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56053发布日期:2020-10-17 02:38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入患者的血管等管腔内使用的导管。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插入患者的血管等管腔内使用的导管为人熟知。例如,进行手术的医师(1)将导丝插入导管的内腔,(2)使导丝的前端从导管的前端突出,(3)利用导丝的引导使导管到达病变部,(4)经由到达病变部的导管的内腔将支架、栓塞线圈等器件配置在病变部。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在最前端部23的基端侧连续地配置主要部分22的导管1(参见图1、图2等)。其主要部分22由内层4、配置在该内层4的外周上的线状体53~56、以及覆盖内层4和线状体53~56的外周的外层6构成(参见图2~图11等)。

此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包括管状主体10的导管103(参见图13等)。管状主体10包括:内层11;配置在该内层11的外周上的线状体31和接合用构件90(90a、90b、90c、90d);以及覆盖内层11、线状体31和接合用构件90的外周的外层12。线状体31与接合用构件90经由接合部92接合(参见图13~图15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1-72562号

专利文献2:特开2012-147956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以往的导管中,导管的最前端部与线状体之间的刚性差较大。因此,若将以往的导管在上述那样的手术中使用,则可能由于其刚性差而导致导管前端部扭结。

另一方面,在将线状体卷绕于导管的内层的情况下,尤其是在为提高导管的扭矩传递性及推进性而将抗拉强度高的线状体卷绕于内层的情况下,线状体的端部也有可能散开。

另外,除了解决上述两个问题之外,在将线状体卷绕于导管的内层时,还需要考虑生产效率。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端部处不易产生扭结的导管。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状体的端部不易散开的导管。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高导管的生产率。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导管,包括:导管主体,其具有内层、卷绕在所述内层的外周上的编织层、覆盖所述内层及所述编织层的外层;以及前端梢,其接合在所述导管主体的前端。所述编织层具有向一个方向卷绕的多根第一编丝、以及向与所述一个方向相交的方向卷绕的多根第二编丝。并且,将第一所述第一编丝的前端与第一所述第二编丝的前端接合的第一前端接合部、与将第二所述第一编丝的前端与第二所述第二编丝的前端接合的第二前端接合部,在所述导管主体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前端接合部配置在,经过第一前端接合部且平行于所述导管的轴向的直线上。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前端接合部配置在,与经过第一前端接合部且平行于所述导管的轴向的直线离开的位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三所述第一编丝的前端和第三所述第二编丝的前端接合的第三前端接合部,与第一前端接合部和第二前端接合部在所述导管主体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并且配置在,与经过第一前端接合部且平行于所述导管的轴向的直线以及经过第二前端接合部且平行于所述导管的轴向的直线中的任一者均离开的位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有所述第一编丝的前端,与任一根所述第二编丝的前端或前端以外的点接合。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有所述第二编丝的前端,与任一根所述第一编丝的前端或前端以外的点接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的整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纵向截面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外层去除后的立体图。

图4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编织层平面展开的展开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外层去除后的立体图。

图6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编织层平面展开的展开图。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外层去除后的立体图。

图8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编织层平面展开的展开图。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外层去除后的立体图。

图10是将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编织层平面展开的展开图。

图11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外层去除后的立体图。

图12是将第五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编织层平面展开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将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的整体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包括导管主体3、接合在导管主体3的前端的前端梢2、以及接合在导管主体3的基端的连接器4。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纵向截面图。如图2所示,导管主体3具有内层7、卷绕在该内层7的外周上的编织层5、以及覆盖内层7和编织层5的外层9。

内层7是由树脂制成的细长的中空管状体。在内层7的内侧,形成有供导丝及其他医疗设备等插入的管腔6。形成内层7的树脂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是ptfe(聚四氟乙烯)。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外层去除后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编织层5是通过将12根第一编丝(5a、5b、5c、5d、5e、5f、5g、5h、5i、5j、5k及5m)和12根第二编丝(5n、5p、5q、5r、5s、5t、5u、5v、5w、5x、5y及5z)、共计24根(12根×12根)编丝交替地编织成网状而形成的。

