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夹具及定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937011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定位夹具及定位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用于马达的装配的定位夹具及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正在研发各种在比构成为环状的定子靠内侧配置转子的所谓内转子型的马达。这种马达中,为了将从定子含有的线圈引出的引出线与其它引出线、外部连接端子电连接,而具备称为总线的由铜、铝等构成的板状的导通部件。该导通部件为圆弧状,且配置于定子的上侧。为了实现导通部件彼此及与周边部件的电绝缘,该导通部件保持于树脂保持部件而使用。例如日本国公开公报特开2010-200400号公报公开了这种马达。



技术实现要素:

在此,上述的导通部件存在保持于定子含有的绝缘体的情况。该情况下,绝缘体相当于上述树脂保持部件。在将该导通部件固定于绝缘体时,需要相对于绝缘体定位导通部件。为了尽可能减少金属的使用量进行低成本化,存在使导通部件薄壁化的情况。薄壁化的导通部件的刚性较小,因此,较柔软,且保持其本身时挠曲。因此,马达的制造步骤中,在相对于绝缘体定位薄壁化的导通部件时,存在作业困难的问题。此外,该问题不限于树脂保持部件使用绝缘体的情况,在使用专用的树脂保持部件的情况下也产生。

鉴于上述状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相对于定子定位与线圈的引出线连接的导通部件时,容易地定位导通部件的定位夹具及定位方法。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一实施方式的定位夹具在具有定子和导通部件的定子单元中,相对于上述定子定位上述导通部件,上述定子用于内转子型马达,且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上述导通部件为圆弧状,且为了与从上述定子的线圈引出的多根引出线电连接而配置于上述定子的上侧,

上述定位夹具的特征在于,具备:

内侧导向部,其以与上述定子成为同轴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定子的上侧,且具有外侧面,该外侧面与上述导通部件的内周缘接触,且包含外径随着朝向上侧而变小的圆锥状的面;

外侧导向部,其隔着间隙包围上述内侧导向部而配置于上述内侧导向部的径向外侧,且具有与上述导通部件的外周缘接触的内侧面;以及

连结部,其在上述间隙的周向的一部分连结上述内侧导向部和上述外侧导向部。

另外,本发明的示例性的一实施方式的定位方法在具有定子和导通部件的定子单元中,相对于上述定子定位上述导通部件,上述定子用于内转子型马达,且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上述导通部件为箍状,且为了与从上述定子的线圈引出的多根引出线电连接而配置于上述定子的上侧,

上述定位方法的特征在于,

使用内侧导向部和外侧导向部,上述内侧导向部以成为同轴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定子的上侧,且具有外侧面,该外侧面与上述导通部件的内周缘接触,且包含外径随着朝向上侧而变小的圆锥状的面,上述外侧导向部隔着间隙包围上述内侧导向部而配置于上述内侧导向部的径向外侧,且具有与上述导通部件的外周缘接触的内侧面,

包括定位步骤,使上述导通部件沿着上述外侧面插入上述间隙,被上述外侧面和上述内侧面夹持而导向,相对于上述定子进行定位。

根据示例性的本发明的定位夹具及定位方法,能够容易地定位与线圈的引出线连接的导通部件。

有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能够使用本发明的定位夹具及定位方法的马达的一例的概要侧视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定位夹具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对定子装配了定位夹具的状态的概要侧视图。

图4是表示使用本发明的定位夹具,相对于定子定位导通部件的状态的概要侧视图。

图5是表示使连接机构向下侧移动而使固定部件的下端插入内侧导向部与外侧导向部的间隙的状态的概要侧视图。

图6是表示使滑动部件向下侧移动而利用固定部件的爪部对连接部附加力的状态的概要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定位夹具及定位方法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

首先,使用图1,说明能够使用本发明的定位夹具及定位方法的马达的一例。图1是能够使用本发明的定位夹具及定位方法的马达15的概要侧视剖视图。图1所示的马达15是内转子型的无刷马达。此外,将马达的中心轴j1方向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但是,上下方向不表示实际的被装入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及方向。另外,将与中心轴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马达15具备外壳1、定子2、转子3、导通部件4、配线支撑部5、罩部6、轴承座7、轴承81、82、轴9、以及旋转变压器10。

