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出入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56400阅读:5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出入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轿厢、乘梯厅的出入口装置,尤其是涉及引导门开闭的门槛的槽朝向下方开口的电梯出入口装置。
背景技术
通过图来说明现有技术的电梯出入口装置的一个示例。图9示出电梯的轿厢着落乘梯厅的状态的侧面图,图10示出乘梯厅门槛附近的截面图。在图中,I是乘梯厅,2是乘梯厅门,3是被固定于建筑物壁上的轨道。乘梯厅门2通过被安装在该乘梯厅门2的上部的门挂钩5的辊4而被吊挂在轨道3上。6是被安装在乘梯厅门2的下端部的导引件。导引件6与设置在乘梯厅I的固定部9上的门槛7的槽10卡合。11是防止搭乘轿厢8的人的脚尖被夹在门槛7或者固定部9的间隙内,或者跌落到升降路内的保护板。设置于乘梯厅I上的保护板被称为护脚板或者菲舍尔板(Fischerplate),设置于轿厢8上的保护板称为挡板。与乘梯厅I同样,轿厢8包括:轿厢门2a、导轨3a、辊4a、门挂钩5a、导引件6a、门槛7a、保护板(挡板)11a。12是悬挂轿厢8的主钢丝绳。如果是该构成,门槛的槽向上方开口,因而存在垃圾或者尘土进入槽中而妨碍门的开闭、且设计性不佳的问题。因此,考虑到了槽向门槛的下方开口的结构。图11是乘梯厅门与门槛的正面图,图12是沿图11的A-A的截面图。在图中,13是向门槛7的下方开口的槽。14是安装在乘梯厅门2的下端的导引件。导引件14包括与槽13卡合的引导片15和将该引导片15固定在乘梯厅门2的下端的支撑部件16。而且,与图10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轿厢8 —侧的门槛也是相同的结构。在将导引件14安装在乘梯厅门2上时,将引导片15从门槛7的升降路侧(图12的右侧)的下端7b与保护板11的上端之间的间隙SO插入槽13。然后,将支撑部件16安装在乘梯厅门2的下端。如果是该结构,则垃圾或者尘土不会进入槽13,并且设计性也较好。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日本专利文献I实开昭60-137774号公报在上述结构中,由于从间隙SO插入引导片15,因而间隙SO增大。因此,在进行轿厢8的平层时,也就是说,由于轿厢8内的载重变化而引起主绳索12的伸缩等,当轿厢8着落在乘梯厅I时,在乘梯厅门槛7与轿厢门槛7a之间产生高度差,此时,当将轿厢门2a打开的状态下以低速使轿厢8升降时,存在用户的脚尖被夹在间隙SO中的可能性。而且,也可以考虑下述情况,S卩、不是从间隙S0,而是从保护板11的横宽方向(图11的左右方向)端部将导引件14插入间隙S0。但是,由于保护板11的横宽方向的长度具有大于等于出入口的宽度的长度,因而存在难以进行导引件14的装卸作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电梯出入口装置,其包括:门槛,被配置在电梯的门的下方,用于引导所述门的开闭的槽向下方开口 ;乘梯厅或轿厢的固定部,安装有所述门槛 ’导引件,设置于所述门,所述导引件的前端部与所述槽卡合,并引导所述门的开闭;以及保护板,自所述门槛向下方留有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升降路一侧,其中,所述保护板能够沿上下方向调节位置,所述保护板的上部为调节所述门槛与保护板之间的间隙的防护部件。由此,由于能够进行保护板的位置调节,因而能够缩小门槛与保护板之间的间隙,使用户的脚尖难以夹在间隙中。而且,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电梯出入口装置,所述保护板的防护部件能与所述保护板的除防护部件以外的部分分离,所述防护部件能够沿上下方向进行位置调节。由此,由于能够使防护部件小型、轻量化,因而进行门槛与保护板之间的间隙的调节变得容易。此外,作为防护部件,能够使用钢板的弯曲材料或者型材。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电梯出入口装置,其包括:门槛,被配置在电梯的门的下方,用于引导所述门的开闭的槽向下方开口 ;乘梯厅或轿厢的固定部,安装有所述门槛 ’导引件,设置于所述门,所述导引件的前端部与所述槽卡合,并引导所述门的开闭;以及保护板,自所述门槛向下方留有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升降路一侧,其中,在所述保护板的上部设有用于调节所述门槛与保护板之间的间隙的防护部件。由此,能够容易地安装防护部件。而且,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的电梯出入口装置,在除所述导引件在所述门的开闭中移动的范围以外的位置,设有用于固定所述防护部件与所述门槛的衬垫。由此,由于能够提高防护部件的强度,因而能够防止防护部件的挠曲,能够防止门槛与保护板之间的间隙变宽。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的电梯出入口装置,所述门槛的升降路侧面为从下方朝向上方向升降路一侧突出的倾斜面。