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77860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电梯装置,该电梯装置为,在井道内,将设置为能够分别通过导轨而升降的轿厢及对重通过绳索连结成吊桶状,并通过卷挂有该绳索的卷扬机而相互升降驱动。
背景技术
电梯装置构成为,在设置于建筑物的井道内,能够分别通过导轨而升降地安装轿厢和对重,并通过卷挂于卷扬机的绳索将轿厢和对重连结成吊桶状。在这种电梯装置中,当建筑物由于地震、强风等而摇动时,吊着轿厢、对重的绳索有时会大幅度振摆。当在这样绳索大幅度振摆的状态下使电梯行驶时,绳索的振摆传递到轿厢,轿厢有时会产生横摆,给于乘客不安感、或给轿厢的行驶带来阻碍。通过实施增大设置在轿厢和导轨之间的滚轮导靴的弹簧常数、或减小其行程等对策,轿厢的横摆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但是,对于相对轿厢的、来自绳索的摆动隔离,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期望更有效的对策。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限制绳索的横摆、来使相对于轿厢的摆动隔离有效的电梯装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装置,在井道内,将设置为能够分别通过导轨而升降的轿厢及对重通过绳索连结成吊桶状,并通过卷挂有该绳索的卷扬机而相互升降驱动,该电梯装置的特征在于,设置有防振机构,该防振机构设置为能够通过所述导轨而升降,并与所述绳索卡合来限制其横向的振摆。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防振机构在沿所述绳索的长度方向保持距所述轿厢规定间隔的位置上,与所述绳索一体地卡合而固定,并与所述轿厢一起升降。此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防振机构,通过设置在该防振机构与所述轿厢之间的支承机构,在能够沿横向移动的状态下,在沿所述绳索的长度方向保持距所述轿厢规定间隔的位置上与所述绳索卡合。此外,也可以是,将所述防振机构的用于与所述绳索卡合的贯通孔的孔径设定为比绳索的外径大,该防振机构构成为能够沿着绳索的长度方向移动。此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支承机构,在直立设置在所述轿厢和所述防振机构之间的杆的端部上具有球节,该球节将连结对象在上下方向上固定,但将该连结对象支承为能够在横向上相互移动。此外,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支承机构,使直立设置在所述轿厢上的杆的上端经由弹簧或弹性部件而与所述防振机构的下表面抵接。此外,所述支承机构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轿厢上直立设置上端到达所述防振机构的上方的支柱,在其上端设置支承梁,通过钢索从该支承梁悬吊所述防振机构。此外,所述防振机构也可以为如下构成:能够向上方分离地载放在所述井道的高度方向中间部的卡止部上,在所述轿厢向比所述卡止部靠上方上升时,通过与轿厢侧的支承体的抵接而从所述卡止部分离并与轿厢一起上升,在所述轿厢向比所述卡止部靠下方下降时,载放在所述卡止部上并与轿厢分离。此外,也可以是,所述防振机构相对于所述轿厢的下侧所设置的补偿绳索而设置。另外,也可以是,所述防振机构相对于所述对重侧的绳索而设置。根据上述实施方式,构成为通过防振机构限制绳索而使绳索上产生的振摆不会传递到轿厢,因此能够抑制由绳索的振摆引起的轿厢的横摆,从而不会带来阻碍地行驶。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装置的井道内的构成的主视图。图2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使用的防振机构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装置的井道内的构成的主视图。图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另外的其它实施方式涉及的电梯装置的井道内的构成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及图2是表示建筑物内形成的井道11的内部构成的主视图及俯视图。在这些图中,在井道11内设置有导轨12,轿厢13被设置为能够通过该导轨12而升降。另外,在该井道11内,虽然没有图示,但对重也被设置为能够通过导轨而升降,这些轿厢13和对重通过由未图示的卷扬机卷挂的绳索14而连结成吊桶状。即,在绳索14的前端一体地设置有连接件14a,并且通过该连接件14a连结到构成轿厢13的外框的上梁13a。另外,未图示的对重侧的绳索也通过同样的连接件而与对重连接。该绳索14通过卷挂它的卷扬机而在长度方向上被驱动,轿厢13和对重相互被升降驱动。相对于绳索14设置有防振机构15,该防振机构15与该绳索14卡合来限制其横向的振摆。如图2所示,该防振机构15具有一对梁部件16,在其长度方向中央部一体地设置有与绳索14卡合来限制其横向振摆的限制块17。