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_5

文档序号:9356574阅读:来源:国知局
增效作用;若低于100,表明为拮抗作用;100 ~120 之间,表明为相加作用。
[0100] 对大豆锈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当肟醚菌胺和三环唑的配比在1:100~100:1范围内时,共毒系 数均大于120,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复配药剂在防治大豆锈病上取得了增益的效果,尤其是 当肟醚菌胺和三环唑的配比在10:1之时,增益效果尤其突出。
[0101] 实验三亏醚菌胺和三环唑对水稻纹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试验靶标为水稻纹枯病,试验采用共毒系数法评价复配制剂的联合毒力作用。
[0102] 将肟醚菌胺和三环唑分别用丙酮溶解,再用0. 1 %的吐温-80水溶液稀释配制成 系列浓度的药液,在超净工作台中分别吸取6mL到灭菌的三角烧瓶,加入50°C左右的马铃 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54mL,摇匀后倒入4个直径9cm的平皿,制成4个相应浓度的含 毒培养基;用同样的方法将不同配比的三环唑和肟醚菌胺系列浓度复配药液制成含毒培养 基。将培养2天的立枯丝核菌,用直径5mm的打孔器在菌落边缘打成菌块,用接种针将菌块 移至预先配制成的含毒PDA培养基中央,然后置于25°C培养箱内培养,每处理重复4次。3 天后,采用十字交叉法用卡尺量取各处理菌落直径cm,求出校正抑制百分率。每个菌落十字 交叉测两个直径,以其平均数代表菌落大小。然后按下式求出菌落生长抑制率:
依孙云沛(Y-P Sun)法将测定的各处理的EC5。换算成实际毒性指数(ATI);根据混剂 的配比,算出理论毒性指数(TTI),按下列公式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
[0103] 这里的AM是指成分A在杀菌组合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BM是指成分B在杀菌 组合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0104] 若共毒系数大于120,表明有增效作用;若低于100,表明为拮抗作用;100 ~120 之间,表明为相加作用。
[0105] 对水稻纹枯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当肟醚菌胺和三环唑的配比在1:100~100:1范围内时,共毒系 数均大于120,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复配药剂在防治水稻恶苗病上取得了增益的效果,尤其 是当肟醚菌胺和三环唑的配比在5:1之时,增益效果尤其突出。
[0106] 牛物测I试例 当活性化合物杀菌组合物的作用超过当各活性化合物单独施用时的作用的总和时, 存在协同增效作用。两种活性化合物的特定组合的预期作用可使用所谓的"Colby公式 "(参见 S. R. Colby, "Calculating Synergistic and Antagonistic Responses of Herbicide Combinations ",Weeds 1967,15,20-22)如下计算:如果 X是当使用用量为mg/ha或浓度为mppm的活性化合物A时的活性; Y是当使用用量为ng/ha或浓度为nppm的活性化合物B时的活性,表示为占未处理对 照的百分率; E是当使用用量为m和n g/ha或浓度为m和n ppm的活性化合物A和B时的活性, 那么
如果实际观察的活性(〇)大于预期活性(E),那么该杀菌组合物超加和,即具有增效作 用。
[0107] 以下生物测试例用以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0108] 试验1稻瘟病试验(水稻) 溶剂:1〇份重量的N-甲基-吡咯烷酮 乳化剂:〇. 6份重量的烷基芳基聚乙二醇醚 为了制得合适的活性化合物,将一份按重量计的活性化合物或活性化合物的组合与上 述量的溶剂和乳化剂混合,并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
[0109] 为了测定保护活性,将稻秧用所述使用剂量的活性化合物制剂喷雾。待喷液层变 干后,将稻秧用真菌稻梨孢的孢子水悬浮液喷雾,然后试验植物置于温度约20°c、空气湿 度约80%的温室中以促进病菌的生长。接种7天后进行效果评价,将目测确定的发病叶片 区域百分率转化成相对于未处理对照的效力。〇%是指效力与对照的相当,100%是指没有 观察到侵染。活性化合物、使用剂量和试验结果列于下表中:
试验结果显示,观察效力超过用"Colby"公式计算的效力。
[0110] 试验2对大豆锈病的活性/种子处理 活性化合物以干种子拌种剂施用。该制剂可通过将单独的活性化合物或组合的活性化 合物与磨细的矿物质混合来制备,得到能在种子表面均匀分布的细粉状杀菌组合物。
[0111] 种子拌种时,将种子和种子拌种剂在封闭的玻璃烧瓶内摇动3分钟。大豆种子播 种于1厘米深的标准土壤中,在温度约18°C,空气湿度约100%的温室内培养,种子栽培箱 每日需15小时光照。播种3周后,用大豆锈菌对植物接种,并且在100%相对湿度下接种24 小时,然后又在温室中培养。在接种时,已长出第一对叶片和另一叶片。在接种11天后评 价叶片的侵染。将目测确定的发病叶片区域百分率转化成相对于未处理对照的效力。〇%是 指效力与对照的相当,100%是指没有观察到侵染。活性化合物、使用剂量和试验结果列于下 表中:
