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薄低压热塑膜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66322阅读:5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热塑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超薄低压热塑膜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热收缩薄膜(简称收缩膜)采用急骤冷却定型的工艺法吹塑成型,这种骤冷的生产工艺是根据高聚物定向原理设计的,当树脂被完全塑化挤出成胚膜后,聚合物在玻璃化温度和黏流温度之间沿纵横两方向进行强制拉伸,使聚合物的分子链沿拉伸方向取向,这时将薄膜急骤冷却,将拉伸取向所产生的应变“冻结”。当薄膜重新加热到“解冻”温度时,就会产生应力松弛,也就是已定向的分子链发生解取向,此时,被迫出于紧张状态的拉伸链,则恢复到取向前松弛状态的折叠链,因此赋予收缩膜良好的收缩性能。尤其在包装行业,收缩膜以其质优价廉的特点,正在取代其他包装材料。

聚乙烯由乙烯聚合而成,根据密度的不同分为高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较软,多用高压聚合,又称高压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具有刚性、硬度和机械轻度大的特性,多用低压聚合,又称低压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可以做容器、管道,也可以做高频的电绝缘材料。

现有的热收缩膜多用热缩膜专用聚乙烯(ld163)、高压聚乙烯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制备,低压聚乙烯由于刚性较强,本领域技术人员一般将其作为改善热缩膜性能的辅料使用,如cn104859948a公开的一种抗高冲击力聚乙烯热收缩膜采用茂金属聚乙烯、高压低密度聚乙烯和低压聚乙烯作为中间层,低压聚乙烯的用量为10-30%。未发现有文献报道低压聚乙烯作为生产热收缩膜主料使用,且低压聚乙烯的使用说明书和相关文献上也从未说明低压聚乙烯可作为主料生产热收缩膜。现有的聚乙烯热收缩膜存在生产成本较高,耐刺穿性相对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聚乙烯热收缩膜存在成本高、耐刺穿性差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成本低、耐刺穿性好的超薄低压热缩膜。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超薄低压热缩膜,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由45-60%低压聚乙烯、30-40%热缩膜专用聚乙烯、10-15%的色母和辅料组成。

优选的,一种超薄低压热缩膜,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由55%低压聚乙烯、35%热缩膜专用聚乙烯、10%的色母和辅料组成。

优选的,所述超薄低压热缩膜由三层共挤或五层共挤而成。

所述三层共挤超薄低压热缩膜包括外层、中间层和内层,按厚度百分比计算,外层:中间层:内层的厚度比为25-35%:35-45%:25-35%。

优选的,所述三层共挤超薄低压热缩膜包括外层、中间层和内层,按厚度百分比计算,外层:中间层:内层的厚度比为30%:40%:30%。

所述三层共挤的各层厚度和重量根据使用用途、使用环境、使用季节不用而不同,在本发明的厚度和重量比例范围内根据需要调整,均可达到本发明的效果。

所述三层共挤超薄低压热缩膜按重量百分比计算外层由低压聚乙烯70%、热缩膜专用聚乙烯20%和10%的色母和辅料组成;中间层由55%低压聚乙烯35%热缩膜专用聚乙烯和10%的色母和辅料组成;内层由低压聚乙烯40%和40%的热缩膜膜专用聚乙烯,20%色母和辅料组成。

所述五层共挤超薄低压热缩膜包括外层、次外层、中间层、次内层和内层,按厚度百分比计算,外层:次外层:中间层:次内层:内层的厚度比为:15-25%:10-20%:25-35%:10-20%:15-25%。

优选的,所述五层共挤超薄低压热缩膜包括外层、次外层、中间层、次内层和内层,按厚度百分比计算,外层:次外层:中间层:次内层:内层的厚度比为:20%:15%:30%:15%:20%。

所述五层共挤的各层厚度和重量根据使用用途、使用环境、使用季节不用而不同,在本发明的厚度和重量比例范围内根据需要调整,均可达到本发明的效果。

所述五层共挤超薄低压热缩膜按重量百分比计算外层由低压聚乙烯70%、热缩膜专用聚乙烯20%和10%的色母和辅料组成;次外层、次内层和中间层均由55%低压聚乙烯35%热缩膜专用聚乙烯和10%的色母和辅料组成;内层由低压聚乙烯40%和40%的热缩膜膜专用聚乙烯,20%色母和辅料组成。

所述色母包括增白增亮色母、抗菌色母、乳白色母和爽滑色母中的一种或多种等功能性色母粒。

所述辅料包括聚乙烯抗静电母料和/或抗菌剂。

本发明一种超薄低压热缩膜,其制备方法为:将原料按上述配方混合,加热到200-220℃挤出,按照1:3-7的比例吹胀,冷却定型,最后收卷入库。

优选的,加热温度为210℃。

优选的,吹胀比例为1: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采用低压聚乙烯作为主料(用量为45-60%)生产热收缩膜,采用特定重量比的低压聚乙烯和热缩膜专用聚乙烯以及色母和辅料,解决了低压聚乙烯柔韧性差、收缩性差无法作为主料用于生产热收缩膜的缺陷,将低压聚乙烯作为主料用于热收缩膜的生产,且生产过程中不容易沾刀,克服了本领域技术人员长期以来的技术偏见。

