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应加热器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2175发布日期:2018-10-13 01:00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感应加热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感应加热器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煮食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动用明火进行煮食方式在某些场合会极其不便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而应用感应加热原理的煮食厨具产品由于具有环保、节能、方便调节火力等优点而被人们广泛地接受。

特别的是,商用电磁炉由于可快速地对食物进行煮熟处理,同时还具备降低能源成本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学校饭堂、酒店等多人同时进餐的场合。然而,部分商用电磁炉的产品结构设置上,用于煮熟食物的锅具放置于加热线圈之上,并且锅具外凸底面周向均匀设有若干个支架,支架顶端与锅具外凸底面焊接相连,而支架底端再与线圈卡接相连。由于线圈上绕有若干圈金属线而使线圈整体重量较大,并且当锅具内凹顶面内盛装食物过多时,锅具中部将会承受较大重力而发生向下变形,这样使得锅具外凸底面与加热金属线之间的距离过小,容易使得锅具部分位置过热而造成“烧穿”现象,并且锅具部分过热也容易造成部分食物“煮糊”现象。

与此同时,重量较大的线圈通过支架以悬挂方式与锅具外凸底面相连,长期使用后,支架与锅具焊接位置容易发生锈蚀,以悬挂方式与锅具相连且重量较大的线圈容易发生脱落而影响线圈无法正常工作,并且重量较大的线圈突然坠落容易造成下方部件的损坏,如控制电路板损坏甚至导致整个电磁炉报废。

另外,由于支架顶端与锅具底面之间焊接相连,因此焊接后,锅具内凹顶面通常会残留有焊接污渍,为了使得锅具内凹顶面具有更好美观性,焊接后需要对锅具内凹面进行表面处理,这样会造成生产过程中额外增加加工工序和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降低重量、安全可靠、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感应加热器安装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锅具负载过重、焊点容易生锈长期使用不可靠以及不方便调整安装位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感应加热器安装装置,包括设置于锅具或玻璃板下方的线圈,所述线圈边沿与若干个线圈安装活动柱以可拆卸相连,所述线圈安装活动柱下部为阶梯轴段并周向套有弹簧,所述弹簧一端抵于阶梯轴段端面,所述弹簧另一端则抵于活动柱外套顶端面,所述线圈安装活动柱下部可插入所述活动柱外套的顶端面轴向孔内实现轴向移动,所述活动柱外套底面与炉体外壳底板可拆卸相连。

优选地,所述线圈安装活动柱顶部侧面设有卡紧凹槽,所述线圈边沿可卡入所述卡紧凹槽内并通过螺栓或螺钉自上而下将所述线圈安装活动柱与所述线圈边沿固定相连。

优选地,所述线圈安装活动柱顶面设有向上凸出的定位块,所述定位块相连有水平设置的线圈顶紧螺栓顶紧于所述线圈侧面向外凸出的安装耳外周面,所述线圈安装活动柱顶面与所述安装耳底面贴合,所述线圈安装活动柱与所述线圈通过螺栓或螺钉以自上而下紧固相连。

优选地,所述定位块设有定位凹槽与所述安装耳外周面配合。

优选地,所述线圈安装活动柱顶面外侧设有凹槽,所述线圈安装活动柱还设有L形紧固支架,所述L形紧固支架的一端与所述线圈边沿顶面相连,而另一端与所述凹槽侧面相连,所述线圈安装活动柱顶面抵于所述线圈向外凸出的安装耳底面,所述线圈安装活动柱与所述线圈通过螺栓或螺钉以自上而下方式紧固相连。

优选地,所述活动柱外套外周面设有紧固螺栓穿过所述活动柱外套内孔壁且顶紧于所述线圈安装活动柱下部表面。

优选地,若干所述活动柱外套之间设有由若干段相互相连的连杆组成的连杆架,所述连杆端部与所述活动柱外套外周面相连。

优选地,所述连杆架中部设有风机安装座,所述风机安装座外周面与所述连杆端部相连,与风机底部与所述风机安装座顶面的卡块卡紧相连并向上方的所述线圈输送冷却风。

优选地,所述活动柱外套底面设有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炉体外壳底板以螺栓或焊接相连。

优选地,所述活动柱外套底部相连有加强肋板与所述底座相连。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相对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降低重量、安全可靠。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绕有金属线的线圈通过感应加热器安装装置安装于炉体外壳底板之上,因此相对现有技术,使得锅具底部外凸底面承受的重力载荷降低,锅具工作过程中变形风险相应地降低。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线圈不通过支架以悬挂方式吊装在锅具下方,因此可有效避免支架与锅具发生松脱现象,使得线圈使用过程更加安全可靠。

