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导电层叠体与采用了该层叠体的有机el元件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033174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透明导电层叠体与采用了该层叠体的有机el元件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与采用了该层叠体的有机EL元件及它们的制造方法,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在制造适用于液晶背光等光源及显示器等显示装置的有机场致发光元件(以下称有机EL元件)时,作为其构成材料来使用的透明导电层叠体、采用了该层叠体的有机EL元件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场致发光元件与液晶元件不同,是一种自发光元件,将无机荧光体作为发光材料来使用的无机场致发光元件(以下称无机EL元件),被用于显示器等显示装置的一部分中。然而,由于无机EL元件存在着发光色受到限制,以及动作电压较高等问题,因而适用领域有限。
近年来,推出了一种具有层叠了有机发光层及有机电荷输送化合物层的双层结构的有机EL元件(比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有机EL元件具有以低电压来驱动、亮度高、且易于获得各种发光波长等特征,因而正着眼于实用化,且其研究方兴未艾。
作为有机EL元件中有机发光层的形成方法,主要有用蒸镀法来形成低分子发光材料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涂布高分子发光材料或其前体的方法(比如参照专利文献2、3),但由于后一种方法的有机EL元件制造工序简便,且可降低成本,因而引人注目。
作为在前述有机发光层的形成中所用的高分子发光材料,提出了以下材料通过基于可溶于溶剂的前体的涂布·干燥·高温加热处理的聚合反应所获得的共轭系高分子聚-p-苯撑乙烯(参照专利文献3)、可溶于溶剂且无需高温加热处理的共轭系高分子(参照专利文献2)等。
此外,为提高有机EL元件的发光效率及耐久性,比如已提出在阳极与发光层之间形成由聚噻吩衍生物等导电性高分子组成的正孔注入层(空穴注入层)的方法(比如参照专利文献4)。
在构成前述有机EL元件的各层中,有机发光层及正孔注入层(空穴注入层),分别适用对高分子发光材料及导电性高分子进行涂布·干燥来形成的涂布法。而阳极电极所用的透明导电膜,由铟锡氧化物(ITO)及锡锑氧化物(ATO)等导电性氧化物来构成,并用溅射法等物理方法来形成。然而,用这种物理方法来获得透明导电膜的方法,需要大型装置,而且需要在真空中形成膜,因而在成本方面不利,此外,由于在成膜时需要进行基片加热,因而还受到不能在缺乏耐热性的塑料基片上形成膜等制约。
为此,作为更为简便且可低温成膜的透明导电膜的形成方法,已提出一种涂布·干燥在溶剂中分散有导电性微粒子的透明导电膜形成用涂布液,而且根据需要进行加热处理的方法。
比如,可列举出下列方法采用作为导电性微粒子分散有ITO微粒子的透明导电膜形成用涂布液,来获取透明导电膜的方法(比如参照专利文献5)、或者,采用作为导电性微粒子分散有金及银等贵金属含有微粒子的透明导电膜形成用涂布液,来获取电阻值及透过率等膜特性上更佳的透明导电膜的方法(比如参照专利文献6)。
然而,在将采用前述透明导电膜形成用涂布液来形成透明导电膜的方法,适用于前述有机EL元件的阳极电极的场合下,存在以下问题。即,通过涂布法获得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由于采用含有微粒子的涂布液,因而与用前述的物理方法获得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相比,表面上的凹凸必然增大,而且在涂布液的涂布·干燥工序中,会产生在透明导电膜形成用涂布液中微量混入的导电性微粒子的粗大粒子、因导电性微粒子的凝聚而引起的粗大粒子及涂布不均等,因而难以避免因这些涂布缺陷而形成显著的突起部。
如果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凹凸及突起部过大,则在有机EL元件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阴极电极层之间,便会发生电短路(短路),而发生有机EL元件不发光,或者发光效率显著下降等问题。
因此,作为有机EL元件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难以适用用涂布法来形成的透明导电膜。
专利文献1JP特开昭59-194393号公报专利文献2JP特开平03-244630号公报专利文献3JP特开平10-092577号公报专利文献4JP特表2000-514590号公报专利文献5JP特开平4-26768号公报专利文献6JP特开2000-268639号公报发明内容发明拟解决的课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鉴于前述以往的事实,提供一种用于制造有机EL元件的透明导电层叠体、有机EL元件及它们的制造方法,其中,该有机EL元件为将以简单且低成本并用低温成膜的涂布法来形成的透明导电膜,用作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且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阴极电极层之间不发生电短路(短路)。
解决课题所需的方法本发明人为解决前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获得了一种可用作液晶背光等光源及显示器等显示装置的有机EL元件,而完成了本发明,其中,可用作如上所述的该有机EL元件的原因在于,当在平滑基片上面用涂布法来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时,该电极层的另一面,经由粘接层来与透明基材相接合,且平滑基片变得可被剥离除去,另一方面,剥离除去了平滑基片的剥离面足够光滑,而且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本身通过粘接剂层来被透明基材支撑,因此在从透明导电层叠体剥离了平滑基片这一状态下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平滑剥离面上面,可容易形成没有凹凸及突起部的聚合物发光层及阴极电极层,而且在与阴极电极层之间不再发生电短路。
即,根据本发明的第1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以下也简称第一方式),其具有平滑基片;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其在该平滑基片上面用涂布法形成、且以导电性微粒子为主要成分;透明基材,其在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由粘接剂层来接合,而且,前述平滑基片可从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剥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2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以下也简称第二方式),其具有平滑基片;空穴注入层,其在该平滑基片上面用涂布法来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其在该空穴注入层上面用涂布法来形成;透明基材,其在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由粘接剂层来接合,而且,前述平滑基片可从空穴注入层上剥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3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发明中,在前述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面的一部分中,还涂布·形成有金属辅助电极。
根据本发明的第4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发明中,在前述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粘接剂层之间,还具有用涂布法形成的透明涂覆层。
根据本发明的第5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发明中,前述粘接剂层,除了有机树脂之外,还含有脱水剂及/或脱氧剂。
根据本发明的第6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发明中,前述导电性微粒子,是平均粒径为1~100nm的贵金属含有微粒子,且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内呈网格状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7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在第6发明中,前述贵金属含有微粒子,是含有金及/或银的金属微粒子。
根据本发明的第8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发明中,前述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是以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为主要成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9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在第8发明中,前述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是从氧化铟、氧化锡或氧化锌中选出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第10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发明中,前述粘接剂层,具有对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表面的导电性微粒子的突起部进行覆盖而所需的足够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11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1或3~10任意一项所述的发明中,在可从在其上面所层叠的涂布层剥离的足够平滑的基片上面,对在溶剂中含有导电性微粒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而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接着在所得到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面,利用粘接剂来接合透明基材。
根据本发明的第12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2~10任意一项所述的发明中,在可从在其上面所层叠的涂布层剥离的足够平滑的基片上面,对在溶剂中含有空穴注入性物质的空穴注入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而形成空穴注入层,接着在该空穴注入层上面,涂布在溶剂中含有导电性微粒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并使其干燥,而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然后在所得到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面,利用粘接剂来接合透明基材。
根据本发明的第13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11或12的发明中,在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后,在其表面上的一部分中,印刷在溶剂中含有金属微粒子的金属辅助电极形成用浆膏,并使其固化,而形成金属辅助电极。
