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镜用二氧化碳集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17840阅读:4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消化内镜用二氧化碳集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消化内镜用的二氧化碳集送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消化内镜领域,通常是以空气为二氧化碳,通过对患者自然腔道注气注水,可以为消化内镜提供合适的手术视野和空间,协助手术治疗。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在消化内镜治疗中越来越多地采用高频电治疗,使用空气二氧化碳时存在使患者组织灼伤的风险,因此迫切需要用二氧化碳替代原有空气二氧化碳,以确保 手术的安全性。但是由于消化内镜的结构复杂,无法直接更换原有的气源和供气装置,因此如何将空气起源替换为二氧化碳气源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在不改变消化内镜的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向内镜通入二氧化碳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消化内镜用二氧化碳集送装置。消化内镜用二氧化碳集送装置,包括端盖和与端盖连接的本体,端盖上设有与消化内镜的气体输送管路连接的注气管;本体中空形成集气腔,本体具有集气腔内延伸的凸块,凸块上具有进气通孔,该进气通孔与二氧化碳气源连接。进一步,本体与集送瓶连接,集送瓶的内腔与集气腔连通;端盖上设有与消化内镜的液体输送管路连接的注液管,集送瓶内装有液体,注液管插入集送瓶的液面下;液体在集气腔的气压的作用下进入注液管。进一步,端盖与本体通过螺纹连接,端盖上为内螺纹、本体上为外螺纹,端盖与本体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进一步,本体上设有允许集送瓶进入的配合槽,本体与集送瓶通过螺纹连接,配合槽上设有内螺纹、集送瓶设有外螺纹,本体与集送瓶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进一步,本体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工作部和第二工作部,第一工作部的直径小于第二工作部,与端盖连接的外螺纹设置于第一工作部,与集送瓶连接的配合槽设置于第二工作部。或者,本体与集送瓶一体。或者,本体与集送瓶为紧配合插接式连接。或者,本体与集送瓶粘接连接。进一步,注气管的数量为一个或者两个或者多个。进一步,凸块的数量为一个或者两个或者多个,每个凸块上设置一个进气通道。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是端盖的注气管与内镜的气体输送管路连接、注液管与内镜的液体输送管路连接,因此本发明可以直接与现有的消化内镜连接,而无需改变内镜的现有结构,使用方便,成本低。内镜需要注气时,保持注气管畅通,打开二氧化碳气源,即可将二氧化碳气体经气道、注气管送入内镜的气体输送管路。若为了确保气体输送时无液体混入,将注液管与内镜断开即可。内镜需要注液时,保持注液管与内镜连通,同时封闭端盖的注气管的出口,打开二氧化碳气源,气体进入集送瓶内,在气压的作用下将集送瓶内的液体压入注液管,从而将液体输入内镜。注气瓶内可以存放液体,液体的液位必须在上限液位线和下限液位线之间才允许使用液体。本体采用高分子耐热材料制成(如医用级聚砜、医用级聚碳酸酯等),并使用耐热医用密封圈,可以按照医用消毒规范进行消毒、灭菌。本发明利用二氧化碳的惰性和可被人体吸收等特性,能够有效防范手术风险,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同时本发明能够兼容原有各种消化内镜设备,在保持原内镜手术功能的情况下,很方便地连接到消化内镜二氧化碳供气装置或其它使用于消化内镜的气源。
本发明直接在本体上形成气源接口,可以独立进行消毒处理。本发明的优点是能够在不改变现有消化内镜的结构的前提下,向消化内镜中通入二氧化碳,使用方便,成本低。


图I是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图I的剖视图。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本体与集送瓶一体的示意图。图4是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本体与集送瓶分体的示意图。图5是第二种实施方式注气时的示意图。图6是第二种实施方式注液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
参照图1、2
消化内镜用二氧化碳集送装置,包括端盖3和与端盖3连接的本体6,端盖3上设有与消化内镜的气体输送管路连接的注气管2,注气管2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多个;本体中空形成集气腔,本体具有集气腔内延伸的凸块9,凸块9上具有进气通孔7,该进气通孔7与二氧化碳气源连接。凸块9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两个或者多个,每个凸块9上均设有进气通孔7。凸块9的形状不限,只需满足能够在凸块9上设置进气通孔7即可。进气通孔7可以是沿凸块9的轴向设置,也可以是与凸块9的轴线方向交叉,只要能能够满足顺畅进气尽可。凸块9设置于本体6内,不会阻挡或磕碰到消化内镜的相关器械,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消化内镜,使用方便。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是端盖3的注气管2与消化内镜连接,本体6的进气通孔7与二氧化碳气源连接。通过本发明,可以在不改变消化内镜的现有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二氧化碳供应。利用二氧化碳的惰性和可被人体吸收等特性,能够有效防范手术风险,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本实施例只用于注气。
实施例二
