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固定结构和控制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33603发布日期:2019-05-11 00:16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线束固定结构和控制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束固定结构和控制盒。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完善和市场的成熟,智能电子设备越来越多。这些终端设备体积小,容易适配各种苛刻外形需求,比如人体穿戴设备等。在使用到柔性线束和控制盒连接的场合也非常多,常采用防拉线套以避免线束在电路板连接处被拉脱。

传统的防拉线套设计如图1所示(1为线束,2为线套),不仅成型工艺复杂、线端体积大,还因为线套部位的结构差异,导致线束局部较硬,软硬过渡不适感强。另外,线束和线套需要在加工中特别开模制作,如果是硅胶等特殊外皮,将大大提高工艺设计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线束固定结构和控制盒,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线束固定方式结构设计复杂、使用效果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线束固定结构,该线束固定结构包括可拆卸地组装在一起的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在两者的端面相接处形成供线束穿过的卡持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空间包括主承线槽和位于所述主承线槽左右两侧的溢出卡槽,所述溢出卡槽用于接收线束在所述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之间受压形变时的部分外皮。

优选地,所述主承线槽和所述溢出卡槽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件上,所述第二结构件上面对所述主承线槽和溢出卡槽的压持面为平面,所述主承线槽与所述溢出卡槽之间形成的分界壁的端面低于所述第一结构件与所述第二结构件相接的端面。

优选地,所述主承线槽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件上,所述溢出卡槽设置在所述第二结构件上。

优选地,所述主承线槽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件上的第一部分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结构件上的第二部分,所述溢出卡槽设置在所述第一结构件上,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溢出卡槽之间形成的分界壁的端面低于所述第一结构件与所述第二结构件相接的端面。

优选地,所述溢出卡槽的槽宽和槽深均小于所述主承线槽的槽宽和槽深。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控制盒,包括两可拆卸地组装在一起的壳体、控制装置和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盒还包括上述的线束固定结构,所述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分别为两所述壳体上相互对接的侧壁,所述线束从所述卡持空间中穿过,所述线束的主体部分位于所述主承线槽内,所述线束的部分外皮受压形变溢出至所述溢出卡槽内。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可拆卸地组装在一起的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形成的卡持空间来卡持线束,该卡持空间设有用来卡持线束的主体的主承线槽以及用来卡持线束的部分外皮的溢出卡槽,主承线槽固定了线束的主体位置,溢出卡槽又限制了线束的转动和拉脱,从而实现了对线束的固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传统防拉线套设计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线束固定结构装配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线束固定结构装配后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盒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线束固定结构,参照图2,该线束固定结构包括可拆卸地组装在一起的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在两者的端面相接处形成供线束30穿过的卡持空间40,该卡持空间40包括主承线槽41和位于主承线槽41左右两侧的溢出卡槽42,溢出卡槽42用于接收线束30在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之间受压形变时的部分外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可以是框架、片状、壳体等结构,其端面配合可形成线束卡持空间40即可。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的材质可以选用由赛钢等绝缘材料,质轻刚性强。线束30可以由铜等金属导线包括一层TPE等绝缘材料制成。装配时,将线束30放置到前述主承线槽41内,施加外力使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紧密贴合,线束30的部分线皮被挤压到溢出卡槽42内,主承线槽41固定了线束30的主体位置,溢出卡槽42又限制了线束30的转动和拉脱,从而实现了对线束30的固定。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主承线槽41和溢出卡槽42均设置在第一结构件10上,第二结构件20上面对主承线槽41和溢出卡槽42的压持面为平面,主承线槽41与溢出卡槽42之间形成的分界壁的端面低于第一结构件10与第二结构件20相接的端面。

在本实施例中,主承线槽41和溢出卡槽42同时设置在第一结构件10上,呈波浪状,为了保证线束30被挤压时部分线皮可以进入溢出卡槽42内,需要将主承线槽41与溢出卡槽42之间形成的分界壁的端面设置成低于第一结构件10与第二结构件20相接的端面的结构。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主承线槽41设置在第一结构件10上,溢出卡槽42设置在第二结构件20上。

在本实施例中,主承线槽41和溢出卡槽42还可以设置在不同结构件上,例如,将主承线槽41设置在第一结构件10上,将溢出卡槽42设置在第二结构件20上。但不管怎样设置,均需保证主承线槽41和溢出卡槽42必须有重合的区间,从而便于主承线槽41内的线束30的部分线皮可以顺利被挤压到溢出卡槽42内部。

此时,主承线槽41不需要像实施例二中一样将主承线槽41与溢出卡槽42之间形成的分界壁的端面低于第一结构件10与第二结构件20相接的端面,主承线槽41与溢出卡槽42之间形成的分界壁的端面低于、高于、平齐于第一结构件10与第二结构件20相接的端面均可。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主承线槽41包括设置在第一结构件10上的第一部分和设置在第二结构件20上的第二部分,溢出卡槽42设置在第一结构件10上,第一部分与溢出卡槽42之间形成的分界壁的端面低于第一结构件10与第二结构件20相接的端面。

在本实施例中,主承线槽41由两部分构成,即设置在第一结构件10上的第一部分和设置在第二结构件20上的第二部分,也可以达到固定线束30的效果。此时,必须要保证第一部分与溢出卡槽42之间形成的分界壁的端面低于第一结构件10与第二结构件20相接的端面,便于主承线槽41内的线束30的部分线皮可以顺利被挤压到溢出卡槽42内部。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溢出卡槽42的槽宽和槽深均小于主承线槽41的槽宽和槽深。

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实施例一所述的卡持空间不能过分狭小,这样挤压时会损坏线束。所以,主承线槽41的槽宽要大于线束30的直径,而槽深则要小于线束30的直径。

同时,被挤压的线皮相对于线束30来说也是非常少的一部分,所述溢出卡槽42的槽宽和槽深要小于主承线槽41的槽宽和槽深。

实施例七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控制盒,该控制盒包括两可拆卸地组装在一起的壳体、控制装置和线束30,该控制盒还包括实施例一至五中任一项的线束固定结构,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分别为两壳体上相互对接的侧壁,线束30从卡持空间中穿过,线束30的主体部分位于主承线槽41内,线束30的部分外皮受压形变溢出至溢出卡槽42内。

在本实施中,如图4所示,控制盒的两壳体可以通过在其相对的两个底壁上的对应位置开设螺丝孔50,并采用螺栓和螺帽锁紧的方式来锁紧固定。

当然,还可以采用卡槽卡扣配合的结构,在其中一壳体上设置卡扣,在另一壳体的对应位置设置与卡扣相配合的卡槽,通过施加压力将卡扣嵌入卡槽中,从而实现两壳体的锁紧固定。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实用新型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