该限制块17由树脂材料等比较软质的材料形成为板状,并设置有与绳索14相同数量的贯通孔18。在这些贯通孔18中各插通卡合有I条绳索14,并限制绳索14的横向振摆。此外,在梁部件16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设置有滚轮导靴19,将包括梁部件16的防振机构15整体能够升降地安装到导轨12。S卩,如图2所示,滚轮导靴19具有3个滚轮19a、19b、19c,被安装为能够以通过它们夹住导轨12的方式滚动,并能够沿着导轨12移动地支承防振机构15。另外,在轿厢13的与导轨12的对置部分上,也设置有与上述的滚轮导靴19同样的引导机构,并能够沿着导轨12移动地支承轿厢13,但省略了图示。防振机构15的横向移动,通过经由两端的滚轮导靴19而设置在左右的导轨12而被牢固地限制。即,防振机构15虽然通过两端的滚轮导靴19而沿着导轨12升降自如,但在横向上通过左右的导轨12而被牢固地固定。从而,即使与限制块17卡合的绳索14横向振摆,也会限制该绳索14的振摆,起到不将该绳索14的振摆传递到轿厢13的作用。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防振机构15通过设置在其与轿厢13之间的支承机构21,保持规定间隔而配置在轿厢13的上方,并在该位置与绳索14卡合。如上所述,支承机构21为了使防振机构15在轿厢13的上方保持规定间隔而沿上下方向固定,但将防振机构15支承为能够在横向上相互移动。在该实施方式中,由在轿厢13的上梁13a和防振机构15的梁部件16之间直立设置的合计4根(在图1的进深方向上还设置有2根)杆21a与设置在其上下端的球节21b构成,并将防振机构15支承为能够在横向上移动。此处,使绳索14插通的贯通孔18的孔径被设定为比绳索14的外径稍大,包括限制块17的防振机构15构成为能够沿着绳索14的长度方向移动。这是为了在伴随着轿厢13的加速、绳索14产生了伸长的情况下,不对构成支承机构21的球节21b施加不合理的力。即,限制块17的贯通孔18只要是能够限制绳索14的横向移动的孔径即可。假设成为与绳索14的外径相等的孔径时,限制块17的贯通孔18 —体地卡合在绳索14上,因此绳索14向长度方向的移动变得困难。绳索14在轿厢13加速时会产生少许伸长。在产生了该伸长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当限制块17的贯通孔18与绳索14 一体地卡合时,向设置在防振机构15和轿厢13之间的支承机构21施加伸长方向的力,作为要使球节21b部分分解的不合理的力而施加。因此,认为球节21b部分会产生损伤。为了防止这种不良情况,如上所述,将使绳索14插通的贯通孔18的孔径设定为比绳索14的外径稍大,包括限制块17的防振机构15构成为能够沿着绳索14的长度方向移动。另外,支承机构21并非限定于上述构造,例如,虽然没有图示,但也可以是使下端直立设置在轿厢13的上梁13a上的杆的上端经由弹簧或弹性部件而与防振机构15的梁部件16的下表面抵接的构造。除此以外,如图3所示,也可以构成为,在轿厢13的上梁13a上直立设置上端到达防振机构15的上方的支柱21c,在其上端设置支承梁21d,并通过该支承梁21d而由钢索21e悬吊防振机构15。即使这样构成,防振机构15也在能够沿着横向移动的状态下被支承在保持距轿厢13的上梁13a规定间隔的位置上。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均为将防振机构15通过设置在其与轿厢13侧之间的支承机构21而支承的构成,但也可以通过使设置在防振机构15的限制块17上的贯通孔18的孔径与绳索14的直径相同或稍小,从而将绳索14 一体地紧固在限制块17的贯通孔18内而固定。通过这样地构成,即使在与轿厢13之间不设置支承机构21,防振机构15也在轿厢13的上方保持规定间隔的状态下,以能够相对轿厢13在横向上相互移动的状态而固定,并与轿厢13 —起升降。这样,防振机构15在沿着绳索14的长度方向保持距轿厢13规定间隔的位置上与绳索14卡合,在横向上限制绳索14,因此即使由于地震、强风等而使建筑物摇动、井道11内的绳索14在横向上大幅度振摆,该绳索14的振摆也在轿厢13附近通过防振机构15及导轨12而被抑制,不会传递到轿厢13。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绳索14的振摆而使轿厢13摇动而给轿厢13的行驶带来阻碍、或给乘客带来不安。上述实施方式均为在轿厢13的上方保持规定间隔地配置防振机构15,但也可以使防振机构15从轿厢13侧断开而卡止在井道11的高度方向中间部。即,在井道11的高度方向中间部的内壁上,如图4所示,安装卡止部22,并在其上能够分离地预先载放防振机构15的两端部。在这种情况下,使设置在防振机构15的限制块17上的贯通孔18的孔径比绳索14的直径大。即,将孔径设定为,绳索14的横向移动被限制,但在长度方向上能够自由通过。在上述构成中,在轿厢13位于井道11内的下层部分时,井道11内的高度方向中间部的卡止部22上载放的防振机构15位于远离轿厢13的上方,但在横向上限制绳索14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因此即使建筑物摇动,绳索14自身不会大幅度振摆,从而也能够抑制轿厢13的摇动。