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及行走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09931阅读:408来源:国知局
伞及行走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伞及行走装置,伞包括伞筒、伞架、弹簧、伞面及伞柄。伞筒开设有引导槽。伞架包括伞骨架、拉杆固定圈及拉杆,伞骨架及拉杆固定圈均套置于伞筒外,拉杆分别与拉杆固定圈及伞骨架铰接。弹簧设置于伞骨架及拉杆固定圈之间。伞面覆盖于伞骨架。伞柄包括拉柄部、推动圈及滑动销,拉柄部滑动套置于伞筒内,滑动销贯穿引导槽,并分别与拉柄部的第一端部及推动圈连接,推动圈套置于伞筒外,并与拉杆固定圈远离弹簧的一侧抵持,拉柄部的第二端部穿过伞面并露置于外部,拉柄部用于拉动时带动推动圈,以推动拉杆固定圈向靠近伞面的方向运动,使伞骨架及拉杆收拢。上述伞无需用户用手去推动伞骨架,即可实现开伞操作,使用操作简单便捷,且伞下空间较大。
【专利说明】
伞及行走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日常使用工作,特别是涉及一种伞及行走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伞作为一种提供阴凉环境或遮蔽风、雨、雪的日常使用工具,主要包括伞柄、伞骨、伞面和伞套等四个部分组分。用户日常使用的伞主要包括两种伞,其分别为直杆伞和折伞。
[0003]直杆伞的关键部件包括按钮弹出机构、弹簧和不可伸缩的直杆,按钮弹出机构安装在直杆中,弹簧套置在直杆外,在直杆伞处于收拢状态时,按下按钮弹出机构,基于弹簧弹力,会推动伞骨架张开,无需用户用手推动伞骨架使其张开,这样,使用时更便捷。然而,直杆伞由于直杆这一部件的存在,导致在使用或存放时都存在比较占用空间的问题。
[0004]尤其是当将直杆伞安装在行走装置上时,如,行走装置包括但不局限于两轮、三轮或四轮自行车、电动车、助力车、摩托车,以及汽车等等,这样,会产生伞下空间较少,影响用户正常驾驶或乘坐的问题。此外,直杆部件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遮挡用户的视线,造成视野盲区,影响了驾驶的安全性。
[0005]折伞的关键部件在于可伸缩的直杆,折伞虽然在存放时较节省空间,但在开伞的时候,需要用户用手去推动伞骨使其张开,这样,极大地降低了使用的便捷性。
【实用新型内容】
[0006]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占用空间较小以及使用较便捷的伞及行走装置。本实用新型还解决当将伞应用于行走装置时,可以提高伞下空间,以及避免影响用户驾驶或乘坐的视野的问题。
[0007]一种伞,包括:
[0008]伞筒,所述伞筒的侧壁开设有引导槽;
[0009]伞架,所述伞架包括伞骨架、拉杆固定圈及拉杆,所述伞骨架及所述拉杆固定圈均套置于所述伞筒外,所述拉杆分别与所述拉杆固定圈及所述伞骨架铰接;
[0010]弹簧,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伞骨架及所述拉杆固定圈之间;
[0011 ]伞面,所述伞面覆盖于所述伞骨架;及
[0012]伞柄,所述伞柄包括拉柄部、推动圈及滑动销,所述拉柄部滑动套置于所述伞筒内,所述滑动销贯穿所述引导槽,并分别与所述拉柄部的第一端部及所述推动圈连接,所述推动圈套置于所述伞筒外,并与所述拉杆固定圈远离所述弹簧的一侧抵持,所述拉柄部的第二端部穿过所述伞面并露置于外部,所述拉柄部的第二端部用于在受力拉动时带动所述推动圈,以推动所述拉杆固定圈向靠近所述伞面的方向运动,使所述伞骨架及所述拉杆收拢。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伞骨架包括伞骨、伞骨固定圈、支撑杆及支撑杆固定圈,所述伞骨固定圈及所述支撑杆固定圈均套置于所述伞筒外,所述伞骨分别与所述伞骨固定圈及所述拉杆铰接,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杆固定圈及所述拉杆铰接,所述伞面覆盖于所述伞骨,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支撑杆固定圈及所述拉杆固定圈之间。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伞筒的侧壁开设有两个所述引导槽,所述滑动销的两个端部分别贯穿两个所述引导槽。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圈具有环形结构,所述滑动销的端部与所述推动圈的内侧壁连接。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导槽为长条形结构。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按钮弹出机构,所述按钮弹出机构设置于所述拉柄部的第二端部,用于与所述伞骨架卡合。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角度调节机构及安装柱,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调节件及与所述第一调节件相固定的第二调节件,所述伞筒与所述第一调节件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柱与所述第二调节件转动连接,且所述伞筒所在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安装柱所在的转动轴线成夹角。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件及所述第二调节件具有空心正多边形棱柱结构,与所述第一调节件转动连接的所述伞筒的端部具有正多边形棱柱结构,与所述第二调节件转动连接的所述安装柱的端部具有正多边形棱柱结构。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柱具有多个弯曲结构。
