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0887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农作物收割作业的联合收割机的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



背景技术:

联合收割机(Combine)是从对稻子、大麦、小麦、豆等农作物切割并输送的割取作业以及对所割取的农作物进行脱粒的脱粒作业同时进行的观点上,以两者结合的含义使用的名称,是实施收获稻子、大麦、小麦、豆等农作物的作业的收获机械。

这种联合收割机包括割取部以及脱粒部。上述割取部具有将农作物进行割断并输送至脱粒部的功能。上述脱粒部具有对利用上述割取部输送到的农作物进行脱粒的功能。上述联合收割机具备能够使上述割取部进行正旋转的割取部正旋转装置,以使上述割取部将农作物输送至上述脱粒部。

在此,当杂草、杂质等非正常作物流入到上述割取部或者上述割取部中流入过多的农作物等情况下,作用在上述割取部的负荷为预先设定的基准负荷以上时,因在上述割取部出现堵塞现象而无法正常动作。为了解决这种堵塞现象,在上述联合收割机上配置有能够使上述割取部进行反旋转的割取部反旋转装置。

根据以往技术的联合收割机中分别配置了割取部正旋转装置以及割取部反旋转装置,从而存在整体结构复杂,体积增大的问题。另外,以往技术的联合收割机中,存在着因作业者的失误而将割取部正旋转装置以及割取部反旋转装置同时运转,从而发生故障或者破损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洁的结构使割取部进行正旋转以及反旋转,且能够减小整体尺寸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防止割取部同时进行正旋转以及反旋转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

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可包括如下的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包括:

第一旋转部,向第一旋转方向进行旋转,用于运转割取部;

第二旋转部,在从上述第一旋转部隔开的位置,连接在上述割取部;

正旋转驱动部,结合在上述第一旋转部;

反旋转驱动部,在从上述正旋转驱动部隔开的位置,结合在上述第一旋转部;

正旋转从动部,结合在上述第二旋转部,并随着上述正旋转驱动部旋转,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进行旋转;

反旋转从动部,在从上述正旋转从动部隔开的位置,结合在上述第二旋转部,并随着上述反旋转驱动部旋转,向与上述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转方向进行旋转;以及

套管(sleeve),结合在上述第一旋转部,且选择性地连接在上述正旋转驱动部或者上述反旋转驱动部,以随着上述第一旋转部旋转,使上述割取部进行正旋转或者反旋转。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发明效果。

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以简洁的结构实现割取部的正旋转以及反旋转,还能减小整体尺寸的增大,从而有助于提高联合收割机的空间利用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从根源上防止割取部的正旋转以及反旋转同时运转,从而能够防止因作业者的失误引起的故障或者破损,因此,不仅能够节减运转费用,也能够提高联合收割机的运转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普通联合收割机的概要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的概要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的概要立体图。

图4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的概要动力传达图。

图5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的概要动力传达图。

图6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的概要动力传达图。

图7是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的联合收割机的概要局部立体图。

图8是设置有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的联合收割机的概要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 2:第一旋转部

3:第二旋转 4:正旋转驱动部

5:反旋转驱动部 6:正旋转从动部

7:反旋转从动部 8:套管

9:转换部 10:壳体

41:正旋转驱动机构 51:反旋转驱动齿轮

61:正旋转从动机构 62:连接机构

71:反旋转从动齿轮 100:联合收割机

110:割取部 411:正旋转输入齿轮

412:正旋转输出滑轮 511:反旋转输入齿轮

512:反旋转输出齿轮 200:驱动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的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适用于收割农作物的联合收割机100。上述联合收割机100包括:割取部110,割取农作物并输送;以及脱粒部120,对利用上述割取部110输送的农作物进行脱粒。为了能够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正旋转或者反旋转,将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设置成与上述割取部110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包括:第一旋转部2,向第一旋转方向(R1,图3所示)进行旋转,用于运转上述割取部110;第二旋转部3,在从上述第一旋转部2隔开的位置,连接在上述割取部110;正旋转驱动部4,结合在上述第一旋转部2;反旋转驱动部5,在从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隔开的位置,结合在上述第一旋转部2;正旋转从动部6,结合在上述第二旋转部3;反旋转从动部7,在从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隔开的位置,结合在上述第二旋转部3;以及套管8,结合在上述第一旋转部2。上述套管8选择性地连接在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或者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

