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4107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装置,在该电梯装置中,电梯轿厢和平衡重物沿着升降通道内的导轨移动。
背景技术
作为在先技术,以3∶1吊索卷绕方式悬吊电梯轿厢和平衡重物的电梯装置已经公开。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一种电梯装置,其与传统的2∶1吊索卷绕方式相比,作用在吊索上的张力缩小为三分之二,作用在驱动装置上的卷扬力矩降低,其结果,能够实现驱动装置的小型化。
专利文献1特开2004-83231号(段落编号0023、图1等)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梯装置中,驱动装置的铅垂投影被设置成与电梯轿厢的铅垂投影相重叠。因此,卷扬机需要设置在高处,以避免其与电梯轿厢发生接触,其结果,无法节省升降通道高度方向上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节省了升降通道高度方向上的空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电梯装置被设置成在升降通道中,由吊索悬吊的电梯轿厢和平衡重物通过卷扬机驱动,其中,具有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上部的吊轮、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上部或侧部的吊索固定部分、设置在所述平衡重物上部的吊轮以及设置在所述平衡重物上部的吊索固定部分,所述卷扬机的铅垂投影位于所述电梯轿厢的铅垂投影与所述升降通道墙壁的铅垂投影之间。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节省了升降通道高度方向上的空间。


图1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梯装置吊索的卷绕方法的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中电梯装置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剖面图。
图3为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电梯装置吊索的卷绕方法的图。
图4为第二实施例中电梯装置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剖面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电梯装置吊索的卷绕方法的图。
图6为第三实施例中电梯装置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剖面图。
图7为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电梯装置吊索的卷绕方法的图。
图8为第四实施例中电梯装置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剖面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的电梯装置吊索的卷绕方法的图。
图10为第五实施例中电梯装置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剖面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的电梯装置吊索的卷绕方法的图。
图12为第六实施例中电梯装置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剖面图。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中的电梯装置吊索的卷绕方法的图。
图14为第七实施例中电梯装置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剖面图。
图中1-电梯轿厢,2-电梯轿厢门,3-轿厢上部框架,4、15、19-吊索固定部分,5-吊索,6-吊索引导装置,7a、7b-第一转向滑轮,8、8a、13、13a-吊轮,9a、9b、9c-第二转向滑轮,10-卷扬机,11-驱动绳轮,12-平衡重物,14-第三转向滑轮,16a、16b-轿厢导轨,17a、17b-平衡重物导轨,18-升降通道墙壁,20-第四转向滑轮。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中的电梯装置吊索5的卷绕方法的图。图2为本实施例电梯装置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剖面图。在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中,电梯轿厢1被设置成沿着电梯轿厢导轨16a、16b升降,而平衡重物12被设置成沿着平衡重物导轨17a、17b升降。并且,电梯轿厢1和平衡重物12由吊索5悬吊,并且通过卷扬机10驱动。
而且,电梯轿厢1的顶棚部分中安装有轿厢上部框架3,吊索固定部分4以及吊轮8安装在该轿厢上部框架3上。此外,平衡重物12的上部也安装有吊索固定部分15以及吊轮13。并且,吊索固定部分4、15具有吸收吊索被拉长部分的功能。