由此,即使在脚尖进入门槛与保护板之间的间隙的情况下,随着轿厢的升降,也能够沿倾斜面向升降路一侧推出脚尖。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的电梯出入口装置,所述防护部件呈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向升降路一侧突出的截面为“ < ”字形的形状。由此,脚尖难以被夹持在间隙之中。根据本发明第七方面的电梯出入口装置,所述防护部件在中途部具有弯曲部,并且弯曲部的前端与所述门槛的升降路侧端面相比向升降路一侧突出。由此,脚尖难以被夹持在间隙之中。根据本发明第八方面的电梯出入口装置,所述防护部件的上端配置成与所述门槛的升降路侧端面相比在升降路侧的相反侧或者水平截面与所述门槛的升降路侧端面一致。由此,脚尖就会难以夹在间隙之中,同时垃圾或者尘土也难以进入门槛槽。根据本发明第九方面的电梯出入口装置,所述防护部件的上端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前端配置成与所述门槛的升降路侧端面相比在升降路侧的相反侧或水平截面与所述门槛的升降路侧端面一致。由此,脚尖就会难以夹在间隙之中,同时垃圾或者尘土也难以进入门槛槽。根据本发明第十方面的电梯出入口装置,其包括:门槛,被配置在电梯的门的下方,用于引导所述门的开闭的槽向下方开口 ;乘梯厅或轿厢的固定部,安装有所述门槛 ’导引件,设置于所述门,所述导引件的前端部与所述槽卡合,并引导所述门的开闭;以及保护板,自所述门槛向下方留有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升降路一侧,其中,所述保护板的上部为调节所述门槛与保护板之间的间隙的防护部件,在除所述导引件在所述门的开闭中移动的范围以外的位置设有固定所述防护部件与所述门槛的衬垫。由此,由于能够提高护板的强度,能够防止护板的挠曲,进而能够防止门槛与保护板之间的间隙变宽。根据本发明第i^一方面的电梯出入口装置,其包括:门槛,被配置在电梯的门的下方,用于引导所述门的开闭的槽向下方开口 ;乘梯厅或轿厢的固定部,安装有所述门槛 ’导引件,设置于所述门,所述导引件的前端部与所述槽卡合,并引导所述门的开闭;以及保护板,自所述门槛向下方留有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升降路一侧,其中,所述保护板的上部为调节所述门槛与保护板之间的间隙的防护部件,所述防护部件呈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向升降路一侧突出的截面为“ < ”字形的形状。由此,脚尖就会难以被夹在门槛与保护板之间的间隙之中。根据本发明第十二方面的电梯出入口装置,其包括:门槛,被配置在电梯的门的下方,用于引导所述门的开闭的槽被开口 ;构成所述门槛的槽的壁部;安装有所述门槛的乘梯厅或者轿厢的固定部; 导引件,设置于所述门,并与所述槽卡合,引导所述门的开闭;以及保护板,自所述门槛向下方留有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升降路一侧,其中,所述保护板具有防护部件,所述防护部件构成为相对于所述保护板能够装卸自如,并被设置于所述门槛的槽附近的位置,所述防护部件的上端被设置于构成所述门槛的槽的壁部的下端部附近的位置。根据本发明第十三方面的电梯出入口装置,所述防护部件的上端也可以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与构成所述门槛的槽的壁部的下端面一致。由此,脚尖就会难以夹在间隙之中,同时垃圾或者尘土也难以进入门槛槽。根据本发明第十四方面的电梯出入口装置,所述防护部件的上端配置成位于构成所述门槛的槽的壁部的下端面的上方。由此,脚尖就会难以夹在间隙之中,同时垃圾或者尘土也难以进入门槛槽。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使脚尖难以夹在门槛的升降路侧端的下端与保护板的上端之间的间隙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门槛附近的截面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门槛附近的截面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门槛附近的截面图。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门槛附近的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门槛附近的截面图。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门槛附近的截面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门槛附近的截面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门槛附近的截面图。图9是示出现有技术的电梯的轿厢着落乘梯厅的状态的侧面图。图10是图9的乘梯厅门槛附近的截面图。图11是现有技术的乘梯厅门与门槛的正面图。