当上述套管8连接在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时,随着上述第一旋转部2的旋转,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也一起旋转,并使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并使上述第二旋转部3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从而能够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正旋转。

当上述套管8连接在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时,随着上述第一旋转部2的旋转,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也一起旋转,并使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向第二旋转方向(R2,图3所示)进行旋转。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对于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是相反的旋转方向。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并使上述第二旋转部3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从而能够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反旋转。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具有如下作用效果。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在共用上述第一旋转部2以及第二旋转部3的情况下,能够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正旋转或者反旋转。由此,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不仅能够以简洁的结构实现使割取部110进行正旋转或者反旋转,还能够减小整体尺寸,从而有助于提高联合收割机100的空间利用率。

第二,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利用上述套管8选择地连接,能够使割取部110进行正旋转或者反旋转。由此,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能够从根源上防止上述割取部110的正旋转以及反旋转同时运转。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能够防止因作业者失误而在上述割取部110等中发生故障或者破损,从而不仅能够节减运转费用,还能够提高上述联合收割机100的运转率。

以下,参照附图,对上述第一旋转部2、上述第二旋转部3、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以及套管8进行具体说明。

参照图1至图3,上述第一旋转部2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图3所示)旋转,用于运转上述割取部110。上述第一旋转部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上述联合收割机100上。上述第一旋转部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在上述割取部110上。上述第一旋转部2能够通过由设置在上述联合收割机100的驱动源200提供的驱动力进行旋转。上述驱动源200可以是设置在上述联合收割机100的发动机(未图示)。上述驱动源200可以是设置在上述联合收割机100上的其他动力源。

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以及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结合在上述第一旋转部2上。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以及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可在沿着上述第一旋转部2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结合上述第一旋转部2上。上述第一旋转部2可作为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以及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的旋转轴发挥功能。上述第一旋转部2整体上可形成为圆棒形态,但并不限于此,只要能够作为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以及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的旋转轴发挥功能,则还可以形成为其他形态。上述第一旋转部2可形成为轴(Shaft)。

参照图1至图3,上述第二旋转部3设置在从上述第一旋转部2隔开的位置上。上述第二旋转部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上述联合收割机100上。上述第二旋转部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割取部110上。上述第二旋转部3设置成连接在上述割取部110。由此,上述割取部110能够随着上述第二旋转部3的旋转进行旋转。上述割取部110能够以与上述第二旋转部3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旋转方向进行旋转。例如,当上述第二旋转部3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图3所示)进行旋转时,上述割取部110能够进行正旋转,当上述第二旋转部3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图3所示)进行旋转时,上述割取部110能够进行反旋转。

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以及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结合在上述第二旋转部3。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以及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可在沿着上述第二旋转部3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结合在上述第二旋转部3。上述第二旋转部3可作为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以及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的旋转轴发挥功能。上述第二旋转部3整体上可形成为圆棒形态,但并是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作为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以及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的旋转轴发挥功能,则还可以形成为其他形态。上述第二旋转部3可形成为轴(Shaft)。上述第二旋转部3以及上述第一旋转部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互相平行地设置在上述联合收割机100上。

参照图1至图4,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用于使上述割取部110正旋转。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结合在上述第一旋转部2。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能够以上述第一旋转部2作为旋转轴进行旋转。当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连接在上述套管8时,能够随着上述第一旋转部2的旋转一起进行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当上述第一旋转部2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时,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可与上述第一旋转部2一起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

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在上述第一旋转部2。由此,当上述套管8连接在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时,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对上述第一旋转部2进行空转。由此,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在不阻碍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的情况下,可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反旋转。在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与上述第一旋转部2之间,可设置有轴承(未图示)。

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可包含正旋转驱动机构41(图4所示)。随着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连接在上述套管8,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与上述第一旋转部2一起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能够使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通过轴承(未图示)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在上述第一旋转部2上。

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可包括正旋转输入齿轮411(图4所示)以及正旋转输出滑轮(pulley)412。