外壳1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有底圆筒形状,通过对薄板的钢板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在外壳1的底部的中央形成圆环凹部11。在外壳1的圆筒部12的底部通过压入而固定被配置为圆环形状的定子2。圆筒部12的上侧开口,在其上端部形成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13。

定子2具有定子铁芯21、绝缘体22以及线圈23而构成。定子铁芯21由芯背21a和齿21b构成。芯背21a形成为环状。俯视视野中形成为t字状的多个齿21b从芯背21a向中心轴j1延伸,且呈放射状配置。由树脂等构成的绝缘体22覆盖定子铁芯21的上侧、下侧、以及两侧面而形成,且对线圈23进行电绝缘。线圈23通过在齿21b的绝缘体22上卷绕多层导线而形成。本例中,齿21b具有十二个,在一个齿21b卷绕一根导线,因此具有十二个线圈23、及十二根导线。各线圈23构成为星形连接用u相、v相、w相定义的三相线圈。即,各相均形成并联有四个线圈23的星形连接,因此,连接从线圈23引出的一方的引出线23a(十二根)构成中性点。另外,从线圈23引出的另一方的引出线23b(十二根)连接同相彼此,构成三根电源线。

在此,图1也同时示出了区域a所示的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导通部件4保持在配置于定子铁芯21的上侧的绝缘体22的周壁部22a。导通部件4具有由铜或铝等导电性材料形成为圆弧状且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连接部41。连接部41与从线圈23引出的中性点用的引出线23a连接。即,导通部件4为了通过铆接与从多个线圈23分别引出的多根引出线23a电连接,而配置于定子2的上侧。此外,后面详细叙述导通部件4相对于定子2的定位方法、及导通部件4与引出线23a的连接方法。

配线支撑部5固定于凸缘13,且配置于导通部件4的上侧。配线支撑部5是形成为具有在中央具有开口部51a的圆盘状部51的树脂制部件。从线圈23引出的电源线用的引出线23b通过形成于圆盘状部51的贯通孔,从圆盘状部51的下侧向上侧导出,引导至形成于圆盘状部51的圆弧状的槽部内。而且,引出线23b在上述槽部内游走,从而能够进行与马达15的外部的电连接。

罩部6配置于配线支撑部5的上侧。向形成于罩部6的中央的开口部61及开口部51a插入轴承座7。轴承82收纳在形成于轴承座7的上侧圆筒状凹部71内。轴承81收纳于圆环凹部11内。轴9能够旋转地被轴承81及82支撑,且配置为与中心轴j1同轴。

在作为被定子2包围的空间的中央孔2a配置转子3。转子3构成为具有磁轭31和转子磁铁32。在轴9的与定子2在径向上重叠的位置固定磁轭31。磁轭31通过层叠多个由磁性体薄板形成的钢板而构成。在磁轭31的外周面,通过粘接剂固定转子磁铁32。

在转子3的上侧配置作为位置检测机构的旋转变压器10。旋转变压器10构成为具有旋转变压器转子部101和旋转变压器定子部102。旋转变压器转子部101在磁轭31的上侧固定于轴9。旋转变压器定子部102与旋转变压器转子部101在径向上对置,固定于轴承座7的下侧圆筒状凹部72的内周面。

接下来,使用图2、3、4、5、6,说明类似于上述的结构的马达15含有的导通部件4相对于定子2的定位方法。图2表示用于导通部件4的定位的定位夹具20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对定子2装配了定位夹具20的状态的概要侧视图。此外,图3包含一部分部件的剖视图。

此外,将定子2的中心轴j11方向的图3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即,定子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j11。中心轴j11与马达15的中心轴j1相同。但是,上下方向不表示实际的装入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及方向。另外,将与中心轴j1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j1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j1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此外,对于上述的方向关系,图4~图6也一样。