(2)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由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连杆架可实现支撑线圈和固定风机的效果,因此可节省额外生产固定风机支架的制造成本,另外,由于现有技术中需要对锅具与支架焊接位置的表面污渍进行清洁,因此简化生产工序而降低人力成本。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线圈安装高度通过线圈安装活动柱与活动柱外套的配合尺寸,并且可通过弹簧进行弹性调整线圈的安装高度,因此使得针对不同规格型号的线圈方便地调整与锅具之间的安装距离,可有效提高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感应加热器安装装置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感应加热器安装装置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感应加热器安装装置实施例二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感应加热器安装装置实施例三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感应加热器安装装置实施例四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感应加热器安装装置。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至图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器安装装置包括设置于锅具1下方的线圈3,线圈3边沿与若干个线圈安装活动柱4以可拆卸相连,本实施例中,线圈安装活动柱4顶部侧面设有卡紧凹槽41,线圈3边沿的安装耳31或线圈3的边沿可卡入至卡紧凹槽41内部,再通过螺栓或者螺钉自上而下将线圈安装活动柱4与线圈3边沿的安装耳31固定相连。

本实施例的线圈安装活动柱4下部为阶梯轴段并且周向套有弹簧5,弹簧5一端抵于线圈安装活动柱4下部的阶梯轴段端面,弹簧5另一端则抵于活动柱外套6顶端面,线圈安装活动柱4下部套有弹簧5后再插入至活动柱外套6的顶端面轴向孔内实现轴向移动,活动柱外套6底面与炉体外壳底板9可拆卸相连,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活动柱外套6底面设有底座63,并且底座63与炉体外壳底板9之间以螺栓或焊接紧固相连。

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地对线圈安装活动柱4下部进行安装位置进行固定,本实施例的活动柱外套6外周面设有紧固螺栓61穿过活动柱外套6内孔壁且顶紧于线圈安装活动柱4下部表面。

为了提高多个设置于线圈3下方的活动柱外套4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的四个活动柱外套6之间设有若干段相互相连的连杆64而组成的连杆架,连杆64另一端端部则分别与活动柱外套6外周面相连。为了方便风机7进行安装,本实施例的连杆架中部设有风机安装座65,并且本实施例的风机安装座65为环状结构,通用的环形结构可方便不同类型的风机7进行安装,风机安装座65外周面与连杆64端部相连,当风机7安装于风机安装座65后,风机7和风机安装座65共同组成整体结构,这样可进一步提高连杆架的结构强度。另外,将风机安装座65设置于连杆架内部,从使得生产过程中,不需要额外注塑出用于固定风机7的固定支架,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且可简化安装步骤、提高工作效率。优选地,本实施例的风机7底部与风机安装座65顶面的卡块651以卡紧相连,安装过程只通过卡紧相连即可实现风机7与风机安装座65之间快捷、简便地相连,加快生产效率。当风机7安装于风机安装座65之上,并且使得风机7出风口与线圈3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这样从风机7出口吹出的风可经过一定距离进行冷却而有效地对上方的线圈3输送冷却风。

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活动柱外套6的整体结构强度,活动柱外套7底部相连有若干加强肋板62与底座相连,使活动柱外套6与底座63之间形成整体结构而提高活动柱外套6的支撑结构强度。

请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器安装装置的安装过程及工作原理为:

本实施例的感应加热器安装装置在安装时,首先将总控制箱8安装于炉体外壳底板9顶面之上,然后将由活动柱外套6、连杆64以及风机安装座65组成的连杆架放置于炉体外壳底板9的顶面上,通过对准炉体外壳底板9上设有的内螺纹孔,使用螺栓将活动柱外套6底部的底座63与炉体外壳底板9配合内螺纹孔进行固定相连。再将风机7放置于风机安装座65上,通过旋转风机7使得风机7底部与风机安装座65顶面的卡块651卡紧相连,并且需要保证风机7的出风口对准上方的线圈3表面吹风冷却降温。

然后在线圈安装活动柱4下部的阶梯轴段外套上弹簧5,并且将套有弹簧5的线圈安装活动柱4下部的阶梯轴段插入至活动柱外套6顶部的轴线孔内,使弹簧5一端抵于阶梯轴段的端面,弹簧5另一端则抵于活动柱外套6顶端面,并且需要保证线圈安装活动柱4可进行轴向移动。然后将线圈3放置于线圈安装活动柱4顶部的卡紧凹槽41平齐的位置,使得线圈安装活动柱4顶部的卡紧凹槽41卡套线圈3边沿的安装耳31位置,使用螺栓或者螺钉将自上而下将线圈安装活动柱4与线圈3紧固相连,当本实施例的四个线圈安装活动柱4分别与线圈3紧固相连后,线圈3在自身重量作用下将线圈安装活动柱4向下压,从而使得线圈安装活动柱4下部的阶梯轴段沿活动柱外套6顶部的轴向孔轴向向下移动,与此同时,弹簧5将会受力而压缩。