上述正旋转输入齿轮411用于连接在上述套管8上。上述正旋转输入齿轮411可利用多个齿轮齿(Gear Tooth)通过上述套管8接收驱动力。

上述正旋转输出滑轮412用于连接在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上述正旋转输出滑轮412和上述正旋转输入齿轮411以能够一起旋转的方式相互结合。上述正旋转输出滑轮412以及上述正旋转输入齿轮411可一体形成。当上述正旋转输入齿轮411连接在上述套管8而与上述第一旋转部2一起旋转时,上述正旋转输出滑轮412与上述正旋转输入齿轮411一起旋转,并将驱动力向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输出。

参照图1至图4,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用于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反旋转。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结合在上述第一旋转部2。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可在沿着上述第一旋转部2从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结合在上述第一旋转部2上。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可位于上述割取部110以及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之间。

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可将上述第一旋转部2作为旋转轴进行旋转。当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连接在上述套管8时,可随着上述第一旋转部2的旋转能够一起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当上述第一旋转部2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时,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可与上述第一旋转部2一起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

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在上述第一旋转部2上。由此,当上述套管8连接在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时,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对上述第一旋转部2进行空转。由此,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能够在不阻碍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的情况下,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正旋转。在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以及上述第一旋转部2之间可设置轴承(未图示)。

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可包括反旋转驱动齿轮51(图4所示)。随着上述反旋转驱动齿轮51连接在上述套管8,上述反旋转驱动齿轮51与上述第一旋转部2一起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并可使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上述反旋转驱动齿轮51可通过轴承(未图示)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接在上述第一旋转部2上。

上述反旋转驱动齿轮51可包括反旋转输入齿轮511(图4所示)以及反旋转输出齿轮512(图4所示)。

上述反旋转输入齿轮511用于连接在上述套管8。上述反旋转输入齿轮511通过多个齿轮齿由上述套管8接收驱动力。上述套管8可位于上述反旋转输入齿轮511以及上述正旋转输入机构411(图4所示)之间。

上述反旋转输出齿轮512用于连接在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上。上述反旋转输出齿轮512以及上述反旋转输入齿轮511以能够一起旋转的方式相互结合。上述反旋转输出齿轮512以及上述反旋转输入齿轮511也可以一体形成。当上述反旋转输入齿轮511连接在上述套管8上而与上述第一旋转部2一起旋转时,上述反旋转输出齿轮512与上述反旋转输入齿轮511一起旋转,并能够将驱动力向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输出。

参照图1至图5,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是用于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正旋转。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结合在上述第二旋转部3。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以位于从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上的方式结合在上述第二旋转部3。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以及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可配置成:在相对于上述第一旋转部2以及上述第二旋转部3相互隔开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相互隔开规定的距离。

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能够以上述第二旋转部3作为旋转轴进行旋转。当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与上述套管8连接时,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随着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的旋转一起进行旋转,并能够使上述第二旋转部3进行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当上述第一旋转部2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时,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并能够使上述第二旋转部3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上述割取部110可随着上述第二旋转部3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而进行正旋转。

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可包括正旋转从动机构61(图4所示)以及连接机构62(图4所示)。

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结合在上述第二旋转部3。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以及上述第二旋转部3以能够一起旋转的方式相互结合。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可在从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隔开的位置结合在上述第二旋转部3。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可通过上述连接机构62连接在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1上。由此,随着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连接在上述套管8而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通过上述连接机构62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并能够使上述第二旋转部3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

上述连接机构62连接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与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上述连接机构62以使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以及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向相同方向旋转的方式,连接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以及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由此,当上述套管8连接在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时,上述第二旋转部3通过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上述连接机构62以及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向与上述第一旋转部2相同的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并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正旋转。

上述连接机构62以使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以及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位于其内侧的方式,能够卷绕在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以及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上。由此,上述连接机构62能够卷绕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以及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进行循环移动。上述连接机构62可卷绕在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的正旋转输出滑轮412以及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上。随着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连接在上述套管8而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上述连接机构62能够使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连接机构62可以为皮带(Belt)或者传动链(Chain)。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可包含卷绕皮带或者传动链的滑轮(Pulley)。

虽然没有图示,上述连接机构62可包含齿轮(Gear)。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连接机构62与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以及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各自啮合,从而能够将由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提供的驱动力传送至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上。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以及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可各自通过多个齿轮齿与上述连接机构62啮合。当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时,上述连接机构62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并能够使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

