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8326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保健器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



背景技术:

人体腰背脊柱有督脉贯穿正中,督脉有总督一身阳经的作用,十二正经中的手、足三阳经脉均会于督脉,故称“阳脉之海”。腰为肾之府,是人体躯干的枢纽,对全身的负重、运动平衡等均起到很大的作用。人体除了躺下休息以外,无论站立,坐下,上半身的重量(体重的60%)通常都会作用在腰椎上。将这个经常受到压迫的腰椎松弛下来,是恢复腰部健康的秘诀。

针对腰脊疾患,除手术治疗外,其他的缓解手段包括每天采用抱膝坐姿2-3分钟,自然拉伸脊背,使脊椎关节以及肌肉韧带等得到放松,此外,还有内服药物、物理按摩及拔火罐等方式。抱膝坐姿、物理按摩及拔火罐的方式存在见效慢、不易坚持等缺点,手术及内服药物则有伴生的痛苦,且具有费用高以及副作用大等缺点。

所以有必要提供一种安全易用的器械装置,帮助使用者有效缓解腰脊疾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腰脊疾患治疗手段费用高、副作用大的缺点以及缓解手段见效慢、不易坚持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全易用的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通过让使用者的腰椎松弛下来的同时强化腰部肌群,消除腰部疾患,恢复使用者腰部健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包括外框架及对称设置的两个腋肋围护组件,所述外框架包括底座和固定于所述底座的多个立柱,每一所述腋肋围护组件包括腋肋围护垫板、活动连杆及弯管,所述腋肋围护垫板的两侧分别连接有活动连杆,所述活动连杆包括第一连接杆及夹持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立柱,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腋肋围护垫板,所述夹持杆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之间,所述弯管一端与所述夹持杆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腋肋围护组件的弯管相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活动连杆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杆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二连接杆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立柱,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腋肋围护垫板。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腋肋围护组件还包括扶手杆,所述扶手杆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杆远离所述腋肋围护垫板的一端。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立柱包括间隔设置的二前立柱和二后立柱,所述腋肋围护垫板位于所述前立柱和后立柱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分设于所述前立柱与所述后立柱间的第一横杆、连接所述第一横杆的二方管及底板,二所述方管平行间隔设置,所述底板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方管。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外框架还包括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前立柱与所述后立柱之间的第二横杆及加强固定管,所述第二横杆与所述第一横杆平行且间隔设于其上方,所述加强固定管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杆,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底板。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加强杆,所述加强杆设于二所述后立柱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横杆上方和所述活动连杆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还包括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于所述底座的支柱和插销,所述支柱包括沿与所述立柱平行的方向开设的滑槽和与所述插销对应设置的通孔,所述插销设于所述通孔,二者配合限制所述弯管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一较佳实施例中,二所述所述腋肋围护组件的弯管的连接处对应设于所述支柱的滑槽且能沿所述滑槽在竖直方向上上下移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所述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设计合理,所述活动连杆包括第一连接杆及夹持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立柱,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腋肋围护垫板,所述夹持杆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之间,所述弯管一端与所述夹持杆连接,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腋肋围护垫板的弯管相连接,且可上下移动。使用者在坐下过程中将手臂放置于所述腋肋围护垫板外侧时,受人体重量下压,所述活动连杆带动二所述腋肋围护垫板相向运动,压住人体腋下第一对肋骨和第七对肋骨之间部位,随着所述腋肋围护垫板对人体上部固定使不下落,而腰臀部则继续下降,此时,腰部平时受到的上体下压的重量,下肢传来的压力,全部消失,令脊骨完全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腰椎及腰椎周围的肌肉、肌腱也得到放松,每次使用3~5分钟,可立即缓解腰部不适,坚持一段时间可令腰脊病患得到有效改善。

二、所述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利用人体自身体重量对人体脊骨、腰椎及其周围肌肉、肌腱进行拉伸、放松,以达到舒缓改善脊骨、腰椎受压而致的脊柱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挫伤、扭伤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症状,并通过使用本装置时进行特定动作锻炼,强化腰部肌群,进而消除腰部疾患。

三、所述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可应用于日常工作生活场所或医学疗养机构,使用简单,使用者可以自行或在他人帮助下使用,有效缓解腰脊疾患,并渐至消除症状,对于未发现有腰脊疾患的人群,则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四、所述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在不需要健身时可插上所述插销作为普通座椅使用,而在需要健身时,拨除所述插销,作为健腰器材使用,具有两种功能,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一较佳实施例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在非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及图2,其中,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一较佳实施例在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在非使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100包括外框架110、腋肋围护组件130、靠背150及固定装置170。

所述外框架110包括立柱111、底座113及加强结构115,所述立柱111固定于所述底座113,所述加强结构115用于起稳定所述立柱111的作用,使所述外框架110更稳固,使所述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100能承受更大重量的使用者。

所述立柱111包括二前立柱1111及二后立柱1113,二所述前立柱1111分设于左右两侧,二所述后立柱1113分设于左右两侧,二所述前立柱1111和二所述后立柱1113围成一矩形结构。所述后立柱1113高于所述前立柱1111,方便设置靠背150。

所述底座113包括第一横杆1131、方管1133及底板1135。所述第一横杆1131的数量为两根,分别连接设于左侧的前立柱1111和后立柱1113以及设于右侧的前立柱1111和后立柱1113。所述方管1133的数量为两根,平行且间隔设置,所述方管113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横杆1131。所述底板1135设于所述方管1133的中部,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方管1133。

