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拆卸地安装于牙齿的牙科用具及其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9691992阅读:来源:国知局
7,保护基底(230)可配置为接触相对牙齿(在本实施例为下排齿)的后齿(T3)与前齿(T4)。为此,在保护基底中覆盖牙齿(上排齿)的前齿(T2)的部分是被制为厚于覆盖牙齿两侧的后齿(T1)的部分。
[0195]更具体地,保护基底(230)较佳进一步包含一厚度补充部分,补充覆盖前齿(T2)的部分的厚度。
[0196]这是因为当牙齿保护器(200)安装于上排齿而咬合牙齿时,未接触牙齿保护器
(200)的牙齿(T4)(特别是下排齿的前齿)会改变它们的垂直位置,因此使牙齿对齐崩坏。
[0197]在本实施例,厚度补充部分(234)是设置于基底外层的内侧(233)。更具体地,厚度补充部分(234)是形成于基底内层(232)的外侧以设置于缓冲层(231)的内侧,因此其可被缓冲层(231)覆盖。
[0198]厚度补充部分(234)是由硬质材料,即坚固材料制成,但不限于此。在本实施例,厚度补充部分(234)是藉由涂覆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 Methacrylate)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至基底内层(232)的外表面,即覆盖前齿(T2)的部分并修正它而形成,但其材料不限于此。
[0199]同时,保护内壁(210)和保护外壁(220)弹性地粘附至牙齿的舌侧面和外侧表面,因此维持牙齿保护器(200)的附着状态。此外,保护内壁(210)和保护外壁(220)包含软质第一侧表面层(211)和(221),和设置于第一侧表面层(211)和(221)的一侧的硬质第二侧表面层(212)和(222)。
[0200]根据本发明,第一侧表面层(211)和(221)减少牙齿保护器(200)过度的嵌合力,以避免拆卸牙齿保护器(200)时损伤牙齿表面并且诱导轻松佩戴。此外,第二侧表面层(212)和(222)是设置于第一侧表面层(211)和(221)的外侧,以避免牙齿保护器的表面损伤,同时维持保护内壁(210)和保护外壁(220)的坚固性。
[0201]换言之,根据本发明的牙齿保护器包含具有减震性质的一缓冲层及由硬于该缓冲层的材料所制成的硬质强化层(硬质层)。硬质层避免牙齿保护器受损,例如被撕裂,同时维持厚护牙套的架构(形状)。尤其硬质基底内层与牙齿末端接合以便最小化或避免牙齿保护器在磨牙或咬牙时左右移动。
[0202]根据本实施例,保护内壁的第一侧表面层(211)接触牙齿的舌侧面,而保护外壁的第一侧表面层(221)接触外侧表面(唇侧面和颊侧面)以保护牙齿的表面。此外,保护内壁和保护外壁的第二侧表面层(212)与(222)是层叠于邻近第一侧表面层(211)与(221)的外侧的一结构,因此它们覆盖第一侧表面层(211)与(221)。
[0203]第一侧表面层(211)与(221)和相同材料的保护基底(230)的缓冲层(231)整合形成,且第二侧表面层(211)与(221)可与相同材料的保护基底(230)的基底外层(233)整合形成。即在本实施例,保护基底的缓冲层(231)具有一层状构造,其延伸以附盖牙齿的舌侧面与外侧表面,因此形成保护内壁与保护外壁的第一侧表面层(211)与(221),而保护基底的基底外层(233)具有一层状构造,其延伸以附盖保护内壁与保护外壁的第一侧表面层(211)与(221),以形成保护内壁与保护外壁的第二侧表面层(212)与(222)。
[0204]覆盖保护内壁(210)与保护外壁(220)的后齿的部分弹性地粘附至后齿的表面,尤其是隆起的部分以维持牙齿保护器的附着状态。
[0205]因此,根据本实施例,牙齿保护器的附盖基底中覆盖牙齿(上排齿)两侧的后齿的部分可包含硬质材料一软质材料一硬质材料的层状构造,而覆盖前齿的部分可包含硬质材料一软质材料一硬质材料的层状构造或硬质材料一硬质材料一软质材料一硬质材料的层状构造。此外,在本实施例,保护内壁(210)与保护外壁(220)可由软质材料一硬质材料的二层层状构造形成而有别于保护基底。相较于如保护基底的至少三层的层状构造,此构造可减少厚度,且相较于单由硬质材料或软质材料制成的保护内壁与保护外壁,其可达成保护牙齿,改进拆卸、嵌合力(附着力),和减少刺激感等功能。
