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车库的升降机的悬停组件和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0118发布日期:2019-02-12 21:26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立体车库的升降机的悬停组件和升降机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停车库领域,特别是涉及立体车库的升降机的悬停组件和升降机。



背景技术:

近年我国的汽车产量出现爆发性增长,泊车位日趋紧张;而城市中提供大块土地用于建造停车库的机会已经不多。目前占机械式停车设备中约90%以上的升降横移类等低端产品由于其技术含量不高,在国内市场形成恶性竞争,从而造成普遍的质量低下;并且由于这类产品占有地面面积较大、不适于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等原因,逐渐不为用户所欢迎。而在国外流行的适宜于建成高塔或地下车库的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垂直升降类和仓储类停车设备正逐渐进入国内市场。这两类停车设备虽然结构较复杂,造价较高,但由于空间利用率和自动化程度都较高,仍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目前仓储式停车库的升降机在将车辆从地面搬运到位于空中的停车位时,往往使用链条或齿条结构对车辆进行搬运。然而因链条或齿条结构自身强度问题,这些升降机只能搬运重量较轻的小型车辆,并不能用于搬运货车、客车等重型车辆。为了搬运这类重型车辆需要使用钢丝绳等能够承受更大牵引力与拉力的牵引器件将其搬运到相应的车位。

而钢丝绳等牵引器件在牵引货车、客车等重型车辆时会因承重较大拉力被拉长产生明显的形变。在将升降机上的车辆移入车位或将车位上的车辆移入升降机时,钢丝绳会因拉力的减少会增加产生拉长或收缩,与钢丝绳连接并用于承载车辆的承载架相应产生晃动,不能稳定处于悬停状态,影响升降机对车辆的搬运。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立体车库的升降机的悬停组件和升降机,能够解决升降机的承载架因车辆的移入/移出产生晃动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出一种立体车库的升降机的悬停组件,包括:卡销、推杆、动力源以及止挡部;所述卡销、推杆、动力源位于所述升降机的承载架的两端上,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升降机的两立架内侧;或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升降机的承载架的两端上,所述卡销、推杆、动力源位于所述升降机的两立架中;其中,所述卡销与所述动力源通过所述推杆连接,所述推杆可沿所述卡销运动方向伸出/收缩,所述动力源在所述承载架上升/下降到与所述立体车库车位高度对应的位置时,推动所述推杆以及与所述推杆连接的所述卡销朝所述止挡部伸出且搭在所述止挡部上。

其中,所述卡销、动力源位于所述升降机的承载架的四角上,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升降机的两立架内侧,且所述止挡部的高度与立体车库车位高度相对应;每一层所述立体车库车位对应的所述止挡部数量与所述卡销的数量相同。

其中,所述动力源包括电机和支架,所述电机固定于所述承载架的侧梁两端,所述支架一端位于所述电机靠近所述承载架内侧的侧面上,另一端与所述承载架固定连接,所述电机通过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承载架上。

其中,所述止挡部位于所述升降机的承载架的底面的四角上,所述卡销、动力源位于所述升降机的两立架中,所述卡销、动力源的高度与立体车库车位高度相对应,其中,每一层立体车库车位对应的所述卡销、动力源数量与所述止挡部的数量相同。

其中,所述动力源包括电机和支架,所述电机位于立柱靠近所述承载架的侧面,所述支架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机和所述立柱连接,所述电机通过所述支架固定在所述立柱上。

其中,所述推杆与所述卡销通过连杆连接,所述推杆一端固定在所述电机上,另一端与所述连杆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卡销连接,所述推杆在所述电机的驱动下沿平行于侧梁的方向向前伸出,带动所述连杆推动所述卡销移动并搭在所述止挡部上。