然后将锅具1放置于线圈3上方,使锅具1与炉面板2紧固相连从而确定锅具1的安装位置,这时通过旋转紧固螺栓61,使紧固螺栓61穿过活动柱外套6内孔壁并顶紧于线圈安装活动柱4下部的外周面上,从而将线圈安装活动柱4的安装位置被固定。

通过上述的安装方式,使得线圈3通过感应加热器安装装置安装于炉体外壳底板9之上,而不是以现有技术的悬挂方式与锅具1的外凸底面相连,可降低了锅具1的重力负载。并且也不会存在现有技术中,因为用于吊装线圈3的支架与锅具1外凸底面相连位置因锈蚀发生破坏而导致线圈3突然坠落现象。

与此同时,通过上述的安装结构,就算锅具1内凹顶面装载有较多食物时,也不会因为因为与重量较大的线圈3相连而导致严重变形,因此可保证锅具1和线圈3之间保证在相对恒定的工作距离而不容易发生“过热”甚至“烧穿”现象,有效保证感应加热器使用过程的安全可靠性。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线圈安装活动柱4下部轴段可沿活动柱外套6轴向孔进行轴向运动,因此线圈3内凹顶面与锅具1外凸底面之间距离可方便地调整,可针对不同规格型号的线圈3适应性地调整与锅具1之间的距离,而不需要通过现有技术中固定尺寸的支架调整安装距离,可降低生产零件成本且提高工作效率。

实施例2:

请参见图4,本实施例除以下特征外,与实施例1相一致:本实施例的线圈安装活动柱4顶部侧面没有设置有卡紧凹槽,而在线圈安装活动柱4顶面设有向上凸出的定位块42,并且定位块42相连有水平设置的线圈顶紧螺栓43顶紧与线圈3侧面向外凸出的安装耳31外周面,线圈安装活动柱4顶面与安装耳31底面之间贴合,线圈安装活动柱4与线圈3通过螺栓或螺钉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紧固相连。

本实施例技术方案中,将线圈安装活动柱4下部的阶梯轴段套有弹簧并插入至活动柱外套的顶端面轴向孔后,线圈安装活动柱4的顶面与线圈3的安装耳31底面贴紧,通过螺栓或者螺钉将线圈3和线圈安装活动柱4紧固相连,再使用线圈顶紧螺栓43向线圈3一侧旋进,从而使得线圈顶紧螺栓43的端部顶紧于线圈3侧面的安装耳31侧面,最终实现线圈安装活动柱4与线圈3之间进一步限位。

实施例3:

请参见图5,本实施例除以下特征外,与实施例2相一致:本实施例的定位块42设有定位凹槽44与安装耳31外周面配合。通过在定位块42侧面设置定位凹槽44,使得线圈3侧面的安装耳31外侧面可卡入至定位块42侧面的定位凹槽44内,使用螺栓或者螺钉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将线圈安装活动柱4与线圈3紧固相连,再使用线圈顶紧螺栓43向线圈3一侧旋进,从而使得线圈顶紧螺栓43的端部顶紧于线圈3侧面的安装耳31侧面,最终实现线圈安装活动柱4与线圈3之间进一步限位。

本实施例中,定位块42侧面设有定位凹槽41,线圈安装活动柱4与线圈3之间也不容易发生角度偏移并且可使得线圈安装活动柱4与线圈3之间相连后的结构整体性更好且稳定。

实施例4:

请参见图6,本实施例除以下特征外,与实施例1相一致:本实施例的线圈安装活动柱4顶部侧面没有设置有卡紧凹槽,而在线圈安装活动柱顶面外侧设有凹槽48,线圈安装活动柱4还设有L形紧固支架45,L形紧固支架45的一端与线圈3边沿顶面通过铆钉47相连,而另一端则与凹槽48侧面通过螺栓46相连,线圈安装活动柱6顶面抵于线圈3向外凸出的安装耳31底面,并且线圈安装活动柱6与线圈3通过螺栓或螺钉以自上而下方式进行紧固相连。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L形紧固支架45,并且通过L形紧固支架45分别与线圈3相连以及线圈安装活动柱6的凹槽48侧面相连,配合线圈安装活动柱6和线圈3之间自上而下的螺栓紧固,使得线圈安装活动柱6与线圈3相连后的结构更加稳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