[0206]当然,在一使用者处于一前齿开咬的情况下,可藉由设定保护基底的厚度,使牙齿保护器的保护基底中覆盖上排齿的前齿的部分不接触下排齿的前齿而改善所述前齿开咬。
[0207]同时,为了在咬牙时平顺呼吸,根据本发明的牙齿保护器(200)进一步包含形成于牙齿保护器(200)的外表面的一气道沟槽(231,Airway Groove)以引导牙弓的外部空气(夕卜侧空气)至牙弓的内侧(口中)。
[0208]气道沟槽(231)是形成于牙齿保护器(200)的表面,即保护基底(230)的外表面(在本实施例是底部表面)。更具体地,气道沟槽(231)是沿着跨越牙弓的方向,即覆盖前齿的一部分的唇舌方向而形成,且其依覆盖后齿的一部分的颊舌方向而形成,因此形成一呼吸通道。
[0209]此外,气道沟槽(231)位在一齿间区域(牙齿之间),且在保护基底(230)的外表面中的齿间区域具有向齿间方向凹陷的形状(在本实施例是向顶端凹陷的形状)。在此情况下,气道沟槽(231)是形成于被牙齿保护器覆盖的牙齿间间隙(牙齿间间隙的临近表面)。因此,牙齿保护器较佳包含多个气道沟槽。
[0210]气道沟槽可以在电脑上用CAD/CAM设计,且可由三维铸造机器制造。其可经由以下过程制造,依序涂覆/修正硬质树脂和软质树脂至依使用者的口腔结构的印痕而成形的牙模上,例如上颚石膏牙模,以符合上述构造。
[0211]当加热以硬质树脂制成的硬质片材,例如由PETG材料(例如德国FORESTADENT的型号TRACKA)制成的片材,藉由在具有口形的牙齿区域上压印该片材以转录使用者的牙齿对齐构造,且于其上压印软质片材,例如由EVA材料或TPU材料(例如德国F0RESTADENT的型号TRACK E)制成的片材,以再次于其上压印硬质片材,或者压印具有软质材料与硬质材料的多层构造的多层片材(例如德国F0RESTADENT的型号TRACK B),可制得上述层状构造。具有上述构造的牙齿保护器可藉由使用热压铸造装置(例如德国F0RESTADENT的型号TRACK)制造而成。
[0212]其次,参照图28至图31说明本发明另一实施例。图28是说明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图29是沿图28的1-Ι线撷取的剖视图,说明护后齿套的一实例,图30是该实施例的侧视图,及图31是该实施例的俯视图。
[0213]根据本实施例的可拆卸牙科用具可应用于具有牙套形状的各种口腔内装置,如护牙套或咬合板,齿颚矫正维持器或齿颚矫正调整器等,以保护牙齿。以下,说明于上颚齿安装可拆卸牙科用具的一实例的护牙套的构造。
[0214]参照图28至图31,本实施例的可拆卸牙科用具(300)在安装于上颚齿时,会执行如保护使用者的牙齿或维持牙齿整齐等牙科功用。可拆卸牙科用具(300)(以下,将以「护牙套」为基础做说明)包含覆盖牙齿中的后齿(T1)(臼齿)的一护后齿套(310)。
[0215]如前述实施例所解释,对正常人而言,后齿(T1)由二颗臼齿及二颗位在臼齿前方的前臼齿所组成,而护后齿套(310)覆盖后齿中至少一牙齿,较佳的是所有后齿。
[0216]护后齿套(310)包含一保护基底(313)及保护侧壁(314)与(314b),且保护基底(313)覆盖后齿的咬合面以阻隔后齿(T1)与后齿的相对牙齿间的一间隙。此外,保护侧壁(314a)与(314b)覆盖后齿的侧表面而且与保护基底(313)整合形成。
[0217]更具体地,保护基底(313)包含一缓冲层(313a),吸收来自后齿(在本实施例是下排齿中的后齿)和相对牙齿间咬合力的冲击,及一坚固材料的一硬质层(313b),设置于缓冲层(313a)的内侧或外侧以加强保护基底(313)的强度。
[0218]换言之,保护基底(313)包含具有减震性质的缓冲层及由硬于缓冲层的材料制成的硬质强化层(一硬质层)。硬质层避免保护基底受损,例如被撕裂,同时维持护后齿套的架构(形状)。