定位夹具20是为了在具有定子2和导通部件4的定子单元中,相对于定子2定位导通部件4而使用。如图2所示,定位夹具20具有内侧导向部201、外侧导向部202、连结部203、以及突出部204。

内侧导向部201在外周面具有外侧面2011。外侧面2011由位于上侧的圆锥状面2011a和位于下侧的圆柱状面2011b构成。圆锥状面2011a的外径随着朝向上侧而变小。圆柱状面2011b的上下方向的外径固定。

外侧导向部202与内侧导向部201同轴,且为隔着间隙205包围内侧导向部201而配置于内侧导向部201的径向外侧的环状的部件。外侧导向部202具有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内侧面2021。内侧面2021具有:在与圆锥状面2011a在径向上对置的位置,内径随着朝向下侧而变小的倾斜面2021a;在与圆柱状面2011b在径向上对置的位置,内径在上下方向上固定的圆筒面2021b。间隙205包括:由圆锥状面2011a和倾斜面2021a形成的上侧间隙205a;以及由圆柱状面2011b和圆筒面2021b形成的下侧间隙205b。另外,外侧导向部202具有配置于内侧面2021的周向两侧的凹面2022。凹面2022比内侧面2021向径向外侧凹陷。

突出部204与内侧导向部201同轴,且设于内侧导向部201的下侧。内侧导向部201具有在上部具有开口2013a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孔部2013。突出部204具有在下部具有开口2041a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孔部2041。由孔部2013和孔部2041形成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一个贯通孔。另外,孔部2013具有上部开口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柱状凹部2013b。柱状凹部2013b作为定位部发挥作用。

在此,图2中还同时示出了区域b表示的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连结部203在内侧导向部201与外侧导向部202的间隙205的周向的一部分连结内侧导向部201和外侧导向部202。图2中,连结部203与内侧面2021连结。此外,连结部203也可以与凹面2022连结。

接下来,对使用了定位夹具20的导通部件4的定位的步骤进行说明。首先,准备做成为引出线23a被引出至上侧的状态的定子2。使该定子2通过压入而被固定于外壳1内部的状态下的工件载置于载置台25上。在该状态下,使定位夹具20的突出部204嵌合于在定子2的中央孔2a,对定子2装配定位夹具20。突出部204的外径比中央孔2a的内径略小。由此,定位夹具20的内侧导向部201与定子2同轴地配置于定子2的上侧。此时,内侧导向部201和外侧导向部202被连结部203连结,因此能够与内侧导向部201同时地安装外侧导向部202。

通过上述那样将突出部204嵌合于定子2的中央孔2a,能够容易地使定位夹具20相对于定子2成为同轴。此时,向定子2的槽(由周向上相邻的线圈23夹着的间隙)插入设于突出部204的外侧面的突出片2012。由此,能够进行内侧导向部201的周向的定位。另外,此时,内侧导向部201的下表面201a与绝缘体22的内周侧上端面接触。即,内侧导向部201具有与定子2的上表面接触的下表面201a。由此,能够将定位夹具20相对于定子2在上下方向上容易地定位。此外,使下表面201a接触的定子2的上表面根据定子2的结构,也可以设置为线圈23的上表面或定子铁芯21的上表面。

另外,在图3所示的定位夹具20的安装状态下,从各线圈23向上侧引出的各引出线23a与外侧导向部202的各凹面2022在径向上对置。

在此,使用图2,说明导通部件4的具体的结构。导通部件4(总线)通过使带状的铜制板变形为箍状而成形。也就是,导通部件4是薄壁的带状的金属板,且因为刚性较小且柔软,所以当保持其本身时,挠曲。导通部件4具有多个连接部41、基部42、以及多个保持片43。基部42形成为在一部分具有缺口的箍状,即圆弧状。连接部41从基部42向上侧突出,在周向上隔开间隔排列。连接部41在突出方向的端部具有俯视视野中呈v字状的v字状部41a。v字状部41a设置为在基部42的径向外侧,在周向上一端开口。保持片43从基部42的外周面的下端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具有六个。多个保持片43收纳于绝缘体22的周壁部22a的内周侧的阶梯槽22b,从而导通部件4被绝缘体22保持,限制周向及下侧的移动。导通部件4通过连接多个连接部41和各引出线23a,从而固定于定子2。

