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振动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20965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性振动产生装置(linearvibrator),所述线性振动产生装置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对配置于线性振动马达内部的线圈和轭(yoke)进行固定,更为详细地涉及一种线性振动产生装置,所述线性振动产生装置在支架(bracket)的中心部形成凸出部,从而作为中心轭发挥功能,由此能够以低廉的费用容易地制作。



背景技术:

最近,随着移动设备的市场扩张,正在取得能够在移动设备上实现的多种技术的发展。适用于移动设备的触觉(haptic)功能也是其中之一,最近,通过体现触觉功能的振动产生装置的大小变小且厚度变薄等内部结构改善,整体设备实现小型化。

作为一个例子,就如专利文献1的现有技术而言,为了在保证充分的振动力的同时不使得振动产生装置过度变大,采用如下结构:在构成振动产生装置的支架结合t形状的轭。

但是,就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而言,为了结合轭而需要对支架进行额外加工工艺,并需要另外制作适合支架的条件的轭,因此问题在于,需要很多的人力和时间,并且构成振动产生装置的内部的部件的数量较多,从而制作成本增加。

由此,需要一种技术,能够使得构成振动产生装置的内部的部件的数量减少,使得组装工艺简化,并降低制作成本。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kr1101330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提出,提供一种线性振动产生装置,通过改善固定定子的支架的结构,减少构成振动产生装置的内部的部件的数量,从而优点在于,使得组装工艺简化,并降低制作成本。

根据用于实现所述目的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线性振动产生装置1包括:壳体2;支架3,其在中心形成有向上侧凸出延长的凸出部31,并且支架3与所述壳体2结合;定子4,其结合于所述凸出部31;弹性体5,其一侧固定于所述支架3,并且另一侧固定于振子7;以及fpcb(柔性印刷线路板,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6,其固定于所述支架3,从而对外部设备和线圈进行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定子4包括:线圈41,其插入于所述凸出部31,并配置为不高于所述凸出部31的高度;以及轭42,其配置于所述线圈41的上侧或下侧中的至少一个以上。

所述轭42可以为以下结构中的任意一个:具有圈(doughnut)形状,插入并固定于所述凸出部31;具有圆板形状,与所述凸出部31的圆形上端具有同心轴,并得到固定;或者具有圆板形状,并在中心形成有与所述凸出部31直径相同直径的压入槽43,并与所述凸出部31的圆形上端具有同心轴,并得到固定。

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在所述凸出部31的内部空闲空间插入磁性体的铁心(轴),从而使得电磁力升高。

此外,所述弹性体5也可以是一侧固定于所述壳体2而并非支架3,另一侧与振子7结合的结构。

所述振子7可包括:磁体71、重量体72、涂覆于磁体71的上部的磁性流体(mf)及下侧轭74。

在磁体71上侧涂覆磁性流体(mf),从而也能够配置圆形的磁性流体阻尼器(magneticfluiddamper)。

也可以以与磁性流体阻尼器相对的形式在壳体2下侧额外配置膜(film)。

所述磁体71可以由一个磁体形成,也可以通过结合上侧磁体711和下侧磁体712的形式形成。

所述振子7还可以包括固定于所述上侧磁体711和下侧磁体712之间的中心轭75。

在固定有所述弹性体5的壳体2和支架3也可以结合环形状或圆板形状的阻尼器8。

具有所述构成的本发明的凸出部具有以下优点:能够容易地通过使用压制(press)或深拉(deepdrawing)工法等向支架内侧压入的方式制作,并能够以稳定的结构固定线圈(定子),节省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线性振动产生装置的截面图,是轭为圈形状的情况。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线性振动产生装置的截面图,是轭为圆板形状的情况。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线性振动产生装置的截面图,是轭为具有压入槽的圆板形状的情况。

