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装置及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0749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驱动装置及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驱动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可用于快拆的锁扣机构;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电子行业的发展,特别是智能穿戴的手环或手表上常需要锁扣机构对主体部分进行锁定。例如在智能手环中,手环主体通常通过锁扣机构锁定在腕带上。在腕表上通常设置有解锁按钮,当需要将手环主体从腕带上取下时,可按下该解锁按钮,使锁扣机构可以对手环的主体进行解锁。

为了防止佩戴时不经意间按下解锁按钮,导致主体丢失,手环上通常设置两个解锁按钮,对称分布在腕带的两侧。只有当两个解锁按钮都按下后才能实现主体的取放。但是大部分设计结构的两个按钮中,只要有一个按钮处于被压下状态,另外一个按钮无论何时被按下,均能实现主体的取放,无法100%防止误触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驱动装置的新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包括壳体,以及在第一方向上滑动配合在壳体内的运动部,还包括转动连接在运动部上的转动部,所述转动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凸缘;还包括位于转动部两侧且在第二方向上滑动的两个驱动块,所述两个驱动块与对应凸缘的接触面为斜面,

两个驱动块与转动部被配置为:两个驱动块同时运动至与各自对应的凸缘接触配合在一起,以驱动所述转动部连同运动部在第一方向上运动;

且,当其中一个驱动块独自运动至与其对应的凸缘配合时,推动转动部相对于运动部发生转动,以使另一个凸缘偏离与其对应的驱动块的驱动路径。

可选地,所述运动部通过导轨滑动配合在壳体上,且所述运动部上设置有用于伸出壳体的舌部;在所述运动部与壳体之间还设置有供运动部复位的第一弹性装置。

可选地,所述两个驱动块通过各自的导轨滑动配合在壳体上,且两个驱动块上分别设置有伸出壳体的解锁按钮。

可选地,在所述壳体与两个驱动块之间还设置有供驱动块复位的第二弹性装置。

可选地,在所述运动部的端面上设置有轴,所述转动部通过该轴转动连接在运动部上。

可选地,在所述运动部与转动部之间设置有供转动部复位的第三弹性装置。

可选地,位于转动部两侧的两个凸缘之间呈锐角。

可选地,所述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相互垂直。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扣合在一起的模组上壳以及模组下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上述的驱动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只有两个驱动块同时动作时才能实现运动部发生位移,从而可以防止误触发的发生。而且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还可以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组装,利于设备的小型化发展。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驱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驱动装置去掉模组上壳后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运动部与转动部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运动部与转动部的爆炸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驱动装置动作时的受力分布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驱动装置防触发时的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驱动装置,其包括壳体、在第一方向上滑动配合在壳体内的运动部,以及在第二方向上滑动配合在壳体内的两个驱动块。通过该两个驱动块在第二方向上的滑动,可以驱动运动部在第一方向上滑动。这种方向转换的驱动方式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只有当两个驱动块同时驱动时,才能实现运动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滑动。如果有一个驱动块预先处于驱动状态,无论另一个驱动块之后是否驱动,则无法使运动部在第一方向上滑动,从而保证了驱动装置的防触发。

为了便于理解,现以锁扣机构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尽的描述。应当知道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还可以应用到其它的领域,在此不再具体说明。

参考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装置,其包括壳体、在第一方向上滑动配合在壳体内的运动部3,以及在第二方向上滑动配合在壳体内的两个驱动块。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可以包括模组上壳2、模组下壳1,该模组上壳2、模组下壳1扣合在一起后,围成了具有内腔的壳体。

运动部3通过导轨滑动配合在壳体的侧壁上,使得运动块3可以在例如竖直的方向上进行滑动。这种导轨、导槽的导向配合方式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具体说明。

参考图3,在运动部3的下端设置有舌部30,所述模组下壳1的底端设置有供舌部30伸出的通孔(视图未给出)。例如当需要锁止部件时,所述运动部3可以竖直向下运动,以使舌部30从模组下壳1中伸出,以对需要锁止的部件进行锁止。当需要解锁时,所述运动部3可以竖直向上运动,使舌部30缩回,以对锁止的部件进行解锁。

其中,当运动部3竖直向上被驱动至一定状态后,为了使运动部3可以自动复位以使舌部30伸出;或者在无其它部件影响的前提下,为了保证舌部30可以一直处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希望的锁止状态;在所述壳体与运动部3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弹性装置4。该第一弹性装置4可以是弹簧、拉簧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它可以提供弹性恢复力的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装置4可以为安装在运动部3上端与模组上壳2之间的弹簧,参考图1。所述运动部3的上端可以设置凹槽,弹簧的一端伸入并被定位在该凹槽中,另一端则可抵在模组上壳2的底端,从而在无其它部件干扰的前提下,该弹簧可以让运动部3向下复位并保持在该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还包括转动连接在运动部3上的转动部5,参考图3、图4。在所述运动部3的前端面上设置有轴31,所述转动部5可以装配在该轴31上,使得转动部5可以相对于运动部3发生转动。转动部5可以呈圆形或者矩形,在此不做限定。

在所述转动部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凸缘,参考图2、图3的视图方向,分别记为位于转动部5左侧的第一凸缘50以及位于转动部5右侧的第二凸缘51,该两个凸缘从转动部5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