如图3所示,在对定子2安装了定位夹具20的状态下,使导通部件4从内侧导向部201的上侧以包围内侧导向部201的方式通过上侧间隙205a而向下侧移动。然后,使导通部件4的基部42的内周缘一边沿着外侧面2011,一边插入内侧导向部201与外侧导向部202的下侧间隙205b。

另外,在将导通部件4插入内侧导向部201与外侧导向部202的下侧间隙205b时,使基部42的周向上的两端部与连结部203接触。即,使箍状的导通部件4的缺口被连结部203插通。由此,能够进行导通部件4的周向的定位。

由此,通过利用外侧面2011和内侧面2021夹持基部42来对导通部件4进行导向,限制径向的移动。即,基部42的内周缘与圆柱状面2011b接触,基部42的外周缘与圆筒面2021b接触。由此,能够将柔软且容易变形的导通部件4整形为期望的大致正圆形状,能够在定子2上容易地定位。图4表示相对于定子2定位了导通部件4的状态。

在相对于定子2定位了导通部件4的状态下,各连接部41与各凹面2022在径向上对置。此时,连接部41的v字状部41a配置于夹持引出线23a的端部的位置。由此,通过后述的后步骤,能够将引出线23a与连接部41连接固定。

接下来,对连接固定如上所述地相对于定子2定位了的导通部件4和引出线23a的方法进行说明。为了连接固定引出线23a和导通部件4的连接部41,使用类似于图4所示那样的导通部件固定装置40。导通部件固定装置40具有载置台25、定位夹具20以及连接机构30。导通部件固定装置40是为了在具有定子2和导通部件4的定子单元中将固定导通部件4的多个连接部41的每一个连接固定于多个引出线23a的每一个而使用。

连接机构30具有滑动部件301、固定部件302以及o型圈303。滑动部件301相对于导通部件固定装置40的主体(未图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且能够拔插地嵌合于内侧导向部201的孔部2013。

滑动部件301具有圆锥部3011、柱状部3012以及阶梯面3013。圆锥部3011具有外径朝向下侧而变小的外侧面。柱状部3012配置于圆锥部3011的下侧,且与孔部2013嵌合。阶梯面3013位于圆锥部3011与柱状部3012之间,且具有比圆锥部3011的最小外径大的外径。柱状部3012在外周面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柱状凸部3012a。

固定部件302是为了连接固定引出线23a和连接部41而使用。固定部件302的个数与引出线23a及连接部41的个数一致,包括十二个。多个固定部件302相对于滑动部件301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固定部件302具有臂部3021、移动部3022、旋转部件3023、以及爪部3021a。臂部3021以向径向外方成为凸状的方式弯曲,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移动部3022为了使臂部3021能够在圆锥部3011沿上下方向移动而设于臂部3021的上端。

移动部3022具有在圆锥部3011的外侧面滚动的滚动部3022a。滚动部3022a是能够以与周向接触的方向为旋转轴旋转的车轮状部件。滚动部3022a能够在沿上下方向设于圆锥部3011的外侧面的槽部内移动。即,移动部3022以移动部3022抵接阶梯面3013的位置为下限,能够从该位置到以圆锥部3011的上端为上限的位置在上下方向上移动。通过设置上述槽部,限制固定部件302的周向的移动。此外,也可以代替槽部,例如在圆锥部3011的外侧面设置从两侧夹持滚动部3022a的在上下方向上倾斜地延伸的壁部。另外,滚动部3022a不限定于车轮状部件,例如也可以做成球状的部件。通过使用滚动部3022a使固定部件302移动,能够使固定部件302相对于圆锥部3011的外侧面顺畅地移动。

