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外壁自动清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379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道外壁自动清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抛丸处理设备,特别适合于具有,园柱形外表面的管道,园钢等外壁的抛丸清理的自动清理装置。
已有技术中对于管道等具有园柱形表面的零部件的外表面的清理,一般面均是借用原有的对于铸件的清理装置,清理过程中能量消耗大,工作效率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管道或园钢的外表从清理至装丸全部自动完成的管道外壁清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达到的,在支架上分别安装送料轮,工作轮和卸料轮,三种轮通过传动轴和链条由驱动装置集中同步驱动,装在地坑中的提升机和与之联通的箱式清理室以及装在清理室上的抛丸器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的基本结构。被清理的管道经过送料轮传送,由清理室的进口进入至清理室内,经抛丸清理后,由出口至料轮移出清理室,钢丸自清理室的下接料斗至提升机进入分离器,经输丸管再进入至抛丸器内完成自动循环。即达到了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清理的管道直径范围大,清理效率高,并且,钢丸在系统内自动循环,无需人工装填钢丸,劳动强度低,无粉尘污染。


附图1是本装置的安装布置的主视图,附图2是图1的俯视图,附图3是左视图。在附图中,1、支架;2传动轴;3、送料轮;4、链条;5驱动装置;6、清理室;7、输丸管;8、提升机;9、分离器;10、抛丸器;11、防护罩;12、支架;13、落料斗;14、地坑;15、盖板;16、进口;17;出口;18、吸尘口;19、工作轮;20、卸料轮。
以下结合附图,以安装030231(11)型抛丸器作为实施例,详细说明。
本装置的传动部分安装在支架上。清理室安排在整个装置的中部。送料轮〔3〕安装在支架〔1〕上,工作轮〔19〕和卸料轮〔20〕安装在支架〔12〕上。各轮之间通过传动轴〔2〕和链条〔4〕由驱动装置〔5〕集中传动驱动,以保证工件在运行时的同步和自转的一致。驱动装置为一速度可调的减速电机。该电机提供被清理管道移动和转动的全部动力。送料轮〔3〕和工作轮〔19〕及卸料轮〔20〕的工作位置如附图2中所示其工作位置相对安装,即工作位置相差180°角床,斗式提升机(8)安装在地坑[14]内,其位置在清理室(6)的后边,清理室跨装在地坑上。清理室的外形是一个长方形箱体。其下底接一个棱锥形落料斗[13]以收集自清理落下的钢丸。该落料斗的下口直接与斗式提升机(8)的进料口联通,钢丸经提升机至分离器(9),在经分离器后沿输丸管(7)至抛丸器(10)。这样钢丸在系统内完成自动循环,亦即,上述的各部件组成本装置的自动循环系统。这样,钢管经过各轮的输送自动平移和自转,钢丸自动循环使用,整个装置在清理工作过程中无需人工,自动化程度高。
清理箱上安装两个抛丸器(10)该抛丸器使用030231型,和0302311型其规格尺寸相同,但是其工作位置是相向的,因此,必须在安装时按左右对称安装布置,即两抛丸器抛丸区相向对称于箱式清理室(6)的左右垂直平分面。清理室的上表面是一个平面,这样,两个抛丸器在工作时,其抛丸工作区不互相干扰,能量充分利用。较原有相同尺寸的清理箱可提高能量利用率20%-30%,因此,抛丸器由原来的03024型换为现在的03023型,功率由原来的15km降现在的11km。在清理室的侧壁上还有一个进口[16]和出口[17],以供被清理的管道进入和卸出。在清理室的正面中间部分还设有一个吸尘口[18]以接除尘系统。由于系统自身封闭,无粉尘泄漏,因此也无环境污染。
在本实施例的安装条件下的技术条件如下首件尺寸范围直径¢70-100毫米。
长度大于1米至20米。
清理速度1-3米/分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装在支架(1)和[12]上的由驱动装置(5)集中同步传动驱动的送料轮(3),工作轮[19]和卸料轮[20]和装在地坑[14]中的提升机(8)和箱式清理室(6)及装在清理室上的抛丸器(10)组成的管道外壁自动清理装置,其特征是送料轮(3)和工作轮[19]、卸料轮[20]的工作位置相对安装,即工作位置相差180°角度,箱式清理室(6)的下接落料斗[13]直接与提升机的进料口联通并经分离器(9)和输丸管(7)至抛丸器(10)构成封闭循环系统。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清理装置,其特征是所说的箱式清理室(6)的上顶为一平面,在其上相向安装着两个抛丸器(10),即其抛丸区相向对称于箱式清理室(6)的左 右垂直平分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清理具有一定长度的圆柱形工件的管道外壁自动清理装置。其主要特征是送料轮[3]和工作轮[19],卸料轮[20]的工作位置相对安装,同步运行。箱式清理室[6]的下接落料斗[13]与提升机联通经分离器[9],输丸管[7]抛丸器[10]构成封闭循环系统。清理箱的上顶为一平面,相向安装两个抛丸器避免弹丸干涉。同时,管道的清理自动完成,钢丸自循环。抛丸的能量利用提高20%—30%。
文档编号B08B9/02GK2126118SQ90219138
公开日1992年12月30日 申请日期1990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1990年10月8日
发明者刘新春, 张凤岐 申请人:诸城市抛丸设备配件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