在轿厢13上升时,伴随着轿厢13的上升而使其与防振机构15的间隔变近,当轿厢13到达井道11的高度方向中间位置时,设置在轿厢13的上表面的支承体21的上端与防振机构15的下表面抵接。在该状态下,当轿厢13进一步上升时,防振机构15从卡止部22上离开并在保持与轿厢13的规定间隔的状态下一起上升。从而,在轿厢13处于比井道11的高度方向中间部高的位置时,防振机构15与图1的情况同样地,总是处于与轿厢13保持规定间隔的位置,能够防止将绳索14的振摆传递到轿厢13。在轿厢13下降时,当轿厢13从井道11的高度方向中间部下降时,防振机构15再次载放在卡止部22上,与轿厢13分离。在该状态下,如上所述,就能够在横向上限制绳索14的长度方向中间部。从而,即使建筑物摇动,绳索14自身不会大幅度振摆,也能够抑制轿厢13的摇动。另外,虽然没有图示,但防振机构15也可以以上述构成而相对于轿厢13的下侧所设置的补偿绳索而设置。并且,虽然没有图示,但防振机构15也可以同样以上述构成而相对于对重侧的绳索设置。关于对重,虽然不直接影响轿厢13的摇动,但在绳索振摆的情况下,会对绳索前端的连接件和对重之间施加大的弯曲方向的力,会对该部分施加大的压力。但是,通过设置防振机构15可抑制绳索的振摆,因此上述的绳索前端的连接件和对重之间的弯曲几乎不会发生,能够有效防止该部分的损伤。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而并非试图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它各种方式来实施,且能够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和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或主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和与其等同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电梯装置,在井道内,将设置为能够分别通过导轨而升降的轿厢及对重通过绳索连结成吊桶状,并通过卷挂有该绳索的卷扬机而相互升降驱动,该电梯装置的特征在于, 设置有防振机构,该防振机构设置为能够通过所述导轨而升降,并与所述绳索卡合来限制其横向的振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机构在沿所述绳索的长度方向保持距所述轿厢规定间隔的位置上,与所述绳索一体地卡合而固定,并与所述轿厢一起升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机构,通过设置在该防振机构与所述轿厢之间的支承机构,在能够沿横向移动的状态下,在沿所述绳索的长度方向保持距所述轿厢规定间隔的位置上与所述绳索卡口 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防振机构的用于与所述绳索卡合的贯通孔的孔径设定为比绳索的外径大,该防振机构构成为能够沿着绳索的长度方向移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在直立设置在所述轿厢和所述防振机构之间的杆的端部上具有球节,该球节将连结对象在上下方向上固定,但将该连结对象支承为能够在横向上相互移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使直立设置在所述轿厢上的杆的上端经由弹簧或弹性部件而与所述防振机构的下表面抵接。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机构构成为,在所述轿厢上直立设置上端到达所述防振机构的上方的支柱,在其上端设置支承梁,通过钢索从该支承梁悬吊所述防振机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机构为如下构成:能够向上方分离地载放在所述井道的高度方向中间部的卡止部上,在所述轿厢向比所述卡止部靠上方上升时,通过与轿厢侧的支承体的抵接而从所述卡止部分离并与轿厢一起上升,在所述轿厢向比所述卡止部靠下方下降时,载放在所述卡止部上并与轿厢分离。
9.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机构相对于所述轿厢的下侧所设置的补偿绳索而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振机构相对于所述对重侧的绳索而设置。
专利摘要一种电梯装置,将设置在井道内的轿厢及对重通过绳索连结成吊桶状,并通过卷挂有该绳索的卷扬机而相互升降驱动。提供一种通过限制绳索的横摆、来使相对于轿厢的摆动隔离有效的电梯装置。一种电梯装置,在井道(11)内,将设置为能够分别通过导轨(12)而升降的轿厢(13)及对重通过绳索(14)连结成吊桶状,并通过卷挂有该绳索(14)的卷扬机而相互升降驱动,其中,设置有防振机构(15),该防振机构(15)设置为能够通过导轨(12)而升降,并与绳索(14)卡合来限制其横向的振摆。
文档编号B66B7/00GK203033594SQ201220639979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3日
发明者田中和宏 申请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