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互交式冷却散热电控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71668发布日期:2020-06-20 16:26阅读:422来源:国知局
一种互交式冷却散热电控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各行业机械手臂的应用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互交式冷却散热电控箱。



背景技术:

目前现用的同类设备,如要实现电控箱内冷却散热,一般采用常规的冷却风扇或散热片来达到冷却效果,而这一种互交式冷却散热电控箱,采用的是电箱内部与外界空气完全隔离,通过电箱内外热传递来实现冷却散热效果。

上述第一种电箱散热方式市场应用普遍,采用风扇与散热片通常应用于一般电箱散热,其缺点是电箱内外必须通风,且一般配有进风口与出风口,通常这种散热效果与外部温度变化相关,当外部空气温度高时,散热效果就不明显,使电箱内无法保持恒温效果,另外,如果外部空气中含有水份或腐蚀性气体时,更容易影响电箱内零部件的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互交式冷却散热电控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电箱散热时电箱温度无法达到恒温条件,且保证电箱内零部件不会因为水分或腐蚀性气体影响其寿命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互交式冷却散热电控箱,包括电箱主壳、密闭式电箱门板、前侧散热风扇、前侧热传导散热片、总电源开关、拉扣门锁、进出电线密闭接头、机械手柄挂架、电箱扣手、散热片盖板、电源指示灯、a漏电开关、abb接触器、后侧散热风扇、两侧热传导散热片、后侧热传导散热片、安装底板和支撑座,所述密闭式电箱门板安装在电箱主壳的前端位置处,所述电箱主壳和密闭式电箱门板左侧通过合页转动连接,所述密闭式电箱门板上设置有前侧散热风扇,所述密闭式电箱门板的前端且位于前侧散热风扇的上下两侧设置有前侧热传导散热片,所述密闭式电箱门板的前端且位于前侧热传导散热片的右侧设置有电源指示灯,所述密闭式电箱门板的前端且位于电源指示灯的右侧设置有总电源开关,所述密闭式电箱门板的前端且位于总电源开关的下方设置有拉扣门锁,所述密闭式电箱门板的内部位置处设置有a漏电开关,所述密闭式电箱门板的内部且位于a漏电开关的一侧设置有abb接触器,所述电箱主壳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电箱扣手,所述电箱主壳的左右两侧且位于电箱扣手的下方设置有机械手柄挂架,所述电箱主壳的右侧下端位置处设置有进出电线密闭接头,所述电箱主壳的下端两侧位置处通过焊接方式设置有支撑座,所述电箱主壳的内部底端位置处设置有安装底板,所述电箱主壳的正后方设置有散热片盖板,所述散热片盖板的左右两侧位置处设置有两侧热传导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盖板的后端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后侧散热风扇,所述散热片盖板的后端且位于后侧散热风扇的左右两侧位置处设置有后侧热传导散热片,所述前侧散热风扇、电源指示灯、a漏电开关、abb接触器和后侧散热风扇均与总电源开关电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后侧散热风扇工设置有三个,且三个后侧散热风扇均安装固定在散热片盖板的后端中间位置处,三个所述后侧散热风扇安装成三角形位置,且后侧散热风扇和散热片盖板通过螺母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电箱主壳是一种长方体结构,且电箱主壳的长、宽、高分别为五十厘米、四十厘米、五十厘米,所述电箱主壳是一种不锈钢材质。

进一步,所述进出电线密闭接头共设置有六个,且六个进出电线密闭接头均位于电箱主壳的右侧下端位置处,六个所述进出电线密闭接头共分为两组规格。

进一步,所述前侧热传导散热片、两侧热传导散热片和后侧热传导散热片均设置有两组,且前侧热传导散热片、两侧热传导散热片和后侧热传导散热片均为同一材质。

进一步,所述散热片盖板是一种长方体结构,且散热片盖板的尺寸小于电箱主壳,所述散热片盖板和电箱主壳通过螺母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冷却方式采用风扇与散热片做热传导,通过空气中热量的传导,实现冷却降温,而不是采用空气对流来冷却。

