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药材种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滇黄精的组培快繁方法。
背景技术:
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coll.ethems)是百合科黄精属草本植物,主要产于中国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生长于林下,灌木丛或阴坡湿地。其根茎入药具有补中益气,润肺滋阴,益肾填精,除风湿,安五脏,抑制肿瘤细胞等功效。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黄精的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也给予了肯定和认可,在研究新药和开发保健品方面具有广阔前景。市场对原料需求越来越大,价格不断上涨,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严重影响对滇黄精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为了保障高质量滇黄精原料来源,全面推广和实施滇黄精产业化,规模化,人工种植势在必行。
多年来,传统滇黄精的人工种植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另一种是通过根茎进行无性繁殖,由于滇黄精种子难收集,萌发率低,育苗生长周期长,增加了生产种植成本,不利于大面积推广种植。根茎繁殖这一方法繁殖系数低,根茎用量大既不经济,又限制了生产种植规模,种苗问题已经成为限制滇黄精人工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瓶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滇黄精的组培快繁方法,繁殖周期短,出苗率高,种植成本低,适合大面积种植,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滇黄精的组培快繁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1、选择外植体;
步骤2、外植体灭菌;
步骤3、诱导分化培养:将灭菌外植体接种到诱导分化培养基中,在光照强度为:1800-2000Lx,光照周期为每天8-10的条件下,培养温度为25-27℃的条件下培养40-50天,芽基部膨大产生不定芽,芽基部形成突起和分化不定芽;
步骤4、增殖继代培养:将诱导分化培养基中产生的带不定芽和突起的组织切割为0.5cm2的小块,接种到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实现不定芽的增殖;光照强度为1800-2000Lx,光照周期为每天10-12小时,培养温度为25-27℃的培养条件下,培养25-30天,形成高度达4-5cm的丛生芽;
步骤5、生根壮苗培养:将增殖培养中获得的丛生芽直径≥0.5cm、高度≥3cm的芽,分切割为单体并切除叶片,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在光照强度为1800-2000Lx;光照周期为前20天10小时,以后每天12小时,培养温度为25-27℃的条件下培养30-35天,既可得到生根苗;根茎芽直径<0.5cm的小苗转接到步骤4的增殖培养基中再增殖;
步骤6、驯化炼苗:生根培养30-35天,将生根苗从瓶内取出,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培养茎,并用对水稀释2000倍多菌灵溶液浸泡3-5min,种植到基质中,遮光70%,保持65-70%的空气湿度,30d后成活率达95%以上。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选择外植体的具体过程为:每年的3-4月份,选择生长健壮,产量高,性状稳定,无病虫害,带萌动芽的根茎。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外植体灭菌的具体过程为:
步骤a、将带萌动芽的根茎从土壤中挖出,洗去泥土,并用水冲洗干净,切取长度为4-5cm带顶芽的根状茎,放入浓度为200ppm的农用链霉素溶液中浸泡30min进行预处理灭菌,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步骤b、在无菌工作台内将预处理的外植体放入浓度为0.1%的升汞溶液中,并加入吐温1-2滴,连续摇晃,浸泡18-20min后取出,用无菌水冲洗4-5次,再用无菌滤纸吸干外植体表面水分,切取长度为:2-3cm顶芽,接种到诱导分化基中。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中,诱导分化培养基为:
MS+6-BA4mg/L+2.4-D0.3mg/L+IBA0.2mg/L+糖30g/L+琼脂4.5g/L,pH值5.8-6。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4中,增殖培养基为:MS+6-BA3.5mg/L+NAA0.2mg/L+糖30g/L+琼脂4.5g/L,pH值5.8-6。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5中,生根培养基为:MS+6-BA0.4mg/L+NAA0.8mg/L+糖30g/L+琼脂4.5g/L,pH值5.8-6。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6中,基质为按照质量份数比为草炭土:珍珠岩=4:1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建立滇黄精无性繁殖体系,获得大量优质种苗,实现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种植。通过植物组培快繁技术解决了滇黄精种苗繁殖周期长,出苗率低,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本发明经外植体灭菌,根茎芽诱导分化,增殖培养,生根壮苗培养等过程共同作用,外植体灭菌接种成功率达80%,诱导出芽率90%,增殖率达6.8倍,所得种苗株高6-7cm,展叶4-5片,叶片开展度好,宽大厚实,苗高度适中,平均根茎芽直径达1.2cm,个体较大,大小均匀,驯化炼苗成活率达95%以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滇黄精的组培快繁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外植体的选择:每年的3-4月份,选择生长健壮,产量高,性状稳定,无病虫害,带萌动芽的根茎。
2、外植体的灭菌:
(1)将带萌动芽的根茎从土壤中挖出,洗去泥土,并在自来水下刷洗干净。切取长度为4-5cm带顶芽的根状茎,放入浓度为200ppm的农用链霉素溶液中浸泡30min进行预处理灭菌,再用自来水冲洗干净。
外植体采用的是地下根茎芽,其表面附生着许多杂菌,特别是细菌,给灭菌带来一定难度。若采用常规灭菌方法,污染严重。延长灭菌时间,灭菌效果好,但对外植体损伤严重,不利于芽的诱导分化。本步骤可杀灭外植体表面大量细菌,起到较好灭菌效果,又降低对外植体的损伤,灭菌效果可提高40%。
(2)在无菌工作台内将预处理的外植体放入浓度为0.1%的升汞溶液中,并加入吐温1-2滴,连续摇晃,浸泡18-20min后取出,用无菌水冲洗4-5次,再用无菌滤纸吸干外植体表面水分,切取长度为:2-3cm顶芽,接种到诱导分化基中。
3、诱导分化培养:诱导分化培养基:MS+6-BA4mg/L+2.4-D0.3mg/L+IBA0.2mg/L+糖30g/L+琼脂4.5g/L,pH值5.8-6,将灭菌外植体接种到诱导分化培养基中,在光照强度为:1800-2000Lx,光照周期为每天8-10的条件下,培养温度为25-27℃的条件下培养40-50天,芽基部膨大产生不定芽,芽基部形成突起和分化不定芽。平均分化率为85%,平均每个根茎芽分化2.8个不定芽。
4、增殖继代培养:将诱导分化培养基中产生的带不定芽和突起的组织切割为0.5cm2的小块,接种到:MS+6-BA3.5mg/L+NAA0.2mg/L+糖30g/L+琼脂4.5g/L,pH值5.8-6的增殖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实现不定芽的增殖;光照强度为1800-2000Lx,光照周期为每天10-12小时,培养温度为25-27℃的培养条件下,培养25-30天,既可形成高度达4-5cm的丛生芽。分化增殖率达6.8倍。
5、生根壮苗培养:
将增殖培养中获得的丛生芽直径≥0.5cm、高度≥3cm的芽,分切割为单体并切除叶片,接种到MS+6-BA0.4mg/L+NAA0.8mg/L+糖30g/L+琼脂4.5g/L,pH值5.8-6的生根培养基中,在光照强度为1800-2000Lx;光照周期为前20天10小时,以后每天12小时,培养温度为25-27℃的条件下培养30-35天,既可得到生根苗;其生根率达95%以上,根茎芽直径在1.2cm以上,苗高度达6-7cm,展叶4-5片,每个根茎芽平均根系可达8-10条。根茎芽直径<0.5cm的小苗转接到步骤4的增殖培养基中再增殖。
6、驯化炼苗
生根培养30-35天,将生根苗从瓶内取出,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培养茎,并用2000倍多菌灵溶液浸泡3-5min,种植到基质(基质为按照质量份数比为草炭土:珍珠岩=4:1)中,遮光70%,保持65-70%的空气湿度,30d后成活率达95%以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