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3210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散热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散热技术领域,具体地来说,是一种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电路的功能与运算能力出现了突破性的进步。而其能力的增强有赖于电子精密制造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电路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在相同面积下的电子元器件呈现出几何级别的增长,极大地提高了运算能力。

伴随着运算能力的提高,高度集成的电子电路也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其中,散热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难题。数量众多的元器件在很小的区域内密集,使产生的热量十分惊人。如果无法及时使热量得到散失,必然会对电子电路的性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目前的散热结构虽种类众多,大致上仍具有以下一些特点:或结构陈旧,散热能力较差,无法满足现代电子电路的需要;或散热能力尚可,但结构复杂而制造困难,不符合低能耗的绿色制造要求。总体而言,现有的散热结构难称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器,以简单结构实现良好的散热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散热器,包括散热基板及设于所述散热基板上的散热叶片组,其中:

所述散热基板具有前壁面、与所述前壁面相对的后壁面及连接所述前壁面与所述后壁面的狭长周壁;

所述散热叶片组包括多个自所述散热基板各面而向外延伸的散热叶片,多个所述散热叶片之间均具有散热间隙。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散热叶片组包括多个第一散热叶片,所述第一散热叶片为自所述前壁面或所述后壁面而延伸至所述散热基板之轮廓外部的直型薄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多个所述第一散热叶片均与所述前壁面或所述后壁面垂直。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壁面中央设有器件安装部,所述器件安装部两侧各具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散热叶片,位于所述器件安装部同一侧的所述第一散热叶片以4~6mm间距平行布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壁面的中央部两侧各具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散热叶片,位于所述中央部同一侧的所述第一散热叶片以4~6mm间距平行布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叶片组包括多个第二散热叶片:

所述第二散热叶片为自所述狭长周壁而延伸至所述散热基板之轮廓外部的折弯薄板,具有一体连接的第一壁与第二壁;

所述第一壁一端连接于所述狭长周壁上,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壁连接,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垂直布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散热叶片与所述第二散热叶片以4~6mm间距平行布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叶片的自由端与所述散热基板的距离不小于所述散热基板的前后壁面的距离的1.5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基板的前后壁面的距离不小于所述散热叶片厚度的2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散热基板上设有多处凸台部,所述凸台部上设有用于固定所述散热器的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具有相对前后壁面及狭长周壁的散热基板,并在散热基板的前后壁面及狭长周壁上设置具有多个散热叶片的散热叶片组,以较为简单的结构实现了良好的散热效果,提供了一种成本低廉而效果良好的散热器。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的第一透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的俯视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的第二透视图;

图4是图1中散热器的A处放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的左视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0-散热器,0100-散热基板,0110-前壁面,0111-器件安装部,0120-后壁面,0121-中央部,0130-狭长周壁,0131-第一周壁面,0132-第二周壁面,0133-第三周壁面,0134-第四周壁面,0140-凸台部,0150-螺纹孔,0200-散热叶片组,0210-第一散热叶片,0220-第二散热叶片,0221-第一壁,0222-第二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散热器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散热器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散热器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散热器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散热器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请结合参阅图1、图2与图3,散热器1000包括散热基板0100及设于散热基板0100上的散热叶片组0200,其中:

散热基板0100是主要的基体部。一方面,散热基板0100作为散热叶片组0200的支撑部,提供良好的结构部;另一方面,散热基板0100还可以发挥散热功能,进一步增强散热器1000的导热性能。

散热基板0100具有前壁面0110、与前壁面0110相对的后壁面0120及连接前壁面0110与后壁面0120的狭长周壁0130。

优选地,狭长周壁0130具有依次首尾连接的第一周壁面0131、第二周壁面0132、第三周壁面0133与第四周壁面0134。

优选地,散热基板0100为金属板材。金属材料具有较佳的导热系数,进一步改善散热基板0100的导热性。

进一步优选,散热基板0100为铝合金板。铝材具有犹佳的导热系数,使散热基板0100的导热性更为优良。

散热叶片组0200包括多个自散热基板0100各面而向外延伸的散热叶片,多个散热叶片之间均具有散热间隙。散热叶片吸收电子器件发生的热量,并利用散热间隙而与空气充分接触,利用较大的接触面积而迅速完成能量交换,实现散热降温。

优选地,散热叶片为金属板材。金属材料具有较佳的导热系数,进一步改善散热叶片的导热性。

进一步优选,散热叶片为铝合金板。铝材具有犹佳的导热系数,使散热叶片的导热性更为优良。

优选地,散热叶片组0200包括多个第一散热叶片0210,第一散热叶片0210为自前壁面0110或后壁面0120而延伸至散热基板0100之轮廓外部的直型薄板。

具体而言,第一散热叶片0210为平整薄板,可设于前壁面0110上,亦可设于后壁面0120上。第一散热叶片0210的薄壁侧面与前壁面0110或后壁面0120连接,连接面较狭长而板面宽广,利用其板面结构极大地增加散热器1000的导热面积。

优选地,多个第一散热叶片0210均与前壁面0110或后壁面0120垂直。具体而言,在垂直关系下,第一散热叶片0210与外界空气的接触面积在较佳范围,利于热量交换效率的提升。

优选地,前壁面0110中央设有器件安装部0111,器件安装部0111两侧各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散热叶片0210,位于器件安装部0111同一侧的第一散热叶片0210以4~6mm间距平行布置。

