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及其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619766阅读:来源:国知局
对于内腔31的基端部内表面不产生层差等地连续。
[0062] 从这样的毂部5可以插入或拔出例如导丝、导管类(例如,PTCA用的球囊导管、 支架搬送用导管)、内窥镜、超声波探测器、温度传感器等长条物,或注入造影剂(X线造影 剂)、药液、生理盐水等各种液体。此外,毂部5也可以与例如Y型分支连接器等其他器具连 接。
[0063]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导管1的制造方法。
[0064] 首先,准备芯线10,如图5所示,在芯线10上挤出成型作为内层6之前的内层管 12。需要说明的是,内层管12可以利用不同于挤出成型的方法成形。
[0065] 接着,使用编带机在内层管12的外表面编织线状体82,形成加强部件8。在编织 线状体82时,对内层管12及线状体82的至少一方进行加热,由此如图6、7所示,将加强部 件8局部埋入于内层管12,形成内层管12的材料从加强部件8的间隙81向径向外侧突出 的中间结构体13(中间工序)。或者,通过在从挤出成型机刚挤出后的固化之前的内层管 12编织线状体82,由此也可以形成内层管12的材料从加强部件8的间隙81向径向外侧突 出的中间结构体13。
[0066] 接着,如图8所示,在中间结构体13覆盖作为外层7之前的管状体即外层管14(外 层用的材料),进而在其外侧覆盖热收缩管15,利用加热器等加热源16从一端侧进行加热, 同时使加热源16缓缓地向另一端侧移动。加热源16的温度是软化成使内层6及外层7双 方具有流动性的温度。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不使加热源16移动,而是使中间结构体13、外层 管14及热收缩管15相对于加热源16移动。由此,外层管14及内层管12软化而具有流动 性,外层管14借助热收缩管15而被压靠于内层管12。进而,由于加热源16相对于中间结 构体13、外层管14及热收缩管15相对于移动,因此热收缩管15的收缩位置逐渐移动,软化 的外层管14及内层管12的获得流动性的材料朝向加热源16的相对的移动方向、即朝向与 中间结构体13的移动方向相反的一侧被挤出地拉伸着移动,内层6与外层7被结合而形成 (配置工序)。此时,被加热的中间结构体13中,内层管12的材料从加强部件8的间隙81 突出,因此从间隙81突出的内层管12的材料被拉伸,由此形成具有从加强部件8的各个间 隙81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向轴向延伸的突出部61的内层6。
[0067]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覆盖外层7的方法,可以不使用热收缩管15,而使用挤出成型 法。要通过挤出成型成形外层7,对中间结构体13进行加热而对内层管12赋予流动性,通 过挤出成型在其外表面覆盖作为热塑性树脂制的外层7之前的具有流动性的状态的外层 管(外层用的材料)。需要说明的是,内层管12在刚成形之后尚未丧失流动性时,不需要重 新加热。此后,被挤出的外层管通过规定外层7外表面的环状的模具,具有流动性的外层管 及内层管12的材料朝向与中间结构体13的移动方向相反一侧而以被挤出的方式被拉伸着 移动,内层6与外层7被结合而形成(结合工序)。此时,由于从加强部件8的间隙81突出 的内层管12的材料被拉伸,如图2所示,形成具有从加强部件8的各个间隙81向径向外侧 突出、且向轴向延伸的突出部61的内层6。
[0068] 接着,拔出芯线10,将两端的不要部位切掉,根据需要实施其他处理,完成了导管 主体3的制作。其后,在导管主体3的前端配置作为软端头2的管状体,通过利用热收缩管 覆盖并加热,由此将导管主体3和软端头2熔接。或者,也可以通过挤出成型将软端头2成 形于导管主体3的前端。
[0069] 其后,安装毂部5及耐扭折护套4,导管1的制造完成。
