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枢支架轴向自调节锁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5077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电枢支架轴向自调节锁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机上的电枢支架轴向自调节锁紧装置。



背景技术:

电机的转子工作时是高速旋转体,转子上安装的转子电枢装配后需用限位螺钉固定,以约束电枢的轴向窜动,目前大多采用轴向限位螺钉的固定方式,其限位孔与电枢支架之间需留有合适的装配间隙,间隙过大易导致电枢支架轴向窜动,间隙过小易导致装配困难甚至无法装配,加之电枢支架轴向尺寸误差及限位孔位置尺寸误差引起的装配间隙不固定,造成限位螺钉装配时费时费力,装配间隙难以控制的缺陷,由此带来电枢支架的不稳定会直接影响到电机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限位可靠,且能有效提高电枢支架稳定性的电枢支架轴向自调节锁紧装置。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该装置包括整流盘盘体、电枢支架、挡块和调节螺钉,其中,电枢支架为套装在电机转子上的圆筒状结构,其一端与电机转子外圆周面上设置的挡台接触连接,另一端的端面上均布设有与整流盘盘体固定连接的螺纹连接孔,在装有整流盘盘体的电枢支架端的转子外圆周面上均布设有带沉槽的限位螺孔,限位螺孔中装有调节螺钉,挡块嵌入沉槽内与调节螺钉之间采用锥面配合连接,实现电枢支架轴向装配间隙的调节。

所述调节螺钉的螺钉头外表面为圆柱面与圆锥面的结合体,螺钉头的中心部位开有对方、四方或六方盲孔。

所述挡块为1/2矩形体结构,挡块的内孔为锥面状,该锥面与调节螺钉上设置的圆锥面相适配,挡块的外表垂直面与电枢支架的端面接触连接。

所述限位螺孔的数量为2~8个。

所述螺纹连接孔的数量为8~16个。

按照上述方案制成的电枢支架轴向自调节锁紧装置,通过挡块与调节螺钉之间的锥面配合连接,利用锥面自动对心保证电枢支架径向与轴向垂直度,随着调节螺钉的旋入而自动调节锁紧电枢支架的外端面,实现可靠限位。同时,通过电机转子上设置的限位螺孔位置的对称性,易于保证电枢支架的动平衡。该装置能够有效避免因电枢支架长度尺寸引起的电枢支架轴向窜动;还能避免出现因限位螺孔位置尺寸误差导致调节螺钉装配干涉。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限位可靠,且能有效提高电枢支架装配稳定性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挡块与调节螺钉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图2、图3,本实用新型的电枢支架轴向自调节锁紧装置,该装置包括整流盘盘体1、电枢支架6、挡块3和调节螺钉4,其中,电枢支架6为套装在电机转子7上的圆筒状结构,其一端与电机转子7外圆周面上设置的挡台接触连接,另一端的端面上均布设有螺纹连接孔,螺纹连接孔的数量设置为8~16个,整流盘盘体1通过连接螺栓2与电枢支架6固连在一起。在装有整流盘盘体的电枢支架端的转子外圆周面上均布设有带沉槽5的限位螺孔,该限位螺孔的数量设置为2~8个,限位螺孔中装有调节螺钉4,挡块3嵌入沉槽5内与调节螺钉4之间采用锥面配合连接,利用锥面调心的作用,实现电枢支架轴向装配间隙的调节。所述调节螺钉4的螺钉头外表面为圆柱面与圆锥面的结合体,螺钉头的中心部位开有对方、四方或六方盲孔;所述挡块3为1/2矩形体结构,挡块3的内孔为锥面状,该锥面与调节螺钉4上设置的圆锥面相适配,挡块的外表垂直面与电枢支架6的端面接触连接。在装配时,先将电枢支架6套装在电机转子7上,再将挡块3嵌入限位螺孔的沉槽5中,然后将旋动工具插入调节螺钉4头部的盲孔内,通过调节螺钉4的下旋而自动调节锁紧电枢支架6的外端面,并通过挡块3的锥面与调节螺钉4的锥面自动对心保证电枢支架6的径向与轴向垂直度,实现电枢支架6的轴向自调节锁紧,由此可有效避免因电枢支架6的长度尺寸引起的电枢支架6的轴向窜动,同时还可避免因限位螺孔的位置尺寸误差而导致调节螺钉4装配干涉的问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