根据本发明的第14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11或12发明中,在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后,在其上面,对在溶剂中含有粘合剂的透明涂覆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而形成透明涂覆层,接下来,在该透明涂覆层上,利用粘接剂来接合透明基材。
根据本发明的第15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11或12发明中,前述粘接剂层,除了有机树脂之外,还含有脱水剂及/或脱氧剂。
根据本发明的第16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11或12发明中,前述导电性微粒子,是平均粒径为1~100nm的贵金属含有微粒子。
根据本发明的第17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11或12发明中,前述贵金属含有微粒子,是含有金及/或银的金属微粒子。
根据本发明的第18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11或12发明中,前述导电性微粒子,是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
根据本发明的第19发明,提供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18发明中,前述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是从氧化铟、氧化锡或氧化锌中选出的至少一种。
根据本发明的第20发明,提供一种有机EL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聚合物发光层,其在从第1~10任意一项发明涉及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剥离除去了平滑基片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或空穴注入层的剥离面上面,用涂布法来形成;阴极电极层,其设置于该聚合物发光层上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21发明,提供一种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从用第11~19任意一项发明涉及的制造方法来获得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剥离除去了平滑基片后,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或空穴注入层的剥离面上面,对在溶剂中含有高分子发光材料或其前体的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而形成聚合物发光层,并在该聚合物发光层上面形成阴极电极层。
发明效果在本发明的透明导电层叠体中,在从透明导电层叠体剥离了平滑基片这一状态下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平滑剥离面上面,可容易形成没有凹凸及突起部的聚合物发光层及阴极电极层,因此可用作有机EL元件的部分构成部分。
对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而言,由于可用涂布法来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因而可以简便且低成本地提供一种具有以下长处的有机EL元件可低温成膜、聚合物发光层难以发生劣化、可适用于液晶背光等光源及显示器等显示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基本结构的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涉及的基本结构的有机EL元件,是表示突起部的模式剖视图。
图3是以往的基本结构的有机EL元件,是表示突起部的模式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其它结构的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从图4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剥离了平滑基片这一状态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用图4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制作的有机EL元件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又一其它结构的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用图7的透明导电层叠体来制作的有机EL元件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具有形成有图形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有机EL元件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以往的具有形成有图形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有机EL元件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形成有辅助电极层的有机EL元件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形成有辅助电极层的有机EL元件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涉及的在粘接剂层中具有脱水剂及脱氧剂的有机EL元件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如下1 平滑基片2 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3 粘接剂层4 透明基材 5 空穴注入层6 聚合物发光层7 阴极电极层 8 透明涂覆层9 突起部 10 辅助电极层 11 脱水剂及/或脱氧剂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按每一个项目来说明本发明的透明导电层叠体、有机EL元件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1.透明导电层叠体本发明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在第一方式中具有平滑基片;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其在该平滑基片上面用涂布法形成、且以导电性微粒子为主要成分;透明基材,其在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用粘接剂层来接合,而且,前述平滑基片可从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剥离。
同样,在第二方式中具有平滑基片;空穴注入层,其在该平滑基片上面用涂布法来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其在该空穴注入层上面用涂布法来形成,且以导电性微粒子为主要成分;透明基材,其在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用粘接剂层来接合,而且,前述平滑基片可从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剥离。
以往,在制造有机EL元件的场合下,如图3所示,不使用平滑基片,而在透明基材4上面,涂布透明导电层形成用涂布液,并使其干燥,而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并在其上层叠有聚合物发光层6及阴极电极层7。因此,在因涂布缺陷等而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上发生了较大的突起部9的场合下,在与阴极电极层7之间便易于发生电短路(短路),造成有机EL元件不发光,或者发光效率易于显著下降,或者易于发生聚合物发光层6的绝缘破坏。
为此,在本发明中,通过采用以下详述的转印法的透明导电层叠体,来解决了前述问题。即,如图1所示,首先,在第一方式中,在有机EL元件的构成中未采用的平滑基片1上,对后文详述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而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并在所得到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的与平滑基片1相反的面上,用粘接剂来贴合在有机EL元件的构成中采用的透明基材4,然后使粘接剂固化并接合。
如此获得的本发明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具有图1所示的基本结构。即具有平滑基片1,其用作使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成膜的暂用基片;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其在平滑基片1上用涂布法来形成;透明基材4,其在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上用粘接剂层3来接合,而且,该平滑基片1可从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上剥离。
对本发明所用的平滑基片而言,如果可在与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或空穴注入层的界面处剥离,则没有特别限定。具体而言,可采用玻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酸乙二醇酯(PEN)、聚醚砜(PES)等塑料、不锈钢等金属。其中,从廉价且表面平坦度高、具有柔性且易于剥离等观点出发,优选采用PET膜。
另一方面,对透明基材而言,可以采用以往用于有机EL元件的基材,比如,可采用能透过可视光线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酸乙二醇酯(PEN)、聚醚砜(PES)等塑料膜或塑料片,或者玻璃片等。当将塑料用作透明基材时,为了防止基于有机EL元件的水分的劣化,最好预先实施防湿涂覆。此外,对透明基材而言,最好预先实施提高与粘接剂的粘结力的易粘接处理,具体而言,实施底剂(primer)处理、等离子处理、电晕放电处理、短波长紫外线照射处理、硅偶合处理等。
作为透明基材,也可以采用在玻璃片及塑料膜的上面,预先形成有滤色膜的基材。在该场合下,作为聚合物发光层,比如采用发光色为白色的发光材料,由此可以获得有机EL显示装置。
作为粘接剂,可采用丙烯酸系、氨基系、环氧系等常温固化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电子线固化性树脂等各种物质,但只要至少在平滑基片剥离时,可使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或透明涂覆层与透明基材相粘接,而且对平滑基片的剥离性不产生坏影响,则并不限于此。
对粘接剂的使用量而言,只要能足以覆盖位于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表面的突起部即可。这里,粘接剂层的适当膜厚,还取决于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膜厚,但一般如果是0.5μm程度以上的话,则对涂布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如果膜厚小于0.5μm,则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不会充分覆盖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突起部。然而,即使超过500μm,也不能改变粘接剂层的功能,因而是不经济的,而且,粘接剂层的收缩量可能因粘接剂的种类而增大,还会造成透明导电层叠体畸变,因而是不优选的。
本发明的透明导电层叠体的主要特征在于,在剥离了平滑基片时,其表面会变得平滑。所谓平滑,意味着剥离面的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为10nm以下,最好为8nm以下,更好为5nm以下,根据本发明,如果使涂布液的种类、涂布条件、粘接剂的种类及其使用量等达到最佳,则也可提供Ra为3nm以下的极平滑的面。