图12是图11的A-A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通过图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相当于图12,与图12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图中,20是具有上下方向的长孔(省略图示)的防护部件。通过该长孔用螺栓21将防护部件20安装于固定部9。因此,利用长孔,能够调节门槛22的升降路侧下端22a与防护部件20的上端20a之间的间隙SI。22b是门槛22的升降路侧端面。23是被固定于乘梯厅门2的下部的支撑部件。24是导引件。导引件24包括与门槛22的槽13卡合的引导片25以及将该引导片25固定在支撑部件23上的支撑件26。27是用于调节支撑部件26向升降路侧(图1的右方)突出的突出量的垫片。28是防护部件20的加强材料。在安装导引件24时,将引导片25与槽13卡合,将支撑件26固定于支撑部件23。接下来,通过螺栓21将防护部件20安装于固定部9。此时,利用防护部件20的长孔,将间隙SI设定为最佳。在卸下导引件24时,进行相反的步骤。由此,以简单的作业就能够进行优化的间隙SI的设定,因而能够降低用户的脚尖被夹在间隙SI中的可能性。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防护部件20的上端20a与门槛22的升降路侧端面22b相比位于升降路侧的相反侧(图1的左方),因而,也具有垃圾或者尘土难以进入间隙SI的效果。并且,由于在防护部件20上带有加强材料28,因而,即使利用者的脚尖碰到,也能够防止防护部件20变形。而且,在该实施方式中,加强材料28的截面为L字形,因此,防护部件20只能向上方移动,但是,在防护部件20上设有长孔,将加强材料28用螺丝固定在该长孔中,因此,能够调节防护部件20在上下两方向的位置。而且,通过变更加强材料的形状或者省略加强材料而提高防护部件20自身的强度,也能够调节防护部件20在上下两方向的位置。如图1所示,槽13形成在形成于门槛22上的两个壁部16、17之间。以下将两个壁部16、17中的位于升降路侧的一个壁部称为第一壁部16,将位于升降路侧的相反侧的另一个壁部称为第二壁部17。第一壁部16和第二壁部17向下方突出。如图1所示,第一壁部16的下端面16a位于第二壁部17的下端面17a的上方。将防护部件20的上端20a设置于第一壁部16的附近位置,但是位于第一壁部16的下端面16a的上方。在上下方向上,防护部件20为与第一壁部16重叠的状态。图2示出本发明中的其他一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是使门槛22的升降路侧端面22b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倾斜而形成升降路侧面22c的结构。而且,与其对应,防护部件30的上部30a倾斜成与升降路侧面22c平行,而且,在水平截面上,其前端与门槛22的升降路侧端面22b —致。而且,还使导引件24的支撑部件26a为与上述的倾斜对应地倾斜的形状。其它部分与图1相同。如果是上述的结构,则轿厢8缓慢上行时,即使用户的脚尖碰到防护部件30的上部30a或者门槛22的升降路侧面22c,也能够通过倾斜面将脚尖推向升降路侧(图2右方),因此,进一步降低被夹在间隙SI中的可能性。如图2所示,将防护部件30的上端30a设置于与构成槽13的第一壁部16的下端面16a在上下方向几乎一致的位置。图3示出本发明中的其他实施方式。防护部件40的上部弯曲成截面为“ < ”字形状,其中间41的升降路侧(图3右方)的前端为在水平截面上与门槛22的升降路侧端面22b一致的形状。而且,中间41的上侧面42向上方倾斜,下侧面43向下方倾斜。而且,加强材料44也形成为与上述的形状相符合的形状。其它与图2相同。如果是该结构,则由于防护部件40的前端(上端)退缩到升降路侧的相反侧,因此,降低了用户的脚尖挂在防护部件的前端的可能性。而且,具有即使用户的脚尖挂在防护部件上,也容易拔出这样的效果。在该实施方式中,与图1、图2的实施方式相同,由于具有加强材料44,因而防护部件40只能向上方移动,但是,通过改变加强材料的形状,或者省略加强材料而提高防护部件自身的强度,也能够使防护部件在上下两个方向进行移动。而且,如图3所示,防护部件40的中途部和上端部弯曲地形成。而且,防护部件40的下部不弯曲,在截面图中,构成为直线状。以下将防护部件40的中途部的弯曲部分称为第一弯曲部40a,将上端部的弯曲部分称为第二弯曲部40b,将防护部件40的下部的直线部分称为直线部40c。第一弯曲部40a形成于与直线部一体地形成的部分(以下称为“第一片”)45和与第一片45—体地形成的部分(以下称为“第二片”)46之间。该第一弯曲部40a以向升降路侧突出的方式构成。具体而言,在横向(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图中的左右方向)上,第一弯曲部40a配置成与门槛22的升降路侧端面22b几乎一致。即、将第一弯曲部40a配置成连接第一弯曲部40a与门槛22的升降路侧端面22b的直线或者平面与上下方向(垂直方向)大致平行。第二弯曲部40b被形成在上述第二片46和与第二片46 —体地形成的部分(以下称为“第三片”)47之间。第二弯曲部40b以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在横向上,该第二弯曲部40b与门槛22的升降路侧端面22b相比被设置在升降路侧的相反侧。换而言之,在横向上,门槛22的升降路侧端面22b比第二弯曲部40b的前端更向升降路侧突出。构成第二弯曲部40b的第三片47在升降路侧的相反侧朝向斜下方。优选方式是,将第二弯曲部40b的前端在上下方向上配置成与构成槽13的第一壁部16的下端面16a大致一致。进一步的优选方式是,将第二弯曲部40b的前端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第一壁部16的下端面16a的上方。由此能够防止用户的脚尖进入第一壁部16与第二弯曲部40b之间。由于防护部件40被构成为板状,因而,第二弯曲部40b是向上方突出的凸部,同时在第二片46与第三片47之间具有凹部48。加强材料44的一端部进入到该凹部48中。加强材料44通过其一端部进入到第二弯曲部40b的凹部48中而支撑防护部件40。