在下文中,将第一编丝(5a、5b、5c、5d、5e、5f、5g、5h、5i、5j、5k及5m)简单地记为第一编丝(5a-5m),将第二编丝(5n、5p、5q、5r、5s、5t、5u、5v、5w、5x、5y及5z)简单地记为第二编丝(5n-5z)。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12根第一编丝(5a-5m)从导管主体3的基端朝向前端逆时针卷绕。另一方面,12根第二编丝(5n-5z)从导管主体3的基端朝向前端顺时针卷绕。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编丝(5a-5m)和第二编丝(5n-5z)可以是金属编丝,例如可以是不锈钢(sus304或sus316)。

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织层5中,通过将第一编丝5a(第一第一编丝)的前端与第二编丝5n(第一第二编丝)的前端接合而形成前端接合部8a(第一前端接合部)。并且,通过将第一编丝5b(第二第一编丝)的前端与第二编丝5r(第二第二编丝)的前端接合而形成前端接合部8b(第二前端接合部)。

前端接合部8b,与前端接合部8a相比,位于导管主体3在长度方向上的基端侧。即,前端接合部8b在导管主体3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与前端接合部8a不同的位置。在这里,在导管主体3在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是指,例如,在以经过图3及图4所示的前端接合部8a且平行于导管主体3的轴向的假想直线l1为基准时,从前端接合部8b向假想直线l1垂下的垂线的交点位置与前端接合部8a的位置不同。这一点,在后述的实施方式中,也是相同的。

并且,前端接合部8b在导管主体3的周向的位置上,处于与前端接合部8a不同的位置。即,在以上述假想直线l1为基准时,前端接合部8b不在假想直线l1上配置,而是配置在与假想直线l1离开的点上。

图4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编织层5平面展开的展开图。即,图3示出了在作为中空圆筒体的内层7的外表面上,将12根第一编丝(5a-5m)和12根第二编丝(5n-5z)、共计24根(12根×12根)编丝交替地编织成网状的状态,为了便于说明,图4示出的是将这些结构平面状展开的状态。

在图4中,在第一编丝5a的前端与第二编丝5n的前端接合而成的前端接合部8a的更前端侧,不存在第一编丝5a和第二编丝5n。即,在前端接合部8a的更前端侧,与前端接合部8a的更基端侧相比,构成编织层5的编丝的根数减少。由此,前端接合部8a的更前端侧的刚性,小于前端接合部8a的更基端侧的刚性。而且,由于第一编丝5a的前端与第二编丝5n的前端接合,因此第一编丝5a的前端和第二编丝5n的前端不会散开。通过防止第一编丝5a和第二编丝5n的散开,也能够防止与第一编丝5a或第二编丝5n相交的其他编丝的散开。

此外,在第一编丝5b的前端与第二编丝5r的前端接合而成的前端接合部8b的更前端侧,不存在第一编丝5b和第二编丝5r。即,在前端接合部8b的更前端侧,与前端接合部8b的更基端侧相比,构成编织层5的编丝的根数减少。由此,前端接合部8b的更前端侧的刚性,小于前端接合部8b的更基端侧的刚性。而且,由于第一编丝5b的前端与第二编丝5r的前端接合,因此第一编丝5b的前端和第二编丝5r的前端不会散开。通过防止第一编丝5b及第二编丝5r的散开,也能够防止与第一编丝5b或第二编丝5r相交的其他编丝的散开。

若对导管主体3在长度方向的刚性变化进行研究,则导管主体3在比前端接合部8b更靠近前端侧且比前端接合部8a更靠近基端侧的区域a1(参见图3)的刚性,小于导管主体3在前端接合部8b的更基端侧的刚性。这是因为,在区域a1中不存在第一编丝5b及第二编丝5r,因此至少相应减少了第一编丝5b及第二编丝5r这2根编丝的刚性。

此外,导管主体3在前端接合部8a的更前端侧的刚性,小于导管主体3在前端接合部8b的更基端侧的刚性。这是因为,在前端接合部8a的更前端侧不存在第一编丝5a、第二编丝5n、第一编丝5b以及第二编丝5r,因此至少相应减少了这4根编丝的刚性。

即,由图3及图4所示的结构可知,导管主体3的刚性从基端侧向前端侧逐渐减小。该现象,在多个前端接合部相对于导管主体3的长度方向位于不同的位置时会产生。

另外,在图4中,除了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编丝5a和第一编丝5b之外的第一编丝(5c、5d、5e、5f、5g、5h、5i、5j、5k和5m)的前端部,位于与第二编丝5n的交点相比稍微靠近前端侧的位置。由此,可以防止第一编丝(5c、5d、5e、5f、5g、5h、5i、5j、5k和5m)的散开。另一方面,第一编丝(5c、5d、5e、5f、5g、5h、5i、5j、5k及5m)的前端部,也可以在导管主体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至与前端接合部8a相同的位置(同一横截面圆周上)处。这种情况下,与图4的结构相比,导管主体3的前端侧的刚性减小程度得到抑制。