在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例如在水平方向上滑动的两个驱动块,分别记为第一驱动块7、第二驱动块6,所述第一驱动块7、第二驱动块6分别位于转动部5相对的两侧,且其可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导轨滑动配合在模组下壳1的底壁上。在第一驱动块7的外侧侧壁上设置有从模组下壳1一端伸出的第一解锁按钮71;在所述第二驱动块6的外侧侧壁上设置有从模组下壳1另一端伸出的第二解锁按钮61。

用户可通过按压第一解锁按钮71、第二解锁按钮61,实现第一驱动块7、第二驱动块6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其中,为了使第一驱动块7、第二驱动块6可以复位,在所述第一驱动块7、第二驱动块6与模组下壳1之间还分别设置有第二弹性装置8。该第二弹性装置8可以是弹簧、拉簧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它可以提供弹性恢复力的装置。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弹性装置8为拉簧,该拉簧的一端连接在模组下壳1上,另一端连接在驱动块上。当按压第一解锁按钮71、第二解锁按钮61时,第一驱动块7、第二驱动块6在运动的同时拉伸各自拉簧;当外力撤销时,第一驱动块7、第二驱动块6在各自拉簧的作用力下复位。

所述转动部5左侧的第一凸缘50位于第一驱动块7的驱动路径中,所述转动部5右侧的第二凸缘51位于第二驱动块6的驱动路径中。也就是说,当第一驱动块7、第二驱动块6朝向转动部5的两侧运动时,所述第一驱动块7、第二驱动块6分别与第一凸缘50、第二凸缘51接触配合在一起,且所述第一驱动块7与第一凸缘50的接触面为斜面,所述第二驱动块6与第二凸缘51的接触面为斜面。

具体地,参考图2,当第一驱动块7运动至转动部5的左侧时,第一驱动块7的端头70与第一凸缘50接触配合在一起。当第二驱动块6运动至转动部5的右侧时,第二驱动块6的端头60与第二凸缘51接触配合在一起。此时,当第一驱动块7、第二驱动块6继续朝向转动部5的侧壁方向滑动时,则第一驱动块7的端头70、第二驱动块6的端头60则分别向上挤压第一凸缘50、第二凸缘51,使得转动部5连同运动部3一起向上发生位移。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是,第一凸缘50、第二凸缘51之间呈锐角,使得转动部5以及第一凸缘50、第二凸缘51整体呈“人”字形,以便于第一驱动块7、第二驱动块6对第一凸缘50、第二凸缘51的共同驱动。

参考图5示出的受力分布示意图,当用户的拇指和食指同时按下第一解锁按钮71、第二解锁按钮61时,会分别给第一解锁按钮71、第二解锁按钮61提供一个F和F1的作用力。由于正常按压时,拇指和食指的力相同,所以F=F1。这两个力分别通过第一驱动块7、第二驱动块6传递至第一凸缘50、第二凸缘51处,会在驱动块与凸缘处各产生力F2和F3,由于F1和F的力相同,所以F2=F3。分解F2和F3两个力,分别得到向上的力F21和F31,以及向里的力F20和F30。力F20和力F30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互相抵消。因此转动部5自身不会发生转动,其会在力F21和力F31的共同作用力下向上运动。

但是当两个驱动块中,其中一个驱动块独自运动至与其对应的凸缘配合时,则会推动转动部5相对于运动部3发生转动,以使另一个凸缘偏离与其对应的驱动块的驱动路径。

参考图6,当第一驱动块7由于误操作或者其它原因独自朝向第一凸缘50的方向运动,并与第一凸缘50接触在一起时,此时由于第二凸缘51处于自由状态,则第一驱动块7会通过第一凸缘50驱动转动部5发生旋转,并使第二凸缘51偏离第二驱动块6的驱动路径。此时,无论第二驱动块6是否被按压,均不会使转动部5向上发生位移;也就是说,不会驱动运动部3向上发生位移。

当按压第一驱动块7的力撤销,第一驱动块7在第二弹性装置8的作用力下复位时,为了保证转动部5可以复位,在所述运动部3与转动部5之间设置有供所转动部5复位的第三弹性装置9。该第三弹性装置9可以是弹簧、拉簧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它可以提供弹性恢复力的装置。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弹性装置9可以采用卷曲的板簧。所述板簧可以套在运动部3的轴31上,板簧的一端卡在轴31上设置的卡槽内,板簧的另一端则可卡在转动部5上设置的卡槽内。这种结构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在此不再具体说明。

第一驱动块7、第二驱动块6的运动方向与运动部3的运动方向可以不是垂直的,其还可以是平行的或者呈夹角。例如,第一驱动块7、第二驱动块6也可以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只要改变凸缘的位置即可实现上述的功能,在此不再具体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可以应用到可穿戴设备中,在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其包含上述的驱动装置。通过该驱动装置可以实现运动方向的转换。当驱动装置为锁扣结构时,可穿戴设备中的主体可通过该锁扣结构进行锁止,防止误触发的发生。而且本实用新型的驱动装置还可以以模块化的方式装配到可穿戴设备中,方便了可穿戴设备的组装,而且也利于可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

例如当本实用新型的可穿戴设备为包括智能耳机与腕带的智能手环时,驱动装置则可以设置在腕带上,当运动部上的舌部从腕带伸出并与智能耳机的壳体配合在一起时,则可以将智能耳机固定在腕带上。当需要将智能耳机取下时,则可以同时按下位于腕带相对两侧的第一解锁按钮、第二解锁按钮,使得运动部的舌部缩回,从而完成智能耳机与腕带的解锁。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