[0219]根据本实施例,硬质层(313b)是被缓冲层(313a)覆盖的结构,接触后齿的咬合面,且硬质层(313b)具有后齿接触表面(313c),其具有后齿的咬合面所转录的形状。然而,保护基底(313)的构造不限于此。
[0220]例如,缓冲层(313a)和硬质层(313b)的位置可以改变,因此缓冲层可被硬质层(313b)覆盖,且后齿接触表面可形成于缓冲层(313a)。
[0221]此外,在本实施例,保护基底(313)由一单层缓冲层(313a)和一单层硬质层(313b)所组成。然而,缓冲层(313a)和硬质层(313b)至少其一可具有两层。
[0222]例如,保护基底(313)可以有缓冲层(313a)层叠于硬质层(313b)的外侧和内侧的构造,或者可以有硬质层(313b)层叠于缓冲层(313a)的外侧和内侧的构造。
[0223]另外,保护侧壁(314a)与(314b)包含与相同材料的缓冲层整合形成的侧壁层,且保护基底(313)和保护侧壁(314a)与(314b)形成后齿凹槽310a,其具有后齿所转录的形状以供插入。
[0224]当然,保护侧壁(314a)与(314b)可包含与相同材料的硬质层(313b)整合形成的侧壁层。然而,在本实施例,缓冲层(313a)被延伸以覆盖后齿的舌侧面和颊侧面,以形成保护侧壁(314a)和(314b)。
[0225]更具体地,保护侧壁(314a)与(314b)包含粘附至后齿的颊侧面的后齿颊侧壁(314a),及粘附至后齿的舌侧面的后齿舌侧壁(314b)。保护侧壁弹性地粘附至后齿的表面,尤其是隆起的表面以维持护后齿套(310)的附着状态,因此护后齿套(310)不会和后齿分开。
[0226]在此情况下,后齿颊侧壁(314a)和后齿舌侧壁(314b)包含保护基底(313)的缓冲层或与硬质层有相同材料的一层,即侧壁层。在本实施例,后齿颊侧壁(314a)和后齿舌侧壁(314b)形成与缓冲层(313a)有相同材料的单层,但不限于此。
[0227]此外,护后齿套(310)是一种护臼齿套,被分为保护左臼齿(左侧后齿或左后齿)的左护套(311)和保护右白齿(右侧后齿或右后齿)的右护套(312)。左护套(311)和右护套(312)被一连接器(320)整合连接。
[0228]此处,具有左侧后齿所转录的形状的左后齿凹槽形成于左护套(311),因此左侧后齿可被插入,而具有右侧后齿所转录的形状的右后齿凹槽形成于右护套(312),因此右侧后齿可被插入。换言之,形成于左护套(311)的后齿凹槽变成左后齿凹槽,而形成于右护套(312)的后齿凹槽变成右后齿凹槽。
[0229]在本实施例,连接器(320)包含一护前齿套使上颚前齿插入。以下,同于连接器
(320)的参考数字被用于护前齿套。
[0230]护前齿套(320)形成为有前齿凹槽(320a),其具有前齿(在本实施例包含门齿与犬齿)所转录的形状。前齿凹槽(320a)和后齿凹槽310a,即左后齿凹槽和右后齿凹槽形成为和上颚牙弓有相同的排列构造,即依循牙弓的排列结构。
[0231]护前齿套(320)包含位在前齿的舌侧的一前齿舌侧壁(321),及位在前齿的唇侧的一前齿唇侧壁(322)。前齿凹槽(320a)是形成于前齿舌侧壁(321)和前齿唇侧壁(322)之间,而前齿的切割面被前齿凹槽(320a)的底部(Bottom Port1n)覆盖。
[0232]同时,为了在咬牙时平顺呼吸,根据本发明的护牙套(300)进一步包含形成于护牙套(300)的外表面的气道沟槽(311,Airway Groove),引导牙弓的外部空气(外侧空气)至牙弓的内侦U。
[0233]气道沟槽(311)形成于护牙套(300)的底部表面(在本实施例为基底表面)。更具体地,气道沟槽是形成在跨越牙弓的方向,即护后齿套(310)的颊舌方向,和护前齿套(320)的唇舌方向。
[0234]此外,气道沟槽(331)是位在一齿间区域(牙齿之间),且在护牙套(300)的底部表面中的齿间区域具有向齿间方向凹陷的形状(在本实施例是向顶端凹陷的形状)。
[0235]因此,护后齿套(310)是形成于保护基底(313)的外表面(底部表面),而护前齿套
(320)是形成于覆盖前齿的底部部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