其中,所述悬停组件还包括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包括调节螺栓、调节螺母、第一销钉以及第二销钉,所述调节螺栓两端分别部分嵌入在所述连杆和所述卡销内,与嵌入所述连杆的所述调节螺栓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嵌入所述卡销靠近所述连杆的侧面中心,所述卡销与所述调节螺栓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母嵌套在所述调节螺栓外表面,且所述调节螺母贴近所述卡销,以控制所述调节螺栓在所述卡销内的嵌入长度,进而控制所述卡销沿平行于侧梁方向伸出的最远位置,使所述卡销不与立柱接触;所述第一销钉位于所述调节螺栓嵌入所述连杆的一端侧面且贯穿所述连杆与所述调节螺栓,所述第一销钉凸出所述连杆的一端设有膨大部,所述第二销钉位于所述连杆的侧面且贯穿所述第一销钉凸出所述连杆的另一端,所述调节螺栓通过所述第一销钉和所述第二销钉固定在所述连杆上。

其中,所述止挡部朝向所述卡销的侧面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卡销的第一开口,所述卡销朝所述止挡部伸出且搭在所述止挡部的所述第一开口上,贯穿所述止挡部的所述开口朝向与所述卡销的延伸方向平行,其中,所述第一开口设有容纳所述卡销因移动车辆引发的回弹的空间,所述卡销在所述止挡部的第一开口上的延伸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开口靠近所述推杆的侧面到所述止挡部所在的立柱的距离。

其中,所述卡销嵌套腔体内,所述腔体与所述动力源共同固定在所述承载架或所述立柱上,在所述承载架上升/下降到与所述立体车库车位高度对应的位置时,所述腔体的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平行,所述卡销贯穿所述腔体的开口,且所述卡销靠近连杆的一端设有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靠近所述腔体的开口的侧面直径大于所述腔体的开口靠近所述动力源的侧面直径,所述腔体用于在所述卡销向所述第一开口伸出时,对所述卡销进行定位,以使所述卡销穿过所述腔体搭在所述止挡部的所述第一开口上;所述腔体开口两端设有容纳所述卡销的轴套,所述轴套嵌入所述开口内,位于所述开口两端的所述轴套互不连接,所述轴套用于降低所述卡销与所述开口之间的摩擦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出了一个技术方案:一种升降机,包括:所述升降机包括动力组件、承载架以及如上所述的悬停组件,所述动力组件与所述承载架连接,所述动力组件用于带动所述承载架上升 /下降到立体停车库车位高度对应的位置;在所述承载架上升/下降到与立体停车库车位高度对应的位置后,所述承载架通过所述悬停组件停靠在所述位置,进而实现将载车板和载车板上的车辆移出所述车位或搬入所述车位。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出一种立体车库的升降机及其悬停组件。本申请在升降机的承载架两端和升降机的两立架内侧分别设置卡销和止挡部,当承载架上升/下降到立体车库车位高度对应的位置时,动力源通过可伸缩的推杆推动卡销搭在止挡部,以分担承载架的至少部分重量。本申请将在升降机的承载架移动到立体车库车位高度对应的位置时,使卡销与止挡部接触,可以在车辆移入/ 移出承载架时,通过卡销与止挡部固定承载架,消除了承载架容易产生晃动的问题,提高了承载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升降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升降机悬停组件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图;

图3是图1中的阻挡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将车辆从地面搬运到立体车库中处于远离地面位置的车位或从该车位将车辆通过升降机搬运到地面时,需要通过升降机将用于承载车辆的承载架搬运到与车位高度对应且贴近该车位的位置,通过升降机的牵引器件使承载架处于悬停在空中的状态。而在将车辆从车位搬运到承载架或从承载架搬运到车位时,牵引器件向承载架提供的拉力在短时间会发生较大变化,相应的牵引器件如钢丝绳也会因拉力改变产生较大的形变(拉伸或收缩),因此,与钢丝绳连接的承载架在空中的悬停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对车辆的搬运造成不利影响,需要提供一种悬停组件使承载架能够稳定处于悬停位置。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提出的立体车库的升降机的悬停组件和升降机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升降机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升降机包括立架(未标示)、承载架(未标示)以及悬停组件(未标示),其中,立架位于承载架的两端,承载架的两端与立架上的牵引组件(未标示),承载架通过该牵引组件上升/下降,并处于与立体车库车位(未图示)高度对应的位置,从而完成升降机将承载架上的车辆搬运到立体车库的车位中,或将车辆从车位搬运出立体车库等工作。悬停组件包括卡销(未图示)推杆(未图示)、止挡部101以及动力源103,动力源103通过推杆与卡销连接。在升降机的承载架上升/下降到与立体停车库车位高度对应的位置时,止挡部101位于与动力源103连接的卡销延伸方向上,动力源103开始工作,并通过可伸缩的推杆推动卡销向止挡部101伸出,使卡销搭在止挡部101上,从而通过悬停组件分担承载架的至少部分重量。