编织层5的第一编丝及第二编丝的根数,也可以分别不是12根。第一编丝和第二编丝的组合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所示的12根×12根,例如也可以是8根×8根、4根×4根等对称组合,也可以是12根×8根、8根×4根等非对称组合。

此外,第一编丝(5a-5m)的编丝宽度与第二编丝(5n-5z)的编丝宽度可以为相同宽度,也可以为一方的编丝宽度大于另一方的编丝宽度。

此外,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编丝(5a-5m)和第二编丝(5n-5z)的材质为不锈钢(sus304或sus316),但是也可以使用除不锈钢以外的金属(例如,铂、钨等),还可以使用除金属以外的材料(例如,增强塑料)。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编丝(5a-5m)和第二编丝(5n-5z)可以是相同的材料,也可以是不同的材料。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编丝(5a-5m)和第二编丝(5n-5z)使用的是具有矩形截面的编丝(所谓的扁平线),但是也可以使用具有其他截面形状、例如圆形截面的编丝(所谓的圆线)。

另外,也可以使第一编丝(5a-5m)以及第二编丝(5n-5z)中的任一方为圆线,使另一方为扁平线。例如,可以使第一编丝(5a-5m)为圆线,使第二编丝(5n-5z)为扁平线,相反地,也可以使第一编丝(5a-5m)为扁平线,使第二编丝(5n-5z)为圆线。

外层9由树脂制成,并且覆盖内层7和编织层5。形成外层9的树脂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聚酰胺、聚酰胺弹性体、聚酯、聚氨酯等,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是聚酰胺。

另一方面,设置在导管主体3的前端的前端梢2具有筒状形状,该筒状形状具有与导管主体3的管腔6连通的管腔。前端梢2具有比导管主体3更高的柔软性。前端梢2具有朝向最前端部逐渐呈小径的、锥形的外周面。

形成前端梢2的树脂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比形成内层7和外层9的树脂材料更具有柔软性的树脂材料。作为这种树脂材料,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是聚氨酯弹性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端梢2的内部混入有钨粉末。由此,可提高x射线透视下的前端梢2的视认性。

连接器4也由树脂制成,其具有与导管主体3的管腔6连通的管腔,并且接合在导管主体3的基端。

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包括:导管主体3,其由内层7、卷绕在该内层7的外周上的编织层5、以及覆盖内层7和编织层5的外层9构成;以及前端梢2,其接合在该导管主体3的前端。编织层5具有:向一个方向卷绕的第一编丝(5a-5m)、以及向与所述一个方向相交的方向卷绕的第二编丝(5n-5z)。并且,将第一编丝5a的前端与第二编丝5n的前端接合的前端接合部8a、与将第一编丝5b的前端与第二编丝5r的前端接合的前端接合部8b,在导管主体3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在从前端接合部8a到导管主体3的前端的区域中,未配置编织层5。由此,越靠近导管主体3的前端,构成编织层5的编丝的根数越少,导管主体3的刚性随之减小。即,柔软性高的前端梢2与导管主体3之间的刚性差被缓和,由此能够抑制导管1的扭结。进一步地,通过前端接合部8a、8b可以防止第一编丝5a、第一编丝5b、第二编丝5n和第二编丝5r的散开,并且可以防止与第一编丝5a、第一编丝5b、第二编丝5n和第二编丝5r相交的其它编丝的散开。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1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1相比,前端接合部的数量不同。即,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1的前端接合部为前端接合部8a和前端接合部8b这2个,而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10的前端接合部为3个。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外层去除后的立体图,图6是将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编织层平面展开的展开图。