直线部40c具有与厚度方向相关的贯通孔。使该贯通孔为沿着上下方向长的长孔。而且,在保护板11上也形成有贯通孔。通过使直线部40c的贯通孔与保护板11的贯通孔一致,并将螺栓21的轴部插入上述贯通孔,同时使该螺栓21的轴部与形成在门槛22上的螺丝孔螺合,从而将防护部件40固定在门槛22上。由于沿上下方向形成长的直线部40c的贯通孔,因而能够在上下方向进行位置调整。直线部40c的贯通孔也可以不形成为长孔而构成为圆形。即、例如,如果防护部件40的第二弯曲部40b的前端与构成门槛22的槽13的第一壁部16的下端面16a大致一致,或者位于该下端面16a的上方,则即使直线部40c的贯通孔不形成为长孔,也能够将防护部件40配置在最佳的位置,而不进行上下方向的位置调整。此外,具有第一弯曲部40a、第二弯曲部40b以及直线部40c的防护部件40既可以通过将金属板折弯而形成,也可以通过挤压成型而形成。而且,防护部件40可以由合成树脂成形。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在防护部件上部带有加强材料,或者提高防护部件自身的强度,但均形成为悬臂形状,而且防护部件的横宽方向的长度与保护板相同,具有大于等于出入口的宽度的长度,因而为了在防护部件的整个横宽方向上保持间隙Si,也有希望进一步提高防护部件上部强度的情况。因此,通过图4说明提高防护部件强度的实施方式。图4是在图2中的门槛22的升降路侧面22c与防护部件30的上部30a之间安装有垫片50。上部30a通过该衬垫50被固定于升降路侧面22c,因而能够提高防护部件30的强度,能够稳定地保持间隙SI。此外,将衬垫50安装于除在门2的开闭动作中导引件24进行移动的范围以外的位置即、中分门(中间两开门)的中央部或者门槛22的两端部。而且,由于能够调节间隙SI,因此,与此对应,通过使用垫片等,也能够调节衬垫50的厚度。图5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防护部件51的下部具有直线部51c。直线部51c具有在厚度方向贯通且在沿上下方向上为长的贯通孔(长孔)。直线部51c通过该贯通孔和螺栓21被固定在保护板11上。防护部件51的上部形成得比直线部51c的厚度厚。防护部件51的上部的外面与直线部51c的外面形成在同一平面上。防护部件51的内面具有相对于防护部件51的外面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倾斜面51a。防护部件51的上部形成得比直线部51c的厚度厚,因而强度被提高。因此,不使用上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加强材料28、44,就能够确保防护部件51的充分的强度。图6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护部件60具有被固定在保护板11上的直线部60c。直线部60c具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且在上下方向上长的贯通孔(长孔)。直线部60c通过该贯通孔和螺栓21被固定在保护板11上。在该直线部60c的周围形成有向升降路侧突出的壁部62。如此,通过在直线部60c的周围形成壁部62,能够提高防护部件60的强度。因此,不使用上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的加强材料28、44,就能够确保防护部件60的充分的强度。防护部件60的上部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变细。防护部件60的外面与形成在直线部60c的周围的壁部62的端面62a形成于同一平面。防护部件60的内面具有相对于防护部件60的外面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倾斜面60d。
防护部件60的上端60a在上下方向上位于构成门槛22的槽13的第二壁部17的下端面16a的上方。图7、图8示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板11具有防护部件70、保护板主体I la、支撑防护部件70和保护板主体Ila的支撑板18。支撑板18在与保护板主体Ila分离的位置上支撑防护部件70。支撑板18具有包括沿上下方向直线状地延伸的直线部18a、相对于直线部18a以规定的角度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部18b以及用于支撑门槛22的支撑部18c。直线部18a是用于支撑保护板主体Ila的支撑部。直线部18a经由螺栓21支撑保护板主体11a。倾斜部18b是用于支撑防护部件70的支撑部。