在本实施例中,推杆可在动力源103作用下发生伸缩,进而带动卡销作往复伸缩运动。当止挡部101位于卡销的延伸方向时,动力源103 带动推杆向止挡部101伸出,使与推杆连接的卡销向止挡部伸出,从而使卡销搭在止挡部101上,对承载架起固定作用。当不需要通过悬停组件固定承载架时,动力源103带动推杆收缩,进而卡销沿远离止挡部101 的方向收回,从而使卡销不再搭在止挡部101上。其中,推杆可以为液压杆或推杆电机上可做线性运动的推杆,只需该推杆可以在动力源带动下伸缩即可,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止挡部101固定在升降机两立架内侧的立柱105上,且止挡部101的高度与立体车库车位高度相对应,卡销和动力源位于承载架的侧梁104两端的四角上,即,优选的,在承载架上设置的卡销和与卡销连接的动力源103为4个,该侧梁104位于承载架外侧且垂直于立架。每一层立体车库车位对应的止挡部101数量与卡销数量相同,均为4个。

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动力源103、与动力源103连接的卡销设置在两立架内侧靠近承载架的侧面,且动力源103与卡销处于立体车库每一层车位高度对应的位置。止挡部101设置在位于承载架底面的侧梁(未标示)两端的四角上,侧梁104位于承载架外侧且垂直于立架,每一层立体车库车位对应的动力源103数量、卡销以及承载架上的止挡部101数量相同,均为4个。

在上述实施例中,承载架上的止挡部101或卡销数量也可以不为4 个,还可以为5个、6个甚至更多,止挡部101或卡销数量可以根据承载架外形以及实际需求进行自行设定,只需在承载架移动到立体车库车位高度对应的时,卡销能够搭在止挡部101上,从而固定承载架和对减轻牵引器件引起的回弹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在升降机立架上的止挡部101或卡销、动力源103所对应的立体车库车位为升降机的承载架需要通过牵引组件向其提供牵引拉力从而处于与该车位高度对应的位置的车位。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立体车库每一层都设置止挡部101或卡销、动力源103,并通过卡销搭在止挡部101上,只需升降机能够将车辆稳定移入/移出车位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下面结合图1和图2对本申请的升降机的悬停组件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阅图2,图2是图1中的升降机悬停组件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图。

在本实施例中,止挡部101位于立架内侧的立柱105上,且止挡部 101位于立柱105靠近动力源103的一侧。动力源103设置在位于承载架顶部的侧梁104两端与承载架靠近立架的侧面形成的四个角上,卡销 106位于动力源103的输出侧,且在升降机的承载架处于与立体车库车位高度对应的位置时,动力源103推动卡销106向止挡部101伸出,并搭在止挡部101上。

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源103包括电机1032和支架1031,电机1032 位于承载架用于承载车辆的一侧,且固定在侧梁104两端。电机1032 的输出端(未标示)位于电机1032靠近立架的一侧。支架1031一端位于电机1032靠近承载架内侧的侧面上,另一端与承载架固定连接,电机1032通过支架1031固定在承载架上。