[0021 ] 一种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任一所述的伞,还包括行走本体,所述伞安装于所述行走本体。
[0022]上述伞无需用户用手去推动伞骨架,即可实现开伞操作,使用操作简单便捷,此夕卜,还消除了传统直杆伞所必需的直杆这一部件,极大地扩展了伞下空间。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伞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伞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伞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伞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伞处于闭合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图5所不的伞的另一角度的局部结构不意图;
[0029]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行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8为图7所示的行走装置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00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00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4]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伞10包括:伞筒100、伞架200、伞面300、弹簧400、伞柄500、按钮弹出机构600、角度调节机构700及安装柱800,伞架200、弹簧400、伞面300、伞柄500及角度调节机构700均设置于伞筒100,按钮弹出机构600设置于伞柄500,安装柱800设置于角度调节机构700。
[0035]请参阅图3,伞筒100的侧壁开设有引导槽110,伞筒100具有空心结构,伞柄500套置于伞筒100内部,伞柄500沿着引导槽110和/或伞筒100的内侧壁运动。例如,所述引导槽为长条形结构,又如,所述引导槽具有方形结构的横截面。
[0036]请参阅图3,伞架200包括伞骨架210、拉杆固定圈220及拉杆230,伞骨架210及拉杆固定圈220均套置于伞筒100外,拉杆230分别与拉杆固定圈220及伞骨架210铰接。请一并参阅图4,拉杆固定圈220沿着伞筒100运动,用于带动拉杆230张开或合拢,从而带动伞骨架210张开或合拢,进而带动伞10的张开或合拢。
[0037]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3,伞骨架210包括伞骨211、伞骨固定圈212、支撑杆213及支撑杆固定圈214,伞骨固定圈212及支撑杆固定圈213均套置于伞筒110外,伞骨211分别与伞骨固定圈212及拉杆220铰接,支撑杆213与支撑杆固定圈213及拉杆220铰接,这样,当拉杆220张开或合拢时,可以带动伞骨211及支撑杆213张开或合拢,进而带动伞10的张开或合拢。
[0038]请参阅图1,伞面300覆盖于伞骨架210,伞骨架210用于支撑伞面300,例如,当伞骨架210合拢时,用于收束伞面300,即伞10合拢,当伞骨架210张开时,用于撑开伞面,即伞10打开。具体的,伞面300覆盖于伞骨211。
[0039]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弹簧400设置于伞骨架210及拉杆固定圈220之间。具体的,弹簧400设置于支撑杆固定圈213及拉杆固定圈220之间,弹簧400处于受压状态,基于自身弹力,用于撑开支撑杆固定圈213及拉杆固定圈220,以保持伞骨架210和拉杆230的张开状态,当向靠近支撑杆固定圈213的方向推动拉杆固定圈220时,拉杆固定圈220进一步对弹簧400施压,由于拉杆固定圈220向靠近支撑杆固定圈213的方向运动,可以用于带动拉杆230合拢,从而带动伞骨架210合拢,进而带动伞10的合拢,当松开拉杆固定圈220时,即释放对弹簧400的压力时,基于弹簧400自身的弹力,弹簧400会推动拉杆固定圈220向远离支撑杆固定圈213的方向运动,以带动拉杆230张开,从而带动伞骨架210张开,进而带动伞10张开。
[0040]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伞柄500包括拉柄部510、推动圈520及滑动销530,拉柄部510套置于伞筒100内,滑动销530贯穿引导槽110,并且滑动销530沿着引导槽110运动,即引导槽110对滑动销530的运动具有引导作用。