[0070] 如以上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导管1中,内层6的突出部61向轴向延伸直到与 加强部件8的径向外侧重叠的位置并咬入外层7,且由此使得接触面积扩大,因此内层6与 外层7之间的结合力变高。因此,即使在导管1使用时对导管1作用弯曲应力、扭转应力等, 也能极力抑制在内层6与外层7的界面发生结构破坏,能够抑制耐扭折性、高抗推力、高转 矩传递性等导管1的性能降低(变化)。
[0071] 此外,由于在加强部件8的径向外侧、从不同间隙81突出的多个突出部61夹着外 层7地呈多层重叠,因此内层6与外层7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扩大而提高了内层6与外层7的 结合力,抑制在内层6与外层7的界面发生结构破坏,能进一步抑制导管1的性能降低(变 化)。
[0072] 此外,由于被夹于内层6及外层7之间的加强部件8由金属或熔点比内层熔点高 的树脂的线材形成,因此利用导致减小内层6及外层7的接触面积的加强部件8,不需要设 置另外的构造,就能提高内层6与外层7的结合力。
[0073] 此外,由于加强部件8的间隙81沿内层6的周向被分割地形成,因此利用间隙81 而形成的突出部61被沿周向分割地形成,使内层6及外层7的接触面积增加而能提高内层 6和外层7的结合力。而且,即使在内层6与外层7的界面发生了结构破坏的情况下,由于 突出部61沿周向被分割地形成,因此能够抑制破坏向周向发展,能够维持高结合力。
[0074] 此外,内层6及外层7若由同一种类的热塑性树脂形成,则内层6及外层7的相溶 性变尚,能够提尚界面的结合力。
[0075] 此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导管1的制造方法包括:中间工序,在热塑性树脂制的管 状体即内层管12的外表面埋入配置具有间隙81的加强部件8,并使内层管12的材料从间 隙81向导管1的径向外侧突出而形成中间结构体13 ;配置工序,在中间结构体13的外表面 配置热塑性树脂制的管状体即外层管14 (外层用的材料),在配置工序中,在内层管12及外 层管14具有流动性的状态下,使该内层管12及外层管14流动着形成外层6及内层7。因 此,在配置工序中,从加强部件8的间隙81突出的内层管12的材料向导管1的轴向移动, 能够容易形成具有从加强部件8的各个间隙81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向轴向延伸的突出部61 的内层6。
[0076] 此外,在配置工序中,在内层管12及外层管14(外层用的材料)具有流动性的状 态下,在外层管14的材料的外表面,向朝向中间结构体13的方向及中间结构体13的轴向 作用力而使内层管12及外层管14流动着结合,形成内层7及外层6,因此从加强部件8的 间隙81突出的内层管12的材料被向导管1的轴向拉伸着移动,能够容易形成具有从加强 部件8的各个间隙81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向轴向延伸的突出部61的内层6。
[0077] 此外,在中间工序,对内层管12及加强部件8的至少一方加热,因此在内层管12 的外表面容易将具有间隙81的加强部件8局部埋入。
[0078] 此外,在结合工序之前,对内层管12进行加热,因此在结合工序之前内层管12不 具有流动性时,也能对内层管12赋予流动性。
[0079] 此外,在接合工序,由于内层管12及外层管14的材料的流动性不同,因此容易将 内层6及外层7形成为层状。
[0080] 实施例
[0081]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0082](实施例1)
[0083]用肖氏D68的聚酯弹性体作为内层的材料,用肖氏D52的聚酯弹性体作为外层的 材料,在芯线上挤出成型作为内层的材料的肖氏D68的聚酯弹性体,由此制作出内层管。接 着,在内层管的外表面一边加热一边以0. 2_的间隔编织缠绕宽度110μm、厚度35μm的不 锈钢平面加强线(线状体)(编16根),得到中间结构体。
[0084] 其后,在中间结构体覆盖由作为外层的材料的肖氏D52制作的外层管,进而在其 外侧覆盖热收缩管,利用加热源从一端侧进行加热,并使加热源缓缓地向另一端侧移动,由 此将内层管和外层管结合。然后,拔出芯线,制作出导管主体。由此,获得具有贯通内腔的 外径2. 06mm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