并且,升降通道的上部设置了相互的铅垂投影大致平行的由二个转向滑轮组成的第一转向滑轮7a和7b、相互的铅垂投影大致平行的由二个转向滑轮组成的第二转向滑轮9a和9b、以及第三转向滑轮14。其中,第一转向滑轮7a和7b、吊轮8以及卷扬机10的驱动绳轮11的铅垂投影被设置成与第三转向滑轮14的铅垂投影大致相互垂直。此外,第二转向滑轮9a和9b的铅垂投影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转向滑轮7a等的铅垂投影倾斜,并且相对于第三转向滑轮14的铅垂投影倾斜。而且,各个转向滑轮均设置在比电梯轿厢1的顶棚部分高的场所。而且,吊索固定部分4、转向滑轮7a、7b以及吊轮8的位置,由于在图2的左右方向分别设置了调节空间,所以可以变化,从而在安装作业时可调整电梯轿厢1的悬吊状态。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中的吊索5的缠绕方法进行说明。原则上,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采用3∶1的吊索缠绕方式,通过吊索固定部分4、15以及吊轮8、13来悬吊电梯轿厢1和平衡重物12。其具体方法如图1所示,首先,吊索5的一端被固定在电梯轿厢1上部的吊索固定部分4上,而另一端从该吊索固定部分4朝上方延伸,经过第一转向滑轮7a后大致水平延伸到达另一个第一转向滑轮7b,并经过该第一转向滑轮7b转向而朝向下方延伸。并且,该吊索5的该另一端经过电梯轿厢1上部的吊轮8后转向朝上方延伸而卷绕在第二转向滑轮9a的上部,之后卷绕在另一个第二转向滑轮9b的下部,之后卷绕在卷扬机10的驱动绳轮11上并且被转向而朝下方延伸。之后,该吊索5的该另一端经过平衡重物12上部的吊轮13后转向朝上方延伸,经过第三转向滑轮14后到达平衡重物12上部的吊索固定部分15,并且被固定在该吊索固定部分15上。
而且,卷扬机10的铅垂投影被设置成位于电梯轿厢1的铅垂投影与升降通道墙壁18的铅垂投影之间。因此,没有必要在高度方向上设置用于避免卷扬机10和电梯轿厢1之间发生冲突的空间,所以能够节省升降通道高度方向上的空间。此外,由于卷扬机10采用纵长型的卷扬机,所以,即使该驱动绳轮11的铅垂投影与电梯轿厢1的深度方向大致垂直,也能够将卷扬机10设置在电梯轿厢1左侧部的有限空间内。其中,所谓纵长型的卷扬机10指卷扬机10轴方向的长度大于卷扬机10驱动绳轮11的直径。而且,所谓电梯轿厢1的深度方向指与电梯轿厢门2垂直的方向,所谓电梯轿厢1的左侧部指从电梯门厅看位于电椅轿厢1左侧的部分。
进一步,在本实施例中,平衡重物12也设置在电梯轿厢1的左侧部,而纵长型的卷扬机10则设置在该平衡重物的12的上方。即,由于卷扬机10的铅垂投影与平衡重物12的铅垂投影相重叠,所以能够缩小升降通道的而积。此外,由于卷扬机10重心的铅垂投影位于平衡重物12的一对导轨17a、17b的铅垂投影之间附近的位置上,所以,通过未图示的支撑部件,能够以平衡重物12的一对导轨17a、17b来支撑卷扬机10的负载。
根据上述的本实施例,由于采用了3∶1的吊索缠绕方式,悬垂负载由三根吊索分担,从而降低了作用于转向滑轮的垂直负载,因此可以采用力矩较小的卷扬机10。即,由于能够实现电梯装置强度部件和卷扬机10等的小型化,所以具有能够节省升降通道空间的效果。
此外,通过设置第二转向滑轮9a、9b,使卷扬机10的位置调节成为可能。具体来说,能够将卷扬机10设置成使卷扬机10的铅垂投影位于电梯轿厢1的铅垂投影与升降通道墙壁18的铅垂投影之间。而且,由于卷扬机10的铅垂投影不与电梯轿厢1的铅垂投影相重叠,所以电梯轿厢1能够上升到更高的高度,其结果,能够节省升降通道上部的空间。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平衡重物12和卷扬机10设置在电梯轿厢1的左侧部,所以能够有效地适用于需要将电梯轿厢1深度方向的尺寸尽可能设定得大一点的场合。
图3为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中的电梯装置吊索5的卷绕方法的图。图4为本实施例电梯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剖面图。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所以在此着重对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首先,在本实施例中,电梯轿厢1的吊索固定部分4设置在电梯轿厢1侧部的下方,固定在该吊索固定部分4上的吊索5沿着电梯轿厢1的侧部朝向上方延伸,经过设置在电梯轿厢1上部的吊索引导装置6后到达第一转向滑轮7a。
此外,第二转向滑轮9a、9b的铅垂投影被设置成与第一转向滑轮7a、7b以及吊轮8的铅垂投影大致垂直。而且,卷扬机10以及平衡重物12被设置在电梯轿厢1的背部。其中,所谓电梯轿厢1的背部指从门厅侧看位于电梯轿厢1后方的部分。