图4是示出在图1的线性振动产生装置中弹性体附着于上部壳体时的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振子的放大截面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包括环(ring)形状的阻尼器的线性振动产生装置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包括壳体、支架的凸出部及固定于线圈的上侧及下侧的轭的线性振动产生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示例的附图对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对各个附图的构成要素赋予参照标号时,对于相同的构成要素而言,应注意即使出现在不同的附图中,也尽量使用相同的标号。此外,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时,对于相关的公知构成或功能的具体说明如果被判定为妨碍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理解,则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此外,在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时,可以使用第一、第二、a、b、(a)、(b)等术语。这样的术语只是为了将所述构成要素与另外的构成要素进行区分,而并非通过所述术语来限定该构成要素的本质或次序或顺序等。当记载为某构成要素与另外的构成要素“连接”、“结合”或“耦合”时,虽然可以理解为,所述构成要素与所述另外的构成要素直接连接或耦合,但是也可以理解为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连接”、“结合”或“耦合”有又另外的构成要素。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包括壳体及支架的凸出部的线性振动产生装置的截面图。

参照图1,对根据本发明的线性振动产生装置1的基本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作为参考,图1仅示出了具有对称结构的线性振动产生装置1的一半,这是为了明确地展示线性振动产生装置1的内部构造。由此,应理解为,附图中省略的剩余一半是接续所示出的结构的对称形态的,并且,有必要注意,在其他附图中也可能省略并示出了与此相类似的对称形态。

观察图1所示的线性振动产生装置1的构成,能够确认固定有壳体2和支架3,所述壳体2在上部执行覆盖(cover)的功能,所述支架3与所述壳体的下部结合,从而执行支撑所述线性振动产生装置1的功能。

具体而言,可以确认示出了线性振动产生装置1,所述线性振动产生装置1包括:壳体2;支架3,其包括形成于中心并具有向上侧凸出延长的形状的凸出部31,并且支架3与所述壳体2结合;定子4,其固定于所述凸出部31;弹性体5,其一侧固定于所述支架3,并且另一侧与振子7固定;以及fpcb6,其固定于所述支架3,从而对外部设备和线圈进行电连接。

优选地,包括:线圈41,其插入并固定于所述凸出部31,并且以不高于所述凸出部31的凸出高度的形式配置;以及轭42,其固定于所述线圈41的上侧或下侧中的至少一个以上。

就所述凸出部31而言,优选地,通过使用压制或深拉工法等向内部空间的内侧压入的方式制作,所述内部空间通过所述支架和壳体的结合形成,并且由此能够采用即使通过一次的简单工艺也能够使得线圈41稳定地固定的结构。

此外,所述凸出部31作为向线圈41的内侧上方延长而形成的结构,由此,无需进行另外的轭的组装,也能够在与线圈41的关系中生成电磁场。

由此,通过一次的简单压制工艺形成线圈41的固定结构,从而能够使得商品结构简化,并且能够获得生产性提高及制造费用降低的效果。

此时,所述线圈41虽然也能够在支架凸出部31外侧具有环形状并得到固定,所述支架凸出部31以与所述线圈的内径大小相同的形式压入加工而成,但是优选地,将另外的用于粘着的物质涂覆于所述支架凸出部31外侧,从而得到粘着固定。

图2示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包括壳体及支架的凸出部的线性振动产生装置的截面图,图3示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包括壳体及支架的凸出部的线性振动产生装置的截面图。

由此,所述轭42能够以如下结构固定:具有圈形状,插入并固定于所述凸出部31(图1);具有圆板形状,并与所述凸出部31的圆形上端具有同心轴,并得到固定(图2);或者具有圆板形状,并在中心加工有与凸出部直径相同直径的压入槽43,并与所述凸出部31的圆形上端具有同心轴,并得到固定(图3),即使不存在另外的额外的加工过程,也能够容易且迅速地执行使得电磁力增幅的轭的结合,并且轭42与线圈41的结合也能够有效地执行。

图4示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包括壳体及支架的凸出部的线性振动产生装置的截面图。

能够确认,所述弹性体5并非一定固定于支架3的上侧一面,根据选择也可以附着于壳体2的内侧一面。

并且,需要前述的线性振动产生装置1的振子7结构及磁体71的详细说明。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连接于弹性体的振子的截面放大图。