另外,导管的整体图与图1相同,导管前端部的纵向截面图也与图2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其导管主体1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主体3不同。具体地,编织层1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编织层5不同。其他结构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有时对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编织层15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是通过将12根第一编丝(15a、15b、15c、15d、15e、15f、15g、15h、15i、15j、15k以及15m,15a-15m)和12根第二编丝(15n、15p、15q、15r、15s、15t、15u、15v、15w、15x、15y以及15z,15n-15z)、共计24根(12根×12根)编丝交替地编织成网状而形成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12根第一编丝(15a-15m)从导管主体13的基端朝向前端逆时针卷绕。12根第二编丝(15n-15z)从导管主体13的基端朝向前端顺时针卷绕。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编丝(15a-15m)和第二编丝(15n-15z),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也由金属编丝构成,例如由不锈钢(sus304或sus316)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织层15中,通过将第一编丝15a(第一第一编丝)的前端与第二编丝15n(第一第二编丝)的前端接合而形成前端接合部18a(第一前端接合部)。并且,通过将第一编丝15b(第二第一编丝)的前端与第二编丝15r(第二第二编丝)的前端接合而形成前端接合部18b(第二前端接合部)。进一步地,通过将第一编丝15d(第三第一编丝)的前端与第二编丝15q(第三第二编丝)的前端接合而形成前端接合部18c(第三前端接合部)。

前端接合部18b,与前端接合部18a相比,位于导管主体13的基端侧。即,前端接合18b在导管主体13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与前端接合部18a不同的位置。前端接合部18c,与前端接合部18b相比,位于导管主体13的基端侧。即,前端接合部18c相对于导管主体13的长度方向,位于与前端接合部18a不同的位置,并且也位于与前端接合部18b不同的位置。即,在以经过图5及图6所示的前端接合部18a且平行于导管主体13的轴向的假想直线l2为基准时,从前端接合部18b及前端接合部18c向假想直线l2垂下的垂线的交点位置,均与前端接合部18a的位置不同。

并且,前端接合部18a、前端接合部18b以及前端接合部18c,在导管主体3的周向上位于互相不同的位置。即,在以上述假想直线l2为基准时,前端接合部8b不在假想直线l2上配置,而是配置在与假想直线l2离开的点上。

在图6中,由于在前端接合部18a的更前端侧不存在第一编丝15a和第二编丝15n,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前端接合部18a的更前端侧的刚性,小于前端接合部18a的更基端侧的刚性。此外,由于第一编丝15a的前端与第二编丝15n的前端接合,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可防止第一编丝15a和第二编丝15n的散开。此外,还可以防止与第一编丝15a或第二编丝15n相交的其他编丝的散开。

前端接合部18b和前端接合部18c,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前端接合部18a相同的效果。即,关于刚性减小效果,前端接合部18b以及前端接合部18c的更前端侧的刚性,小于各自的基端侧的刚性。此外,关于散开防止效果,前端接合部18b可以防止第一编丝15b和第二编丝15r的散开,前端接合部18c则可以防止第一编丝15d和第二编丝15q的散开。进一步地,前端接合部18b还可以防止与第一编丝15b或第二编丝15r相交的其他编丝的散开,而前端接合部18c还可以防止与第一编丝15d或第二编丝15q相交的其他编丝的散开。

若对导管主体13的长度方向的刚性变化进行研究,则导管主体13的刚性从基端侧向前端侧逐渐减小。其原因在于,如上所述,比前端接合部18c更靠近前端侧、且比前端接合部18b更靠近基端侧的区域a11(参见图5)的导管主体13,与前端接合部18c的更基端侧的导管主体13相比,编丝数减少了2根,因此刚性相应减小。同样地,在比前端接合部18b更靠近前端侧、且比前端接合部18a更靠近基端侧的区域a12(参见图5)的导管主体13中,编丝数进一步减少2根,与前端接合部18c的更基端侧相比,编丝数减少了4根。进一步地,在前端接合部18a的更前端侧的导管主体13中,编丝数进一步减少2根,与前端接合部18c的更基端侧相比,编丝数减少了6根。即,可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1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由于前端接合部的数量增加、越靠近前端刚性减小程度越大。

另外,在图6中,前端未接合的第一编丝(15c、15e、15f、15g、15h、15i、15j、15k和15m)的前端部,位于与第二编丝15n的交点相比稍微靠近前端侧的位置。由此,可以防止第一编丝(15c、15e、15f、15g、15h、15i、15j、15k和15m)的散开。另一方面,第一编丝(15c、15e、15f、15g、15h、15i、15j、15k及15m)的前端部,也可以在导管主体1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至与前端接合部18a相同的位置(同一横截面的圆周上)处。这种情况下,与图6的结构相比,导管主体13的前端侧的刚性减小程度得到抑制。