这里,所谓中心线平均粗糙度(Ra),系指用原子间力显微镜来测定,具体而言,对膜表面的任意10个位置,分别在1μm×1μm的区域内进行测定,并算出其平均值的粗糙度。如果剥离面的Ra超过10nm,尤其,在有机EL元件的场合下,在其上面形成有聚合物发光层等的元件特性易于发生劣化,因而必须附加基于膜的蚀刻及研磨等的平滑化处理的工序。
对粘接剂而言,除了有机树脂之外,最好还含有脱水剂及/或脱氧剂。通过添加脱水剂及脱氧剂,可以抑制聚合物发光层6及阴极电极层7的劣化。比如,对脱水剂而言,可列举出硅胶、沸石、五氧化磷、硫酸钠、氧化钙、氧化钡等,对脱氧剂而言,可列举出易于与氧化合的铁、镁、钙等各种金属,还可列举出有机系脱氧剂,只要具有该功能,则不论是微粒子状态还是分子状溶解状态均可以,不限于此。
此外,如果脱水剂及脱氧剂是透光性的,则如图12所示,只要在粘接剂中均匀地混合即可,假设在不透明的场合下,如图13所示,也可以配置到未面对于粘接剂层的聚合物发光层的发光区的部分内(比如,在使聚合物发光层制成图形的场合下,各发光区之间的部分等)。
如果从图1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剥离并除去平滑基片1,则因平滑基片1的剥离除去而露出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的剥离面,便成为反映了平滑基片1的表面的平坦度高的面。为此,如图2所示,在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的平滑剥离面上面,对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而形成聚合物发光层6,并且,在该聚合物发光层6上面形成阴极电极层7,由此可获得后文详述的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
另一方面,在第二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有机EL元件的构成中未采用的平滑基片1上面,首先对空穴注入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而形成空穴注入层5,接着,对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而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并在未形成所得到的平滑基片1的空穴注入层5及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侧的面上,用粘接剂来贴合用于有机EL元件的构成的透明基材4,然后使粘接剂固化而接合。
在如此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之前,通过设置由导电性高分子构成的空穴注入层,可以提高有机EL元件的发光效率及耐久性。
空穴注入层形成用涂布液,含有溶剂及空穴注入性物质。作为空穴注入性物质,可举出聚硅烷、聚苯胺、聚噻吩及它们的衍生物,比如聚(3,4-乙二氧撑噻吩)与聚苯乙烯磺酸的混合物(PEDOT/PSS)(拜耳(バィェル;BAYER)公司生产,商品名拜特伦(バィトロン;BAYTRON))等,但不限于此。
如此获得的本发明第二方式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具有如图4所示的基本结构。即,具有用作暂用的基片的平滑基片1;在平滑基片1上面用涂布法来形成的空穴注入层5;同样地形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在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上用粘接剂层3来接合的透明基材4,其中,该平滑基片1可从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剥离。
此外,在本发明的透明导电层叠体中,可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粘接剂层之间,具有用涂布法形成的透明涂覆层。
透明涂覆层形成用涂布液,由溶剂及粘合剂来构成。作为粘合剂,可以是与添加于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的粘合剂同样的粘合剂,也可以采用有机及/或无机粘合剂,其中,最好采用以硅溶胶为主要成分的粘合剂。通过形成透明涂覆层,可以得到使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中的导电性微粒子强固结合,降低膜电阻值的效果。
另外,由于前述本发明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可按原状来保管,而且在制造有机EL元件时,可在形成聚合物发光层之前,剥离除去平滑基片,因而还具有可有效防止异物及尘埃等附着在剥离面上的优点。
2.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包括在平滑基片上面,涂布以溶剂及导电性微粒子为主要成分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工序;使涂布液干燥,而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工序;在所得到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用粘接剂来接合透明基材的工序。
在制造本发明的透明导电层叠体时,首先,准备表面平滑的基片,然后在该基片上面,涂布以溶剂及导电性微粒子为主要成分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此外,有关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及采用了该涂布液的涂布工序,在后文详述。
如上所述,为提高有机EL元件的发光效率及耐久性,也可以在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之前,设置由导电性高分子组成的空穴注入层。
在制造透明导电层叠体时,如图7所示,也可以在平滑基片1上面,根据需要形成空穴注入层5,而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然后在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上面,对透明涂覆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而形成透明涂覆层8。然后,在该透明涂覆层8的与平滑基片1相反的面上,用粘接剂来接合透明基材4。
这样,如果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上面涂覆透明涂覆层形成用涂布液,则透明涂覆层形成用涂布液中的粘合剂成分便渗入到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的导电性微粒子之间的空隙内,而可强化导电性微粒子彼此之间的接触。其结果是,可提高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的导电性,同时可提高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自身的强度。
也可以用涂布法来形成前述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空穴注入层5及透明涂覆层8。即,可以利用旋涂、喷涂、刮涂、辊涂、凹板印刷、喷墨印刷、网板印刷等方法,对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空穴注入层形成用涂布液、或透明涂覆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并根据需要,比如以50~200℃左右的温度来实施加热处理,由此来形成前述各层。
在形成了形成于平滑基片上面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等之后,为了用粘接剂来使其与透明基材相贴合,可以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等的上面,或者在透明基材的上面,或者在该二者上,涂布粘接剂,并根据需要使其干燥,然后,一般利用钢辊或橡胶辊等,以0.1~2.94×103N/m左右的线压力,来进行该贴合。此外,对粘接剂的涂布而言,可以采用旋涂、喷涂、刮涂、辊涂、凹板印刷、网板印刷等通用方法。在进行了前述贴合之后,使粘接剂固化而结束贴合。
在采用了热固化性树脂的场合下,通过加热来进行粘接剂的固化,但在采用了紫外线固化树脂的场合下,由于从平滑基片侧或透明基材侧来进行紫外线照射,因而平滑基片或透明基材的任意一方,必须是可透过紫外线的材质。
3.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具体方法接下来,具体说明在平滑基片上面或空穴注入层上面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方法。
这里所用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以溶剂及分散于该溶剂中的导电性微粒子为主要成分。作为导电性微粒子,可适用平均粒径为1~100nm的贵金属含有微粒子(A),或者平均粒径为1~200nm的微粒状及/或异形状(比如针状及片状)的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B)。在本发明中,从电阻值及透过率等膜特性方面出发,贵金属含有微粒子(A)优于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B)。
(A)采用贵金属含有微粒子的场合首先说明作为导电性微粒子采用了贵金属含有微粒子这一情况。对采用了贵金属含有微粒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而言,由于所得到的膜的透过率较低,可降低膜电阻值,因而在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导电性为优先的场合下是合适的。
前述贵金属含有微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100nm,最好为3~20nm。其理由在于,如果小于1nm,则难以制造透明导电层形成用涂布液,而如果超过100nm,则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中,难以同时实现高透过率及低电阻值。
作为前述贵金属含有微粒子,优选采用金或银金属微粒子,以及含有金、银的金属微粒子。其理由在于,在对银、金、铂、铑、钌、钯等的比电阻值进行比较的场合下,铂、铑、钌、钯等的比电阻值,分别为10.6、4.51、7.6、10.8μΩ·cm,高于银与金的1.62、2.2μΩ·cm,因而在形成表面电阻较低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时,适用银及金的金属微粒子或者含有金与银的金属微粒子则更有利。
在单独适用了银微粒子的场合下,基于氧化·硫化等的劣化、以及基于紫外线的劣化便加剧,而在耐气候性方面有限制。另一方面,在单独适用了金微粒子的场合下,尽管不存在前述耐气候性的问题,但在成本方面不利。因此,更优选地适用含有金及银的金属微粒子。
作为含有金及银的金属微粒子,优选采用在银微粒子的表面涂覆金的覆金银微粒子。比如,前述专利文献6(JP特开平2000-268639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适用表面涂覆有金且平均粒径为1~100nm的贵金属涂覆银微粒子的透明导电层形成用涂布液、及其制造方法。覆金银微粒子中金的涂覆量最好设定为如果考虑前述耐气候性,对100重量份银,设为100~1900重量份这一范围内。
对前述贵金属含有微粒子而言,优选采用金或银的金属微粒子或含有金或银的金属微粒子,其理由还在于,由这些金属微粒子形成的透明导电膜,不仅示出高透过率及低电阻值,而且该膜的功函数较高,因而可易于进行从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向聚合物发光层(或空穴注入层)的空穴注入。