2、本实用新型采用密闭式电箱,使电箱内外空气不产生对流,有效防止空气中的水分或腐蚀性气体对零件的损害。

3、本实用新型通过热传导,将密闭的电箱内温度传递出来,通过散热风扇在外部将散热片冷却。

4、本实用新型因电箱处于密闭状态,外部温度无法与电箱内部温度交差,所以能保证电箱内部一直处在恒温状态。

5、本实用新型通过实用新型的一种互交式冷却散热电控箱,能够将电箱放置在现场非常恶劣的环境的且不会影响电箱内部零件的寿命,与外界空气密封隔离,能维持电箱内温度在一个恒定温度中,能有效控制电器元件能在一个恒温下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箱主壳;2、密闭式电箱门板;3、前侧散热风扇;4、前侧热传导散热片;5、总电源开关;6、拉扣门锁;7、进出电线密闭接头;8、机械手柄挂架;9、电箱扣手;10、散热片盖板;11、电源指示灯;12、16a漏电开关;13、abb接触器;14、后侧散热风扇;15、两侧热传导散热片;16、后侧热传导散热片;17、安装底板;18、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8,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互交式冷却散热电控箱,包括电箱主壳1、密闭式电箱门板2、前侧散热风扇3、前侧热传导散热片4、总电源开关5、拉扣门锁6、进出电线密闭接头7、机械手柄挂架8、电箱扣手9、散热片盖板10、电源指示灯11、16a漏电开关12、abb接触器13、后侧散热风扇14、两侧热传导散热片15、后侧热传导散热片16、安装底板17和支撑座18,密闭式电箱门板2安装在电箱主壳1的前端位置处,电箱主壳1和密闭式电箱门板2左侧通过合页转动连接,密闭式电箱门板2上设置有前侧散热风扇3,密闭式电箱门板2的前端且位于前侧散热风扇3的上下两侧设置有前侧热传导散热片4,密闭式电箱门板2的前端且位于前侧热传导散热片4的右侧设置有电源指示灯11,密闭式电箱门板2的前端且位于电源指示灯11的右侧设置有总电源开关5,密闭式电箱门板2的前端且位于总电源开关5的下方设置有拉扣门锁6,密闭式电箱门板2的内部位置处设置有16a漏电开关12,密闭式电箱门板2的内部且位于16a漏电开关12的一侧设置有abb接触器13,电箱主壳1的左右两侧设置有电箱扣手9,电箱主壳1的左右两侧且位于电箱扣手9的下方设置有机械手柄挂架8,电箱主壳1的右侧下端位置处设置有进出电线密闭接头7,电箱主壳1的下端两侧位置处通过焊接方式设置有支撑座18,电箱主壳1的内部底端位置处设置有安装底板17,电箱主壳1的正后方设置有散热片盖板10,散热片盖板10的左右两侧位置处设置有两侧热传导散热片15,散热片盖板10的后端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后侧散热风扇14,散热片盖板10的后端且位于后侧散热风扇14的左右两侧位置处设置有后侧热传导散热片16,前侧散热风扇3、电源指示灯11、16a漏电开关12、abb接触器13和后侧散热风扇14均与总电源开关5电性连接。

进一步,后侧散热风扇14工设置有三个,且三个后侧散热风扇14均安装固定在散热片盖板10的后端中间位置处,三个后侧散热风扇14安装成三角形位置,且后侧散热风扇14和散热片盖板10通过螺母固定连接。

进一步,电箱主壳1是一种长方体结构,且电箱主壳1的长、宽、高分别为五十厘米、四十厘米、五十厘米,电箱主壳1是一种不锈钢材质。

进一步,进出电线密闭接头7共设置有六个,且六个进出电线密闭接头7均位于电箱主壳1的右侧下端位置处,六个进出电线密闭接头7共分为两组规格,进出电线密闭接头7的规格分别为m16x1.5h和m25x1.5。

进一步,前侧热传导散热片4、两侧热传导散热片15和后侧热传导散热片16均设置有两组,且前侧热传导散热片4、两侧热传导散热片15和后侧热传导散热片16均为同一材质,前侧热传导散热片4、两侧热传导散热片15和后侧热传导散热片16均是一种铜材质。

进一步,散热片盖板10是一种长方体结构,且散热片盖板10的尺寸小于电箱主壳1,散热片盖板10和电箱主壳1通过螺母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首先把电控箱拿到需要使用的位置,然后把机械臂需要使用的控制部件安装在电控箱的电箱主壳1内部的安装底板17上,然后通过机械手柄挂架8将电控箱悬挂在需要使用的位置,然后将总电源开关5打开,电源指示灯11亮起,代表电箱正常开启,此时前侧散热风扇3和后侧散热风扇14启动,前侧散热风扇3和后侧散热风扇14的出风口连接到对应的热传导散热片上,当前侧散热风扇3和后侧散热风扇14不停转动时,连接的热传导散热片的热量就会被冷却,此时电箱内部零件产生的热量也会通过热传导散热片将热量带走冷却,从而实现了电箱内部热量被热传导散热片不断传导至前侧散热风扇3和后侧散热风扇14出风口处,从而实现冷却降温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