插入孔53a外部连接器。两个连接器侧端子110(连接端子)被连接壳体101保持在控制电路衬底104的轴向上侧。每个连接器侧端子110具有朝向电刷架21延伸并连接到端子91的第一连接片 110a。从轴向方向看,第一连接片IlOa被分叉为两部分(形状像音叉),且端子91的插入部91a插进分叉部间。插入部91b在马达的厚度方向(垂直于图8图面方向的方向)被第一连接片IlOa夹在中间。这就电连接了连接器侧端子110和端子91。第一连接片I IOa朝轭的轴向相对侧倾斜。换句话说,第一连接片IlOa在轴向方向上远离轭延伸。因此,在确保用于第一连接片Ila的合适长度以便于端子91插入的同时,保持第一连接片IlOa在马达径向方向的尺寸较小。每个连接器侧端子110包括以曲柄状延伸的第二连接片110b。该第二连接片IlOb通过焊接电连接到该控制电路衬底104的衬底侧端子104a上。这样结构的连接器单元4沿马达I的扁平方向(联接方向)联接至齿轮壳体61。 插入部91b通过连接器单元4的装配被沿联接方向插入第一连接片110a。第一连接片IlOa 在马达的厚度方向利用其弹性力将插入部91b夹在中间以电连接每个连接器侧端子110和每个端子91。在图8和9所示的结构中,每个作为导电部件的端子91设置成使换向器(盖24) 处在与轭11的中间。这就抑制了马达在径向方向上的扩大。本发明的示例和实施例应被认为是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并且本发明不限于本文所给出的细节,而是可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和等效内容下进行修改。
权利要求
1.一种马达,包括马达单元,其输出旋转驱动力,其中所述马达单元包括在轴向方向上具有开口端的轭壳体,换向器,用于给所述换向器提供电力的供电电刷,电连接到所述供电电刷的导电部件,和设置在所述开口端以保持所述换向器、所述供电电刷和所述导电部件的电刷架;减速单元,其中所述减速单元包括联接到所述开口端的齿轮壳体,和设置在所述齿轮壳体中以减速和输出所述马达单元的旋转驱动力的减速装置;以及连接器单元,其联接到所述齿轮壳体并包括电连接到所述导电部件的连接端子,其中所述换向器和所述供电电刷设置在所述轭壳体的外面;并且所述导电部件和所述轭壳体设置在所述换向器的相对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导电部件设置成使得所述导电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换向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电刷架包括保持所述导电部件的支架,所述支架构造成使得所述导电部件在所述轴向方向上从所述轭壳体的相对侧联接到所述支架。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换向器包括面对所述轭壳体的第一端面和相对的第二端面,所述电刷架包括覆盖所述换向器的第二端面的盖;以及所述盖包括保持所述导电部件的支架部。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导电部件包括具有弹性分叉部分的端子部,并且所述连接端子插进所述端子部的分叉部分并被弹性地夹在所述分叉部分中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分叉部分包括分成两部分的基端部,以及所述电刷架包括保持所述分叉部分的相比靠所述基端部更靠近远端部的部位的支架部。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连接器单元沿预定的联接方向联接到所述齿轮壳体,以及所述导电部件包括可在所述联接方向上与所述电刷架接触的钩。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导电部件为扁平状并包括平行于所述马达单元的轴线的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电刷架保持电连接到所述导电部件的电气部件,并设置成使得所述电刷架和所述轭壳体位于所述换向器的相对两侧;以及所述导电部件为大体U形并具有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以及连接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的中间部,所述第一端子部和第二端子部在垂直于所述马达的轴线的方向延伸并相对彼此以相同方向面对,其中所述连接器单元的所述连接端子连接到所述第一端子部,并且导线从所述供电电刷延伸到所述第二端子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中所述导电部件的第一和第二端子部设置为平行于与所述马达单元的轴线垂直的方向。
全文摘要
包括马达单元、减速单元和连接器单元的马达。马达单元输出旋转驱动力并包括轭壳体、换向器、供电电刷、导电部件和电刷架。该轭壳体具有在轴向方向上的开口端。该导电部件电连接到该供电电刷。该电刷架设置在该开口端中以保持该换向器、供电电刷和导电部件。减速单元包括联接到该开口端的齿轮壳体。该连接器单元联接到齿轮壳体并具有电连接到该导电部件的连接端子。该换向器和该供电电刷设置在该轭壳体的外面。该导电部件和该轭壳体设置在该换向器的相对侧。
文档编号H02K7/10GK102594012SQ201110462708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8日
发明者水谷伸生 申请人:阿斯莫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