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免支撑可拆卸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3817阅读:9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免支撑可拆卸钢筋桁架楼承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免支撑可拆卸钢筋桁架楼承板。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物上所使用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可拆卸式和不可拆卸式两种楼承板。两种楼承板均包括钢筋桁架和底模,在进行大跨度支撑时,需要加设反向支撑。所述钢筋桁架的顶部设有一根钢筋,其底部设有两根钢筋,顶部钢筋和底部钢筋之间固定有腹杆钢筋,三根钢筋相互平行且底部的两根钢筋位于同一平面。

不可拆卸式的钢筋桁架楼承板浇筑完成混凝土后,压型钢板底模不拆除,与楼板共同工作。在住宅建筑产品中必须进行吊顶遮盖,增加了施工成本,而且底模不能循环使用。

现有的可拆卸式钢筋桁架楼承板是在钢筋桁架底部的两根钢筋上各安装若干个C型扣件,使得钢筋承载在所述C型扣件上,所述C型扣件与底模螺栓连接。当浇筑完成后,将每一个C型扣件上的螺栓逐个卸下,再将底模与浇筑完混凝土的楼板分离,从而实现楼承板的可拆卸性。

然而,由于一个底模上需要放置若干个钢筋桁架,而每一个钢筋桁架底部的两根钢筋均通过若干个C型扣件与底模螺栓连接。当浇筑完成后,需要卸载很多螺栓才能将所述底模从混凝土楼板上卸下来。而且,当模板卸下来后,由于C型扣件的底面是放置在底模上的,因此,当底模与混凝土楼板分离后,C型扣件的底面便会外漏,需要后期进行补浆处理,施工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免支撑可拆卸钢筋桁架楼承板,旨在提高施工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免支撑可拆卸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若干钢筋桁架和底模,所述若干钢筋桁架设置在所述底模上,所述楼承板还包括若干T型连接件和若干支撑件,所述T型连接件顶部的两端分别卡合在所述钢筋桁架底部的钢筋上,所述T型连接件的底部穿过所述底模并与所述底模可拆卸的连接,所述支撑件的底部设有支脚,其顶部开设有柔性支撑槽口,所述钢筋桁架的底部支撑在若干支撑件的柔性支撑槽口内,所述支撑件的支脚放置在所述底模上。

进一步地,所述T型连接件包括钩头部和连接部,所述钩头部的两端均向内弯折,形成钩头,所述钩头对应卡合在所述钢筋桁架的底部,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底模并与所述钩头部可拆卸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楼承板还包括若干背杠,所述背杠设置在所述底模上与所述钢筋桁架相对的一侧,所述连接部依次穿过所述背杠和底模,并与所述钩头部可拆卸的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钩头部的中心固定有第一螺母,所述连接部包括全丝螺栓和第二螺母,所述全丝螺栓依次穿过所述背杠和底模,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母和第二螺母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背杠包括两个C型槽钢以及若干连接片,所述两个C型槽钢左右对称设置且两个C型槽钢的凹槽底部相互靠近,所述连接片固定在两个C型槽钢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若干连接片等间距设置在所述两个C型槽钢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包括两个支脚,所述柔性支撑槽口与所述支脚之间以及两个支脚之间均设有加强件。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件的材质为塑料

进一步地,所述楼承板还包括便于脱模的水性脱模漆,所述水性脱模漆涂抹在所述底模上所述钢筋桁架所在的一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免支撑可拆卸钢筋桁架楼承板,其包括若干钢筋桁架、底模、若干T型连接件和若干支撑件。所述若干钢筋桁架设置在所述底模上,通过将所述T型连接件顶部的两端分别卡合在所述钢筋桁架的底部,所述T型连接件的底部穿过所述底模并与所述底模可拆卸的连接,从而可以通过所述T型连接件将所述钢筋桁架底部的两根钢筋同时固定。相比于现有的每一根钢筋均通过若干扣件支撑固定的方式,所述T型连接件的使用数量减少了一半,进而减少了拆装的工作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由于所述支撑件的底部设有支脚,其顶部开设有柔性支撑槽口,所述钢筋桁架的底部支撑在若干支撑件的柔性支撑槽口内,所述支撑件的支脚放置在所述底模上,从而使得所述楼承板浇筑完混凝土后,其底部不会再像现有的C型扣件一样大面积漏出,省去了后期的补浆处理,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此外,不同型号的支撑件,其支脚的高度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支撑件,以调节所述钢筋桁架与所述混凝土底部之间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免支撑可拆卸钢筋桁架楼承板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T型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背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免支撑可拆卸钢筋桁架楼承板100,其包括若干钢筋桁架1、底模2、若干T型连接件3和若干支撑件4。所述若干钢筋桁架1设置在所述底模2上,通过在所述底模2上浇筑混凝土,将所述若干钢筋桁架1包裹在其内,形成楼板。

