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含有微通道和取向纳米纤维的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是由“皮-芯”结构构成,所述的“芯”是由含微通道的取向纳米纤维膜卷绕成的束状纤维构成,所述的微通道直径为30-200um,与纳米纤维取向平行,所述的纳米纤维直径为80-450nm;所述的“皮”是由取向纳米纤维膜卷绕包覆,然后再喷覆一层无规纳米纤维膜复合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微通道和取向纳米纤维的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的材料由丝素、明胶、层粘连蛋白、胶原中的一种或几种天然聚合物组成,或由聚乳酸(PLA)、羟基乙酸与羟基丙酸不同共聚比例的聚合物(PLGA)、聚己内酯等合成聚合物组成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也可以是由上述天然与合成高聚物中的一种与多种组成;按重量计,“芯”的重量占85-9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微通道和取向纳米纤维的神经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皮”的材料为聚乳酸(PLA)、羟基乙酸与羟基丙酸不同共聚比例的聚合物(PLGA)、聚己内酯等合成聚合物组成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4.一种含有微通道和取向纳米纤维的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由丝素、明胶、层粘连蛋白、胶原中的一种或几种,或聚乳酸(PLA)、羟基乙酸与羟基丙酸不同共聚比例的聚合物(PLGA)、聚己内酯等合成聚合物组成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或上述天然与合成高聚物中的一种与多种组成的聚合物溶解在挥发性溶剂中,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利用直径为200mm的高速转辊收集,转速为1000-3000rpm,形成高取向纳米纤维膜,以此作为微通道纳米纤维膜的“基层”;
(2)平行于纳米纤维取向,在已形成的“基层”表明平行排列直径为32-210um的长丝,间距为0.02-0.2mm;所述的长丝采用水性聚氨酯(PU)或聚乙烯醇(PVA)预先涂覆处理;
(3)利用纺制基层的高聚物与工艺条件,继续静电纺丝,在已排列长丝的“基层”表明形成“通道层”;
(4)将(3)所制备的纤维膜从高速转辊取下,根据长丝表面涂覆材料的不同,将纤维膜放于40-95℃的水或乙醇中浸泡处理10-30min中,然后把长丝从纤维膜中抽出,在“基层”与“通道层”间形成直径为30-200um的微通道;
(5)垂直于纳米纤维方向,将该含有微通道的纤维膜剪成10-30mm的长条;
(6)将长条的“基层”贴附在直径为0.5mm的细金属圆辊上,然后卷绕成直径为1-3mm的卷绕物,形成神经导管的纳米纤维束“芯”;
(7)聚乳酸(PLA)、羟基乙酸与羟基丙酸不同共聚比例的聚合物(PLGA)、聚己内酯等合成聚合物组成中的一种或几种溶解在挥发性溶剂中,利用直径为200mm的高速转辊收集,转速为1000-3000rpm,收集4-6h,形成厚度为15-25um的高取向纤维膜;
(8)垂直于纤维取向,将步骤(7)中的纤维膜剪成比步骤(5)中长条宽4mm的长条,包裹在步骤(6)形成的卷绕物表面,包裹1-2层,两端形成2mm的“鞘”;
(9)将步骤(7)中的聚合物溶液静电纺丝,在步骤(8)形成的卷绕物表面喷覆一层无规纳米纤维膜,形成神经导管的“皮”;
(10)将金属圆辊抽出,形成含有微通道及取向纳米纤维的神经导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有微通道和取向纳米纤维的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除膜内含有微通道外,在纤维膜间还含有20-200um的微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有微通道和取向纳米纤维的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的缝合强力为2-2.7N/针,“芯”的降解速度为3-12周,“鞘”的降解速度为8-20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有微通道和取向纳米纤维的神经导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总长度为14-34mm,经过卷绕的纳米纤维束“芯”长度为10-30mm,神经导管两端具有长度为2mm的缝合鞘,适用于受损长度为10-30mm的神经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