另外,第一编丝(15a-15m)和第二编丝(15n-15z)各自的编丝数及其组合、编丝宽度、材质、截面形状等,可以考虑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各种变化。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前端接合部,是前端接合部18a、前端接合部18b以及前端接合部8c这3个。但是,前端接合部的数量不限于此。例如,在由12根第一编丝(15a-15m)和12根第二编丝(15n-15z)构成的编织层15中,可以在导管主体13的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上、形成一个以上且最多为12个的前端接合部。

一般地,在由n根第一编丝和n根第二编丝构成的编织层中,可以在导管主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上、形成最多为n个的前端接合部。这一点,从第一实施方式的2个前端接合部和第二实施方式的3个前端接合部的配置状态更容易理解。

本实施方式的导管10,包括:导管主体13,其由内层7、卷绕于该内层7的外周上的编织层15、以及覆盖内层7和编织层15的外层9构成;以及前端梢2,其接合在该导管主体13的前端。编织层15具有:向一个方向卷绕的第一编丝(15a-15m)、以及向与所述一个方向相交的方向卷绕的第二编丝(15n-15z)。并且,将第一编丝15a的前端与第二编丝15n的前端接合的前端接合部18a、将第一编丝15b的前端与第二编丝15r的前端接合的前端接合部18b、以及将第一编丝15d的前端与第二编丝15q的前端接合的前端接合部18c,在导管主体13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在从前端接合部18a到导管主体13的前端的区域中,未配置编织层15。由此,越靠近导管主体13的前端、构成编织层15的编丝的根数越少,导管主体13的刚性随之减小。即,柔软性高的前端梢2与导管主体13之间的刚性差被缓和,由此能够抑制导管10的扭结。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由于前端接合部的数量比第一实施方式多,因此越靠近前端、编丝的减少数量越多。其结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刚性减小程度更大。此外,可以防止第一编丝15a、第一编丝15b、第一编丝15d、第二编丝15n、第二编丝15r以及第二编丝15q的散开,并且可以防止与这6根编丝相交的其它编丝的散开。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2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1相比,前端接合部的位置不同。

即,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1的前端接合部8a与前端接合部8b处于倾斜位置关系,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20中,4个前端接合部配置在沿着导管主体23的长度方向的直线上。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外层去除后的立体图,图8是将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编织层平面展开的展开图。

另外,导管的整体图与图1相同,导管前端部的纵向截面图也与图2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导管20,其导管主体2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主体3不同。具体地,编织层2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编织层5不同。其他结构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有时对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编织层25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是通过将12根第一编丝(25a、25b、25c、25d、25e、25f、25g、25h、25i、25j、25k及25m,25a-25m)和12根第二编丝(25n、25p、25q、25r、25s、25t、25u、25v、25w、25x、25y及25z,25n-25z)、共计24根(12根×12根)编丝交替地编织成网状而形成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12根第一编丝(25a-25m)从导管主体23的基端朝向前端逆时针卷绕,12根第二编丝(25n-25z)则从导管主体23的基端朝向前端顺时针卷绕。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编丝(25a-25m)和第二编丝(25n-25z)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可以是金属编丝,例如可以是不锈钢(sus304或sus316)。

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织层25中,前端接合部28a-28d形成有4处。即,分别形成有:将第一编丝25a的前端与第二编丝25n的前端接合的前端接合部28a、将第一编丝25b的前端与第二编丝25p的前端接合的前端接合部28b、将第一编丝25c的前端与第二编丝25q的前端接合的前端接合部28c、以及将第一编丝25d的前端与第二编丝25r的前端接合的前端接合部28d。

此外,如图7所示,前端接合部28a、前端接合部28b、前端接合部28c以及前端接合部28d,沿导管主体23的长度方向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即,前端接合部28a、前端接合部28b、前端接合部28c以及前端接合部28d,互相配置在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并且,前端接合部28a、前端接合部28b、前端接合部28c以及前端接合部28d,均位于与导管主体23的轴向平行的假想直线l3(参见图7、图8)上。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4个前端接合部28a~28d存在于同一条直线上,但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的前端接合部的数量可以是2以上的任意数量。