2、本发明采用低压聚乙烯作为主料生产制备的热缩膜抗刺穿能力好,较相同厚度的其他热收缩膜抗刺穿能力提高25%。

3、本发明采用低压聚乙烯作为主料,生产得到的热缩膜更薄,相同成本的原料能够生产得到更多的热缩膜,从而降低了生产升本,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热缩膜的生产成本高的问题。

4、本发明采用三层共挤或五层共挤的方式制备的热缩膜较现有的热缩膜柔韧性更好、防潮性好。

5、本发明制备得到的热收缩膜根据用户的使用意见,得到如下结论:本发明的热缩膜生产成本较行业内同类产品降低20%,热封效果和收缩效果好,且破包率降低了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技术说明。以下说明是对本发明构思的解释,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一种超薄低压热缩膜,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由50%低压聚乙烯、37%热缩膜专用聚乙烯、13%的抗菌色母和抗静电母料组成。

将原料按上述配方混合,加热到200℃挤出,按照1:4的比例吹胀,冷却定型,最后收卷入库。

实施例2

一种超薄低压热缩膜,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由45%低压聚乙烯、40%热缩膜专用聚乙烯、15%的色母和抗静电母料组成。

将原料按上述配方混合,加热到210℃挤出,按照1:3的比例吹胀,冷却定型,最后收卷入库。

实施例3

一种超薄低压热缩膜,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由60%低压聚乙烯、30%热缩膜专用聚乙烯、10%的增白增亮色母和抗菌剂组成。

将原料按上述配方混合,加热到220℃挤出,按照1:7的比例吹胀,冷却定型,最后收卷入库。

实施例4

一种超薄低压热缩膜,按重量百分比计算由55%低压聚乙烯、35%热缩膜专用聚乙烯、10%的乳白色母和抗静电母料组成。

将原料按上述配方混合,加热到210℃挤出,按照1:5的比例吹胀,冷却定型,最后收卷入库。

实施例5

超薄低压热缩膜由三层共挤而成,分别包括外层、中间层和内层,按重量百分比计算外层由低压聚乙烯70%、热缩膜专用聚乙烯20%和10%的色母和辅料组成;中间层由55%低压聚乙烯35%热缩膜专用聚乙烯和10%的色母和辅料组成;内层由低压聚乙烯40%和40%的热缩膜膜专用聚乙烯,20%色母和辅料组成。按厚度百分比计算,外层:中间层:内层的厚度比为30%:40%:30%。

将原料按上述配方混合,放入主机中加热到220℃挤出,按照1:5.5的比例吹胀,冷却定型,再进行牵引拉伸,分切,最后收卷入库。

实施例6

超薄低压热缩膜由三层共挤而成,分别包括外层、中间层和内层,按重量百分比计算外层由低压聚乙烯60%、热缩膜专用聚乙烯30%和10%的色母和辅料组成;中间层由50%低压聚乙烯37%热缩膜专用聚乙烯和13%的色母和辅料组成;内层由低压聚乙烯45%和35%的热缩膜膜专用聚乙烯,20%色母和辅料组成。按厚度百分比计算,外层:中间层:内层的厚度比为25%:45%:30%。

将原料按上述配方混合,放入主机中加热到200℃挤出,按照1:4的比例吹胀,冷却定型,再进行牵引拉伸,分切,最后收卷入库。

实施例7

超薄低压热缩膜由三层共挤而成,分别包括外层、中间层和内层,按重量百分比计算外层由低压聚乙烯80%、热缩膜专用聚乙烯15%和5%的色母和辅料组成;中间层由45%低压聚乙烯40%热缩膜专用聚乙烯和15%的色母和辅料组成;内层由低压聚乙烯35%和45%的热缩膜膜专用聚乙烯,20%色母和辅料组成。按厚度百分比计算,外层:中间层:内层的厚度比为30%:35%:35%。

将原料按上述配方混合,放入主机中加热到210℃挤出,按照1:7的比例吹胀,冷却定型,再进行牵引拉伸,分切,最后收卷入库。

实施例8

超薄低压热缩膜由三层共挤而成,分别包括外层、中间层和内层,按重量百分比计算外层1由低压聚乙烯75%、热缩膜专用聚乙烯20%和5%的色母和辅料组成;中间层由60%低压聚乙烯30%热缩膜专用聚乙烯和10%的色母和辅料组成;外层2由低压聚乙烯45%和45%的热缩膜膜专用聚乙烯,10%色母和辅料组成。按厚度百分比计算,外层:中间层:内层的厚度比为35%:40%:25%。