具体而言,器件安装部0111设有器件固定孔,可用于安装固定电子器件或线路板。

进一步优选,位于器件安装部0111同一侧的第一散热叶片0210之间以等间距分布。

进一步优选,位于器件安装部0111异侧的第一散热叶片0210之间亦具有平行关系。

由此,多个第一散热叶片0210之间热流动效率更高,进一步提升散热器1000的散热性能。

优选地,后壁面0120的中央部0121两侧各具有至少一个第一散热叶片0210,位于中央部0121同一侧的第一散热叶片0210以4~6mm间距平行布置。

进一步优选,位于中央部0121同一侧的第一散热叶片0210之间以等间距分布。

进一步优选,位于中央部0121异侧的第一散热叶片0210之间亦具有平行关系。

进一步优选,中央部0121内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散热叶片0210,进一步增加中央部0121的散热作用面积。由此,器件安装部0111背侧,亦即中央部0121上即具有第一散热叶片0210,可直接对器件安装部0111上的板件进行散热。

进一步优选,位于前壁面0110与后壁面0120上的多个第一散热叶片0210均与第二周壁面0132、第四周壁面0134平行,使导热通道更为规则,相互之间不会出现干扰。

优选地,散热叶片组0200还包括多个第二散热叶片0220,其中:

第二散热叶片0220为自狭长周壁0130而延伸至散热基板0100之轮廓外部的折弯薄板,具有一体连接的第一壁0221与第二壁0222。

第一壁0221一端连接于狭长周壁0130上,另一端与第二壁0222连接,第一壁0221与第二壁0222垂直布置。

优选地,第一壁0221自第二周壁面0132或第四周壁面0134,沿狭长周壁0130的厚度方向,而向外延伸至散热基板0100的外部。第一壁0221远离第二周壁面0132的一端与第二壁0222连接,第二壁0222沿与第一壁0221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进一步向散热基板0100外部延伸。其中,第二周壁面0132与第四周壁面0134相对。

由此,第二散热叶片0220取得更大的接触面积,而结构十分紧凑,可应用于多种场合,环境适应性强。

优选地,第一壁0221与第一散热叶片0210具有平行关系,进一步改善散热器1000内的空气流通。

优选地,第一散热叶片0210与第二散热叶片0220以4~6mm间距平行布置。具体而言,第一散热叶片0210与第一壁0221具有4~6mm间距,且平行布置。

优选地,散热叶片的自由端与散热基板0100的距离不小于前壁面0110与后壁面0120的距离的1.5倍。具体而言,第一散热叶片0210的自由端与与其连接的前壁面0110或后壁面0120的距离,不小于前壁面0110与后壁面0120的距离;第一壁0221与第二壁0222的连接处相对于第一壁0221所邻接的前壁面0110或后壁面0120的距离,不小于前壁面0110与后壁面0120的距离。

在此关系下,散热叶片的作用体积更合理,利于热量散失。

优选地,散热基板0100的前壁面0110与后壁面0120的距离不小于散热叶片厚度的2倍。具体而言,前壁面0110与后壁面0120之间的距离不小于第一散热叶片0210及第二散热叶片0220厚度的2倍。

在此一厚度关系下,紧靠热源的散热基板0100吸热能力较强,与多个散热叶片的散热能力十分匹配,使散热器1000的散热性能良好。

优选地,散热基板0100上至少具有4个第二散热叶片0220,第二周壁面0132与第四周壁面0134上分别连接有至少2个第二散热叶片0220,且该2个第二散热叶片0220呈对称分布。

由此,第二周壁面0132(或第四周壁面0134)上的2个第二散热叶片0220的第一壁0221具有共线关系,第二壁0222平行相对而形成供空气进出的开口。

在此结构下,各部分的空气流道形成完整的通路,且散热叶片与接触面积也十分理想,保证散热效果。

综上,器件安装部0111处的电子器件或线路板产生的热量,一部分经前壁面0110而传递至前壁面0110上的第一散热叶片0210,一部分经前壁面0110与后壁面0120而传递至后壁面0120上的第一散热叶片0210,另一部分则经前壁面0110与狭长周壁0130而传递至第二散热叶片0220,实现散热。

显然地,这种分散式散热的散热面积极高,有效地保证了散热器1000的散热效率。

实施例2

请结合参阅图1、图2与图3,散热器1000包括散热基板0100及设于散热基板0100上的散热叶片组0200。

其中,散热基板0100与散热叶片组0200的主要结构特征已由实施例1详述,此处不再赘述。

优选地,第一周壁面0131为平整面,使散热器1000可稳定地放置于PCB(Printed Circuit Board)板上,不会晃动滑落。

请结合参阅图4与图5,优选地,散热基板0100上设有多处凸台部0140,凸台部0140上设有用于固定散热器1000的螺纹孔0150。

优选地,凸台部0140设于第二周壁面0132与第四周壁面0134上,自第一周壁面0131而延伸至第三周壁面0133。

凸台部0140内部具有一贯通半开孔,贯通半开孔两端为用于实现螺纹连接的螺纹孔0150。所谓贯通半开孔,即两端部开口贯通而侧壁被部分去除后而形成的孔。

由此,散热器1000得以牢固固定于PCB板上,防止滑落。同时,凸台部0140与PCB板面直接接触,加快PCB板面的热量导出。进而,贯通半开孔具有较大的裸露面积,有助于增加散热器1000的散热作用面积,进一步改善散热效率。

在这里示出和描述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