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算机机房服务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29379发布日期:2020-02-14 17:52阅读:512来源:国知局
一种计算机机房服务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机房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计算机机房服务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计算机机房设计时,一般会采用轴流风扇对服务器进行降温作用,由于机柜内的服务器较多,紧靠轴流风扇来降温只能维持一小段时间,冷却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计算机机房服务器在运行时温度较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计算机机房服务器冷却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计算机机房服务器冷却装置,包括:

外壳;

与外壳固定的内壁,所述内壁上设置有多个透气孔;

在外壳与内壁之间形成冷却气循环通道;

设置在外壳内部下端的电气室;

均固定在电气室内的循环水泵和循环气泵,所述循环气泵的出气口与冷却气循环通道相连,所述循环气泵的进气口通过气体通道与外部冷却气源相连;

置于外壳外部的水池;

两端分别与水池和循环水泵连接的进水管;

与循环水泵的出水口相连的主冷却水循环通道;所述主冷却水循环通道设计成矩形循环通道;

设置在主冷却水循环通道的入口端的开关;

与主冷却水循环通道垂直设置的多个横向冷却水循环通道,即横向冷却水循环通道两端均与主冷却水循环通道垂直且连通;

在主冷却水循环通道、横向冷却水循环通道和内壁之间的空降为服务器安装室;所述主冷却水循环通道、横向冷却水循环通道、服务器安装室均设置在冷却气循环通道中;

安装在服务器安装室中的服务器;

与主冷却水循环通道的出口相连的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另一端与水池相连。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外壳上端放气口和设置在外壳上且位于放气口周围的上盖,所述放气口与冷却气循环通道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单独使用冷却水循环降温,也可以单独使用冷却气循环降温,当需要加大降温冷却效果时,还可以同时使用冷却水和冷却气进行降温、冷却,冷却效果好,方便维修,而且冷却不间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计算机机房服务器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气室,2、循环气泵,3、冷却气循环通道,4、主冷却水循环通道,5、横向冷却水循环通道,6、服务器,7、放气口,8、上盖,9、开关,10、出水管,11、水池,12、进水管,13、循环水泵,14、外壳,15、内壁,16、服务器安装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计算机机房服务器冷却装置主要包括:电气室1、循环气泵2、冷却气循环通道3、主冷却水循环通道4、横向冷却水循环通道5、服务器6、放气口7、上盖8、开关9、出水管10、水池11、进水管12、循环水泵13、外壳14、内壁15和服务器安装室16。

在外壳14内部下端设置有电气室1。

循环水泵13和循环气泵2均固定在电气室1内。

进水管12一端连接水池11,另一端连接循环水泵13的进水口。

主冷却水循环通道4的入口连接循环水泵13的出水口。

主冷却水循环通道4的出口连接出水管10,出水管10连接水池11。

主冷却水循环通道4整体设计成矩形循环通道,多个横向冷却水循环通道5垂直设置在主冷却水循环通道4中,在主冷却水循环通道4、横向冷却水循环通道5和内壁15之间的空降为服务器安装室16,服务器6安装在服务器安装室16,确切的说是安装在内壁15上。

外壳14内部设置成冷却气循环通道3,即外壳4与内壁15之间均为冷却气循环通道3。内壁15上设置有多个透气孔,冷却气由多个透气孔吹出。循环气泵2的出气口与冷却气循环通道3相连,循环气泵2的进气口通过气体通道与外部冷却气源相连,而整个主冷却水循环通道4和横向冷却水循环通道5、服务器安装室16均设置在冷却气循环通道3中,

放气口7设置在外壳1上端,放气口7与内部的冷却气循环通道3相连通,上盖8设置在外壳1上且位于放气口7周围,用于封闭放气口7。

启动循环水泵13和开关9,水池11中的冷却水通过进水管12、循环水泵13进入主冷却水循环通道4,然后再进入到各个横向冷却水循环通道5中,主冷却水循环通道4和横向冷却水循环通道5最后通过出水管10流入水池11中,完成一个冷却水循环,实现服务器6降温、冷却功能。

启动循环气泵2,外部冷却气通过循环气泵2作用进入冷却气循环通道3中,再由内壁5上的透气孔吹向服务器6,实现服务器6降温、冷却功能。

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单独使用冷却水循环降温,也可以单独使用冷却气循环降温,当需要加大降温冷却效果时,还可以同时使用冷却水和冷却气进行降温、冷却,冷却效果好,方便维修,而且冷却不间断。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