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对电机定子两端绕组线圈同时进行整形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44073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用于对电机定子两端绕组线圈同时进行整形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加工辅助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对电机定子两端绕组线圈同时进行整形的装置。



背景技术:

电机定子由定子铁芯以及定子铁芯上绕制的绕组线圈构成。绕组线圈固定在定子铁芯上后,在定子铁芯的两端分别形成环状的端部线圈,由于各绕组线圈固定时形成的端部线圈的形状及大小均不相同,因此需要对定子两端部的线圈进行整形,以防止定子与转子、电机机壳压装时,定子端部线圈与转子或电机机壳发生磕碰,造成漆包线受损,使得装配后的电机存在质量问题。

传统的定子端部线圈的整形大多是由老操作工人单纯的凭经验用弹性软锤敲打进行整形,其操作时间长、整形后定子的规格不一、偏差大,压装时还是易于出现漆包线磕碰现象,操作的适应性差,不适宜电机的大批量生产。

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3209547U公开了一种定子端部线圈整形用装置,但存在对定子外形为方形的电机不适用、单次工作只能对一端绕组线圈端部进行整形,操作麻烦、工作效率低等缺陷。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4992956U公开了一种定子端部线圈整形用装置,但存在结构复杂,整形零件多,操作麻烦、工作效率低等缺陷。

由此可见,如何设计出一种整形工装,能够用于不论定子外形为何种形式只要内径为圆形,且能够对电机两端绕组线圈端部同时进行整形,结构简单实用,生产方便高效,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函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使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高效的用于对电机定子两端绕组线圈同时进行整形的装置,能够对任意外形的电机定子两端的绕组线圈端部同时进行整形处理,通用性强,整形处理过程一步到位,有利于提高电机定子的加工效率和良率。

一种用于对电机定子两端绕组端部同时进行整形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与电机定子的定子铁芯内孔同轴设置的上模和下模;该上模包括上模座及从上模座的下侧面向下延伸至定子铁芯内孔的上定位柱,该上模座上设有用于控制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尺寸的上成型腔和用于提供引出线的绕组线圈的引出线端穿出上模座的引出线孔,该引出线孔与该上成型腔连通设置;该下模包括下模座及从下模座的上侧面向上延伸至定子铁芯内孔的下定位柱,该下模座上设有用于控制非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尺寸的下成型腔。

其中,上模座的外径和下模座的外径均大于定子铁芯的外径。

其中,上定位柱的外径和下定位柱的外径均小于定子铁芯内孔的孔径,上定位柱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上成型腔的高度,下定位柱的高度大于或等于下成型腔的高度。

其中,上成型腔、下成型腔均为圆环槽,该圆环槽的槽体截面呈直角梯形。

其中,上成型腔的外径等于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的最大设计外径,上成型腔的最大内径大于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的最小设计外径,上成型腔的最小内径比上成型腔的最大内径小2-4mm。

其中,下成型腔的外径等于非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的最大设计外径,下成型腔的最大内径大于非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的最小设计外径,下成型腔的最小内经比下成型腔的最大内径小2-4mm。

其中,上成型腔的高度比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的设计高度小1-2mm,下成型腔的高度比非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的设计高度小1-2mm。

其中,引出线孔为能够容纳通过至少4条引出线的圆柱孔。

其中,上模和下模均采用PA66或POM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对任意外形的电机定子两端的绕组线圈端部同时进行整形处理,通用性强,整形处理过程一步到位且可以确保了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的尺寸、非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的尺寸均与各自的设计尺寸一致,有利于提高电机定子的加工效率和良率。

2.本实用新型采用机械化设备对定子绕组端部整形,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能够保证绕组线圈端部外观美观、紧密,一致性好;且实用新型采用韧性好、机械强度高的柔性材料(比如PA66或POM材料)制成,制造简易且制造成本较低,且在整形过程中对绕组线圈无伤害,能够有效保护嵌线定子端部槽口绝缘及电磁线绝缘层。

