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永磁电机线圈绕制并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15648阅读:7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永磁电机定子嵌线前电磁线圈绕制时辅助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永磁电机线圈绕制并线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的,永磁电机在定子铁芯嵌线前需要根据电机功率的大小选择不同规格的漆包线按技术要求进行漆包线的合并,需要将多根铜线合并成一匝铜线然后再进行线圈的绕制、嵌线,对于直径细小的铜线来说,在铜线合并的过程中,由于铜线延展性的问题会造成铜线被拉长,从而降低了铜线的横截面积,影响电机的直流电阻,从而进一步影响了电机的产品性能,另外,目前采用人工合并多股铜线的方法,需要一个人多次重复往返两个固定点,来回合并漆包线,实施起来劳动效率非常低,且经常损伤漆包线绝缘漆层、及拉细漆包线使其截面积减小,导致电机设计性能偏离、电机匝间短路等,影响永磁电机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永磁电机线圈绕制并线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底座上设置支架和固定槽,固定槽内设置罩体,支架上设置分支杆和进线管,以此来达到快速、高效并线和保护铜线的目的。

为了实现所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永磁电机线圈绕制并线装置,包括支架、进线管、出线管、单线管、底座和罩体,支架由第一横杆、第二横杆、分支杆和立柱构成,在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之间设有分支杆,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的两端均设有一根立柱,在底座的顶部面上设有支架和固定槽,固定槽内设有罩体,罩体由管体、连接体和颈管构成,管体上设有连接体,连接体上设有颈管,在支架上设有支撑柱和单线管,支撑柱上设有进线管,进线管上设有出线管。

所述底座为棱柱型或圆柱型板状结构,底座的顶部面上设有至少两个固定槽。

所述固定槽为圆形的凹槽型结构,固定槽均匀分别在底座的顶部面上。

所述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相互平行,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结构相同,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均为圆柱型或棱柱型结构,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均与底座相互平行,在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之间设有分支杆。

所述分支杆为圆柱型或棱柱型结构,分支杆至少为两根,分支杆之间相互平行,在分支杆的正下方设有固定槽,分支杆上设有单线管。

所述支撑柱为圆柱型或棱柱型结构,支撑柱设置在第一横杆的中部,支撑柱底端与第一横杆相连接,支撑柱顶端与进线管相连接。

所述进线管为圆台型空心结构,进线管垂直于支撑柱,进线管开口大的一端朝向第二横杆,进线管开口小的一端设有出线管,出线管与进线管相连通。

所述单线管为圆筒型结构,单线管为弧形结构,单线管至少为两根,单线管等距分布在分支杆上,单线管顶部开口均朝向进线管开口大的一端。

所述管体为圆柱型空心结构,管体的底部插入到固定槽内,管体的顶端设有连接体。

所述连接体为圆台型空心结构,连接体的外侧面为弧面结构,连接体底端与管体固定相连接,连接体的顶端与颈管的底端相连接,颈管为圆柱型空心结构,颈管与连接体和管体相连通。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永磁电机线圈绕制并线装置,包括支架、进线管、出线管、单线管、底座和罩体,通过在底座上设置支架和固定槽,固定槽内设置罩体,支架上设置分支杆和进线管,以此来达到快速、高效并线和保护铜线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强,使用和安装起来都比较简单,不但可以快速、准确的对多根铜线进行并线工作,而且避免了在装配过程中出现的铜线被拉长的现象,从而最大程度的保障了电机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进线管;2、支撑柱;3、第一横杆;4、分支杆;5、单线管;6、第二横杆;7、立柱;8、固定槽;9、底座;10、出线管;11、颈管;12、连接体;13、管体。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的实施例可以详细的解释本实用新型,公开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保护本实用新型范围内的一切技术改进。

结合附图1所述的一种永磁电机线圈绕制并线装置,包括支架、进线管1、出线管10、单线管5、底座9和罩体,支架由第一横杆3、第二横杆6、分支杆4和立柱7构成,在第一横杆3和第二横杆6之间设有分支杆4,第一横杆3和第二横杆6的两端均设有一根立柱7,在底座9的顶部面上设有支架和固定槽8,固定槽8内设有罩体,罩体由管体13、连接体12和颈管11构成,管体13上设有连接体12,连接体12上设有颈管11,在支架上设有支撑柱2和单线管5,支撑柱2上设有进线管1,进线管1上设有出线管10。

所述底座9为棱柱型或圆柱型板状结构,底座9的顶部面上设有至少两个固定槽8。

所述固定槽8为圆形的凹槽型结构,固定槽8均匀分别在底座9的顶部面上。

所述第一横杆3和第二横杆6相互平行,第一横杆3和第二横杆6结构相同,第一横杆3和第二横杆6均为圆柱型或棱柱型结构,第一横杆3和第二横杆6均与底座9相互平行,在第一横杆3和第二横杆6之间设有分支杆4。

所述分支杆4为圆柱型或棱柱型结构,分支杆4至少为两根,分支杆4之间相互平行,在分支杆4的正下方设有固定槽8,分支杆4上设有单线管5。

所述支撑柱2为圆柱型或棱柱型结构,支撑柱2设置在第一横杆3的中部,支撑柱2底端与第一横杆3相连接,支撑柱2顶端与进线管1相连接。

所述进线管1为圆台型空心结构,进线管1垂直于支撑柱2,进线管1开口大的一端朝向第二横杆6,进线管1开口小的一端设有出线管10,出线管10与进线管1相连通。

所述单线管5为圆筒型结构,单线管5为弧形结构,单线管5至少为两根,单线管5等距分布在分支杆上,单线管5顶部开口均朝向进线管1开口大的一端。

所述管体13为圆柱型空心结构,管体13的底部插入到固定槽内,管体13的顶端设有连接体12。

所述连接体12为圆台型空心结构,连接体12的外侧面为弧面结构,连接体12底端与管体13固定相连接,连接体12的顶端与颈管11的底端相连接,颈管11为圆柱型空心结构,颈管11与连接体12和管体13相连通。

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永磁电机线圈绕制并线装置,在使用的时候,先将支架放在指定的位置,使第一横杆3上面的出线管10的管口对准卷线设备,然后将线卷放在底座9上的固定槽8内,根据实际需要线的粗细来放置线卷的数量,放上线卷之后就可以将罩体罩在线卷上面了,线卷是竖着放在固定槽8内的,也就是说线卷一端放置在固定槽8内,这样将线头从罩体的颈管11中拉出来,线经过分支杆4然后从进线管1内穿进去,线再从出线管10出来然后进入到卷线设备,由于线卷立在罩体内,这样由于铜线是有张力的,在松弛的状态下铜线会蓬松开,这样就罩体内就会散开,方便了线进入到卷线制作,而分支杆4所有的开口都朝向进线管1,这样就极大的方便了卷线的工作,进一步达到了并线的目的,同时防止了铜线因为拉扯被拉伸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部分为现有技术,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