爪部3021a经由旋转部件3023设于臂部3021的下端。旋转部件3023相对于臂部3021,保持于在以周向定义的圆的接线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周围。由此,爪部3021a能够绕旋转部件3023的旋转轴旋转。爪部3021a是对连接部41附加力,使连接部41塑性变形,从而连接固定连接部41和引出线23a的部位。该连接方法是指通过铆接进行的连接。后面叙述详细的连接方法。

o型圈303(圈状部件)是橡胶制的圈状部件,通过向径向内侧按压排列于周向的各臂部3021的上侧,从而能够使滚动部3022a在圆锥部3011上稳定地滚动。此外,也可以代替o型圈303,而作为具有相同的功能的其它机构,例如使用圈状的弹簧、联动装置。

在此,如图4所示,通过向载置于载置台25的定子2装配定位夹具20,定位导通部件4,从而做成导通部件4配置于内侧导向部201与外侧导向部202的下侧间隙205b的状态。此时为各引出线23a的端部位于各连接部41的v字状部41a内的状态。v字状部41a的开口宽度相对于引出线23a的线径充分大,因此,即使引出线23a稍微错位,也能够使引出线23a处于v字状部41a内。

然后,如图4所示,位于定位夹具20的上侧的连接机构30向下侧移动。此时,固定部件302的移动部3022位于圆锥部3011的下端。连接机构30进一步向下侧移动,从而从开口2013a向孔部2013内部插入滑动部件301的柱状部3012,柱状部3012与孔部2013嵌合。此时,柱状凸部3012a插入柱状凹部2013b。由此,进行滑动部件301的周向的定位。此外,柱状凸部3012a与柱状凹部2013b的凹凸关系也可以相反。

当连接机构30进一步向下侧移动时,爪部3021a和旋转部件3023插入定位夹具20的上侧间隙205a的与凹面2022在径向上对置的部位。然后,如图5所示,爪部3021a与外侧导向部202的凹面2022接触,从而限制向径向外侧的移动。

在该状态下,当连接机构30进一步向下侧移动,滑动部件301向下侧移动时,移动部3022在圆锥部3011的外侧面向上侧移动,随之,臂部3021的上端向径向外侧移动。此时,爪部3021a的下端与绝缘体22的上表面接触,限制爪部3021a向下侧的移动。由此,臂部3021以旋转部件3023为支点向径向外侧旋转,相反地,爪部3021a以旋转部件3023为支点向径向内侧旋转。此外,爪部3021a的下端不限于与绝缘体22接触,也可以与定子铁芯21的上表面接触。

然后,如图6所示,爪部3021a与导通部件4的连接部41接触,并且滑动部件301继续向下侧移动。于是,随着移动部3022在圆锥部3011的外侧面向上侧移动,臂部3021的上端向由箭头y1表示的径向外侧移动,并且爪部3021a的下端进一步向由箭头y2表示的径向内侧移动。由此,爪部3021a将连接部41和引出线23a的端部夹在与内侧导向部201的外侧面2011之间,对连接部41作用力,从而使连接部41塑性变形,连接固定连接部41和引出线23a。更详细而言,在引出线23a位于v字状部41a内,且v字状部41a的径向内侧与内侧导向部201的外侧面2011接触的状态下,v字状部41a的径向外侧被爪部3021a向径向内侧挤压。由此,v字状部41a以收拢的方式变形,从而连接固定v字状部41a和引出线23a。因此,能够在利用定位夹具20相对于定子2对导通部件4恰当地进行了定位的状态下,进行导通部件4与引出线23a的连接固定作业。通过连接固定连接部41和引出线23a的每一个,从而导通部件4固定于定子2。

接下来,对从在定子2固定有导通部件4的定子单元拆卸连接机构30及定位夹具20的步骤进行说明。该步骤基本上是上述的步骤的相反的动作。

当连接机构30向上侧移动,并且滑动部件301也向上侧移动时,臂部3021的上端向径向内侧移动。爪部3021a向径向外侧移动,离开连接部41。如图5所示,臂部3021的上端与连接机构30的阶梯面3013接触,当连接机构30进一步向上侧移动时,如图4所示,固定部件302与连接机构30一起向上侧上升而从定位夹具20脱离。然后,当从定子单元拆卸定位夹具20时,完成导通部件4被固定于定子2的定子单元。