而且,由于卷扬机10采用纵长型卷扬机,所以,即使该驱动绳轮11的铅垂投影与电梯轿厢1的深度方向大致平行,也能够将卷扬机10设置在电梯轿厢1背部的有限空间内。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的效果。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平衡重物12和卷扬机10设置在电梯轿厢1的背部,所以能够有效地适用于需要将电梯轿厢1左右方向的门尺寸尽可能设定得大一点的场合。此外,由于吊索固定部分4位于电梯轿厢1的下部附近,所以在吊索5因长期使用后被拉长而需要进行调节作业时,能够方便地在升降通道最下部的坑道内进行调节作业,从而方便了维修作业。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吊索固定部分4位于电梯轿厢1右侧面的外侧,所以不象第一实施例那样将吊索固定部分4的位置设置成可变位置以对电梯轿厢1的悬吊状态进行调整,而是通过在电梯轿厢1的上部安装吊索引导装置6,将吊索引导装置6和转向滑轮7a、7b以及吊轮8的安装位置设置成在安装作业时能够在图4的左右方向变动,从而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等的对悬吊状态进行调节的功能。
图5为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中的电梯装置吊索5的卷绕方法的图。图6为本实施例电梯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剖面图。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基本相同,所以在此着重对与第二实施例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首先,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向滑轮由三个转向滑轮9a、9b、9c构成,其中,第二转向滑轮9a、9b的铅垂投影大致相互平行。在此,第一转向滑轮7a、7b以及吊轮8的铅垂投影被设置成与第三转向滑轮14、第二转向滑轮9c、卷扬机10的驱动绳轮11以及吊轮13的铅垂投影大致相互垂直。而且,第二转向滑轮9a、9b的铅垂投影被设置成相对于第一转向滑轮7a等的铅垂投影倾斜,并且相对于第三转向滑轮14的铅垂投影倾斜。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中的吊索5的缠绕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吊索5的一端固定在设置于电梯轿厢1的侧部下方的吊索固定部分4上,而另一端从该吊索固定部分4沿着电梯轿厢1的侧部朝上方延伸,经过设置在电梯轿厢1上部的吊索引导装置6到达第一转向滑轮7a。然后,该吊索5的该另一端在大致水平的方向延伸,经过另一个第一转向滑轮7b后转向朝向下方延伸,之后经过吊轮8后转向朝向上方延伸,从第二转向滑轮9a的上部大致水平地延伸到达第二转向滑轮9b的上部。然后,吊索5的该另一端经过该第二转向滑轮9b后转向朝向下方延伸,经过第二转向滑轮9c后转向朝上方延伸,之后卷绕在卷扬机10的驱动绳轮11,并经过其转向而朝下方延伸。然后,该吊索5的该另一端经过平衡重物12上部的吊轮13后转向朝上方延伸,经过第三转向滑轮14后到达平衡重物12上部的吊索固定部分15,并且固定在该吊索固定部分15上。
此外,由于卷扬机10是薄型卷扬机,而且其驱动绳轮11的铅垂投影被设置成与电梯轿厢1的深度方向大致平行,所以卷扬机10能够设置在电梯轿厢1左侧部的有限空间内。其中,所谓薄型的卷扬机10指卷扬机10轴方向的长度小于卷扬机10驱动绳轮11的直径。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平衡重物12也设置在电梯轿厢1的左侧部,而薄型的卷扬机10则设置在该平衡重物的12的上方。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实现基本上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卷扬机10重心的铅垂投影与平衡重物12重心的铅垂投影基本一致,所以能够方便地以平衡重物12的一对导轨17a、17b来支撑卷扬机10的负载。此外,通过增加第二转向滑轮9c,所以使上述薄型卷扬机10的设置变得可能,从而能够缩小升降通道的面积。而且,由于平衡重物12和卷扬机10设置在电梯轿厢1的左侧部,所以能够有效地适用于需要将电梯轿厢1深度方向的尺寸尽可能设定得大一点的场合。
图7为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中的电梯装置吊索5的卷绕方法的图。图8为本实施例电梯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剖面图。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的结构与第三实施例基本相同,所以在此着重对与第三实施例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向滑轮7a和7b以及吊轮8的铅垂投影被设置成与第三转向滑轮14、第二转向滑轮9c、卷扬机10的驱动绳轮11以及吊轮13的铅垂投影相互大致平行。
此外,由于卷扬机10是薄型卷扬机,并且其驱动绳轮11的铅垂投影被设置成与电梯轿厢1的深度方向大致垂直,所以卷扬机10能够设置在电梯轿厢1背部的有限空间内。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平衡重物12也设置在电梯轿厢1的背部,而薄型的卷扬机10则设置在该平衡重物的12的上方。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实现基本上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平衡重物12和卷扬机10设置在电梯轿厢1的背部,所以能够有效地适用于需要将电梯轿厢1左右方向的门尺寸尽可能设定得大一点的场合。