将原料按上述配方混合,放入主机中加热到210℃挤出,按照1:6的比例吹胀,冷却定型,再进行牵引拉伸,分切,最后收卷入库。

实施例9

所述超薄低压热缩膜由三层共挤而成,分别包括外层、中间层和内层,按重量百分比计算外层1由低压聚乙烯70%、热缩膜专用聚乙烯20%和10%的色母和辅料组成;中间层由55%低压聚乙烯35%热缩膜专用聚乙烯和10%的色母和辅料组成;外层2由低压聚乙烯45%和45%的热缩膜膜专用聚乙烯,10%色母和辅料组成。按厚度百分比计算,外层:中间层:内层的厚度比为30%:40%:30%。

将原料按上述配方混合,放入主机中加热到210℃挤出,按照1:5的比例吹胀,冷却定型,再进行牵引拉伸,分切,最后收卷入库。

实施例10

所述超薄低压热缩膜由五层共挤而成,分别包括外层、次外层、中间层、次内层和内层,按重量百分比计算外层由低压聚乙烯70%、热缩膜专用聚乙烯20%和10%的色母和辅料组成;次外层、次内层和中间层均由55%低压聚乙烯35%热缩膜专用聚乙烯和10%的色母和辅料组成;内层由低压聚乙烯40%和40%的热缩膜膜专用聚乙烯,20%色母和辅料组成。按厚度百分比计算,外层:次外层:中间层:次内层:内层的厚度比为:20%:15%:30%:15%:20%。

将原料按上述配方混合,放入主机中加热到210℃挤出,按照1:4的比例吹胀,冷却定型,再进行牵引拉伸,分切,最后收卷入库。

实施例11

所述超薄低压热缩膜由五层共挤而成,分别包括外层、次外层、中间层、次内层和内层,按重量百分比计算外层由低压聚乙烯60%、热缩膜专用聚乙烯30%和10%的色母和辅料组成;次外层、次内层和中间层均由60%低压聚乙烯35%热缩膜专用聚乙烯和5%的色母和辅料组成;内层由低压聚乙烯35%和35%的热缩膜膜专用聚乙烯,30%色母和辅料组成。按厚度百分比计算,外层:次外层:中间层:次内层:内层的厚度比为:15%:20%:30%:20%:15%。

将原料按上述配方混合,放入主机中加热到220℃挤出,按照1:5的比例吹胀,冷却定型,再进行牵引拉伸,分切,最后收卷入库。

实施例12

所述超薄低压热缩膜由五层共挤而成,分别包括外层、次外层、中间层、次内层和内层,按重量百分比计算外层由低压聚乙烯80%、热缩膜专用聚乙烯15%和5%的色母和辅料组成;次外层、次内层和中间层均由50%低压聚乙烯40%热缩膜专用聚乙烯和10%的色母和辅料组成;内层由低压聚乙烯45%和45%的热缩膜膜专用聚乙烯,10%色母和辅料组成。按厚度百分比计算,外层:次外层:中间层:次内层:内层的厚度比为:25%:10%:30%:10%:25%。

将原料按上述配方混合,放入主机中加热到210℃挤出,按照1:7的比例吹胀,冷却定型,再进行牵引拉伸,分切,最后收卷入库。

实施例13

所述超薄低压热缩膜由五层共挤而成,分别包括外层、次外层、中间层、次内层和内层,按重量百分比计算外层由低压聚乙烯75%、热缩膜专用聚乙烯15%和10%的色母和辅料组成;次外层、次内层和中间层均由65%低压聚乙烯30%热缩膜专用聚乙烯和5%的色母和辅料组成;内层由低压聚乙烯42%和45%的热缩膜膜专用聚乙烯,13%色母和辅料组成。按厚度百分比计算,外层:次外层:中间层:次内层:内层的厚度比为:20%:12.5%:35%:12.5%:20%。

将原料按上述配方混合,放入主机中加热到210℃挤出,按照1:6的比例吹胀,冷却定型,再进行牵引拉伸,分切,最后收卷入库。

实施例14

所述超薄低压热缩膜由五层共挤而成,分别包括外层、次外层、中间层、次内层和内层,按重量百分比计算外层由低压聚乙烯75%、热缩膜专用聚乙烯15%和10%的色母和辅料组成;次外层、次内层和中间层均由65%低压聚乙烯30%热缩膜专用聚乙烯和5%的色母和辅料组成;内层由低压聚乙烯42%和45%的热缩膜膜专用聚乙烯,13%色母和辅料组成。按厚度百分比计算,外层:次外层:中间层:次内层:内层的厚度比为:20%:17.5%:25%:17.5%:20%。

将原料按上述配方混合,放入主机中加热到210℃挤出,按照1:6的比例吹胀,冷却定型,再进行牵引拉伸,分切,最后收卷入库。

实施例1-14制备得到的热收缩膜厚度均低于10μm,热收缩率(120℃×10s)横向18%纵向70%,伸长率:横向500%纵向280%。

本发明制备得到的热收缩膜根据用户的使用意见,得到如下结论:本发明的热缩膜生产成本较行业内同类产品降低20%,热封效果和收缩效果好,且破包率降低了15%。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依本申请所做的等效修饰和现有技术添加均视为本发明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