在图8中,由于在前端接合部28a的更前端侧不存在第一编丝25a和第二编丝25n,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导管主体23在前端接合部28a的更前端侧的刚性,小于前端接合部28a的更基端侧的刚性。而且,由于第一编丝25a的前端与第二编丝25n的前端接合,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可以防止第一编丝25a和第二编丝25n的散开。进一步地,还可以防止与第一编丝25a或第二编丝25n相交的其他编丝的散开。

前端接合部28b、前端接合部28c和前端接合部28d,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前端接合部28a相同的效果。即,关于刚性减小效果,前端接合部28b、前端接合部28c以及前端接合部28d的更前端侧的刚性,小于各自的基端侧的刚性。此外,关于散开防止效果,前端接合部28b可以防止第一编丝25b和第二编丝25p的散开,前端接合部28c可以防止第一编丝25c和第二编丝25q的散开,而前端接合部28d可以防止第一编丝25d和第二编丝25r的散开。进一步地,前端接合部28b还可以防止与第一编丝25b或第二编丝25p相交的其他编丝的散开,前端接合部28c还可以防止与第一编丝25c或第二编丝25q相交的其他编丝的散开,而前端接合部28d还可以防止与第一编丝25d或第二编丝25r相交的其他编丝的散开。

若对导管主体23的长度方向的刚性变化进行研究,则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导管主体23的刚性从基端侧向前端侧逐渐减小。其原因在于,如上所述,在前端接合部28d的更前端侧的导管主体23中,与其更基端侧相比,编丝减少了2根,因此刚性相应减小。并且,对于前端接合部28c、前端接合部28b和前端接合部28a,也相同。与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管1、10相比,可知本实施方式的导管20由于前端接合部的数量增加,越靠近前端、刚性减小程度越大。

此外,由于前端接合部28a、前端接合部28b、前端接合部28c以及前端接合部28d,在沿着导管主体23的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处配置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制造更容易。例如,通过使激光焊接机相对于导管20在轴向上直线移动而焊接多个部位,能够有效地将编丝接合。

另外,在图8中,前端未接合的第一编丝(25e、25f、25g、25h、25i、25j、25k和25m)的前端部,位于与各第二编丝的交点相比稍微靠近前端侧的位置。同样地,前端未接合的第二编丝(25s、25t、25u、25v、25w、25x、25y和25z)的前端部,位于与各第一编丝的交点相比稍微靠近前端侧的位置。但是,这些各编丝的前端部,也可以在导管主体23的长度方向上延伸至与前端接合部28a相同的位置。这种情况下,与图8的结构相比,导管主体23的前端侧的刚性减小程度得到抑制。

另外,第一编丝(25a-25m)和第二编丝(25n-25z)各自的编丝数及其组合、编丝宽度、材质、截面形状等,可以考虑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各种变化。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前端接合部,是前端接合部28a、前端接合部28b、前端接合部8c、以及前端接合部8d这4个。但是,前端接合部的数量不限于此。例如,在由12根第一编丝和12根第二编丝构成的编织层25中,可以在导管主体23的长度方向上的不同位置上、形成配置在同一条直线上的2~12个中任意数量的前端接合部。

一般地,在由n根第一编丝和n根第二编丝构成的编织层中,能够将最多为n个的前端接合部形成在沿导管主体的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这一点,也可以从图8中容易地类推出来。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管20,由于将前端接合部28a、前端接合部28b、前端接合部28c以及前端接合部28d配置在平行于导管主体23的轴向的直线上,因此能够提高制造效率,防止编织层25的散开,缓和前端梢2与编织层25之间的刚性差,并防止导管20的扭结。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管30,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20相比,第二编丝的前端的处理方法不同。

即,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20的第二编丝中,4根各第二编丝(25n、25p、25q和25r)的前端与各第一编丝(25a、25b、25c和25d)的前端接合,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30的第二编丝中,所有的第二编丝(35n、35p、35q、35r、35s、35t、35u、35v、35w、35x、35y和35z)的前端,与第一编丝的前端或前端以外的第一编丝上的点接合。

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外层去除后的立体图,图10是将第四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编织层平面展开的展开图。

另外,导管的整体图与图1相同,导管前端部的纵向截面图也与图2相同,因此省略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导管30,其导管主体3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主体3不同。具体地,编织层35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编织层5不同。其他结构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对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有时省略其说明。