在其它实施例中,位于承载架上的动力源103、卡销或止挡部101 还可以位于承载架底面的侧梁两端与承载架靠近立架的侧面形成的四个角上,也可以设置在承载架处侧梁104以外的位置,只需能够通过动力源103、卡销以及止挡部101分担承载架的至少部分重量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电机1032为推杆电机,在其他实施例中电机1032 还可以为气缸或液压装置等其他能够输出动力的装置,只需电机1032 输出的动力能够带动卡销106向靠近止挡部101的方向伸出,并使卡销 106搭在止挡部101上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电机1032的输出端与推杆107连接,推杆107另一端与调节装置 (未标示)连接,调节装置与卡销106连接。连杆108远离推杆107的一端通过调节装置与卡销106连接。电机1032工作时可通过输出端驱动推杆107沿平行于侧梁104的方向作伸出或收缩的往复运动,进而带动卡销106搭在止挡部101或断开卡销106与止挡部101的连接关系。

为了能够在不改变推杆107以及连杆108沿平行于侧梁104的方向伸出的距离情况下,改变卡销106沿平行于侧梁104的方向伸出的最大距离,以防止卡销106与位于卡销106延伸方向的立柱105碰撞接触造成卡销106与立柱105的损坏。在连杆108与卡销106之间设置调节装置,调节装置连接连杆108与卡销106,并通过调节装置控制卡销106 沿平行于侧梁104方向伸出到达的最远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装置包括调节螺栓109、调节螺母110、第一销钉111以及第二销钉112。其中,调节螺栓109两端分别与连杆108 和卡销106连接,且调节螺栓109的两端嵌入连杆108和卡销106内部,调节螺栓109嵌入卡销106的部分与卡销106螺纹连接。调节螺母110 嵌套在调节螺栓109的外表面,贴近卡销106,并与调节螺栓109螺纹连接,通过调节螺母110控制调节螺栓109在卡销106内的嵌入长度,从而控制卡销106与连杆108之间的距离,进而在不改变推杆107以及连杆108的伸出长度的情况下,改变调节卡销106到达的最远伸出位置,以避免卡销106在搭在止挡部101上时与立柱105接触,且还可以通过调节装置使位于同一高度上的卡销106搭在止挡部101上的部分长度一致,从而使承载架稳定处于与立体车库车位高度对应的位置。

调节螺栓109嵌入连杆108的一端直径小于嵌入卡销106的一端,且第一销钉111与第二销钉112位于调节螺栓109嵌入连杆108的一端侧面。第一销钉111垂直贯穿连杆108与调节螺栓109侧面,且第一销钉111两端凸出连杆108侧面,第一销钉111的一端设有膨大部(未标示),该膨大部直径大于第一销钉111位于连杆108内部的部分的直径。第二销钉112贯穿第一销钉111的另一端,且第二销钉112两端位于第一销钉111外侧,在第二销钉112位于第一销钉111外侧的一端直径大于位于第一销钉111内侧的直径。调节螺栓109通过第一销钉111和第二销钉112固定在连杆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去掉连杆108,使调节螺栓109与推杆107 连接,或调节螺栓109与连杆108或推杆107螺纹连接,调节螺母110 贴近连杆108,通过控制调节螺栓109在连杆108或推杆107内的嵌入长度控制卡销106远离连杆108的一端能够到达的最远位置,只需能够避免卡销106与立柱105发生碰撞即可,在此不做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调节装置,通过电机1032调节推杆107沿平行于侧梁104方向伸出的距离,进而控制卡销106伸出到达的最远位置,只需能够避免出现卡销106与止挡部106搭在时,立柱105 与卡销106碰撞的情况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为了使卡销106在电机1032推动下能够准确搭在止挡部101上,并且分担卡销106承受的重量,以防止卡销106损坏。在卡销106外侧嵌套有腔体113,腔体113与动力源103共同固定在承载架的侧梁104 上。卡销106贯穿腔体113的开口114,当承载架移动到与立体车库车位高度对应的预设位置时,腔体113的开口114与止挡部101在同一条直线上。电机1032开始工作,通过推杆107推动卡销106沿平行于侧梁104的方向从开口114伸出,搭在止挡部101上。其中,卡销106与腔体113的开口114内侧贴合,以通过腔体113分担卡销106承受的重量,并且通过开口114对卡销106进行定位使其能够准确搭在止挡部101 上。