参照图3-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体6与集送瓶10连接,集送瓶10的内腔与集气腔连通;端盖3上设有与消化内镜的液体输送管路连接的注液管1,集送瓶内装有液体,注液管I插入集送瓶10的液面下;液体在集气腔的气压的作用下进入注液管。注液管I与内镜一起构成液体输送管路。端盖3与本体6通过螺纹连接,端盖3上为内螺纹、本体6上为外螺纹;本体6上设有允许集送瓶10进入的配合槽,本体6与集送瓶10通过螺纹连接,配合槽上设有内螺纹、集送瓶10设有外螺纹。当然,本体6与集送瓶10还可以是通过紧配合插接、粘接等常用配合方式,只要能保证本体6与集送瓶10的气密性即可,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举例。端盖3与本体6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4,本体6与集送瓶10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8。本体6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工作部和第二工作部,第一工作部的直径小于第二工作部,与端盖3连接的外螺纹设置于第一工作部,与集送瓶10连接的配合槽设置于第二工作部。当然,本体6和集送瓶10也可以是一体式,当本体与集送瓶一体时,本体与集送瓶之间无需设置螺纹和第二密封圈。集送瓶10的上设有下限液位线和上限液位线。集送瓶10至少有一部区域是透明或半透明的,以便清楚观察液位是否在规定范围内。注气瓶10内存放液体5,液体5的水位必须在上限水位线和下限水位线之间才允许使用液体5。液体5通常是无菌水或医疗液体
坐寸ο其余结构都相同。支座端盖3、本体6、集送瓶10的材料是符合生物相容性要求的金属、塑胶高分子材料或其它复合材料,如医用不锈钢、PP> PPSU、PVC等。消化内镜用二氧化碳集送瓶装置的整体及可分离件都满足生物相容性要求,允许单独或与内窥镜一起进行消毒。使用PP、PPSU、PVC材料时,本体、集送瓶均可以是一次性器具。本实施例的技术构思是端盖3的注气管2与内镜的气体输送管路连接、注液管I与内镜的液体输送管路连接,因此本发明可以直接与现有的消化内镜连接,而无需改变内镜的现有结构,使用方便,成本低。内镜需要注气时,保持注气管2畅通,打开二氧化碳气源,即可将二氧化碳气体经气道7、注气管2送入内镜的气体输送管路。若为了确保气体输送时无液体混入,将注液管I与内镜断开即可。内镜需要注液时,保持注液管I与内镜连通,同时封闭端盖3的注气管2的出口,打开二氧化碳气源,气体进入集送瓶10内,在气压的作用下将集送瓶10内的液体压入注液管I,从而将液体输入内镜。本体6采用高分子耐热材料制成(如医用级聚砜、医用级聚碳酸酯等),并使用耐热医用密封圈,可以按照医用消毒规范进行消毒、灭菌。本实施例既可以用于注气,也可以用于注液。本发明的优点是能够在不改变现有消化内镜的结构的前提下,向消化内镜中通入二氧化碳,使用方便,成本低。
本说明书实施例所述的内容仅仅是对发明构思的实现形式的列举,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应当被视为仅限于实施例所陈述的具体形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也及于本领域技术 人员根据本发明构思所能够想到的等同技术手段。
权利要求
1.消化内镜用二氧化碳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和与端盖连接的本体,端盖上设有与消化内镜的气体输送管路连接的注气管;本体中空形成集气腔,本体具有集气腔内延伸的凸块,凸块上具有进气通孔,该进气通孔与二氧化碳气源连接。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消化内镜用二氧化碳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本体与集送瓶连接,集送瓶的内腔与集气腔连通;端盖上设有与消化内镜的液体输送管路连接的注液管,集送瓶内装有液体,注液管插入集送瓶的液面下;液体在集气腔的气压的作用下进入注液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化内镜用二氧化碳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端盖与本体通过螺纹连接,端盖上为内螺纹、本体上为外螺纹,端盖与本体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化内镜用二氧化碳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本体上设有允许集送瓶进入的配合槽,本体与集送瓶通过螺纹连接,配合槽上设有内螺纹、集送瓶设有外螺纹,本体与集送瓶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消化内镜用二氧化碳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本体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工作部和第二工作部,第一工作部的直径小于第二工作部,与端盖连接的外螺纹设置于第一工作部,与集送瓶连接的配合槽设置于第二工作部。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化内镜用二氧化碳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本体与集送瓶一体。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化内镜用二氧化碳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本体与集送瓶为紧配合插接式连接。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消化内镜用二氧化碳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本体与集送瓶粘接连接。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消化内镜用二氧化碳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注气管的数量为一个或者两个或者多个。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消化内镜用二氧化碳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凸块的数量为一个或者两个或者多个,每个凸块上设置一个进气通道。
全文摘要
消化内镜用二氧化碳集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端盖和与端盖连接的本体,端盖上设有与消化内镜的气体输送管路连接的注气管;本体中空形成集气腔,本体具有集气腔内延伸的凸块,凸块上具有进气通孔,该进气通孔与二氧化碳气源连接。本发明的优点是能够在不改变现有消化内镜的结构的前提下,向消化内镜中通入二氧化碳,使用方便,成本低。
文档编号A61B19/00GK102949244SQ20121034933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8日
发明者李兆申, 王东, 吴仁培, 凌建鸿, 刘志华, 项伟平, 丰国平 申请人:李兆申, 王东, 吴仁培, 杭州安杰思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