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移动终端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97553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车载移动终端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载移动终端充电座。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充电用固定座通常是采用磁吸结构,设置一个带有永磁体的固定座,并通过在手机外壳上设置磁铁,使用时由磁铁与永磁体吸合进行固定。虽然该结构可以实现方便地固定手机。但需要充电时需要通过充电导线进行连接,在充电状态下使用时受充电线约束,影响使用。同时在用户未注意的情况下,手机电量较少,也影响手机的使用。因此出现了在固定座上设置有无线充电线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控制电路,在手机外设一个与无线充电线圈匹配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虽然采用无线充电与磁吸固定座结合装置可以在固定手机的情况就能充电,避免未及时充电影响使用。但由于无线充电的充电效率较低,而实际使用时无法准确性使两个线圈位置对应,因而无线充电的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载移动终端充电座,该车载移动终端充电座可以在固定移动终端的同时实现对其充电,避免无线充电效率低和充电时对放置位置精度要求高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移动终端充电座,该车载移动终端充电座包括与移动终端固定的壳体和壳体配合的固定座,所述壳体设有至少两个充电触点和多个第一磁体,以及与移动终端匹配的充电头,每个充电触点通过与充电头电连接;所述固定座设有与第一磁体匹配的第二磁体和与充电触点匹配并连接充电电路的充电极点,其中有一个第一磁体的磁极与其他第一磁体磁极相反,充电时,每个第一磁体与对应位置的第二磁体相互吸合。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分别位于充电触点和充电极点正投影位置。

进一步地说,所述充电触点包括一个正极性充电触点和至少一个负极性充电触点,多个负极充电触点位置的第一磁体磁极相同,负极充电触点位置的第一磁体磁极与正极性充电触点位置第一磁体磁极相反,所述充电极点包括一个正极性充电极点和至少一个负极性充电极 点,多个负极充电极点位置的第一磁体磁极相同,负极充电极点位置的第二磁体磁极与正极性充电触点位置第二磁体磁极相反。

进一步地说,所述负极性充电触点数量分别为3-8个时,负极性充电触点围绕正极性充电触点分布,且正极性充电触点位于负极性充电触点几何中心点。

进一步地说,所述第二磁体和充电极点分另与弹片固定,在弹片对应位置设有与充电电路电连接的导电接触点,固定座未与壳体固定时,导电接触点与充电极点处于分离断路状态,固定座与壳体固定时,导电接触点与充电极点和充电触点处于导通状态。

进一步地说,所述弹片螺旋状。

本实用新型车载移动终端充电座,包括与移动终端固定的壳体和壳体配合的固定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至少两个充电触点和多个第一磁体,每个充电触点通过导线与移动终端匹配的充电头连接,所述固定座设有与第一磁体匹配的第二磁体和与充电电路连接的充电极点,该充电极点与充电触点匹配,其中至少一个第一磁体磁极与其他第一磁体磁极相反,至少一个第二磁体磁极与其他第二磁体磁极相反,充电时,每个第一磁体与对应位置的第二磁体相互吸合。固定有移动终端的壳体与固定座固定时,通过设置的充电极点与充电触点实现对移动终端充电,兼顾无线充的便利性和有线充电效率高特点,同时第一磁体部分磁极设置方向相反,当固定有移动终端的壳体放置位置偏差时,通过第二磁体与第一磁体相互作用对位置微调,实现充电极点与充电触点能接触充电,降低充电时对放置位置精度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而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车载移动终端充电座壳体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车载移动终端充电座固定座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要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移动终端充电座实施例。

该车载移动终端充电座包括:与移动终端配合固定的壳体1和壳体1配合的固定座2,所述壳体1上设有多个第一磁体4和多个充电触点3,以及一端与每个充电触点3形成电连接的电路(附图未标示),该电路的另一端与移动终端充电接口匹配的接口端(附图示标示)连接,所述固定座2上设有多个第二磁体6和与充电电路连接的多个充电极点5,所述第一磁体4的磁极部分与第二磁体6的磁极相同。

具体地说,所述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匹配是指第一磁体的数量第二磁体相同,且位置相对应,在壳体1与固定座2配合时,接触面的磁性相互吸附。所述充电触点与充电极点匹配是指数量相同,位置对应,当其中充电触点设在凹槽时,充电极点对应设置为凸出结构,壳体1与固定座2配合时充电触点能与对应位置的充电极点形成电接触。所述第一磁体与充电触点数量相同,所述第二磁体与充电极点数量相同,每个第一磁体位于充电触点和充电极点正投影位置。所述第一磁体4的磁极部分与第二磁体6的磁极相同是有部分第一磁体4与第二磁体6磁极相同,相同方向磁极相互排斥,能提供位置校正。多个充电触点包括一个正极充电触点和多个负极充电触点,其中多个负极充电触点分布在正极充电触点周围,多个负极充电触点位置的第一磁体4磁极相同,即每负极充电触点位置的第一磁体4都为N极或S极,对应的充电极点5上的第二磁体6磁极与第一磁体4磁极分布同,而正极充电触点位置的第一磁体4磁极方向与负极充电触点位置的第一磁体4相反。同相多个充电极点包括一个正极充电触点和多个负极充电触点,其中多个负极充电触点分布在正极充电触点周围,多个负极充电极点位置的第二磁体6磁极相同,即每负极充电极点位置的第二磁体6都为S极或N极,而正极充电触点位置的第二磁体6磁极方向与负极充电极点位置的第二磁体6相反。当壳体与固定座接近时能相互吸合固定,且由于正极性充电极点5与其他充电极点磁极方向相反,正极性充电触点3与其他充电触点磁极方向相反,不会出负极性充电触点与正极性充电极点吸合。

固定有移动终端的壳体与固定座固定时,通过设置的充电极点与充电触点实现对移动终端充电,兼顾无线充的便利性和有线充电效率高特点,同时第一磁体部分磁极设置方向相反,当固定有移动终端的壳体放置位置偏差时,通过第二磁体与第一磁体相互作用对位置微调, 实现充电极点与充电触点能接触充电,降低充电时对放置位置精度要求。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二磁体与充电极点固定,该充电极点与弹片(附图未标示)固定,在弹片的内侧设有与充电电路连接的导电接触点,固定座未与固定有移动终端壳体配合时,在弹片作用下导电接触点处于收缩状态,即充电极点未伸表充电固定座表面,导电接触点与充电极点处于分离断路状态,当固定座与固定有移动终端的壳体固定时,在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间的吸合作用下,使得充电极点处于伸出状态,即充电极点伸表充电固定座表面,且导电接触点与充电极点和充电触点处于导通状态。可以减少不充电时固定座表面的平整性,也不容易损坏充电极点。所述弹片螺旋状。

根据需要,也可以将上述各充电触点和与之对应的充电极点按数据传输标准定义,可以利用上述结构实现便捷连接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