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CB板支撑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67651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一种PCB板支撑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印刷电路板制造设备,特别是一种用于表面贴装设备的支撑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各种电子设备的广泛普及,表面贴装技术(SMT)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SMT 作为新一代电子装联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

在表面贴装制程中,需要在 PCB板的表面进行贴装处理,在加工前需要对 PCB板不加工的面进行支撑。目前将 PCB 板固定在机台上的治具结构复杂、安装拆卸十分不便,同时随着市场的需求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将越来越小,生命周期缩短,要求多品种,小批量及其集成化生产,不仅仅PCBA双面板制程越来越普遍,元器件密集越来越高,在固定夹持过程中,容易造成 PCB 板的损坏,给企业带来了较大的损失,而且拼版,薄板生产极易变形,给贴片摆顶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困扰。而传统的顶针存在以下问题:a.安全风险:硬PIN因误布或移位有可能顶伤元器件,顶飞PCBA甚至撞坏贴片头;b.效率低下:花费大量时间摆硬PIN,转产时间长,甚至无法布PIN;c. 成本高昂:顶针购买,维护成本高,通用性差;d.人力配置及管理成本高;e.各种贴片机顶针高度不一,无法通用。因此各种贴片机顶针的通用性,安全性,环保性以及换线效率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迫切地开发一种用于支撑PCB板的新型装置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的通用各种表面贴装设备的防静电的PCB板支撑组件。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PCB板支撑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能调节高度的支撑底座和设置在支撑底座顶部的顶针,所述顶针的材质为防静电橡胶。

进一步地,所述顶针的排布是不规则的。

进一步地,所述顶针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顶针为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底座包括上支撑底座和下支撑底座,所述上支撑底座和下支撑底座以高度调节机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支撑柱、调节块以及调节螺丝;所述支撑柱的底端垂直固定连接下支撑底座,支撑柱可以伸缩;所述调节块固定于上支撑底座内,调节块插套于支撑柱上;所述调节螺丝穿过设置于下支撑底座侧壁上开设的通槽。

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底座侧壁边缘部设置有与调节螺丝配合的螺孔。

进一步地,下支撑底座下底面上设置有定位柱和磁铁。

所述PCB板支撑组件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PCB板进入轨道贴片区,PCB感应到Stop Sensor 后,PCB板停止运行,与此同时轨道夹边夹紧PCB板,PCB下方的PCB板支撑组件开始上升对PCB板进行支撑。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安全可靠,符合防静电生产要求,贴片头不会因受到基板下压而影响精度,PCB板下元件不会因顶针导致元件破损,PCB板上元件不会产生制程不良的风险;(2)提供换线效率,传统硬顶针换线摆放时间为25-40min,而现在只需要5min;(3)通用性好:可以根据机贴的高度进行调节,省去制作大量的定位治具;(4)操作简单,将PCB板直接放在两异轨间,PCB位置无需精确对位,无需担心因移位,定位失误以及更改位置等问题造成元件损坏;(5)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管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顶针和上支撑底座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顶针和上支撑底座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顶针和上支撑底座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支撑底座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不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撑底座,2、顶针,3、上支撑底座,4、下支撑底座,5、支撑柱,6、调节块,7、调节螺丝,8、定位柱,9、磁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种PCB板支撑组件,包括能调节高度的支撑底座1和设置在支撑底座1顶部的顶针2,所述顶针2与支撑底座1优选但不限于通过粘合方式连接,所述支撑底座1包括上支撑底座3和下支撑底座4,所述下支撑底座4具有容纳上支撑底座3的腔体,上支撑底座3和下支撑底座4以高度调节机构连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支撑柱5、调节块6以及调节螺丝7;所述支撑柱5的底端垂直固定连接下支撑底座4,支撑柱5可以伸缩,支撑柱5的数量优选但不限于两个;所述调节块6固定于上支撑底座3内,调节块6插套于支撑柱5上,当上支撑底座3调整到适当位置后用调节块6紧固,可以根据高度需要灵活实现对上支撑底座3的支撑;所述下支撑底座4侧壁上开设有通槽,所述调节螺丝7穿过通槽锁紧上支撑底座3。

进一步地,所述上支撑底座3侧壁边缘部设置有与调节螺丝7配合的螺孔。

不工作时,上支撑底座3嵌入下支撑底座4的腔体中;工作时,可根据PCB板的高度要求,调节上支撑底座3与下支撑底座4之间的上下距离,将上支撑底座3置于合适的位置,通过旋转紧固调节螺丝7将上支撑底座3固定住,通过调节块6紧固支撑柱5,实现对上支撑底座3的支撑。

产品的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通用性好,可以根据机贴的高度进行调节,省去制作大量的定位治具。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下支撑底座4下底面上设置有定位8柱和磁铁9,磁铁的数量优选但不限于4个,通过装入磁铁9,用磁铁吸力使PCB板支撑组件固定。

所述顶针2的材质为防静电橡胶,所述防静电橡胶的性能参数没有限定,优选但不限于在1000MΩ以下的使用寿命为8000小时以上,在2.0N下的压力测试下结果良好,且环保性能符合SGS认证。顶针符合防静电生产要求,贴片头不会因受到基板下压而影响精度,PCB板下元件不会因顶针导致元件破损,PCB板上元件不会产生制程不良的风险。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顶针2的排布是不规则的,以减少对PCB板的挤压,进而防止PCB板发生形变。

进一步地,所述顶针2的顶部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顶针2为一体成型,提高了换线效率。经测试,传统硬顶针换线摆放时间为25-40min ,而现在只需要5min 。

以16条SMT线,转线频率平均每天为40次为例计算,改善前的转产布顶针时间为25min, 改善后的转产布顶针时间为5min,因转产造成的时间损失统计(每月以22天计算),改善前线体损失总时间为40*25*22*12=4400h,改善后线体损失总时间为5*40*22*12=880h,总计一年共节省时间为3520h,以线体每小时以600元计算,总效益为为3520*600=2112000元。可见,采用本实用新型的PCB板支撑组件,降低了生产成本,减轻了技术员的工作强度,增加产品的安全性,提升的转线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