不过,由于贵金属含有微粒子对可视光线不透明,因而为了使适用了贵金属含有微粒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中同时达到高透过率及低电阻值,优选用尽量少量的贵金属含有微粒子来有效地形成导电通路。即,涂布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而得到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最好呈现一种在贵金属含有微粒子的导电层中导入微小空隙的结构,即网格状结构。如果形成这种网格状结构,则贵金属含有微粒子所构成的网格状部分便可用作导电通路,而形成为网格状结构的孔部分则起到提高光透过率的作用,因而可获得一种低电阻且高透过率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
为了形成前述贵金属含有微粒子的网格状结构,优选预先准备分散有链状凝聚的贵金属含有微粒子(贵金属含有微粒子的链状凝聚体)的透明导电膜形成用涂布液,并通过对其进行涂布·干燥,来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前述链状凝聚体的平均主链长度优选为20~500nm,最好为30~300nm。这是因为,如果平均主链长度小于20nm,则所得到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电阻将增大,而如果超过500nm,则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的过滤将变得困难,同时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的保存稳定性将恶化。
前述链状凝聚体的平均主链长度与贵金属含有微粒子的平均粒径(链状凝聚体的平均粗度)之比,最好为3~100这一范围。这是因为,如果超出该范围,则与前述同样,会难以形成具有良好导电性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或者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的过滤将变得困难,同时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的保存稳定性会恶化。此外,前述链状凝聚体的平均主链长度与贵金属含有微粒子的平均粒径,表示针对用透过式电子显微镜(TEM)来观察的凝聚体的值。
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中,也可以添加少量的粘合剂。如果采用添加了粘合剂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则可获得一种单层且膜强度较高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作为粘合剂,可采用有机及/或无机粘合剂,可考虑所适用的平滑基片、空穴注入层的材质及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成膜条件等,来适当选定。
作为前述有机粘合剂,可从热可塑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常温固化性树脂、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电子线固化性树脂等中选定。比如,作为热可塑性树脂,可举出丙烯酸树脂、PET树脂、聚烯烃树脂、氯乙烯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PVP树脂、聚乙烯醇树脂等,作为热固化性树脂,可举出环氧树脂等,作为常温固化性树脂,可举出2液性环氧树脂及尿烷树脂等,作为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可举出包含各种低聚物、单体、光引发剂的树脂等,作为电子线固化性树脂,可举出包含各种低聚物及单体的树脂等,但不限定于这些树脂。
作为无机粘合剂,可举出以硅溶胶为主要成分的粘合剂。无机粘合剂可以含有氟化镁微粒子、氧化铝溶胶、氧化锆溶胶、氧化钛溶胶等、以及用部分有机官能团来修饰过的硅溶胶。作为前述硅溶胶,可采用在正烷基硅酸盐中加水或者酸催化剂,从而加水分解并进行了脱水缩聚的聚合物,或者采用使已聚合为4~5聚体的市售烷基硅酸盐溶液进一步进行加水分解及脱水缩聚的聚合物等。
如果过度进行脱水缩聚,则溶液粘度便会上升,最终造成固化,因而对脱水缩聚的程度,可调整到可在玻璃基片及塑料基片等透明基片上面进行涂布的上限粘度以下。然而,如果脱水缩聚的程度处于前述上限粘度以下的级别则没有特别限定,但考虑到膜强度及耐气候性等,其重量平均分子量最好为500~50000左右。该烃基硅酸盐加水分解聚合物(硅溶胶),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的涂布·干燥后的加热时,其脱水缩聚反应便几乎结束,成为较硬的硅酸盐膜(以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膜)。
接下来,首先以导电性微粒子是覆金银微粒子的场合为例,来说明本发明中采用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方法。
首先,利用已知方法〔比如参照咖来里(Carey-Lea)法Am.J.Sci.,37,38,47(1889)〕,来调制单分散银微粒子的胶体分散液。具体而言,在硝酸银水溶液中,加进硫酸铁(II)水溶液及柠檬酸钠水溶液的混合液,并使其反应,对沉淀物进行过滤·清洗,然后加进纯水,由此来获得单分散银微粒子的胶体分散液。
在该银微粒子胶体分散液中,加进肼等还原剂溶液以及金酸盐溶液,由此来获得一种在银微粒子表面涂覆有金的覆金银微粒子的分散液。另外,根据需要,在前述覆金工序中,也可以在银微粒子的胶体分散液或金酸盐溶液的任意一方或双方中,添加少量的分散剂。
此后,最好利用透析、电透析、离子交换及超级过滤等方法,来降低分散液内的电解质浓度。这是因为,如果电解质浓度不降低,则胶体一般会因电解质而凝聚,这一现象,作为舒尔茨-哈迪(Schulze-Hardy)法则而广为人知。用减压蒸发器、超限过滤等方法,对如此降低了电解质浓度的覆金银微粒子分散液,进行浓缩处理,而成为单分散覆金银微粒子的分散浓缩液。根据该浓缩程度,可将最终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中的水分浓度,优选控制在1~50重量%这一范围。
对该单分散覆金银微粒子的分散浓缩液进行搅拌,同时逐次少量添加肼溶液,比如在室温下,保持数分钟至数小时,由此来使覆金银微粒子凝聚成链状。此后,添加过氧化氢溶液,而使肼分解,由此可获得链状凝聚覆金银微粒子分散(浓缩)液。尽管通过添加肼溶液,使覆金银微粒子凝聚成链状的理由尚不明确,但据认为由于作为肼的碱离子的作用,或者作为还原剂来降低系统的电位的作用,而使含金银微粒子的稳定性下降,而产生链状凝聚。
此外,在前述的凝聚过程中,在覆金银微粒子的分散浓缩液中添加肼(N2H4)溶液时,覆金银微粒子的稳定性便降低(系统的界面(zeta)电位〔绝对值〕便降低),而链状凝聚,如果添加过氧化氢(H2O2)溶液,则前述肼便被分解除去,而在保持链状覆金银微粒子的凝聚状态下,再次提高其稳定性(系统的界面(zeta)电位〔绝对值〕便增加)。这些一系列反应,如下述反应式1所示,反应生成物只有水(H2O)和氮气(N2),而没有杂质离子这一副产品,因而作为覆金银微粒子的链状凝聚体的获取方法,是一种极为简便且有效的方法。
〔反应式1〕
对前述链状凝聚覆金银微粒子中的直链及分支等凝聚状态的控制而言,在现阶段尚未进行系统性解析,但通过调整覆金银微粒子浓度、肼溶液浓度、肼溶液添加速度、处理液的搅拌速度、以及处理液的温度等,来可以控制凝聚状态。
在所得到的链状凝聚覆金银微粒子分散(浓缩)液中,添加有机溶剂等,进行导电性微粒子浓度、水分浓度、高沸点有机溶剂浓度等的成分调整,由此可获得含有链状凝聚覆金银微粒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这里,最好将成分调整为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中的链状凝聚覆金银微粒子量为0.1~10重量%,水分为1~50重量%,而余下部分是有机溶剂及其它添加物。
如果链状凝聚覆金银微粒子小于0.1重量%,则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内便不能得到充分的导电性能,而如果超过5重量%,则链状凝聚覆金银微粒子便不稳定,而易于凝聚。在水分浓度少于1重量%的场合下,即,在覆金银微粒子分散(浓缩)液的浓缩度增大的场合下,与前述同样,链状凝聚覆金银微粒子的浓度会变得过高,因而链状凝聚覆金银微粒子便不稳定,而易于凝聚。反之,如果水分浓度超过50重量%,则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的涂布性便可能显著恶化。
(B)采用了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的场合接下来,对在导电性微粒子中采用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来形成透明导电阳极层这一场合作以说明。对前述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而言,可适用包含从氧化铟、氧化锡或氧化锌中选出的一种的微粒子。
更具体而言,比如可举出铟锡氧化物(ITO)微粒子、铟锌氧化物(IZO)微粒子、铟-钨氧化物(IWO)微粒子、铟-钛氧化物(ITiO)微粒子、铟锆氧化物微粒子、锡锑氧化物(ATO)微粒子、氟掺杂锡氧化物(FTO)微粒子、铝-锌氧化物(AZO)微粒子、镓-锌氧化物(GZO)微粒子等,但只要是兼有透光性及导电性的氧化物微粒子即可,不限于它们。
在前述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中,采用了ITO微粒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是合适的,因为由此所获得的膜具有良好的透过率及导电性。在采用粒状微粒子的场合下,前述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200nm,最好为10~50nm。其理由在于,如果小于1nm,则难以制造透明导电层形成用涂布液,而且膜的电阻值将大幅上升,而如果超过200nm,则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中,难以同时达到高透过率及低电阻值。此外,前述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的平均粒径,表示针对用透过式电子显微镜(TEM)来观察到的值。
此外,在作为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采用了微粒子状及/或异形状(比如针状及片状)的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的场合下,其微粒子的大小(针状长度,片状宽度)为0.1~100μm,最好为0.2~10μm,其纵横比(针状长度/宽度,片状宽度/厚度)最好为5~30左右。其理由在于,如果微粒子的大小小于0.1μm,则其自身的制造变得困难,而且膜的电阻值会大幅上升,而如果超过100μm,则在高透过率区难以达到低电阻值。
对在以往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面形成空穴注入层及聚合物发光层的方法而言,有必要尽量使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凹凸变得平坦,不能适用异形(比如针状及片状)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自身,而在本发明中,由于由来自平滑基片的转印而可获得极其平滑的表面,因而可适用异形(比如针状及片状)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
接下来,对在本发明中作为导电性微粒子采用了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这一场合下,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制造方法作以说明。
首先,使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与分散剂及溶剂进行混合,然后进行分散处理。作为分散剂,可举出硅偶合剂等各种偶合剂、各种高分子分散剂、阴离子系·非离子系·阳离子系等各种表面活性剂。可根据所用的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的种类及分散处理方法,来适当选定这些分散剂。即使完全不使用分散剂,在有的场合下,也可以根据所适用的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与溶剂的组合以及分散方法的如何,来得到良好的分散状态。由于分散剂的使用有可能使膜的电阻值及耐气候性恶化,因而最好使用不采用分散剂的透明导电层形成用涂布液。
作为分散处理,可以适用超声波处理、均化器、涂料搅拌器及颗粒磨粉机等通用方法。
