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电式手机壳以及充电式手机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2389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充电式手机壳以及充电式手机保护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配件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充电式手机壳以及充电式手机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大屏手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会在手机上套上手机壳,以起到保护手机的作用。

同时由于现代人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和时间在不断增长,不可避免地需要频繁性地充电。现有的充电器往往需要单独携带,在出门在外或者旅行的时候携带十分不便。经发明人调研发现,现有市面上的手机壳通常功能单一,且不具备充电功能,而现有的充电器通常为单独的一个配件,无法很方便地同手机一起携带。

有鉴于此,设计制造出一种兼具保护功能和充电功能的手机壳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式手机壳,能够兼具保护手机的功能和充电的功能。

本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式手机保护装置,能够兼具保护手机的功能和充电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充电式手机壳,用于容纳手机,包括手机壳本体和充电装置,充电装置设置在手机壳本体上,手机壳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容置凹槽,第一容置凹槽与手机相匹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插头、支架、手机连接头和电源适配器,手机连接头设置于第一容置凹槽的内侧壁上,并用于与容纳于第一容置凹槽内的手机的充电接口配合,第二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容置槽,充电插头与支架均容置于容置槽内,且充电插头与支架均可绕容置槽的一端转动,充电插头用于插入插座,充电插头与电源适配器电连接,电源适配器与手机连接头电连接。

进一步地,容置槽包括第一条形槽与第二条形槽,充电插头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条形槽,支架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条形槽。

进一步地,充电插头包括插接部和第一转动连接部,第一转动连接部与第一条形槽的一端转动连接,以使插接部脱离第一条形槽,支架包括支撑部与第二转动连接部,第二转动连接部与第二条形槽的一端转动连接,以使支撑部脱离第二条形槽。

进一步地,充电插头为金属片,金属片插接入第一转动连接部并与电源适配器电连接。

进一步地,第二条形槽靠近第二转动连接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挡片,当支撑部转动脱离第二条形槽时,第一挡片抵持于第二转动连接部,以限制支架的转动方向。

进一步地,手机壳本体的第一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挡片,第二挡片通过一转轴连接在第一表面上,第二挡片可绕转轴转动。

进一步地,第二挡片为塑胶挡片,以避免第二挡片刮伤手机的外壳与手机的屏幕。

进一步地,第一容置凹槽的底壁上设置有摄像头孔,摄像头孔与容纳于第一容置凹槽内的手机的摄像头的位置相对应,第一容置凹槽的底壁上还设置有喇叭孔,喇叭孔的位置与容纳于第一容置凹槽内的手机的喇叭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地,手机壳本体的第二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二容置凹槽和支撑片,支撑片设置于第二容置凹槽内,支撑片的一端与第二容置凹槽的一端铰接。

一种充电式手机保护装置,包括手机盖和充电式手机壳,充电式手机壳包括手机壳本体和充电装置,充电装置设置在手机壳本体上,手机壳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设置有第一容置凹槽,第一容置凹槽与手机相匹配,充电装置包括充电插头、支架、手机连接头和电源适配器,手机连接头设置于第一容置凹槽的内侧壁上,并用于与容纳于第一容置凹槽内的手机的充电接口配合,第二表面上设置有多个容置槽,充电插头与支架均容置于容置槽内,且充电插头与支架均可绕容置槽的一端转动,充电插头用于插入插座,充电插头与电源适配器电连接,电源适配器与手机连接头电连接;手机盖铰接于手机壳本体的侧壁,且手机盖的形状和大小与手机壳本体的第一表面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充电式手机壳,在第一表面设置有第一容置凹槽,用于容纳手机,在第二表面设置有多个容置槽,用于容置支架与充电插头,手机连接头设置于第一容置凹槽并与手机的充电接口配合,且手机壳本体上还设置有电源适配器,充电插头与电源适配器电连接,电源适配器与手机连接头电连接,以实现充电功能。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式手机壳由于在手机壳本体上设置有充电装置,使该充电式手机壳兼具了保护功能和充电功能。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充电式手机保护装置,在上述充电式手机壳的基础上增加了手机盖,手机盖与手机壳本体的侧壁铰接,且手机盖可盖设于手机壳本体的第一表面上,能较好地保护手机屏幕。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充电式手机保护装置在手机壳本体上设置有充电装置,在手机壳本体的侧壁上铰接有手机壳,为手机提供更好的保护措施的同时兼具充电功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式手机壳第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式手机壳第二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Ⅲ的放大图;

图4为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式手机壳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式手机壳第四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式手机保护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充电式手机壳;110-手机壳本体;111-第一表面;1111- 第一容置凹槽;1113-摄像头孔;1115-喇叭孔;113-第二表面;1131- 容置槽;1133-第一条形槽;1135-第二条形槽;1137-第一挡片;1138- 第二容置凹槽;1139-支撑片;115-第二挡片;117-转轴;130-充电装置;131-充电插头;1311-插接部;1313-第一转动连接部;133-支架; 1331-支撑部;1333-第二转动连接部;135-手机连接头;137-电源适配器;200-充电式手机保护装置;210-手机盖;211-透视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式手机壳100,用于容纳手机 (图未示),该充电式手机壳100包括手机壳本体110和充电装置130,充电装置130设置在手机壳本体110上。