参照图1至图6,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用于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反旋转。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结合在上述第二旋转部3。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可在沿着上述第二旋转部3从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结合在上述第二旋转部3。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可位于上述割取部110以及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之间。

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能够以上述第二旋转部3作为旋转轴进行旋转。当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连接在上述套管8时,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随着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的旋转一起进行旋转,并能够使上述第二旋转部3旋转。在这种情况下,当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与上述第一旋转部2一起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时,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可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并能够使上述第二旋转部3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随着上述第二旋转部3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旋转,上述割取部110能够进行反旋转。

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可包括反旋转从动齿轮71(图4所示)。

上述反旋转从动齿轮71与上述反旋转驱动齿轮51啮合。由此,当随着上述反旋转驱动齿轮51连接在上述套管8而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时,上述反旋转从动齿轮71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并使上述第二旋转部3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从而能够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反旋转。上述反旋转从动齿轮71可通过多个齿轮齿从上述反旋转驱动齿轮51接收驱动力。上述反旋转从动齿轮71能够啮合在上述反旋转驱动齿轮51的反旋转输出齿轮512。

参照图1至图6,上述套管8结合在上述第一旋转部2。上述套管8选择性地连接在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或者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上,以使上述割取部110随着上述第一旋转部2的旋转进行正旋转或者反旋转。

首先,参照图5,上述套管8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正旋转时的动力传递流程如下。

当上述套管8连接在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时,随着上述第一旋转部2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通过上述套管8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套管8啮合在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的正旋转输入齿轮411上,因此能够连接在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

当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通过上述套管8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时,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通过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在这种情况下,上述连接机构62随着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的正旋转输出滑轮412的旋转而进行循环移动,并能够使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

上述正旋转从动机构61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并能够使上述第二旋转部3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由此,上述第二旋转部3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旋转,并能够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正旋转。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上述第二旋转部3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从而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通过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然而,由于不是连接在上述套管8的状态,因此,对于上述第一旋转部2进行空转。

以下,参照图6,上述套管8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反旋转时的动力传递流程如下。

当上述套管8连接在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时,随着上述第一旋转部2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通过上述套管8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套管8啮合在上述反旋转驱动齿轮51的反旋转输入齿轮511,因此能够连接在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

当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通过上述套管8向上述第一旋转方向R1进行旋转时,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通过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反旋转从动齿轮71啮合在上述反旋转驱动齿轮51的反旋转输出齿轮512,因此,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能够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

上述反旋转从动齿轮71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并能够使上述第二旋转部3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由此,上述第二旋转部3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并能够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反旋转。这种情况下,随着上述第二旋转部3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由此,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通过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向上述第二旋转方向R2进行旋转,然而,由于不是连接在上述套管8上的状态,因此,对于上述第一旋转部2进行空转。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通过选择性连接上述套管8,能够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正旋转或者反旋转。由此,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能够从根源上防止上述割取部110同时进行正旋转以及反旋转。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能够防止因作业者失误而在上述割取部110等中发生故障或者破损,因此不仅能够节减运转费用,还能够提高上述联合收割机100的运转率。

参照图1至图6,上述套管8能够结合在上述第一旋转部2,以使其位于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以及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之间。上述套管8以及上述第一旋转部2以能够一起旋转的方式相互结合。上述套管8可结合在上述第一旋转部2,以使其位于上述正旋转驱动机构41的正旋转输入齿轮411以及上述反旋转驱动齿轮51的反旋转输入齿轮511之间。上述套管8选择性地连接在上述正旋转输入齿轮411或者上述反旋转输入齿轮511上,由此能够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正旋转或者反旋转。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以及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能够以使上述正旋转输入齿轮411以及上述反旋转输入齿轮511相互对置的方式,连接在上述第一旋转部2。

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7,上述第一旋转部2、上述第二旋转部3、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以及上述套管8可配置成均位于上述割取部110的一侧。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第一旋转部2能够以使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以及上述套管8位于上述割取部110的一侧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割取部110的一侧。上述第二旋转部3能够以使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以及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位于上述割取部110的一侧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割取部110的一侧。由此,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被设置成位于上述割取部110的一侧,有助于提高对上述联合收割机100的空间利用率。