在卡销106上还设有环形凸起115,其中,环形凸起115位于卡销 106靠近连杆108的一端,且环形凸起115与卡销106同轴设置。环形凸起115靠近腔体113的开口114的侧面直径大于开口114接近环形凸起115的侧面直径。

在上述实施例中,腔体113还可以设置在立架上,只需卡销106嵌套在腔体113的开口114内,且能够通过腔体113对卡销106进行定位,并使卡销106搭在止挡部101上即可,在此不做赘述。

为了降低卡销106与开口114之间的摩擦力,在开口114两端设有轴套116,轴套116嵌入开口114内侧,位于开口114两端的轴套116 互不连接。

在上述实施例中,形成轴套116的材料可以为皮革、橡胶垫以及润滑油等能降低摩擦力的材料,只需在卡销106从开口114伸出以及缩回时能够降低卡销106与开口114之间的摩擦力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另外,为了在将卡销106嵌入腔体113后便于向腔体113内添加润滑油等润滑物质,从而防止卡销106卡在腔体113内。在腔体113平行于侧梁104的其中一个侧壁(未标示)还设有通孔119,其中,通孔119 贯穿腔体113的该侧壁,且位于开口114两端的轴套116之间。

在上述实施例中,设置在腔体113侧壁上的通孔119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通孔119可与轴套116的侧边接触,也可以不与轴套116的侧边接触,只需能够通过通孔119向腔体113内添加具有润滑特性的物质,并避免卡销106卡在腔体113内即可,在此不做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卡销106的伸出方向也可不与侧梁104平行,还可以与侧梁104交叉或垂直于侧梁104,只需卡销106伸出后能够卡住/ 勾住止挡部101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其中,为了控制卡销106的移动距离,并且在位于承载架或立架上且处于同一高度的卡销106在移动相同距离后,用于推动卡销106移动的电机1032能够均停止工作,悬停组件还包括第一监测开关117以及第二监测开关118。

第一监测开关117以及第二监测开关118位于连杆108的一侧,且第一监测开关117的监测点与第二监测开关118的监测点(未标示)位于卡销106的移动路径上,且二者分别为卡销106上的环形凸起110在移动路线中的初始位置(未标示)和终点位置(未标示)。第一监测开关117的监测点与第二监测开关118的监测点之间的距离即为卡销106 的移动距离。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需要使卡销106搭在止挡部101上时,升降机的承载架移动到与立体车库车位高度对应的位置,第一监测开关 117在确定环形凸起110位于初始位置后,控制电机1032推动推杆107 沿平行于侧梁104的方向向止挡部101伸出,进而带动卡销106以及卡销106上的环形凸起110靠近止挡部101。当卡销106与止挡部101接触并搭在止挡部101上后,环形凸起110移动到第二监测开关118的监测点即终点位置,第二监测开关118确定环形凸起110位于该终点位置,控制电机1032停止工作,环形凸起110不再移动,保持卡销106处于搭在止挡部101上的状态。