编织层35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是通过将12根第一编丝(35a、35b、35c、35d、35e、35f、35g、35h、35i、35j、35k及35m,35a-35m)和12根第二编丝(35n、35p、35q、35r、35s、35t、35u、35v、35w、35x、35y及35z,35n-35z)、共计24根(12根×12根)编丝交替地编织成网状而形成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12根第一编丝(35a-35m)从导管主体33的基端朝向前端逆时针卷绕,而12根第二编丝(35n-35z)从导管主体33的基端朝向前端顺时针卷绕。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编丝(35a-35m)和第二编丝(35n-35z)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可以是金属编丝,例如可以是不锈钢(sus304或sus316)。

在本实施方式的编织层35中,前端接合部38a-38e形成有5处。即,分别形成有:将第一编丝35a的前端与第二编丝35n的前端接合的前端接合部38a、将第一编丝35b的前端与第二编丝35p的前端接合的前端接合部38b、将第一编丝35c的前端与第二编丝35q的前端接合的前端接合部38c、将第一编丝35d的前端与第二编丝35r的前端接合的前端接合部38d、以及将第一编丝35e的前端与第二编丝35s的前端接合的前端接合部38e。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5个前端接合部38a~38e之外,还形成有7个接合部38f-38m。即,分别形成有:第二编丝35t的前端与第一编丝35d接合的接合部38f、第二编丝35u的前端与第一编丝35d接合的接合部38g、第二编丝35v的前端与第一编丝35e接合的接合部38h、第二编丝35w的前端与第一编丝35e接合的接合部38i、第二编丝35x的前端与第一编丝35e接合的接合部38j、第二编丝35y的前端与第一编丝35e接合的接合部38k、以及第二编丝35z的前端与第一编丝35e接合的接合部38m。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编丝(35t-35z)与同一根第一编丝35e接合,但各第二编丝也可以与任意的第一编丝接合。例如,第二编丝(35t-35z)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与互相不同的第一编丝接合。

另外,如图9及图10所示,前端接合部38a、前端接合部38b、前端接合部38c、前端接合部38d及前端接合部38e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在导管主体33的长度方向上互相不同的位置处、配置在平行于轴向的同一条直线(假想直线l4)上。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的第二编丝的前端,与第一编丝的前端或前端以外的第一编丝上的点接合。

在图10中,由于在前端接合部38a的更前端侧不存在第一编丝35a和第二编丝35n,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前端接合部38a的更前端侧的刚性,小于前端接合部38a的更基端侧的刚性。此外,由于第一编丝35a的前端与第二编丝35n的前端接合,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可以防止第一编丝35a和第二编丝35n的散开。进一步地,还可以防止与第一编丝35a或第二编丝35n相交的其他编丝的散开。对于前端接合部38b、前端接合部38c、前端接合部38d以及前端接合部38e,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前端接合部38a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的第二编丝的前端,均接合到第一编丝的任一位置,因此所有的第二编丝不会散开。

若对导管主体33的长度方向的刚性变化进行研究,则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导管主体33的刚性从基端侧向前端侧逐渐减小。即使与第三实施方式相比,也可知本实施方式的导管30由于前端接合部的数量增加,越靠近前端,编丝数越少、刚性减小程度越大。

此外,由于前端接合部38a、前端接合部38b、前端接合部38c、前端接合部38d以及前端接合部38e在沿着导管主体33的长度方向的不同位置处配置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制造更容易,这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在图10中,前端未接合的第一编丝(35f、35g、35h、35i、35j、35k以及35m)的前端部,在仅考虑导管主体33的刚性的情况下,也可以延伸至前端接合部38a。但是,在考虑到编丝散开的情况下,第一编丝(35f、35g、35h、35i、35j、35k以及35m)的前端部,也可以位于与各第二编丝的交点相比稍微靠近前端侧的位置。

另外,第一编丝(35a-35m)和第二编丝(35n-35z)各自的编丝数及其组合、编丝宽度、材质、截面形状等,可以考虑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各种变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管30,由于将所有的第二编丝(35n-35z)的前端与第一编丝接合,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编织层35的散开,缓和前端梢2与编织层35之间的刚性差,并抑制导管30的扭结。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导管40,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20相比,第一编丝的前端的处理方法不同。

即,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导管20的第一编丝中,4根各第一编丝(25a、25b、25c和25d)的前端与各第二编丝(25n、25p、25q和25r)的前端接合,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导管40的第一编丝中,所有的第一编丝(45a、45b、45c、45d、45e、45f、45g、45h、45i、45j、45k以及45m)的前端与第二编丝的前端或前端以外的第二编丝上的点接合。