[0041]滑动销530分别与拉柄部510的第一端部及推动圈520连接,即拉柄部510的第一端部与推动圈520通过滑动销530相固定,并且滑动销530穿设引导槽110,这样,可以使得拉柄部510的第一端部位于伞筒100内部,推动圈520位于伞筒100外部。
[0042]推动圈520滑动套置于伞筒100外,并且推动圈520与拉杆固定圈220远离弹簧400的一侧抵持,即推动圈520与拉杆固定圈220远离伞面300的一侧抵持。拉柄部510的第二端部穿过伞面300并露置于外部,即拉柄部510的第二端部位于伞面300之上。拉动拉柄部510的第二端部用于带动推动圈520推动拉杆固定圈220向靠近伞面300的方向运动,以使所述伞骨架及所述拉杆收拢,进而带动伞面300收拢,即当拉动拉柄部510的第二端部时,可以控制拉柄部510的第一端部带动推动圈520向靠近伞面300的方面运动,从而使推动圈520推动拉杆固定圈220向靠近伞面300的方向运动,以使伞面300收拢,即此时伞10处于合拢状态。也就是说,所述拉柄部的第二端部用于在受力拉动时带动所述推动圈,以推动所述拉杆固定圈向靠近所述伞面的方向运动,使所述伞骨架及所述拉杆收拢。在此过程中,弹簧400被挤压并收缩,用于为下一次开伞10时,顶开拉杆固定圈220及支撑杆固定圈213储蓄弹性势能。这样,实现了反向式的开伞和关伞操作。此外,上述伞10由于开伞或关伞的部件位于伞面300上或容置于伞骨架210围成的空间内,无需占用用户的伞下空间,极大扩展了伞10下的使用空间。
[0043]为了进一步提高伞10的可控性以及使用便捷性,例如,请参阅图5,按钮弹出机构600设置于拉柄部510的第二端部,按钮弹出机构600用于与伞骨架210卡合。具体的,按钮弹出机构600用于与伞骨固定圈212卡合。例如,拉柄部510的第二端部设置有握手部511,按钮弹出机构600的按钮611设置于握手部511,按钮弹出机构600的弹扣612设置于拉柄部510的第二端部上,当拉动拉柄部510并使伞10处于收拢状态时,弹扣612自动弹出与伞骨固定圈212卡合,用于限制拉杆固定圈220,即限制伞10处于收拢状态;当需要打开伞10时,按下按钮611,用于弹扣612下陷,释放对拉柄部510的限制,基于弹簧400的弹力,用于推动拉杆固定圈220运动,进而带动伞10张开。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按钮弹出机构采用现有的按钮弹出机构,例如,采用现有直杆伞的按钮弹出机构,在此不再详细赘述其工作原理。
[0044]上述伞10无需用户用手去推动伞骨架,即可实现开伞操作,使用操作简单便捷,此夕卜,还消除了传统直杆伞所必需的直杆这一部件,极大地扩展了伞下空间。
[0045]为了提高滑动销530沿引导槽110运动时的平稳性,例如,请参阅图6,伞筒100的侧壁开设有两个引导槽110,滑动销530的两个端部分别贯穿两个引导槽110,滑动销530伸出引导槽110的部分与推动圈520连接,这样,可以提高滑动销530沿引导槽110运动时的平稳性。例如,推动圈520具有环形结构,滑动销530的端部与推动圈520的内侧壁连接,用于提高整体结构的机械强度;又如,拉柄部510、推动圈520与滑动销530为一体成型结构,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整体结构的机械强度。
[0046]为了更好地将伞10安装至外部,如,将伞10安装至行走装置上,例如,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4,角度调节机构700包括第一调节件710及与第一调节件710相固定的第二调节件720,伞筒100与第一调节件710转动连接,安装柱800与第二调节件720转动连接,且伞筒100所在的转动轴线与安装柱800所在的转动轴线成夹角,也就是说,通过角度调节机构700,可以使得安装柱800及伞筒100的结合处具有两个自由度的运动,从而可以更好地将伞10安装至外部,如,将伞10安装至行走装置上。又如,所述夹角为直角,这样,所述伞筒可以Z轴方向转动,所述安装柱可以在X轴方向转动。
[0047]为了进一步扩展伞10下的使用空间,并且还可以更好地将伞10安装至行走装置上,例如,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7,安装柱800具有多个弯曲结构;又如,所述安装柱具有多个弯曲和/或弯折结构;又如,所述安装柱具有弧形结构,其围成一避位空间,该避位空间用于容置用户,从而起到较好的避位效果;又如,所述安装柱具有与人体背部轮廓相似的结构,如此,可以更好地扩展伞下空间,而且还可以使伞的重力方向与人体重力方向重合,这样,可以进一步扩展伞10下的使用空间,并且还可以更好地将伞10安装至行走装置上。
[0048]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传统的直杆伞还是折伞,其用于安装或支撑的部件均为直线结构,以用于引导伞骨架的张合,而上述伞10的安装柱800可以实现弯曲和/或弯折设置,以进一步扩展伞下空间,避免了传统伞由于直杆结构占用使用空间和用户视野的问题。