所述加强结构115包括第二横杆1151、加强固定管1153及加强杆1155。所述第二横杆1151的数量为两根,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杆1131平行设置,且间隔设于所述第一横杆1131的上方,即所述第二横杆1151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前立柱1111和所述后立柱1113,左侧的前立柱1111和后立柱1113之间设有一第二横杆1151,右侧的前立柱1111和后立柱1113之间设有另一第二横杆1151。所述加强固定管1153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二横杆1151,另一端固定于所述底板1135。所述加强杆1155设于二所述后立柱1113之间且位于所述第二横杆1151上方,起加强支撑稳固所述立柱111的作用。

所述腋肋围护组件130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每一所述腋肋围护组件130包括腋肋围护垫板131、活动连杆133、弯管135及扶手杆137。

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位于所述前立柱1111和后立柱1113之间。二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相对平行间隔设置,在所述活动连杆133的带动下可以沿与所述方管1133平行的方向相向移动,压住人体腋下第一对肋骨和第七对肋骨之间部位,固定住人体上部使不下落。

每一所述腋肋围护组件130的所述活动连杆133的数量为两个,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活动连杆133的数量为四个,即每个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两侧均连接有所述活动连杆133。所述活动连杆133包括第一连接杆1331、夹持杆1333及第二连接杆1335。所述第一连接杆1331和所述第二连接杆1335结构相同,平行且间隔设置,一端与所述立柱111活动连接,其活动连接方式可以为铰接,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侧面,该侧面指沿与所述第一横杆1131平行的方向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的侧面。所述夹持杆1333沿与所述第一横杆1131平行的方向设置,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杆1331。

两个所述腋肋围护组件130的所述弯管135相互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夹持杆1333连接。更进一步地,所述弯管135与所述夹持杆1333的连接端位于所述夹持杆1333的中部。当然,两个所述腋肋围护组件130的所述弯管135可以为一体化结构。

所述扶手杆137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连接杆1335,并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杆1335远离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的一端。所述扶手杆137呈U字形结构,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杆1335连接,其主体部位与所述第一横杆1131平行。使用者在坐下和站起时,可将手握住所述扶手柱137的主体部位,方便使用。

所述靠背150设于二所述后立柱1113之间,且位于二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一侧。当人被二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夹持时,所述靠背150用于对人的后背起支撑作用。同时,所述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100也可以不设置靠背150,并不会影响使用者的使用。当然,使用者也可以自己设置靠背,如将两端具收容空间的靠背套设于二所述后立柱1113顶端。

所述固定装置170包括固定于所述底板1135的支柱171及插销173。沿所述立柱111设置方向,所述支柱171开设有滑槽,二所述弯管135的连接处设于所述滑槽内,且可沿所述滑槽在竖直方向上上下移动。当使用者将手臂内侧放在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外侧时,所述弯管135的连接处沿所述滑槽向下移动,与所述弯管135连接的活动连杆133则带动二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相向运动,夹紧使用者身体上部。所述支柱171还包括与插销173对应设置的收容孔1711,所述收容孔1711沿与所述第一横杆1131平行的方向开设,且与所述插销173的大小对应,所述插销173设于所述收容孔1711可限制所述弯管135在竖直方向上移动,此时,所述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100可作为普通座椅使用。因此,所述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100在不需要健身时可插上所述插销173作为普通座椅使用,而在需要健身时,拨除所述插销173,作为健腰器材使用,具有两种功能,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

所述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100的使用方式如下:使用者坐下过程中将手放置于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外侧,受人体重量下压,所述活动连杆133带动所述在二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相向运动,压住并固定人体腋下第一对到第七对肋骨之间部位,此时所述弯管135沿所述滑槽自上向下移动。随着使用者上部被二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固定不下落时,而腰臀部则继续下降,此时所述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100对使用者上部形成抱持状态。腰部平时受到的上体下压的重量及下肢传来的压力,全部消失,令脊骨完全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腰椎及腰椎周围的肌肉及肌腱也得到完全放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100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所述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100设计合理,所述活动连杆133包括第一连接杆1331及夹持杆1333,所述第一连接杆1331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立柱111,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所述夹持杆1333设于连接同一个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的第一连接杆1331之间,所述弯管135与所述夹持杆1333连接,所述弯管135可上下移动。使用者在坐下过程中将手臂放置于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外侧时,受人体重量下压,所述活动连杆133带动两个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相向运动,压住人体腋下第一对肋骨和第七对肋骨之间部位,随着所述腋肋围护垫板131对人体上部固定使不下落,而腰臀部则继续下降,此时,腰部平时受到的上体下压的重量,下肢传来的压力,全部消失,令脊骨完全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腰椎及腰椎周围的肌肉、肌腱也得到放松,每次使用3~5分钟,可立即缓解腰部不适,坚持一段时间可令腰脊病患得到有效改善。

二、所述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100利用人体自身体重量对人体脊骨、腰椎及其周围肌肉、肌腱进行拉伸、放松,以达到舒缓改善脊骨、腰椎受压而致的脊柱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挫伤、扭伤所引起的局部损伤、出血、水肿、粘连和肌肉痉挛等症状,并通过使用本装置时进行特定动作锻炼,强化腰部肌群,进而消除腰部疾患。

三、所述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100可应用于日常工作生活场所或医学疗养机构,使用简单,使用者可以自行或在他人帮助下使用,有效缓解腰脊疾患,并渐至消除症状,对于未发现有腰脊疾患的人群,则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四、所述自体牵引式健腰装置100在不需要健身时可插上所述插销173作为普通座椅使用,而在需要健身时,拨除所述插销173,作为健腰器材使用,具有两种功能,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