所述振子7包括:环形状的磁体71;结合于所述磁体的外侧面的环形状的重量体72;以及结合于所述磁体的下部的下侧轭74。

具体而言,重量体72根据振子7的上/下移动而使得振动力更大,结合于磁体71的下部的轭73、74的作用在于增加电磁力。

此时,所述磁体71可以由一个磁体形成,也可以通过上侧磁体711和下侧磁体712两个结合而形成。

结合两个以上的磁体711、712,从而形成所述磁体71,则能够生成更强的电磁力。

所述振子7还可包括结合于所述上侧磁体711和下侧磁体712之间的中心轭75。

所述轭73、74、75可以是磁性体,或者也可形成为弱磁性体或非磁性体。

图6示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包括壳体、支架的中心延长部及环形状的阻尼器的线性振动产生装置的截面图。

在固定有所述弹性体5的壳体2内侧一面或支架3上侧一面,能够固定有环形状或圆板形状的阻尼器8。

采用这样的固定有阻尼器8的结构,从而能够防止因较强的振动力所致的冲击或电子设备等的坠落所致的冲击损坏振子7或弹性体5。

图7示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包括壳体、支架的凸出部及结合于线圈的上侧和下侧的轭的线性振动产生装置的截面图。

图7(a)示出当流动于线圈41的电流是逆时针方向时的振子7的移动,图7(b)示出当流动于线圈41的电流是顺时针方向时的振子7的移动。

通常,线圈41包裹凸出部31的外侧,并下降位于支架3的下部,虽然通常线圈的上部仅配置有一个轭,但是在使得磁体71配置两个以上的结构中,如图7所示,使得从支架下面分离,从而在凸出部31配置线圈41,并且能够考虑在所述线圈41的上部及下部分别设置轭42。

如图7所示,使得磁体71在上/下配置两个711、712以上时,与所述磁体71相对的线圈侧两个的轭42相比通常的一个轭时,向所述磁体71侧带来相当于大约两倍的电磁力的影响。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线圈的电流变更时,从线圈侧两个的轭产生力,因此能够向磁体71侧传递更大的力。此外,在线圈的上下构成轭,并对磁体赋予上下影响,因此优点在于更加易于限制振子的位移。

参照图7(a),线圈41上流动的电流为逆时针方向时,生成于线圈41的磁场的方向为向下方向,从而在线圈41的上部轭42与下部轭43分别形成n极、s极。在图7(b)中,电流的方向为相反,因此磁场的方向也相反。

在现有技术的构成中,问题在于,在共振点磁体的位移变为最大时,难以限制位移,从而磁体与壳体或支架发生碰撞。

因此,采用如下结构:通过向磁体加入磁性流体(mf)来吸收冲击,或附着垫层(cushion)来限制位移及吸收冲击。

但是,如本发明所示,采取在凸出部31侧设置上/下轭42及在振子侧设置两个以上的磁体71的结构时,能够在各自的结构中准确地实现从n极和s极相交的地点的位移限制。换句话说,如图7(a)所示,线圈41的轭42、43与振子7的轭73、74、75间作用有引力和斥力,从而使得振子7向上移动。振子7向上移动,若使得线圈41的轭和振子7的轭达到水平,则是到达磁稳定的位置,因此振子7停止移动。因此能够防止磁体71与壳体2或支架3发生冲撞。

如图7(b)所示,能够知道,当振子7向下移动时,位移也因为线圈41的轭42、43和振子7的轭73、74、75之间的磁力而受到限制。

本发明的优点还在于,能够防止向线性振动产生装置外部的磁通量泄漏。

在磁体71形成闭合磁回路,所述闭合磁回路按照线圈侧轭42、凸出部31、线圈侧轭42及磁体71的顺序形成,最终减少向振动产生装置外部的磁通量泄漏,因此能够减少对周围元件造成磁通量泄漏的负面影响。

以上的说明只是示例性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在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内具有通常知识的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本质的特性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多种修改及变形。由此,示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而是用于进行说明的,并且并非通过这样的实施例来限定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通过以下的权利要求范围来解释,并应解释为在与其同等的范围内的全部技术思想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

标号说明

1:线性振动产生装置

2:壳体

3:支架

4:定子

5:弹性体

6:fpcb

7:振子

8:阻尼器

9:膜

10:磁性流体

31:凸出部

41:线圈

42:轭

43:压入槽

71:磁体

72:重量体

73:上侧轭

74:下侧轭

75:中心轭

711:上侧磁体

712:下侧磁体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