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66135阅读:430来源:国知局
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架(cradle)。
【背景技术】
[0002] 现有技术中,存在有信息终端机在设备主体侧面分别配置两个充电端子、两个通 信端子共计四个端子的设备。并且,寻求了一种通过将该信息终端机设置于支架而能进行 对信息终端机的充电以及数据通信的连接器的结构。现有技术中,在将信息终端机设置于 支架的情况下,存在几个方式。例如,公开有使信息终端机滑动插入的支架(例如,参照专 利文献1)。
[0003] 并且,存在以下结构:在信息终端机主体的侧面部配置两个充电端子、两个通信端 子共计四个端子,通过将设备主体设置于从上方推入型的夹具,从而使设备主体侧的端子 与从夹具突出的端子接触,以进行设备主体的充电以及数据通信。
[0004] 进而,还存在充电以及通信用的端子从夹子型的夹具伸出的结构。
[0005] 现有技术文献
[0006] 专利文献
[0007]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1-919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8](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9] 但是,在像专利文献1这样的使信息终端机滑动插入的支架中,会在信息终端机 主体上产生损伤。
[0010] 并且,在上方推入型夹具的情况下,在平面方向的位置没有确定下来时强行推入 信息终端机,则存在信息终端机损伤以及夹具破损等危险。
[0011] 此外,在充电以及通信用的端子从夹子型夹具伸出的结构中,如果误将金属等导 电性物质夹住,则充电侧的VBUS与GND短路,存在破坏与夹子型夹具连接的PC的危险。
[0012] 并且,在将夹子型夹具设置于设备主体的结构中,由于没有设置时的标记(指 示),因此,存在必须边比对设备主体底面部的端子与夹子型夹具的端子部、边进行设置的 问题。
[0013] 由此,寻求一种在连接信息终端机时不会损伤信息终端机、且谁都可以将信息终 端机简单设置于其上的支架的结构。
[0014] (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0015]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以下的方式或者应 用例而实现。
[0016] [应用例1]本应用例涉及的支架其特征在于,与显示信息的信息终端机连接,并 包括:第一壳体,具有第一爪部与曲面部;第二壳体,具有第二爪部;以及轴部,保持所述第 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其中,通过以所述轴部为基准使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 的至少一方转动,从而所述第一爪部与所述第二爪部的距离增大。
[0017] 根据本应用例,支架采用构成为未操作支架时第一爪部与第二爪部的距离短、而 转动操作支架时第一爪部与第二爪部的距离增大的、用于将信息终端机设置于支架的夹入 结构。由此,能够防止将信息终端机强行推入支架进行设置。并且,由于在夹着信息终端机 的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上配备的以房檐状伸出的爪结构(第一爪部、第二爪部),从而能 够抑制将信息终端机强行推入支架、或将设置于支架的信息终端机强行拔出的操作,并能 防止损伤信息终端机这样的不恰当的操作。结果,能够在不损伤信息终端机的情况下将信 息终端机容易地设置于支架,由此,由于将设置时施加于支架以及信息终端机的力抑制在 最小限度,因此能够提供提高了产品信赖性的支架。
[0018] 并且,由于在支架的转动操作时第一壳体的曲面部触碰到手,因此手不会疼痛,能 够减轻对使用者的负担等。
[0019] [应用例2]在上述应用例中记载的支架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壳体的面向 所述信息终端机的面中的至少一面上包括与所述信息终端机的形状一致的第一凹部。
[0020]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在第一壳体上设置有与信息终端机的形状一致的第一凹部, 因此起到了作为定位结构的功能,从而能够使支架与信息终端机的对位顺畅,容易进行设 置。
[0021] [应用例3]在上述应用例中记载的支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设置 于所述第一壳体的边缘部的一对锥形面。
[0022] 根据本应用例,通过使锥形面与信息终端机的底面部的R形状一致,从而能够使 与信息终端机的嵌入顺畅,提高设置性。
[0023] [应用例4]在上述应用例中记载的支架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壳体的面向 所述信息终端机的面中的至少一面上具有电极,所述电极朝着所述第二壳体的面从所述第 一壳体的面突出。
[0024] 根据本应用例,当例如使第二壳体的面向信息终端机的面的相反侧的面朝下地将 支架设置在桌上时,由于电极朝下配置,因此能够防止灰尘等附着于电极。
[0025] [应用例5]在上述应用例中记载的支架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壳体的面上, 多个所述电极与所述轴部的延伸方向基本平行地配置,在所述多个电极的两端具有比所述 电极更大地从所述第一壳体的面上突出的多个突起。