试验结果显示,观察效力超过用"Colby"公式计算的效力。
[0112] 试验3 :镰刀菌试验/ 土壤处理 在塑料盆中混合被镰刀菌污染的土壤和规定量的药剂后,播种水稻的种子。播种开始 40天后,进行效果评价。将目测确定的发病叶片区域百分率转化成相对于未处理对照的效 力。〇%是指效力与对照的相当,100%是指没有观察到侵染。活性化合物、使用剂量和试验 结果列于下表中:
试验结果显示,观察效力超过用"Colby"公式计算的效力。
[0113]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案和及药效实验对本发明作了详细的 描述,但在本发明的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和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 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这些修改和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 的范围。
【主权项】
1. 一种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肟醚菌胺和三环唑活性化合物,所述肟醚菌胺 和三环唑的重量比为1:100-100:1。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肟醚菌胺与三环唑的重量比为 1:50-50:1〇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肟醚菌胺与三环唑的重量比为 1:25-25:1〇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肟醚菌胺与三环唑的重量比为 1:10-10:1。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活性化合物、 填充剂和/或表面活性剂。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肟醚菌胺和三环唑的活性化合物含量 占组合物的5%-90%。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肟醚菌胺和三环唑的活性化合物含量 占组合物的10%_80%。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肟醚菌胺和三环唑的活性化合物含量 占组合物的20%-60%。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物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乳 油、悬浮剂、悬乳剂、微囊剂、种衣剂、微乳剂、水乳剂、水分散粒剂、微囊悬浮-悬浮剂、泡沫 剂、膏剂、气雾剂、超低容量液剂。10. 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用于防治真菌和细菌的用途。11.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用于防治谷类、豆类、水果、蔬菜、棉花、观赏植物上 真菌和细菌的用途。12. -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权利要求1的组合物作用于植物、植 物部分、植物繁殖材料和/或环境。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处理需要 保护的植物的繁殖材料。1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合物处理的植物繁殖材料。15.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权利要求1的肟醚菌胺和三环唑化合 物同时施用、或分别施用、或相继施用。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还涉及一种防治植物致病菌的方法,所述一种杀菌组合物,包括肟醚菌胺:(式I)和三环唑活性化合物,所述肟醚菌胺和三环唑按重量比为1:100-100:1。本发明通过将肟醚菌胺和三环唑进行二元复配,作用于致病菌和/或其环境,或者植物、植物部位、种子、土壤、区域、材料或空间中可用于防治谷类、豆类、水果、蔬菜、棉花、观赏植物上真菌和细菌,达到了增效的效果。并且含有肟醚菌胺和三环唑的杀菌组合物可用于处理需要保护的植物的种子。
【IPC分类】A01N43/90, A01P3/00, A01P1/00, A01N37/50
【公开号】CN105076161
【申请号】CN201410192621
【发明人】罗昌炎, 詹姆斯·T·布里斯托
【申请人】江苏龙灯化学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11月25日
【申请日】2014年5月8日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