3.本实用新型不需要进行人工敲打完成整形,能够极大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整形效率、降低整形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上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下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工作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在A-A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使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对电机定子两端绕组线圈同时进行整形的装置,能够对内径为圆形而外形为任意形状的电机定子两端的绕组线圈端部同时进行整形处理。

结合图1-图5所示,该装置包括:用于对电机定子3具有引出线端的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进行整形的上模1,该上模1包括上模座11及从上模座11的下侧面向下延伸至定子铁芯内孔的上定位柱12,该上模座1上设有用于控制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尺寸的上成型腔111和用于提供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的引出线穿出上模座11的引出线孔112,该引出线孔112为圆柱孔且与该上成型腔111连通设置;用于对电机定子的非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进行整形的下模2,该下模2包括下模座21及从下模座21的上侧面向上延伸至定子铁芯内孔的下定位柱22,该下模座21上设有用于控制非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尺寸的下成型腔211;并且,上模1、下模2与电机定子3的定子铁芯内孔同轴设置且以相对运动的方式向定子铁芯内孔轴向中心滑动实现同时对定子铁芯两末端的第一、非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同时进行整形处理。

上模1的上模座11外径大于电机定子3的定子铁芯外径(若定子铁芯为方形定子时,则上模座11外径大于定子铁芯的四顶点构成的所在外接圆)以便于拆卸,上模座11的高度为引出线孔112和上成型腔111二者高度之和;上定位柱12的外径略小于定子铁芯内孔的孔径,以便压装时构成滑动配合同时起到定心作用,上定位柱12的高度必须大于或等于上成型腔111的高度以起到良好安装导向作用;引出线孔112是圆柱孔,能够容纳通过至少4条引出线;上成型腔111为圆环槽,该圆环槽的槽体截面呈直角梯形,且上成型腔111的高度略小于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设计高度1-2mm,上成型腔111的外径等于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的最大设计外径,上成型腔111的最大内径大于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的最小设计外径,上成型腔111的最小内径比上成型腔111的最大内径小2-4mm。

相应的,下模2的下模座21外径也大于定子铁芯的外径,高度可等于或小于上模座11的高度;下定位柱22的外径略小于定子铁芯内控孔的孔径,以便压装时构成滑动配合同时起到定心作用,下定位柱22的高度必须大于或等于下成型腔211的高度以起到良好安装导向作用,且下成型腔211为圆环槽,该圆环槽的槽体截面呈直角梯形,下成型腔211的高度小于非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设计高度1-2mm,下成型腔211的外径等于非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的最大设计外径,下成型腔211的最大内径大于非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的最小设计外径,下成型腔211的最小内经比下成型腔211的最大内径小2-4mm。

如图4和图5所示,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对电机定子3进行整形处理时,在外力作用下,所述上模1和下模2均沿电机定子3的定子铁芯内孔以相对运动的方式向轴线向中心滑动,直到上模1的上定位柱12及下模2的下定位柱22均与定子铁芯内孔的两端面同时接触,此时,定子铁芯两末端的引出线端、非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分别被上模1的上成型腔111及下模2的下成型腔211进行整形,从而确保了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的尺寸、非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的尺寸均与各自的设计尺寸一致。

另外,上模1和下模2均可采用PA66(PA66为聚酰胺66或尼龙66的简称)或POM材料(POM:Polyformaldehyde,热塑性结晶聚合物的简称,又被称为“超钢”、“赛钢”或聚氧亚甲基)制成,制造简易且制造成本较低。

综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够对任意外形的电机定子两端的绕组线圈端部同时进行整形处理,通用性强,整形处理过程一步到位且可以确保了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的尺寸、非引出线端的绕组线圈的尺寸均与各自的设计尺寸一致,有利于提高电机定子的加工效率和良率。

2.本实用新型采用机械化设备对定子绕组端部整形,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能够保证绕组线圈端部外观美观、紧密,一致性好;且实用新型采用韧性好、机械强度高的柔性材料(比如PA66或POM材料)制成,制造简易且制造成本较低,且在整形过程中对绕组线圈无伤害,能够有效保护嵌线定子端部槽口绝缘及电磁线绝缘层。

3.本实用新型不需要进行人工敲打完成整形,能够极大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整形效率、降低整形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