[0026]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突起比电极更大地突出,因此能够防止设置信息终端机时由 于信息终端机与支架的错位所导致的电极的短路。并且,成为即使误将金属物质夹入也不 会短路的结构。
[0027] [应用例6]在上述应用例中记载的支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轴部包括向所述第 一爪部与所述第二爪部靠近的方向施加作用力的弹簧,所述弹簧的所述作用力为500gf? lOOOgf。
[0028] 根据本应用例,单手握住支架,通过抓握该手的操作,能够完成支架的打开操作, 能够利用杠杆作用以较小的力进行打开操作。因此,即使力气弱且手小的女性或者儿童、甚 至是指尖动作迟钝的老人也能容易地操作支架。
[0029] [应用例7]在上述应用例中记载的支架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在以 所述轴部为基准使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中的至少一方转动时与所述第一壳体接 触的接触部。
[0030] 根据本应用例,由于打开支架时第二壳体的接触部发挥止动件的作用,因此能够 阻止使用者对支架进行不必的打开操作。并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0031] [应用例8]在上述应用例中记载的支架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壳体的与所 述接触部相反一侧的面上形成有第二凹部。
[0032] 根据本应用例,通过轻轻按压第二凹部,能够用单手简单地进行支架的打开操作。
[0033] [应用例9]在上述应用例中记载的支架中,其特征在于,在面向所述电极的所述 第二壳体的面上具有固定所述信息终端机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第二爪部的距离短 于所述电极与所述第一爪部的距离。
[0034] 根据本应用例,通过使固定部与第二爪部的距离比电极与第一爪部的距离更短, 从而能够防止在设置信息终端机时误操作操作按钮。并且,通过固定部更加可靠地扣住信 息终端机,从而能够防止电极的接触不良。
【附图说明】
[0035]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架的结构的图,图1的(A)是立体图、(B)是左视 图、(C)是右视图。
[0036]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架的结构的图,图2的(A)是俯视图、(B)是后视 图、(C)是仰视图。
[0037] 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架的开闭状态的侧视图。
[0038]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架的结构的分解图。
[0039] 图5是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架的弹簧的负载的侧视图。
[0040]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信息终端机的图,图6的㈧是载置于支架的状态 图、(B)是正面侧立体图、(C)是背面侧立体图。
[0041] 附图标记说明
[0042] 2支架;4信息终端机;10第一爪部;12曲面部;14第一壳体;16第二爪部; 18第二壳体;20轴部;22面;24第一凹部;26底部;28锥形面;30底面部;32突起; 34凹部;36电极销(电极);38第二凹部;40接触部;42固定部;44操作按钮;46轴; 54弹簧;56弹簧;58 USB连接器;60端子;64显示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3] 以下,根据附图,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并且,所使用的附图适 当放大或者缩小显示,以使所说明的部分成为能够辨别的状态。
[0044]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架2的结构的图。图1的(A)是立体图、图1的 (B)是左视图、图1的(C)是右视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架2的结构的图,图 2的(A)是俯视图、图2的(B)是后视图、图2的(C)是仰视图。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 及的支架2的开闭状态的侧视图。以下,参照图1?图3,对支架2的结构进行说明。
[0045]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架2具备:第一壳体14,具有第一爪部10以及与人体接触的 曲面部12 ;第二壳体18,具有第二爪部16 ;以及轴部20,保持第一壳体14与第二壳体18。 在支架2中,第一壳体14与第二壳体18能够以轴部20为中心相互转动(参照图3)。第一 爪部10与第二爪部16的距离通过操作第一壳体14的曲面部12与第二壳体18的面22而 扩大。支架2连接于显示信息并具有腕带的手表型的小型信息终端机(以下,省略记载为 "信息终端机")4。信息终端机4相对于支架2装卸自如。通过将信息终端机4设置(七7 卜)于支架2,能够进行对信息终端机4的充电以及数据通信。信息终端机4的详细情况将 在后面描述。
[0046] 第一壳体14由方形块形状的容器体构成,曲面部12以外伸(才一八一〃 >夕'')的 方式形成。第一壳体1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