倾斜部18b通过螺栓72支撑防护部件70。支撑部18c通过螺栓73和螺帽74与门槛22连接。在侧面图中,防护部件70为三角形。防护部件70具有装卸自如地安装在支撑板18的倾斜部18b的直线部70c。直线部70c具有沿厚度方向贯通且时在上下方向上为长的贯通孔19。该直线部70c通过该贯通孔19和上述螺栓72被固定在支撑板18的倾斜部18b。在该直线部70c的周围,形成有向升降路侧突出的壁部76。如图7所示,防护部件70的上部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变细。防护部件70的上端70a位于构成门槛22的槽13的第一壁部16的下端面16a的上方。由于在防护部件70的直线部70c上形成有贯通孔19,因而通过松开用于固定防护部件70的螺栓72,能够使其向下方移动。如图8所示,当防护部件70向下方移动时,使导引件24向下方移动,从而能够从门槛22的槽13中拆下引导片2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由于防护部件的上端没有比门槛更向升降路侧突出,因而能够防止垃圾或者尘土从间隙进入。而且,由于能够缩小门槛与防护部件的间隙,因而,提高了防止由防护部件所导致的导引件向升降路侧(各图的右方)脱落的效果,即使是从乘梯厅侧向升降路侧对门施加外力的情况下,与图12的现有技术的构成相比,导引件也难以脱落。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保护板11固定在门槛22的足够的下方,在保护板11的上方,与保护板11重叠地安装防护部件20、30、40。但是,也能够形成为如下的构成,即、在保护板11的一部分上设置导引件24能够通过的切口,利用该切口将导引件24安装在门2上,然后,在切口中安装可调节上下位置的防护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保护板11的上端与门槛22的下端为间隙SI。如果是该构成,则由于能够使防护部件小型、轻量化,因而,防护部件的安装调整
变得容易。而且,在将防护部件20、30、40安装在固定部9上时,既可以使防护部件20、30、40与保护板11重叠,也可以不重叠,即使在防护部件20、30、40与保护板11之间出现间隙,由于具有固定部9,因而也不会夹住脚尖。并且,也能够使防护部件20、30、40与保护板11 一体地形成。如果是这样,能够削减部件数量。而且,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乘梯厅一侧已经了说明,但在轿厢一侧也能够同样地实施。符号说明I乘梯厅
2乘梯厅门6、6a、14、24 导引件7、7a,22 门槛8 轿厢9乘梯厅的固定部10、13 槽11保护板15、25 引导片16、26、26a 支撑件19贯通孔20、30、40、51、60、70 护板23支撑部件28、44加强材料50 垫片S0、SI 间隙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出入口装置,其包括: 门槛,被配置在电梯的门的下方,用于引导所述门的开闭的槽向下方开口 ; 乘梯厅或轿厢的固定部,安装有所述门槛; 导引件,设置于所述门,所述导引件的前端部与所述槽卡合,并引导所述门的开闭;以及 保护板,自所述门槛向下方留有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升降路一侧, 所述电梯出入口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板能够沿上下方向调节位置,所述保护板的上部为调节所述门槛与保护板之间的间隙的防护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出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板的防护部件能与所述保护板的除防护部件以外的部分分离,所述防护部件能够沿上下方向进行位置调节。
3.一种电梯出入口装置,其包括: 门槛,被配置在电梯的门的下方,用于引导所述门的开闭的槽向下方开口 ; 乘梯厅或轿厢的固定部,安装有所述门槛; 导引件,设置于所述门,所述导引件的前端部与所述槽卡合,并引导所述门的开闭;以及 保护板,自所述门槛向下方留有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升降路一侧, 所述电梯出入口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保护板的上部设有用于调节所述门槛与保护板之间的间隙的防护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出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除所述导引件在所述门的开闭中移动的范围以外的位置,设有用于固定所述防护部件与所述门槛的衬垫。