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与散热鳍片的穿孔排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27935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管与散热鳍片的穿孔排列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管与散热鰭片的穿孔排列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将热管穿设散热鰭片上的多个穿孔的排列方式进行变更的热管与散热鰭片的穿孔排列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热管具有高热传导能力、重量轻、无可动组件、结构简单及多用途等特性,因此可传递大量的热且不消耗电力,非常适合电子产品的散热需求。
一般将热管应用于电子产品的散热装置上,主要是使热管的一端与电子发热组件进行热传递连接,而另一端则穿设有多个散热鰭片,利用热管的高热传导能力,使电子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可通过热管而被传递至各散热鰭片上,以逐一排热、降温;同时,对于各散热鰭片间所囤积的热量,亦可配合散热风扇以快速将热量驱离,达到良好的散热效果。此外,为使电子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可更快速地被传递至各散热鰭片上,通常会以多个支热管为之。然而,在散热鰭片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当该热管并列排置时,若相邻各热管之间的间距过大,则所能排置的热管数量相对减少,且不利于热管接触于热源中心处上;而若相邻各热管之间的间距过小,则散热鰭片上的穿孔冲制困难,且易使各热管在与散热鰭片穿设的部位产生密集的热量,以致气流不易进入较小的间距而无法将此处的热量驱离,从而造成热量过于集中且不利于排热的缺陷。
鉴于此,本设计人为改进并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经过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进上述缺陷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管与散热鰭片的穿孔排列结构,其对于多个支热管结合在散热鰭片组上时,针对该热管穿设在各散热鰭片上的穿孔进行有效性的排列整合,以在散热鰭片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更多的热管,且能确保各热管于其散热部位之间的距离,以有效发挥散热鰭片的表面积各部位的散热作用,并促使热量扩散而达到均温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管与散热鰭片的穿孔排列结构,包括散热鰭片组及多个热管;其中,该散热鰭片组包括多个散热鰭片堆栈而成;在各散热鰭片上设有多个穿孔;各该热管皆具有受热部以及分别由其受热部两端延伸并向上弯曲而出的散热部,各热管的受热部呈紧邻排列,而其散热部则分别穿设在该散热鰭片组的各穿孔上,且各散热鰭片上相邻的穿孔呈交错排列。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面俯视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1-散热鰭片组10-散热鰭片 100-穿孔2、2′-热管20、20′-受热部 21、21′-散热部3-热传基座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图1及图2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及立体组合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管与散热鰭片的穿孔排列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主要包括散热鰭片组1及多个热管2、2′;其中散热鰭片组1包括有多个散热鰭片10堆栈而成,并以如铝、铜等导热性良好的材聊制成。在各散热鰭片10上设有多个穿孔100。各热管2、2′可呈“U”字形的弯曲形状,且各热管2、2′皆具有受热部20、20′以及分别由受热部20、20′两端延伸且向上弯曲而出的散热部21、21′,以构成热管2、2′。各热管2、2′的受热部20、20′用于与发热部位相接触,如中央处理器(CPU)等发热源。各热管2、2′的散热部21、21′分别穿设于散热鰭片组1的各穿孔100内。在本实用新型所举的实施例中,各热管2、2′的受热部20、20′与热传基座3的表面相接触,以分别与热传基座3相热传递连接,使热传基座3所吸附的热量可通过各热管2、2′的受热部20、20′快速传导至其两端的散热部21、21′,再将传递至各散热部21、21′的热量通过各散热鰭片10进行排热与降温。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特征是各散热鰭片10上相邻的穿孔100呈交错排列;由此,各热管2、2′的受热部20、20′虽彼此紧邻排列,但其散热部21、21′则因交错排列而能保持较大的相对间距s,如此不仅可避免穿孔100冲制上的困难,且更能因各热管2、2′的散热部21、21′彼此较为远离而更可将热量分布于散热鰭每一片散热鰭片10的各部位处,以达导均匀扩散热量的效果,从而使热点均布,有效利用散热鰭片组1的散热面积,发挥其最佳的散热效能。
由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实用新型的热管与散热鰭片的穿孔排列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热管与散热鰭片的穿孔排列结构具有下列优点1.在散热鰭片10的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可穿设更多的热管2、2′且各散热鰭片10上的穿孔100不致过于密集,从而能具有较大的相对间距s,以便于穿孔100的冲制。
2.同前点所述,各热管2、2′的散热部21、21′因穿孔100呈交错排列而能分布热点,使每一片散热鰭片10的各部位的表面积皆能发挥其散热作用,并促使热量扩散而达到均温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为不可多得的新型创作产品,其确实可以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具有新颖性及创造性,完全符合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要求,根据专利法提出申请,敬请详查并授予本案专利,以保障设计人的权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即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热管与散热鳍片的穿孔排列结构,包括散热鳍片组,包括多个散热鳍片堆栈而成,且在所述散热鳍片上设有多个穿孔;及多个热管,皆具有受热部以及分别由该受热部两端延伸并向上弯曲而出的散热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的受热部呈紧邻排列,而各所述散热部则分别设置在所述散热鳍片组的各穿孔上,且各所述散热鳍片上相邻的穿孔呈交错排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与散热鳍片的穿孔排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鳍片组的各所述散热鳍片为由铝或铜材料制成的散热鳍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与散热鳍片的穿孔排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热管呈“U”字形的弯曲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与散热鳍片的穿孔排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热管的受热部与所述热传基座表面相接触。
专利摘要一种热管与散热鳍片的穿孔排列结构,其在散热鳍片面积不增加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更多的热管,且各热管皆具有受热部以及分别由其受热部两端延伸并向上弯曲而出的散热部;各热管的受热部呈紧邻排列,而其散热部则分别穿设于散热鳍片组的各穿孔上,且各散热鳍片上相邻的穿孔呈交错排列。由此,即能确保各热管在其散热部位之间的距离,以有效发挥散热鳍片的表面积各部位的散热作用,并促使热量扩散而达到均温的效果。
文档编号G12B15/06GK2826921SQ20052010622
公开日2006年10月11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25日
发明者陈国星, 林暄智, 陈庆鸿 申请人:禾富热导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