图11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外层去除后的立体图,图12是将第五实施方式的导管前端部的编织层平面展开的展开图。

另外,导管的整体图与图1相同,导管前端部的纵向截面图也与图2相同,因此省略说明。而且,本实施方式的导管40,其导管主体43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管主体3不同,具体地,仅编织层45与第四实施方式的编织层5不同,其他结构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有时对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编织层45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是通过将12根第一编丝(45a、45b、45c、45d、45e、45f、45g、45h、45i、45j、45k及45m,45a-45m)和12根第二编丝(45n、45p、45q、45r、45s、45t、45u、45v、45w、45x、45y及45z,45n-45z)、共计24根(12根×12根)编丝交替地编织成网状而形成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12根第一编丝(45a-45m)从导管主体43的基端朝向前端逆时针卷绕,而12根第二编丝(45n-45z)从导管主体43的基端朝向前端顺时针卷绕。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编丝(45a-45m)和第二编丝(45n-45z)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可以是金属编丝,例如可以是不锈钢(sus304或sus316)。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编织层45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前端接合部48a-48e形成有5处。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5个前端接合部48a~48e之外,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还形成有7个接合部48f-48m。即,分别形成有:第一编丝45f的前端与第二编丝45s接合的接合部48f、第一编丝45g的前端与第二编丝45s接合的接合部48g、第一编丝45h的前端与第二编丝45s接合的接合部48h、第一编丝45i的前端与第二编丝45s接合的接合部48i、第一编丝45j的前端与第二编丝45s接合的接合部48j、第一编丝45k的前端与第二编丝45s接合的接合部48k、以及第一编丝45m的前端与第二编丝45s接合的接合部48m。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编丝(45f-45m)与同一根第二编丝45s接合,但各第一编丝也可以与任意的第二编丝接合。例如,第一编丝(45f-45m)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与互相不同的第二编丝接合。

此外,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前端接合部48a、前端接合部48b、前端接合部48c、前端接合部48d以及前端接合部48e,在导管主体43的长度方向上互相不同的位置处、配置在平行于轴向的同一条直线(假想直线l5,参见图11及图12)上。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所有的第一编丝的前端与第二编丝的前端或前端以外的第二编丝上的点接合。

由以上说明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端接合部48a-48e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另一方面,接合部48f-48m形成为与第四实施方式相比第一编丝和第二编丝交换的形状,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所有的第一编丝的前端均与任一根第二编丝接合,所有的第二编丝的前端均与任一根第一编丝接合。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在越靠近导管主体43的前端、构成编织层45的编丝数越少这一点上,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关于防止构成编织层45的编丝的散开,本实施方式也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由于所有的第一编丝的前端与第二编丝接合,因此虽然与第四实施方式相比防止散开的个别编丝不同,仍然能够获得相同的散开防止效果。

另外,第一编丝(45a-45m)和第二编丝(45n-45z)各自的编丝数及其组合、编丝宽度、材质、截面形状等,可以考虑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各种变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导管40,由于将所有的第一编丝(45a-45m)的前端与第二编丝的前端或第二编丝接合,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编织层45的散开,缓和前端梢2与编织层45之间的刚性差,并抑制导管40的扭结。

另外,可以将第四实施方式和第五实施方式组合。即,也可以将形成前端接合部的第一编丝以外的第一编丝与任一根第二编丝接合,将形成前端接合部的第二编丝以外的第二编丝与任一根第一编丝接合。

在所有的实施方式中,导管的前端梢与编织层之间的刚性差的缓和可以在具有下述特征的导管中实现:所述导管包括:导管主体,其由内层、卷绕在该内层的外周上的编织层,覆盖所述内层和所述编织层的外层构成;以及前端梢,其与该导管主体的前端接合,所述编织层由向一个方向卷绕的第一编丝、以及向与所述一个方向相交的方向卷绕的第二编丝构成,所述编织层的前端部缺少所述第一编丝以及所述第二编丝的一部分。

附图标记说明

1,10,20,30,40,50,60···导管

2···前端梢

3,13,23,33,43,53,63···导管主体

4···连接器

5,15,25,35,45,55,65···编织层

6···管腔

7···内层

8,18,28,38···前端接合部

9···外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