手机壳本体1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1和第二表面113,第一表面111上设置有第一容置凹槽1111,第一容置凹槽1111与手机的形状和大小相匹配。充电装置130包括充电插头131、支架133、手机连接头135和电源适配器137,电源适配器137安装在手机壳本体110上,手机连接头135设置于第一容置凹槽1111的内侧壁上,并用于与容纳于第一容置凹槽1111内的手机的充电接口配合。充电插头131用于插入插座,充电插头131与电源适配器137电连接,电源适配器137与手机连接头135电连接。

参见图2,第二表面113上设置有多个容置槽1131,容置槽1131 包括第一条形槽1133与第二条形槽1135,充电插头131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条形槽1133,支架133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条形槽1135,且充电插头131与支架133均可绕容置槽1131的一端转动。

参见图3,充电插头131包括插接部1311和第一转动连接部 1313,第一转动连接部1313与第一条形槽1133的一端转动连接,在需要充电时,拨动插接部1311以带动第一转动连接部1313转动,以使插接部1311脱离第一条形槽1133,方便将充电插头131插入插座。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插头131可绕第一条形槽1133的一端转动 180度,以实现通过不同角度来对手机进行充电。

支架133包括支撑部1331与第二转动连接部1333,第二转动连接部1333与第二条形槽1135的一端转动连接,在需要支撑该充电式手机壳100时,拨动支撑部1331以带动第二转动连接部1333转动,以使支撑部1331脱离第二条形槽1135,方便支撑该充电式手机壳 10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动连接部1313与第一条形槽1133的一端具有阻尼地转动连接,第二转动连接部1333与第二条形槽1135的一端具有阻尼地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充电插头131为黄铜片,该黄铜片插接入第一转动连接部1313并与电源适配器137电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此处充电插头131的材料并不仅仅限于黄铜,也可以使其他导电金属,例如铝或者铜等,但凡能实现较好的导电性能的单一金属或者合金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第二条形槽1135靠近第二转动连接部133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挡片1137,当支撑部1331转动脱离第二条形槽1135到一定角度时,第一挡片1137抵持于第二转动连接部1333,以限制支架133的转动方向。

参照图4,手机壳本体110的第一表面111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挡片115,第二挡片115通过一转轴117连接在第一表面111上,第二挡片115可绕转轴117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挡片115为塑胶挡片,以避免第二挡片115 刮伤手机的外壳与手机的屏幕。应当理解的是,此处第二挡片115也可以是其他弹性材料例如合成树脂,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一容置凹槽1111的底壁上设置有摄像头孔1113,摄像头孔1113与放置于第一容置凹槽1111内的手机的摄像头的位置相对应,第一容置凹槽1111的底壁上还设置有喇叭孔1115,喇叭孔1115的位置与放置于第一容置凹槽1111内的手机的喇叭的位置相对应。

参见图5,手机壳本体110的第二表面113上还设置有第二容置凹槽1138和支撑片1139,支撑片1139设置于第二容置凹槽1138内,支撑片1139的一端与第二容置凹槽1138的一端铰接,在该充电式手机壳100横置时,该支撑片1139的自由端可伸出出第二容置凹槽 1138,以起到支撑手机壳本体110的作用。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式手机壳100,在第一表面111设置有第一容置凹槽1111,用于容纳手机,在第二表面113设置有多个第一条形槽1133与第二条形槽1135,分别用于容置充电插头131与支架133,且第一转动连接部1313可绕第一条形槽1133的一端转动,第二转动连接部1333可绕第二条形槽1135的一端转动。手机连接头 135设置于第一容置凹槽1111并与手机的充电接口配合,且手机壳本体110上还设置有电源适配器137,充电插头131与电源适配器137 电连接,电源适配器137与手机连接头135电连接,以实现充电功能。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式手机壳100在保护手机的同时能够对手机进行充电,外出时无需另外携带充电器,方便了出行。

第二实施例

参见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式手机保护装置200,包括相互连接的手机盖210和充电式手机壳100,充电式手机壳100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在本实施例中,手机盖210铰接于手机壳本体110的侧壁,且手机盖210的形状和大小与手机壳本体110相匹配,该手机盖210可盖设于手机壳本体110上,以起到保护手机屏幕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手机盖210上设置有一透视窗211,该透视窗211 的材料为透明树脂,方便在手机盖210盖设在第一表面111上时观察手机屏幕。可以理解的是,此处透视窗211的材料不仅仅限于透明树脂,也可以是玻璃等其他材料,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式手机保护装置200,在充电式手机壳 100上设置有手机盖210,手机盖210与手机壳本体110的侧壁铰接,且手机盖210可盖设于手机壳本体110的第一表面111上,能较好地保护手机屏幕,同时在手机盖210上设置有透视窗211,方便了观察手机屏幕。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式手机保护装置 200在手机壳本体110上设置有充电装置130,在手机壳本体110的侧壁上铰接有手机壳,为手机提供更好的保护措施的同时兼具充电功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