所述T型连接件3顶部的两端分别卡合在所述钢筋桁架1底部的两根钢筋上,所述T型连接件3的底部穿过所述底模2并与所述底模2可拆卸的连接,从而可以通过所述T型连接件3将所述钢筋桁架1底部的两根钢筋同时固定。相比于现有的每一根钢筋均通过若干扣件支撑固定的方式,所述T型连接件3的使用数量减少了一半,进而减少了拆装的工作量,提高了施工效率。

所述支撑件4的底部设有支脚41,其顶部开设有柔性支撑槽口42,以适应各种尺寸的钢筋。所述钢筋桁架1的底部支撑在若干支撑件4的柔性支撑槽口42内,所述支撑件4的支脚41放置在所述底模2上。从而避免了所述楼承板100浇筑完混凝土后,其底部大面积漏出,最多会漏出一两个小点,不影响后期的使用,无需再进行后期的补浆处理,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

具体地,所述T型连接件3包括钩头部31和连接部32。所述钩头部31的两端均向内弯折,形成钩头311,所述钩头311对应卡合在所述钢筋桁架1的底部,用于固定所述钢筋桁架1底部钢筋的相对位置。所述连接部32穿过所述底模2并与所述钩头部31可拆卸地连接,以此实现所述楼承板100的可拆卸性。

所述楼承板100还包括若干背杠5,所述背杠5设置在所述底模2上与所述钢筋桁架1相对的一侧,所述连接部32依次穿过所述背杠5和底模2,并与所述钩头部31可拆卸的连接,从而将背杠5固定在所述底模2上。利用所述背杠5代替现有技术中的脚手架支撑,减少了现场的脚手架安装和拆卸的工作量,不仅节约材料,更方便拆装,提高工作效率,对于一些不便于安装脚手架的大跨度楼板,实现了免支撑的作用,实用性大大提高。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钩头部31的中心固定有第一螺母33,所述连接部32包括全丝螺栓321和第二螺母322。所述全丝螺栓321依次穿过所述背杠5和底模2,并分别与所述第一螺母33和第二螺母322螺栓连接。当楼承板100上浇筑完混凝土后,直接将所述第二螺母322以及全丝螺栓321卸下,则所述背杠5自然脱离,然后将所述底模2从混凝土楼板卸下即可,拆卸方便,而且所述背杠5和底模2可以循环使用。

为了方便所述底模2的卸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楼承板100还包括水性脱模漆(未标注),所述水性脱模漆涂抹在所述底模2上所述钢筋桁架1所在的一面,从而提高了脱模效率,同时减少了对底模2的损耗,提升了所述底模2的周转率。

所述背杠5包括两个C型槽钢51以及若干连接片52,所述两个C型槽钢51左右对称设置且两个C型槽钢51的凹槽底部相互靠近,但不接触,形成供所述全丝螺栓321穿过的空隙,使所述全丝螺栓321能够在所述C型槽钢的拼接缝中调节位置,方便安装。所述连接片52焊接在两个C型槽钢51之间,用于将所述两个C型槽钢51形成一个整体,同时,所述若干连接片52等间距设置在所述两个C型槽钢51之间,使所述背杠5各部分受力较为均匀。当然,不限定于所述背杠5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方钢或其他型材作为背杠5,只需保证所述全丝螺栓321能够对应穿过所述背杠5以及所述底模2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件4包括两个支脚41,所述柔性支撑槽口42与所述支脚41之间以及两个支脚41之间均设有加强件43,用以增加所述支撑件4的强度。所述支撑件4为塑料材质并一体成型,通过所述塑料支撑件4的柔韧性,支撑不同钢筋桁架1底部的钢筋。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免支撑可拆卸钢筋桁架楼承板100,其包括若干钢筋桁架1、底模2、若干T型连接件3、若干支撑件4以及背杠5。所述若干钢筋桁架1设置在所述底模2上,通过将所述T型连接件3顶部的两端分别卡合在所述钢筋桁架1的底部,所述T型连接件3的底部穿过所述底模2并与所述底模2可拆卸的连接,从而可以通过所述T型连接件3将所述钢筋桁架1底部的两根钢筋同时固定。相比于现有的每一根钢筋均通过若干扣件支撑固定的方式,所述T型连接件3的使用数量减少了一半,进而减少了拆装的工作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由于所述支撑件4的底部设有支脚41,其顶部开设有柔性支撑槽口42,所述钢筋桁架1的底部支撑在若干支撑件4的柔性支撑槽口42内,所述支撑件4的支脚41放置在所述底模2上。从而使得所述楼承板100浇筑完混凝土后,其底部不会再像现有的C型扣件一样大面积漏出,省去了后期的补浆处理,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此外,不同型号的支撑件4,其支脚41的高度不同,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的支撑件4,以调节所述钢筋桁架1与所述混凝土底部之间的厚度。该楼承板100通过所述背杠5取代了现有技术中的脚手架,不仅便于拆装,而且,实现了大跨度楼板的免支撑,使用更加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