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出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槛的升降路侧面为从下方朝向上方向升降路一侧突出的倾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出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部件呈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向升降路一侧突出的截面为“〈”字形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出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部件在中途部具有弯曲部,并且弯曲部的前端与所述门槛的升降路侧端面相比向升降路一侧突出。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出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部件的上端配置成与所述门槛的升降路侧端面相比在升降路侧的相反侧或者水平截面中与所述门槛的升降路侧端面一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出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部件的上端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前端配置成与所述门槛的升降路侧端面相比在升降路侧的相反侧或水平截面中与所述门槛的升降路侧端面一致。
10.一种电梯出入口装置,其包括: 门槛,被配置在电梯的门的下方,用于引导所述门的开闭的槽向下方开口 ; 乘梯厅或轿厢的固定部,安装有所述门槛; 导引件,设置于所述门, 所述导引件的前端部与所述槽卡合,并引导所述门的开闭;以及保护板,自所述门槛向下方留有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升降路一侧, 所述电梯出入口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板的上部为调节所述门槛与保护板之间的间隙的防护部件,在除所述导引件在所述门的开闭中移动的范围以外的位置设有固定所述防护部件与所述门槛的衬垫。
11.一种电梯出入口装置,其包括: 门槛,被配置在电梯的门的下方,用于引导所述门的开闭的槽向下方开口 ; 乘梯厅或轿厢的固定部,安装有所述门槛; 导引件,设置于所述门,所述导引件的前端部与所述槽卡合,并引导所述门的开闭;以及 保护板,自所述门槛向下方留有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升降路一侧, 所述电梯出入口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板的上部为调节所述门槛与保护板之间的间隙的防护部件,所述防护部件呈上下方向的中间部向升降路一侧突出的截面为“ < ”字形的形状。
12.—种电梯出入口装置,其包括: 门槛,被配置在电梯的门的下方,用于引导所述门的开闭的槽被开口 ; 构成所述门槛的槽的壁部; 安装有所述门槛的乘梯厅或者轿厢的固定部; 导引件,设置于所述门,并与所述槽卡合,引导所述门的开闭; 以及 保护板,自所述门槛向下方留有间隔,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升降路一侧, 所述电梯出入口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板具有防护部件,所述防护部件构成为相对于所述保护板能够装卸自如,并被设置于所述门槛的槽附近的位置, 所述防护部件的上端被设置于构成所述门槛的槽的壁部的下端部附近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梯出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部件的上端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与构成所述门槛的槽的壁部的下端面一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梯出入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部件的上端配置成位于构成所述门槛的槽的壁部的下端面的上方。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出入口装置。在引导电梯门的开闭的门槛的槽向下方开口的装置中,缩小门槛与配置在门槛的升降路侧下方的保护板之间的间隙,使脚尖难以被夹在间隙中。将引导片(25)与门槛(22)的槽(13)卡合的导引件(24)安装在门(2)上。然后,在保护板(11)的上部设置可沿上下方向进行位置调节的防护部件(20),调节防护部件(20)的位置,以使防护部件(20)的上端(20a)与门槛(22)的升降路侧下端(22a)的间隙S1为最佳尺寸。由此,能够缩小间隙S1,减小使脚尖被夹在间隙中的可能性。
文档编号B66B13/00GK103171954SQ20121057494
公开日2013年6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6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6日
发明者柏仓宽, 杉本刚 申请人:富士达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