在所得到的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分散(浓缩)液中添加溶剂等,而进行导电性微粒子浓度及溶剂浓度等成分调整,由此,可得到含有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的透明导电层形成用涂布液。这里,最好将成分调整为透明导电层形成用涂布液中的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量为1~70重量%,余下部分是溶剂及其它添加物。
如果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小于1重量%,则透明导电层便不能具有足够的导电性能,而如果超过70重量%,则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分散(浓缩)液的制造便变得困难。可以根据所用的涂布方法,在前述范围内适当设定具体的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量。
这里,作为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中所用的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可根据涂布方法及制膜条件来适当选定。
比如可举出水、甲醇(MA)、乙醇(EA)、1-丙醇(NPA)、异丙醇(IPA)、丁醇、戊醇、苄醇、双丙酮醇(DAA)等醇系溶剂;丙酮、丁酮(MEK)、戊酮、异己酮(MIBK)、环己酮、异佛尔酮等酮系溶剂;乙二醇单甲基醚(MCS)、乙二醇单乙基醚(ECS)、乙二醇异丙醚(IPC)、丙二醇甲基醚(PGM)、丙二醇乙基醚(PE)、丙二醇甲醚醋酸酯(PGM-AC)、丙二醇乙醚醋酸酯(PE-AC)、二甘醇单甲基醚、二甘醇单乙基醚、二甘醇单丁基醚、二甘醇单甲基醚醋酸酯、二甘醇单乙基醚醋酸酯、二甘醇单丁基醚醋酸酯、二甘醇二甲醚、二甘醇二乙醚、二甘醇二丁醚、一缩二丙二醇单甲基醚、一缩二丙二醇单乙基醚、一缩二丙二醇单丁醚等二醇衍生体;甲酰胺(FA)、N-甲基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DMF)、二甲基乙酰胺、二甲亚砜(DMSO)、N-甲基-2-吡咯烷酮(NMP)、乙二醇、二甘醇、甲苯、二甲苯、四氢呋喃(THF)、氯仿、三甲基苯、十二烷基苯等苯衍生体等,但不限于它们。
对空穴注入层形成用涂布液、透明涂覆层形成用涂布液及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也同样,可在不损害空穴注入性物质、粘合剂及高分子发光材料的溶解性或分散性的范围内,采用前述溶剂。
用前述方法制造的本发明的透明导电层叠体中,在平滑基片上用涂布法形成的至少具有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层,同时在相反面经由粘接剂层来与透明基材相接合,而且可从透明导电层叠体剥离除去平滑基片。这样,由于剥离除去了平滑基片的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剥离面是平滑的,因而通过在该剥离面上面进一步形成聚合物发光层等,可以作为采用高分子发光材料的有机EL元件的部件来使用。
4.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为在从如此得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剥离除去了平滑基片后,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或空穴注入层的剥离面上面,对含有溶剂与高分子发光材料或其前体的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而形成聚合物发光层,接着在该聚合物发光层上面形成阴极电极层。
即,在通过本发明来制造有机EL元件的场合下,首先,从透明导电层叠体剥离除去平滑基片。然后,在剥离除去了平滑基片后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或空穴注入层的平滑剥离面上面,对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而形成聚合物发光层,进而在该聚合物发光层上面形成阴极电极层,由此可获得有机EL元件。
平滑基片与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或空穴注入层之间的剥离性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平滑基片的材质、以及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或空穴注入层形成用涂布液的成分,进而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粘接剂的种类及透明涂覆层形成用涂布液的成分(因为粘接剂及透明涂覆层形成用涂布液会渗入到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内,而且在使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制成图形的场合下,会到达平滑基片的表面上)。然而,如果平滑基片是玻璃、塑料或金属,而且其表面是通常的平滑面,则与用涂布法形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或空穴注入层的界面处,便可处于可容易剥离的状态。
所谓可容易剥离,系指以下状态,即即使在分别向相反方向轻轻拉开透明导电层叠体的透明基材与平滑基片,而使其剥开的场合下,也能发生剥离,而且在平滑基片上,不残留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及空穴注入层的成分。因此,作为平滑基片的剥离方法,没有特别的方法,但比如在批量生产中,可以采用以卷绕(Roll-to-Roll)方式,将平滑基片卷绕到辊子上,同时进行剥离的方法等。然而,必须按照在剥离时不伤害膜这一条件来设定。
接下来,在前述的剥离面上形成聚合物发光层。可以用涂布法来形成聚合物发光层。即,或者可以采用旋涂、喷涂、刮涂、辊涂、凹板印刷、喷墨印刷、网板印刷等方法,来对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并根据需要,比如以50~200℃左右的温度来实施加热处理,由此形成前述各层。
本发明中所用的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含有溶剂与高分子发光材料或高分子发光材料的前体。
在采用高分子发光材料的场合下,可以只通过对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来简单地形成聚合物发光层。作为高分子发光材料,比如有聚-p-苯撑乙烯(PPV)系、聚苯撑系、聚芴系、聚乙烯咔唑系等高分子、以及在它们中加进低分子荧光色素(比如,香豆素、二萘嵌苯、若丹明或它们的衍生体)的产物,但如果是易于溶解于溶剂且可涂布形成的物质即可,不限于它们。
在采用高分子发光材料的前体的场合下,在对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后,有必要进行200℃左右的高温加热处理,而使前体聚合,并转化成高分子化发光材料。作为常用的高分子发光材料的前体,可举出高分子发光材料即聚p苯撑乙烯(PPV)的前体,但不限于它。
作为在聚合物发光层上面形成的阴极电极层,从对聚合物发光层的电子注入性这一观点出发,优选采用功函数较低的金属,比如锂(Li)、钾(K)、Na(钠)等碱金属;镁(Mg)、钙(Ca)等碱土类金属以及铝(Al)等。考虑阴极电极层的稳定性,最好兼用或者层叠后使用前述金属、及铟(In)与银(Ag)等稳定性良好的金属。
可采用真空蒸镀法、溅射法、离子镀覆法等周知方法,来形成前述阴极电极层。此外,对于在阴极电极层与聚合物发光层之间夹持由氟化锂(LiF)及氟化镁(MgF2)等构成且厚度为数nm左右的薄膜这种结构而言,也可提高电子注入性,因而是优选的。
在前述中,表示本发明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可适用于具有由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来形成的发光层的有机EL元件,但当然在适用于具有由前述低分子发光材料的蒸镀等来形成的发光层的有机EL元件的场合下,也同样可有效地抑制电极间短路及发光层的绝缘破坏等。
5.有机EL元件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采用本发明涉及的透明导电层叠体,由前述制造方法来获得,且其具有如下结构在平滑基片表面所转印的剥离面上面,用涂布法来形成的聚合物发光层、以及设置于该聚合物发光层上面的阴极电极层。
比如,图2所示的基本结构的有机EL元件由以下部分来构成透明基材4、粘接剂层3、用涂布法来形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聚合物发光层6以及阴极电极层7。在该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中,即使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上,由于导电性微粒子的粗大粒子、因导电性微粒子的凝聚而产生的粗大粒子、涂布不均及异物等涂布缺陷而产生突起部9的场合下,该突起部9也可向粘接剂层3一侧突出,而完全不影响相反侧的聚合物发光层6与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的界面。因此,可有效抑制在与阴极电极层7之间发生电短路(短路)以及聚合物发光层6发生绝缘破坏等。
对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的结构而言,除了前述之外,比如也可以在空穴注入层5与聚合物发光层6之间设置空穴输送层,作为空穴注入层5,也可以采用兼任空穴输送层的空穴注入输送层。在阴极电极层7与聚合物发光层6之间,也可以设置电子输送层。当设置这些空穴输送层及电子输送层时,注入到聚合物发光层6的载流子即正孔(空穴)与电子便可有效地再结合,因而可进一步提高发光效率。
另外,对有机EL元件而言,根据其用途,在有的场合下,按规定图形来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比如,如图9所示,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中,在通过印刷等,按规定图形对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进行涂布·干燥来形成,在该场合下,由于用涂布法在空穴注入层6上面形成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因而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的形成有图形的部分与未形成图形的部分所形成的凹凸,必然会存在于与空穴注入层6相反的一侧即粘接剂层3侧。这样,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与空穴注入层5的界面,便成为没有凹凸的平滑面,因而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的图形形成过程,便不会影响空穴注入层5及聚合物发光层6的膜厚均匀性。
进而,可以在前述形成有图形的部分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形成金属辅助电极。比如,如图11所示,可以在通过印刷等,按规定图形进行涂布·干燥来形成本发明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之后,在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的一部分中,对以金、银、铜等金属微粒子及溶剂为主要成分(也可以含有粘合剂)的金属辅助电极形成用浆膏进行印刷·固化,而形成金属辅助电极10。这样,即使在使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及金属辅助电极10分别形成图形的场合下,基于与前述同样的理由,也可以产生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与空穴注入层5的界面处没有凹凸的平滑面,因而不影响空穴注入层5及聚合物发光层6的膜厚均匀性。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中,如图10所示,由于在透明基材4上面,依次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及空穴注入层5等,因而不论用涂布法来形成还是用溅射等物理方法来形成,形成图形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的凹凸,均会在与透明基材4相反的一侧出现。尤其在用涂布法来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场合下,由于边缘部分的形状不锋利,而是呈垂下的倾斜面,因而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凹凸差便逐渐增大。