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当需要将卡销106从止挡部101上移出时,环形凸起110位于第二监测开关118的监测点,电机1032拉动推杆 107沿平行于侧梁104的方向向远离止挡部101的方向收缩,进而带动卡销106以及环形凸起110远离止挡部101,环形凸起110从终点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当环形凸起110移动到初始位置即第一监测开关117 的监测点,卡销106不搭在止挡部101上后,第一监测开关117确定环形凸起110到达初始位置,控制电机1032停止工作,环形凸起110不再移动,保持卡销106处于不搭在止挡部101上的状态。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监测开关117和第二监测开关118为红外监测开关,在环形凸起110移动到第一监测开关117和第二监测开关118 的监测点后,与该监测点对应的监测开关控制电机1032停止工作,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监测开关117和第二监测开关118还可以为激光开关、光感开关等其他可以在在环形凸起110移动到监测点后控制电机 1032停止工作的开关,在此不做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立体车库车位的对应高度上,每一个卡销106 均有对应设置在其一侧的第一监测开关117和第二监测开关118,第一监测开关117和第二监测开关118以及卡销106一同设置在立架或承载架上,且第一监测开关117和第二监测开关118的监测点之间的距离为卡销106上的环形凸起110的移动距离,其中,位于同一高度的环形凸起110的移动距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需在环形凸起110移动到第二监测开关118的监测点即终点位置时,同一高度的每一个卡销106 承受的压力相同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3,图3是图1中的阻挡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结合图1、图2和图3对本申请的止挡部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使卡销106能搭在止挡部101上,并在牵引器件因承受的重量发生改变带动卡销106回弹时给卡销106提供回弹空间,防止卡销106 因回弹发生碰撞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止挡部101设置在立柱105上,止挡部101位于立架内侧的立柱105上,且位于立柱105靠近承载架的一侧。在止挡部101 上设有第一开口120,其中,第一开口120为U形槽,U形槽的侧面开口朝向卡销106,且在承载架移动到与立体车库高度对应的预设位置时, U形槽的侧面开口与腔体113的开口下同一直线上,动力源103驱动卡销106从U形槽的侧面开口伸入U型槽,从而搭在止挡部101上。为防止牵引器件因承受的重量发生改变带动卡销106回弹时卡销106与U形槽碰撞发生损坏,U形槽的竖向开口位于在卡销106的回弹方向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止挡部101的第一开口120还可以为V型,倒V 型、以及梯形等其他形状,只需卡销106能够搭在止挡部101上,并且第一开口120在卡销106的回弹方向上设有防止发生碰撞的空间,第一开口120也可以设置弹性元件如弹簧、橡胶垫等其他器件以消除回弹发生的碰撞,在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卡销106的形状为圆柱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卡销106 的形状还可以根据开口形状改为棱柱型,球形、方形以及其他形状,只需卡销106能够搭在止挡部,并分担承载架的重量即可,在此不不作限定。

为了使升降机的承载架移动到与立体车库高度对应的位置时,止挡部101的第一开口120刚好位于卡销106的伸出方向,还可以在动力源 103上设置第一传感器(未图示),第一传感器为机电开关,当升降机的牵引器件带动承载架上升/下降时,机电开关判断卡销止挡部101的第一开口120是否位于卡销106的延伸方向,若是,则机电开关向电机1032 发出指令,电机1032接收指令后,控制卡销106向止挡部101的第一开口120伸出,使卡销106搭在止挡部101上。若否,则机电开关不发出指令。

在上述实施例中,机电开关可以为激光传感器、红外光传感器等可以判断第一开口120是否位于卡销106的伸出方向的传感器,机电开关也可以设置在承载架或立架上,只需能够通过该传感器控制卡销106搭在止挡部101即可,在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提出一种立体车库的升降机及其悬停组件。本申请在升降机的承载架两端和升降机的两立架内侧分别设置卡销和止挡部,当承载架上升/下降到立体车库车位高度对应的位置时,动力源通过可伸缩的推杆推动卡销搭在止挡部,以分担承载架的至少部分重量。本申请将在升降机的承载架移动到立体车库车位高度对应的位置时,使卡销与止挡部接触,可以在车辆移入/ 移出承载架时,通过卡销与止挡部固定承载架,消除了承载架容易产生晃动的问题,提高了承载架的稳定性。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升降机,其中,升降机包括动力组件、承载架以及如上所述的悬停组件,

动力组件与升降机的牵引器件连接,动力组件通过牵引器件带动承载架上升/下降到与立体停车库车位高度对应的位置;

在承载架上升/下降到立体停车库车位高度对应的位置后,承载架通过悬停组件停靠在与立体停车库车位高度对应的位置,进而实现将载车板和载车板上的车辆移出车位或搬入车位。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