图9为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中的电梯装置吊索5的卷绕方法的图。图10为本实施例电梯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剖面图。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的结构与第二实施例相近,所以在此着重对与第二实施例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二个吊轮8、8a设置在电梯轿厢1的上部,而吊轮13、13a则设置在平衡重物12的上部,电梯轿厢1和平衡重物12采用4∶1的吊索缠绕方式悬吊。
吊索5具体的缠绕方式如图9所示,首先,吊索5的一端固定在升降通道上部的吊索固定部分4。并且,该吊索5的另一端从该吊索固定部分4朝下方延伸,经过电梯轿厢1的第一吊轮8后转向朝向上方延伸,从第一转向滑轮7a水平延伸后,经过第一转向滑轮7b后转向朝向下方延伸。并且,该吊索5的该另一端经过电梯轿厢1的第二吊轮8a后转向朝向上方延伸,之后卷绕在第二转向滑轮9a的上部,并且卷绕在第二转向滑轮9b的下部,之后,卷绕在卷扬机10的驱动绳轮11上,并经过其转向而朝下方延伸。之后,该吊索5的该另一端经过平衡重物12的第一吊轮13后转向而朝向上方延伸,经过第三转向滑轮14后转向而朝下方延伸,经过平衡重物12的第二转向滑轮13a后转向而朝上方延伸。之后,该吊索5的该另一端到达升降通道上部的吊索固定部分15,并被固定在该吊索固定部分15上。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实现基本上与第二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电梯轿厢1和平衡重物12采用4∶1的吊索缠绕方式悬吊,所以,与第二实施例等的3∶1的吊索缠绕方式相比,能够对电梯装置强度部件和卷扬机10进一步进行小型化,所以能够节省升降通道的空间。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卷扬机10以及平衡重物12被设置在电梯轿厢1的背部,但也可以通过改变第二转向滑轮9a、9b的配置,而将平衡重物12等设置在电梯轿厢1的侧部。即,如上述实施例所述,通过在第二转向滑轮的配置上想办法,根据升降通道的形状和电梯轿厢1的形状等,将卷扬机10和平衡重物12设置在侧部或背部的任意位置,就能够选择设置效果良好的机器布置方法。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是纵长型的卷扬机10,但也可以通过增加第二转向滑轮9c而使用薄型的卷扬机10。
图11为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中的电梯装置吊索5的卷绕方法的图。图12为本实施例电梯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剖面图。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的结构与第四实施例接近,所以在此着重对与第四实施例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吊索5被设置成从吊索固定部分4沿大致垂直的方向直接向转向滑轮7a延伸。
吊索5的具体缠绕方式如图11所示,转向滑轮7a的右端大致位于吊索固定部分4的垂直上方。
根据本实施例,可以省略第四实施例中设置的吊索引导装置,可以比第四实施例进一步降低制作成本。
图13为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中的电梯装置吊索5的卷绕方法的图。图14为本实施例电梯的升降通道的俯视剖面图。本实施例的电梯装置的结构与第六实施例接近,所以在此着重对与第四实施例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吊索5被设置成从设置在电梯轿厢1地板下侧的吊索固定部分19延伸,经过设置在电梯轿厢1地板右下侧端部的转向滑轮20,并沿大致垂直向上的方向朝向转向滑轮7a延伸。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使吊索5的吊索固定部分19朝向大致水平的方向,所以即使在需要加长吊索固定部分19的场合,也可以缩短吊索固定部分19上下方向的尺寸,从而能够将设置在电梯轿厢1地板下侧的部件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控制在大致等于转向滑轮20直径的范围内。因此,与第六实施例比较,能够缩小电梯轿厢1上下方向的尺寸,所以在将电梯装置设置在同一形状的升降通道内时,能够确保电梯轿厢1的有效升降行程大于第六实施例。