即,在用以往方法得到的有机EL元件中,如上所述,当在表面凹凸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上面形成空穴注入层5及聚合物发光层6时,便会发生膜厚不均,而易于引起电极间短路、聚合物发光层6的绝缘破坏及发光亮度不均等。此外,图10中,为便于说明,空穴注入层5、聚合物发光层6、阴极电极层7之间的各界面均描绘成平坦的,但实际上,由于受到如上所述形成有图形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2的影响,因而会产生凹凸,而使空穴注入层5及聚合物发光层6上发生膜厚不均。
与此相反,尽管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具有用简单的涂布法来形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但由于在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阴极电极层一侧,不存在凹凸及突起部,因而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阴极电极层之间,不会发生电短路。因此,可提供一种可以用简便且可低温成膜的涂布法来制造、价格低廉、而且难以引起聚合物发光层的劣化的有机EL元件,可适用于液晶背光等光源及显示器等显示装置。
实施例以下,基于实施例来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例。在以下的记述中,除了透过率、浊度(haze)值的%之外,“%”表示“重量%”。
〔实施例1〕根据前述方法,首先,用咖来里(Carey-Lea)法,来调制银微粒子的胶体分散液,并进行针对银微粒子表面的金涂覆、脱盐处理、凝聚处理、浓缩处理及成分调整等,而获得含有覆金银微粒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
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的组成是覆金银微粒子(Ag/Au重量比=1/4)0.5%,水10.6%,乙醇(EA)63.85%,丙二醇甲基醚(PGM)15.0%,双丙酮醇(DAA)10.0%,甲酰胺(FA)0.05%。
在透过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时,覆金银微粒子中,一次粒径为6.5nm左右的覆金银微粒子成为链状,而且形成产生部分支链的链状凝聚体。该链状凝聚体的主链长度(各链状凝聚覆金银微粒子中主链长度的最大值)为100~500nm。
作为平滑基片,使用了PET膜(帝人(株)公司生产,厚度为100μm)。在40℃下对该平滑基片预热,然后旋转涂覆前述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130rpm,100秒钟),并在120℃下进行10分钟加热处理,而在平滑基片上面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膜特性为可视光透过率=77%,浊度值=0.1%,表面电阻值=140Ω/□。
在所得到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以平均3μm的厚度,来涂布丙烯酸系紫外线固化性粘接剂(东亚合成公司生产,商品名称UV-3701),并贴合作为透明基材的玻璃基片(碱石灰玻璃,厚度为1mm),然后,利用高压水银灯来使粘接剂固化,而获得由平滑基片/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粘接剂层/透明基材来构成的、实施例1涉及的透明导电层叠体。该透明导电层叠体中,作为平滑基片的PET膜,可在与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界面处简单地剥离。
在剥离前述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平滑基片(PET膜)后所得到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平滑剥离面上面,在40℃下预热了透明基材后,旋转涂覆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150rpm,60秒钟),并在80℃下进行60分钟真空加热处理,而形成聚合物发光层。所使用的前述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的组成为聚〔2-甲氧基-5-(3′,7′-二甲基辛氧基)-1,4-苯撑乙烯0.25%,甲苯99.75%。此外,前述平滑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剥离了平滑基片的剥离面)的平坦度为Ra5.4nm。
在该聚合物发光层上面,依次真空蒸镀钙(Ca)与银(Ag),形成由Ca与Ag构成的双层阴极电极层(尺寸1cm×1.5cm),而得到实施例1涉及的有机EL元件。在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阴极电极层之间,施加15V的直流电压(阳极+,阴极-)时,便可确认出橙色的发光。
前述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透过率及浊度值,只是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值,分别由下列计算式1及2来求出。
〔计算式1〕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透过率(%)=〔(按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后的各层叠体来测定的透过率)/(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前的层叠体或基片)的透过率〕×100〔计算式2〕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浊度值(%)=(按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后的各层叠体来测定的浊度值)-(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前的层叠体或基片的浊度值)采用三菱化学公司生产的表面电阻计Loresta AP(MCP-T400)(ロレスタ;电阻率测定装置),来测定了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表面电阻。采用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生产的浊度计(HR-200),来测定了浊度值及可视光透过率。此外,采用日本电子(株)公司生产的透过电子显微镜,来评估了链状凝聚覆金银微粒子的形状及粒子尺寸(长度)。
〔实施例2〕用有机溶剂,来稀释掺杂有聚苯乙烯磺酸的聚乙烯二羟噻吩(PEDOTPSS)分散液(拜耳公司生产,拜特伦P-VP-CH8000),而调整空穴注入层形成用涂布液。该空穴注入层形成用涂布液的组成是拜特伦P-VP-CH800020.0%,γ-缩水甘油丙基三甲氧硅烷1.0%,N-甲基-2-吡咯烷酮1.5%,PGM5.0%,异丙醇(IPA)72.5%。
在40℃下,对作为平滑基片的PET膜(帝人(株)公司生产,厚度为100μm)进行预热,然后在它上面,旋转涂覆前述空穴注入层形成用涂布液(150rpm,100秒钟),并在120℃下进行10分钟加热处理,而形成空穴注入层。
进而,在40℃下对平滑基片预热后,在前述空穴注入层上面,与实施例1同样,旋转涂覆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130rpm,100秒钟),并在120℃下进行10分钟加热处理,而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测定了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膜特性,其结果是可视光透过率=75%,浊度值=0.2%,表面电阻值=200Ω/□。
在前述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面,以平均10μm的厚度,来涂布环氧系粘接剂(株式会社特斯克(テスク;tesk)公司生产,商品名为C-1064),并贴合作为透明基材的玻璃基片(碱石灰玻璃,厚度为1mm),使粘接剂固化,而获得由平滑基片/空穴注入层/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粘接剂层/透明基材来构成的、实施例2涉及的透明导电层叠体。该透明导电层叠体中,作为平滑基片的PET膜,可在与空穴注入层的粘接界面处简单地剥离。
在从前述透明导电层叠体剥离平滑基片(PET膜)而得到的空穴注入层的平滑剥离面上面,在40℃下预热了透明基材后,旋转涂覆与实施例1同样的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150rpm,60秒钟),并在80℃下进行60分钟的真空加热处理,而形成聚合物发光层。前述平滑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剥离了平滑基片的剥离面)的平坦度为Ra5.6nm。
在该聚合物发光层上面,依次真空蒸镀钙(Ca)与银(Ag),形成由Ca与Ag构成的双层阴极电极层(尺寸1cm×1.5cm),而得到实施例2涉及的有机EL元件。在该有机EL元件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阴极电极层之间,施加15V的直流电压(阳极+,阴极-)时,便可确认出橙色发光。
〔实施例3〕与实施例2同样,在平滑基片上面形成空穴注入层及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后,接下来旋转涂覆以硅溶胶液为主要成分的透明涂覆层形成用涂布液(130rpm,80秒钟),并在120℃下进行10分钟加热处理,而形成透明涂覆层。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测定了由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透明涂覆层构成的双层膜的膜特性,其结果是可视光透过率=76%,浊度值=0.2%,表面电阻值=180Ω/□。
前述透明涂覆层形成用涂布液的组成是硅溶胶液(SiO2=1O%)5.O%,γ-巯基丙基三甲氧硅烷0.005%,PGM10.O%,DAA5.O%,EA79.9%。将前述硅溶胶液调整成采用19.6份甲基硅酸酯51(考科特(コルコ-ト;COLCOAT)公司生产,商品名)、57.8份乙醇、7.9份1%硝酸水溶液及14.7份纯水,使SiO2(氧化硅)固含成分浓度达到10%,且使重均分子量达到1400。
在前述透明涂覆层上面,以平均10μm的厚度,来涂布环氧系粘接剂(特斯克公司生产,商品名C-1064),然后贴合作为透明基材的玻璃基片(碱石灰玻璃,厚度为1mm),使粘接剂固化,而获得由平滑基片/空穴注入层/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透明涂覆层/粘接剂层/透明基材来构成的、实施例3涉及的透明导电层叠体。该透明导电层叠体中,作为平滑基片的PET膜,可在与空穴注入层的界面处简单地剥离。
从前述透明导电层叠体剥离平滑基片(PET膜),并与实施例2同样,形成聚合物发光层及由Ca与Ag构成的双层的阴极电极层,而得到实施例3涉及的有机EL元件。在该有机EL元件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阴极电极层之间,施加15V的直流电压(阳极+,阴极-)时,便可确认出橙色发光。前述平滑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剥离了平滑基片的剥离面)的平坦度为Ra5.6nm。
〔比较例1〕在40℃下预热后的玻璃基片(碱石灰玻璃,厚度为1mm)上面,旋转涂覆实施例1中使用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130rpm,100秒钟),并在120℃下进行10分钟加热处理,而在玻璃基片上面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膜特性是可视光透过率=77%,浊度值=O.1%,表面电阻值=125Ω/□。