上述第一旋转部2以及上述第二旋转部3可各自连接在上述割取部110的一侧。当上述割取部110包括用于割断农作物的割取机构111(图1所示)以及用于输送农作物的输送机构112(图1所示)时,上述第一旋转部2以及上述第二旋转部3可结合在上述输送机构112的一侧。在这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可使上述移送机构112所具有的输送部件进行正旋转或者反旋转。上述输送机构112可以为传送带(Conveyor)。

上述移送机构112可将农作物输送至上述脱粒部120。上述联合收割机100可包括行驶部130(图1所示)、驾驶部140(图1所示)以及谷粒包装部150(图1所示)。上述行驶部130具有使上述联合收割机100行驶移动的功能。上述驾驶部140提供作业者用于运转上述联合收割机100的空间。作业者乘坐在上述驾驶部140上操作上述驾驶部140所具备的操作装置,从而能够使上述联合收割机100运转。上述谷粒包装部150具有将随着上述脱粒部120对农作物进行脱粒而产生的谷粒进行包装的功能。

参照图3,图7以及图8,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可包含转换部9。

上述转换部9转换运转模式,以使上述割取部110进行正旋转或者反旋转。上述转换部9结合在上述套管8。上述转换部9使上述套管8有选择地连接在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或者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由此能够转换上述运转模式。当上述转换部9使上述套管8连接在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时,上述割取部110以正旋转模式运转而进行正旋转。当上述转换部9使上述套管8连接在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时,上述割取部110以反旋转模式运转而进行反旋转。

上述转换部9通过使上述套管8沿着上述第一旋转部2进行移动,由此能够转换上述运转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套管8可在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以及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之间,以能够移动的方式结合在上述第一旋转部2。

上述转换部9可包括结合部件91(图3所示)以及导向部件92,(图3所示)。

上述结合部件91结合在上述套管8。上述套管8随着上述结合部件91移动,沿着上述第一旋转部2移动,由此可连接在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或者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

上述导向部件92设置为与上述第一旋转部2平行。上述导向部件92以位于上述割取部110的一侧的方式,结合在上述割取部110。上述结合部件91以能够移动的方式结合在上述导向部件92。由此,上述结合部件91沿着上述导向部件92进行直线移动,并使上述套管8进行直线移动,以使上述套管8连接在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或者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能够提高转换上述运转模式作业的准确性。上述导向部件92整体上可形成为棒形态,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导向上述结合部件91的移动,则可形成为其他形态。在上述结合部件91上,可形成有使上述导向部件92插入的插入孔。

参照图3,图7以及图8,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可包括壳体10(图8所示)

上述壳体10用于将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以及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容置于其内部。由此,上述壳体10防止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以及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露出在外面,从而能够防止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以及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因杂质、外部器物等受到破损。上述第一旋转部2可配置成其一部分位于上述壳体10的内部,一部分连接在位于上述壳体10外部的驱动源200。上述第二旋转部3可配置成其一部分位于上述壳体10的内部,一部分连接在位于上述壳体10的外部的割取部110。上述壳体10能够以位于上述割取部110的一侧的方式,结合在上述割取部110。

当具备上述壳体10时,上述转换部9可包括转换部件93(图3所示)以及连接部件94(图3所示)。

上述转换部93能够以位于上述壳体10的外部的方式,结合在上述壳体10。上述转换部件93可通过上述连接部件94连接在位于上述壳体10内部的结合部件91。由此,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可通过上述壳体10从外部保护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以及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并可通过上述转换部93在上述壳体10的外部转换上述运转模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联合收割机用割取部正反旋转装置1能够防止上述正旋转驱动部4、上述反旋转驱动部5、上述正旋转从动部6以及上述反旋转从动部7受到损伤或者破损,从而不仅能够节减运转费用,还能够通过上述转换部件93提高对转换上述运转模式作业的容易性。上述转换部件9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壳体10上。

上述连接部件94连接位于上述壳体10外部的转换部件93以及位于上述壳体10内部的结合部件91。上述连接部件94可配置成位于上述壳体10的内部。上述连接部件94随着上述转换部件93的旋转而进行旋转,并将从上述转换部件93提供的旋转力传递至上述结合部件91上。上述结合部件91能够利用通过上述连接部件94提供的旋转力,沿着上述导向部件92进行直线移动,并使上述套管8进行移动。

以上说明的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以及附图,应当理解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多种置换,变更以及变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