此外,通过使从吊索5作用于电梯轿厢1下部的力的作用点分布在吊索固定部分19以及转向滑轮20这两处,所以能够比第六实施例进一步降低力的集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装置,在升降通道中,由吊索悬吊的电梯轿厢和平衡重物通过卷扬机驱动,其特征在于,具有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上部的吊轮以及设置在所述平衡重物上部的吊轮,所述卷扬机的铅垂投影位于所述电梯轿厢的铅垂投影与所述升降通道墙壁的铅垂投影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索的一端被固定在设置于所述电梯轿厢上部或侧部的吊索固定部分上,而另一端从该吊索固定部分朝上方延伸,经过第一转向滑轮后转向朝下方延伸,然后经过所述电梯轿厢的吊轮后转向朝上方延伸,经过第二转向滑轮后卷绕在所述卷扬机上并被转向而朝下方延伸,经过所述平衡重物的吊轮后转向朝上方延伸,并且经过第三转向滑轮后固定在设置于所述平衡重物上部的吊索固定部分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上部的第一和第二吊轮以及设置在所述平衡重物上部的第一和第二吊轮,所述吊索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升降通道上部的吊索固定部分上,而另一端从该吊索固定部分朝下方延伸,经过所述电梯轿厢的第一吊轮后转向朝上方延伸,然后经过所述第一转向滑轮后转向朝下方延伸,经过所述电梯轿厢的第二吊轮后转向朝向上方延伸,经过第二转向滑轮后卷绕在所述卷扬机上并被转向而朝下方延伸,经过所述平衡重物的第一吊轮后转向朝向上方延伸,经过第三转向滑轮后转向朝向下方延伸,经过所述平衡重物的第二吊轮后转向朝向上方延伸,最后固定在所述升降通道上部的吊索固定部分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向滑轮具有至少二个转向滑轮。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向滑轮具有至少二个转向滑轮,该等转向滑轮的铅垂投影相对于所述第一转向滑轮的铅垂投影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向滑轮具有至少二个转向滑轮,该等转向滑轮的铅垂投影相对于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上部的吊轮的铅垂投影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向滑轮具有至少二个转向滑轮,该等转向滑轮的铅垂投影与所述第一转向滑轮的铅垂投影大致垂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向滑轮具有至少二个转向滑轮,该等转向滑轮的铅垂投影与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上部的吊轮的铅垂投影大致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重心的铅垂投影位于所述平衡重物的一对导轨的铅垂投影之间附近。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位于所述平衡重物的上方,所述卷扬机重心的铅垂投影与所述平衡重物重心的铅垂投影基本一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轿厢的吊索固定部分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侧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轿厢的吊索固定部分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上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为薄型卷扬机。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扬机为纵长型卷扬机。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索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电梯轿厢的地板下部的吊索固定部分上,而另一端从该吊索固定部分经过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地板侧端部的第四转向滑轮后朝向上方延伸,经过第一转向滑轮后转向朝向下方延伸,经过所述电梯轿厢的吊轮后转向朝向上方延伸,经过第二转向滑轮卷绕在所述卷扬机上并被转向而朝向下方延伸,经过所述平衡重物的吊轮后转向朝向上方延伸,最后经过第三转向滑轮后被固定在所述平衡重物的吊索固定部分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被设置成在升降通道(18)中,由吊索(5)悬吊的电梯轿厢(1)和平衡重物(12)通过卷扬机(10)驱动,其中,具有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1)上部的吊轮(8)、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1)上部或侧部的吊索固定部分(4)、设置在所述平衡重物(12)上的吊轮(13)以及设置在所述平衡重物(12)上部的吊索固定部分(15),所述卷扬机(10)的铅垂投影位于所述电梯轿厢(1)的铅垂投影与所述升降通道墙壁(18)的铅垂投影之间。这样,节省了升降通道高度方向上的空间。
文档编号B66B7/06GK1789103SQ20051002285
公开日2006年6月21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14日
发明者萩谷知文, 富田正道, 藤野笃哉, 荒堀升, 早野富夫, 松浦厚 申请人: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