在40℃下对形成有前述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玻璃基片进行预热,然后,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面,旋转涂覆与实施例1同样的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150rpm,60秒钟),并在80℃下进行60分钟真空加热处理,而形成聚合物发光层。在该聚合物发光层上面,与实施例1同样,形成由Ca与Ag构成的双层阴极电极层(尺寸1cm×1.5cm),而得到不采用平滑基片及粘接剂的比较例1涉及的有机EL元件。
通过与前述同样的步骤,来制作十个比较例1涉及的有机EL元件,并在各有机EL元件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阴极电极层之间,施加15V的直流电压(阳极+,阴极-),此时,在全部元件中,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阴极电极层之间便发生电短路(短路),未发生发光现象。
〔实施例4〕使60g平均粒径为30nm的ITO微粒子(商品名SUFP-HX,住友金属矿山(株)公司生产),与作为溶剂的40g异佛尔酮相混合,然后进行分散处理,而得到分散有平均分散粒径110nm的ITO微粒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
作为平滑基片,使用了PET膜(帝人(株)公司生产,厚度为100μm)。在该平滑基片上,拉丝锭涂覆(ヮィャ一バ一コ一ティング/wire barcoating)前述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线径0.3mm),在40℃下进行15分钟加热处理,并在120℃下进行30分钟加热处理,而在平滑基片上面,形成由ITO微粒子构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膜厚3μm)。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膜特性是可视光透过率=80.3%,浊度值=3.2%,表面电阻值=4500Ω/□。
在所得到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面,以平均3μm的厚度,来涂布丙烯酸系紫外线固化性粘接剂(东亚合成株式会社生产,商品名称UV-3701),并贴合作为透明基材的玻璃基片(碱石灰玻璃,厚度为1mm),然后,利用高压水银灯来使粘接剂固化,而获得由平滑基片/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粘接剂层/透明基材来构成的、实施例4涉及的透明导电层叠体。该透明导电层叠体中,作为平滑基片的PET膜,可在与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界面处简单地剥离。
具有从前述透明导电层叠体剥离了平滑基片(PET膜)后所得到的平滑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层叠体中,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膜特性是可视光透过率82.2%,浊度值2.0%,表面电阻值800Ω/□(由于紫外线固化性粘接剂渗入到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ITO微粒子之间并固化,因而可改善浊度值及表面电阻值)。此外,前述平滑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剥离了平滑基片的剥离面)的平坦度为Ra5.5nm。
在剥离前述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平滑基片(PET膜)后所得到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平滑剥离面上,在40℃下预热了透明基材后,旋转涂覆与实施例1同样的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150rpm,60秒钟),并在80℃下真空加热处理60分钟,而形成聚合物发光层。
在该聚合物发光层上面,依次真空蒸镀钙(Ca)与银(Ag),形成由Ca与Ag构成的双层阴极电极层(尺寸0.5cm×0.5cm),而得到实施例4涉及的有机EL元件。在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阴极电极层之间,施加15V的直流电压(阳极+,阴极-)后,便可确认出橙色发光。
在这里,用日本电子(株)公司生产的透过电子显微镜,来评估了前述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的平均粒径。用大塚电子(株)公司生产的激光散乱式粒度分析仪(ELS-800),来评估了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导电性微粒子的分散粒径。
〔实施例5〕用与实施例2同样的方法,在作为平滑基片的PET膜(帝人(株)公司生产,厚度为100μm)上面,形成空穴注入层。
另外,在前述空穴注入层上面,除了涂布实施例4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而得到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之外,与实施例2同样来实施处理,而获得由平滑基片/空穴注入层/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粘接剂层/透明基材来构成的、实施例5涉及的透明导电层叠体。该透明导电层叠体中,作为平滑基片的PET膜,可在与空穴注入层的粘接界面处简单地剥离。此外,前述平滑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剥离了平滑基片的剥离面)的平坦度为Ra5.6nm。
在从前述透明导电层叠体剥离平滑基片(PET膜)后所得到的空穴注入层的平滑剥离面上面,在40℃下预热了透明基材后,旋转涂覆与实施例1同样的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150rpm,60秒钟),并在80℃下真空加热处理60分钟,而形成聚合物发光层。
在该聚合物发光层上面,依次真空蒸镀钙(Ca)与银(Ag),形成由Ca与Ag构成的双层阴极电极层(尺寸0.5cm×0.5cm),而得到实施例5涉及的有机EL元件。在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阴极电极层之间,施加15V的直流电压(阳极+,阴极-)后,便可确认出橙色发光。
〔实施例6〕使60g平均粒径为30nm的ITO微粒子(商品名SUFP-HX,住友金属矿山(株)公司生产),与作为溶剂的70g异佛尔酮相混合,然后添加10g聚酯树脂(东洋纺织株式会社生产,商品名バィロン(VYLON)200),并进行分散处理,而得到分散有平均分散粒径为130nm的ITO微粒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
用与实施例2同样的方法,在作为平滑基片的PET膜(帝人(株)公司生产,厚度为100μm)上面,形成空穴注入层。
在前述空穴注入层上面,网板印刷前述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在40℃下进行15分钟加热处理,并在120℃下进行30分钟加热处理,而得到1mm宽的线状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膜特性是可视光透过率91.0%,浊度值5.8%,表面电阻值950Ω/□。
在前述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面,涂布以平均粒径为6nm的银胶体粒子及溶剂为主要成分的辅助电极层形成用浆膏(DCG-310C-CN20,住友金属矿山(株)公司生产),并在120℃下进行30分钟加热处理,从而形成宽度为0.2mm,厚度为3μm的线状,且表面电阻值为0.08Ω/□的不透明的辅助电极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5同样来进行,而获得由平滑基片/空穴注入层/辅助电极层及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粘接剂层/透明基材来构成的、实施例6涉及的透明导电层叠体。该透明导电层叠体中,作为平滑基片的PET膜,可在与空穴注入层的粘接界面处简单地剥离。
在从前述透明导电层叠体剥离平滑基片(PET膜)后所得到的空穴注入层的平滑剥离面上面,在40℃下预热了透明基材后,旋转涂覆与实施例1同样的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150rpm,60秒钟),并在80℃下真空加热处理60分钟,而形成聚合物发光层。前述平滑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剥离了平滑基片的剥离面)的平坦度为Ra5.6nm。
在该聚合物发光层上面,依次真空蒸镀钙(Ca)与银(Ag),形成由Ca与Ag构成的双层阴极电极层(尺寸0.5cm×0.5cm),而得到实施例5涉及的有机EL元件。在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阴极电极层之间,施加15V的直流电压(阳极+,阴极-)后,便可确认出橙色发光。
〔实施例7〕使60g平均长度为250nm、平均宽度为30nm的针状ITO微粒子(同和矿业(株)公司生产),与作为溶剂的70g异佛尔酮相混合,然后添加20g丙烯树脂(三菱丽阳(レィョン,公司名)株式会社生产,商品名ダィャナ-ル(DIANAL)BR83),并进行分散处理,而得到分散有平均分散粒径为180nm的ITO微粒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
用与实施例2同样的方法,在作为平滑基片的PET膜(帝人(株)公司生产,厚度为100μm)上面,形成空穴注入层。
另外,在前述空穴注入层上面,拉丝锭涂覆(线径0.4mm)前述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然后在40℃下进行15分钟加热处理,并在120℃下进行30分钟加热处理,而在平滑基片上,形成由ITO微粒子构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膜厚3μm)。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膜特性是可视光透过率81.0%,浊度值18.9%,表面电阻值1500Ω/□。
此外,与实施例5同样来实施,而获得由平滑基片/空穴注入层/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粘接剂层/透明基材来构成的、实施例7涉及的透明导电层叠体。该透明导电层叠体中,作为平滑基片的PET膜,可在与空穴注入层的粘接界面处简单地剥离。前述平滑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剥离了平滑基片的剥离面)的平坦度为Ra5.6nm。
与实施例5同样,形成聚合物发光层及阴极电极层,而得到实施例7涉及的有机EL元件。在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阴极电极层之间,施加15V的直流电压(阳极+,阴极-)后,便可确认出橙色发光。
在这里,用日本电子(株)公司生产的透过电子显微镜,来评估了前述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的粒子形状。用大塚电子(株)公司生产的激光散乱式粒度分析仪(ELS-800),来评估了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的导电性微粒子的分散粒径。
〔实施例8〕在实施例5中,在粘接剂中作为脱水剂来添加硅溶胶微粒子,并以平均100μm的厚度来涂布该粘接剂,除此之外,与实施例5同样来实施,而获得由平滑基片/空穴注入层/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粘接剂层/透明基材来构成的、实施例8涉及的透明导电层叠体。该透明导电层叠体中,作为平滑基片的PET膜,可在与空穴注入层的粘接界面处简单地剥离。并且,通过添加脱水剂,可以确认出粘接剂中的水分实质上已不再存在。前述平滑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剥离了平滑基片的剥离面)的平坦度为Ra5.6nm。