[0049]为了更好地调节角度,且起到防滑和防意外转动效果,例如,所述第一调节件及所述第二调节件具有空心正多边形棱柱结构,与所述第一调节件转动连接的所述伞筒的端部具有正多边形棱柱结构,与所述第二调节件转动连接的所述安装柱的端部具有正多边形棱柱结构,这样,每一个自由度都可以实现固定角度的转动,这样,可以在实现调节角度的基础上,起到防滑和防意外转动效果。例如,所述角度调节机构还包括螺纹紧固件,当所述伞筒插入所述第一调节件时,将所述螺纹紧固件依次穿设所述第一调节件及所述伞筒,当所述安装柱插入所述第二调节件时,将所述螺纹紧固件穿设所述安装柱及所述第二调节件,这样,可以更好地起到安装固定作用,且起到防滑和防意外转动效果。例如,所述正多边形为正六边形结构,可以实现每次60度的转动,当然,所述正多边形不局限为正六边形结构,还可以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或正五边形等等,当然,也不局限于正六边形结构,还可以为圆形结构。
[0050]—个例子是,一种行走装置,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伞,还包括行走本体,所述伞安装于所述行走本体。例如,所述行走本体包括但不局限于两轮、三轮或四轮自行车、电动车、助力车、摩托车,以及汽车等等。
[0051]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8,行走装置20包括伞10及行走本体30,伞10安装于行走本体30,用户乘坐在行走本体30上,伞10用于遮蔽用户的上方的区域。具体的,伞10通过安装柱800安装在行走本体30上,
[0052]例如,通过安装柱800远离所述伞面的端部通过抱箍卡合、螺纹紧固件螺接或焊接等方式固定于行走本体上。例如,所述行走本体为自行车,当然,所述行走本体不局限于自行车,例如,还包括两轮、三轮或四轮自行车、电动车、助力车、摩托车,以及汽车等等。
[0053]当将伞10应用于行走装置20时,可以提高伞10下空间,以及避免影响用户驾驶或乘坐的视野的问题。
[0054]例如,本实用新型的伞及行走装置还包括上述各实施例的相互组合所形成的伞及行走装置。
[0055]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56]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主权项】
1.一种伞,其特征在于,包括: 伞筒,所述伞筒的侧壁开设有引导槽; 伞架,所述伞架包括伞骨架、拉杆固定圈及拉杆,所述伞骨架及所述拉杆固定圈均套置于所述伞筒外,所述拉杆分别与所述拉杆固定圈及所述伞骨架铰接; 弹簧,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伞骨架及所述拉杆固定圈之间; 伞面,所述伞面覆盖于所述伞骨架;及 伞柄,所述伞柄包括拉柄部、推动圈及滑动销,所述拉柄部滑动套置于所述伞筒内,所述滑动销贯穿所述引导槽,并分别与所述拉柄部的第一端部及所述推动圈连接,所述推动圈套置于所述伞筒外,并与所述拉杆固定圈远离所述弹簧的一侧抵持,所述拉柄部的第二端部穿过所述伞面并露置于外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伞骨架包括伞骨、伞骨固定圈、支撑杆及支撑杆固定圈,所述伞骨固定圈及所述支撑杆固定圈均套置于所述伞筒外,所述伞骨分别与所述伞骨固定圈及所述拉杆铰接,所述支撑杆与所述支撑杆固定圈及所述拉杆铰接,所述伞面覆盖于所述伞骨,所述弹簧设置于所述支撑杆固定圈及所述拉杆固定圈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伞筒的侧壁开设有两个所述引导槽,所述滑动销的两个端部分别贯穿两个所述引导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圈具有环形结构,所述滑动销的端部与所述推动圈的内侧壁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为长条形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按钮弹出机构,所述按钮弹出机构设置于所述拉柄部的第二端部,用于与所述伞骨架卡合。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角度调节机构及安装柱,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一调节件及与所述第一调节件相固定的第二调节件,所述伞筒与所述第一调节件转动连接,所述安装柱与所述第二调节件转动连接,且所述伞筒所在的转动轴线与所述安装柱所在的转动轴线成夹角。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件及所述第二调节件具有空心正多边形棱柱结构,与所述第一调节件转动连接的所述伞筒的端部具有正多边形棱柱结构,与所述第二调节件转动连接的所述安装柱的端部具有正多边形棱柱结构。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柱具有多个弯曲结构。10.—种行走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的伞,还包括行走本体,所述伞安装于所述行走本体。
【文档编号】B62J11/00GK205492850SQ201620201971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6日
【发明人】宋友军
【申请人】宋友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