导通部件固定装置40中,使连接部41塑性变形而连接固定连接部41和引出线23a的结构能够根据“杠杆原理”进行说明。即,将固定部件302的移动部3022定义为力点,将爪部3021a定义为作用点,将旋转部件3023定义为支点。通过对力点(移动部3022)施加向径向外侧的力,使臂部3021绕支点(旋转部件3023)的轴旋转。其结果,能够从作用点(爪部3021a)向径向内侧对连接部41施加力,使连接部41塑性变形,使连接部41与引出线23a连接固定。

十二个固定部件302能够一起同时进行该固定部件302的一连串的连续作业,因此导通部件固定装置40能够高效地实现连接固定作业。十二个连接部41在周向上大致等间隔地排列,因此从爪部3021a向径向内侧作用的力在导通部件4的周向的整个区域作用大致等分的应力。因此,能够抑制导通部件4从正圆状大幅崩溃而变形。另外,力点与支点的长度比支点与作用点的长度充分长,因此,即使力点的径向外侧的力较小,也能够对作用点向径向内侧施加充分大的力。

另外,连接部41与引出线23a的连接固定在以下状态下进行:导通部件4被旋转部件3023和绝缘体22限制上下方向的移动,并且被定位夹具20限制径向及周向的移动。因此,即使从各爪部3021a施加径向内侧的力,也能够抑制导通部件4从正圆状大幅崩溃而变形。假设,若使用钳子等工具一个一个地以手工作业进行使导通部件4的连接部41塑性变形而连接固定连接部41和引出线23a的作业,则由于导通部件4柔软,因此,在仅用手捏住保持中,会以被手捏住的部位为中心挠曲,正圆状会崩溃。因此,难以进行作业。另外,在利用钳子使连接部41塑性变形时,钳子的应力向周边传递而进行振动等,导通部件4会偏移,更难以进行作业。

此外,优选固定部件30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但固定部件302依赖于引出线23a及连接部41的位置,未必能够等间隔地配置。

<其它>

上述的定位夹具及定位方法的实施方式例如也能够如下变形。例如,固定部件302的个数也可以比连接导通部件4的所有的引出线23a的个数少。例如,也可以将引出线23a的个数设为十二根,固定部件302的个数设为比其少的六个。在该情况下,如果十二根引出线23a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六个固定部件也在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则通过第一次连接固定,进行六根引出线23a的连接作业,使连接机构30在周向上旋转至未连接的引出线23a的位置,进行第二次连接作业。由此,能够减少固定部件的个数,实现成本降低。

另外,也能够将固定部件做成一个。在该情况下,对引出线23a的连接作业变成在每一个部位,但是,即使连接部41的个数或位置不同的多个定子2,也能够进行连接。

另外,也可以做成一个固定部件302将多个连接部41的每一个与多个引出线23a的每一个固定。如果是上述的例子,则只要做成六个固定部件302的每一个将两个连接部41的每一个与两根引出线23a的每一个固定,就能够同时进行所有十二根引出线23a的固定。即,降低成本,并且能够进行高效的连接固定作业。在该情况下,与设置十二个固定部件302的情况相比,使爪部3021a等的周向宽度扩大。

另外,作为导通部件与引出线的连接固定方法,使用了导通部件的塑性变形。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在固定部件的臂部的下端设置熔融焊锡的加热部、或用于进行焊接(点焊等)的焊接部,从而将导通部件的连接部和引出线通过焊接或焊接而连接固定。

另外,导通部件4示例了因刚性较小而较柔软且当保持其本身时挠曲那样的部件,但是也能够应用于相对地具有刚性且难以挠曲的导通部件。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只要在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实施方式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本发明例如能够用于相对于无刷马达使用的定子定位导通部件的步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