与实施例5同样,形成聚合物发光层及阴极电极层,而得到实施例8涉及的有机EL元件。在所得到的有机EL元件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阴极电极层之间,施加15V的直流电压(阳极+,阴极-)后,便可确认出橙色发光。
〔比较例2〕在玻璃基片(碱石灰玻璃,厚度为1mm)上面,拉丝锭涂覆(线径0.3mm)实施例4中所用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且在40℃下进行15分钟加热处理,并在120℃下进行30分钟加热处理,而在平滑的基片上面,形成由ITO微粒子构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膜厚3μm)。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膜特性是可视光透过率80.5%,浊度值3.1%,表面电阻值4200Ω/□。
在40℃下对形成有前述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玻璃基片进行预热后,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面,旋转涂覆与实施例1同样的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150rpm,60秒钟),并在80℃下进行60分钟真空加热处理,而形成聚合物发光层。在该聚合物发光层上面,与实施例4同样,形成由Ca与Ag构成的双层阴极电极层(尺寸0.5cm×0.5cm),而得到不采用平滑基片及粘接剂的比较例2涉及的有机EL元件。
通过与前述同样的步骤,来制作十个比较例2涉及的有机EL元件,并在各有机EL元件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阴极电极层之间,施加15V的直流电压(阳极+,阴极-),此时,在全部元件中,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阴极电极层之间便发生电短路(短路),未发生发光现象。
从这些比较例1、2的结果可看出,在具有用涂布法形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且在其上层叠有聚合物发光层及阴极电极层的以往的有机EL元件结构中,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阴极电极层之间会发生电短路(短路),极难以实现稳定的发光。
而本发明的实施例1~8涉及的有机EL元件,尽管也具有用涂布法形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但由于采用特定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因而可通过施加直流电压,确认稳定的发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在本发明的透明导电层叠体中,由于在从透明导电层叠体剥离了平滑基片这一状态下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平滑剥离面上面,可容易形成没有凹凸及突起部的聚合物发光层及阴极电极层,因而可作为有机EL元件的构成部分的一部分来使用。对本发明的有机EL元件而言,由于可用涂布法来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因而可以简便且低成本地提供一种具有以下长处的有机EL元件可低温成膜、聚合物发光层难以发生劣化、可适用于液晶背光等光源及显示器等显示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平滑基片;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其在该平滑基片上面用涂布法形成、且以导电性微粒子为主要成分;透明基材,其在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由粘接剂层来接合,而且,前述平滑基片可从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剥离。
2.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具有平滑基片;空穴注入层,其在该平滑基片上面用涂布法来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其在该空穴注入层上面用涂布法来形成,且以导电性微粒子为主要成分;透明基材,其在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由粘接剂层来接合,而且,前述平滑基片可从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剥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在前述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面的一部分,还涂布·形成有金属辅助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在前述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粘接剂层之间,还具有用涂布法形成的透明涂覆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前述粘接剂层,除了有机树脂之外,还含有脱水剂及/或脱氧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前述导电性微粒子,是平均粒径为1~100nm的贵金属含有微粒子,且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内呈网格状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前述贵金属含有微粒子,是含有金及/或银的金属微粒子。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前述导电性微粒子,是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前述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是从氧化铟、氧化锡或氧化锌中选出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其特征在于前述粘接剂层,具有对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的表面的导电性微粒子的突起部进行覆盖而所需的足够厚度。
11.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该透明导电层叠体为权利要求1或3~10任意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可从在其上面所层叠的涂布层剥离且足够平滑的基片上面,对在溶剂中含有导电性微粒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而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接着在所得到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面,利用粘接剂来接合透明基材。
12.一种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该透明导电层叠体为权利要求2~10任意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可从在其上面所层叠的涂布层剥离且足够平滑的基片上面,对溶剂中含有空穴注入性物质的空穴注入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而形成空穴注入层,接着在该空穴注入层上面,涂布在溶剂中含有导电性微粒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形成用涂布液,并使其干燥,而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然后在所得到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面,利用粘接剂来接合透明基材。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后,在其表面上的一部分中,对在溶剂中含有金属微粒子的金属辅助电极形成用浆膏进行印刷·固化,而形成金属辅助电极。
14.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后,在其上面,对在溶剂中含有粘合剂的透明涂覆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而形成透明涂覆层,接下来,在该透明涂覆层上面,利用粘接剂来接合透明基材。
15.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粘接剂层,除了有机树脂之外,还含有脱水剂及/或脱氧剂。
16.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导电性微粒子,是平均粒径为1~100nm的贵金属含有微粒子。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贵金属含有微粒子,是含有金及/或银的金属微粒子。
18.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导电性微粒子,是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前述导电性氧化物微粒子,是从氧化铟、氧化锡或氧化锌中选出的至少一种。
20.一种有机EL元件,其特征在于,具有聚合物发光层,其在从权利要求1~10任意一项所述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剥离除去了平滑基片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或空穴注入层的剥离面上面,用涂布法来形成;阴极电极层,其设置于该聚合物发光层上面。
21.一种有机EL元件的制造方法,该有机EL元件为权利要求20所述的有机EL元件,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从用权利要求11~19任意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来获得的透明导电层叠体剥离除去了平滑基片后,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或空穴注入层的剥离面上面,对在溶剂中含有高分子发光材料或其前体的聚合物发光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涂布·干燥,而形成聚合物发光层,并在该聚合物发光层上面形成阴极电极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有机EL元件及用于制造该有机EL元件的透明导电层叠体,该有机EL元件具有用简单且可低温成膜的涂布法来形成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而且在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与阴极电极层之间不发生电短路。由透明导电层叠体来予以提供,该透明导电层叠体的特征在于,具有平滑基片;在该平滑基片上面用涂布法形成且以导电性微粒子为主要成分的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在该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由粘接剂层来接合的透明基材,而且,前述平滑基片可从透明导电阳极电极层上剥离。
文档编号H05B33/10GK1846281SQ20048002558
公开日2006年10月11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8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8日
发明者行延雅也 申请人:住友金属矿山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