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91327发布日期:2020-09-23 01:01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



背景技术:

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使用越来越广泛,申请人2018年申请的一种单边受力或双边受力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车库,申请号2018113644005的发明专利,已经获得授权,其中单边受力无避让立体停车车库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但是完全由单边受力,在长时间停车的情况下确实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也严重影响了现有单边受力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车库安全性及使用率,而如果直接做成双边的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运行效率及使用便捷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

具体技术方案是,所述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包括支撑板、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槽体、液压油缸和推杆;液压油缸的输出轴穿过槽体端头与推杆一端连接,推杆另一端通过第一转轴与第一支撑杆连接,第一支撑杆底部设置滑轮,中部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支撑杆的中部活动连接,第二支撑杆的底部通过第三转轴活动连接在槽体内侧,第一支撑杆上端通过第四转轴活动连接在支撑板底部;支撑板底部靠近第二支撑杆连接一侧设置有滑槽,第二支撑杆的上部通过第五转轴活动设置在滑槽内。

工作原理,在使用过程中,将本申请所述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底部的槽体埋在单边受力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车库停车板外侧边位置,然后液压油缸的控制开关与单边受力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车库控制器部分设置在一起,在不使用状态下,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是在停车板下部处于收缩状态,当车辆完成停放后,启动液压油缸控制开关,液压油缸顶推推杆,推杆会给第一支撑杆底部位置一个向内运动的力,因为第一支撑杆底部设置有滑轮,而第二支撑杆底端通过第三转轴活动连接在槽体内侧,而第一支撑杆中部又通过第二转轴与第二支撑杆的中部活动连接,此时支撑板会受到一个向上的顶升力,直到支撑板顶住停车板的底部位置,给与停车板一个支撑力,进而实现了双边受力。而当车辆准备取出时,如果检测到下方无车,那么可根据需要首先降下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然后再将车量直接下落取出。

支撑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长度都小于槽体的长度,所述支撑板被撑起后的最大高度大于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停车板的停车最高高度。

支撑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橡胶垫。

滑轮的宽度小于槽体内侧宽度0.5-2cm。

有益效果,通过本申请所述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结构的设计,从而使单边受力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车库的安全性进一步增肌,特别是对于车辆将长期停放的用户来说,通过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结构的使用既可以满足单边受力停车车库停车取车的便捷性,又可实现双边受力停车库的安全性、可靠性。通过支撑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长度都小于槽体的长度从而在完成收缩后支撑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都可缩入到槽体内,对外界影响更小;通过支撑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橡胶垫的设计从而有效减少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对停车板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所述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所述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收缩起来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201、液压油缸;202、槽体;203、滑轮;204、第三转轴;205、推杆;206、第一支撑杆;207、第二支撑杆;208、第二转轴;209、第四转轴;210、第五转轴;211、滑槽;212、支撑板;213、橡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使现有技术中的单边受力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车库,既能满足直接下降取车,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使其更加安全稳定,接下来具体举例说明本申请所述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的具体结构。

实施例1,如图1、图2所示,所述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包括支撑板212、第一支撑杆206、第二支撑杆207、槽体202、液压油缸201和推杆205;支撑板212采用钢板制成,上部与停车板接触位置制作成平整结构,液压油缸201采用,伯乐hsg125x100液压油缸,要求液压油缸的输出轴行程,能够满足支撑板212从底端升起到停车板处的高度,也可选择行程较大的其他液压油缸,液压油缸201外壳与槽体202通过螺丝固定或这进行焊接,液压油缸201的输出轴穿过槽体202端头与推杆205一端焊接或者轴连接,槽体202优选的采用不锈钢钢板制成槽状结构,推杆205另一端通过第一转轴214与第一支撑杆206连接,也就是在推杆受到水平力时,可以相对第一支撑杆206发生转动;第一支撑杆206底部设置滑轮203,通过滑轮203使第一支撑杆206相对槽体滑动更加容易,第一支撑杆206中部通过第二转轴208与第二支撑杆207的中部活动连接,第二支撑杆207的底部通过第三转轴204活动连接在槽体202内侧,也就是第三转轴204穿过第二支撑杆207底部位置后两端卡在槽体202内壁上,实现第二支撑杆207可相对槽体202发生转动;第一支撑杆206上端通过第四转轴209活动连接在支撑板212底部;支撑板212底部靠近第二支撑杆207连接一侧设置有滑槽211,滑槽211通过焊接固定在支撑板212底部,第五转轴210穿过第二支撑杆207上端后两端头卡在滑槽211的内,实现第二支撑杆207的上端头可沿着滑槽211左右滑动。第二支撑杆207的上部通过第五转轴210活动设置在滑槽211内。

在使用过程中,将本申请所述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底部的槽体202埋在单边受力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车库停车板外侧边位置,然后液压油缸201的控制开关与单边受力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车库控制器部分设置在一起,便于控制操作。在不使用状态下,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是在停车板下部处于收缩状态,当车辆完成停放后,启动液压油缸控制开关,液压油缸201顶推推杆214,推杆214会给第一支撑杆206底部位置一个向内运动的力,因为第一支撑杆206底部设置有滑轮203,而第二支撑杆207底端通过第三转轴204活动连接在槽体202内侧,而第一支撑杆206中部又通过第二转轴208与第二支撑杆207的中部活动连接,此时支撑板202在第一支撑杆206与第二支撑杆207共同的作用下会受到一个向上的顶升力,直到支撑板212顶住停车板的底部位置,给与停车板一个支撑力,进而实现了停车板的双边受力。而当车辆准备取出时,如果检测到下方无车,那么可根据需要首先降下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然后再使单边受力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车库工作,从而将停车板直接下落取出车辆。

在人们停车完成后就可以选择性的升起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或者在准备长期车辆停放时,通过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的使用,来使单边受力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车库悬空的一侧也可受力,从而使设备的使用寿命更长,安全性、可靠性也大大增加,有效防止单边停车车库在长期受力情况下出现设备损坏车辆掉落的事故。

为了使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可以更好的满足,与单边受力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车库的配合使用,满足对不同高度的停车板的有效支撑,进一步的,支撑板212、第一支撑杆206和第二支撑杆207的长度都小于槽体202的长度,所述支撑板212被撑起后的最大高度大于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停车板的停车最高高度。通过支撑板212、第一支撑杆206和第二支撑杆207的长度都小于槽体202的长度从而可以在不使用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时使支撑板212、第一支撑杆206和第二支撑杆207可以直接收缩到槽体202内,从而使其对外界影响更小。通过支撑板212被撑起后的最大高度大于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停车板的停车最高高度,从而实现对不同情形下的单边受力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车库停车板的支撑。

为了使整个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运行更加稳定,进一步的,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支撑板212的上表面通过螺钉或者黏贴有橡胶垫213。这样进一步避免在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在上升过程中支撑板212与停车板底部发生硬性碰撞。进一步的滑轮203横向的的宽度小于槽体内侧宽度0.5-2cm。也就是说滑轮203放置在槽体202内后不会发生倾斜,当受到推力时可以保证沿着槽体202向推力方向运动,使整个设备的运行更加可靠。

通过本申请所述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结构的设计,从而使单边受力的无避让立体停车车库的安全性进一步增肌,特别是对于车辆将长期停放的用户来说,通过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结构的使用既可以满足单边受力停车车库停车取车的便捷性,又可实现双边受力停车库的安全性、可靠性。通过支撑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长度都小于槽体的长度从而在完成收缩后支撑板、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都可缩入到槽体内,对外界影响更小;通过支撑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橡胶垫的设计从而有效减少无避让立体停车设备用支撑框架对停车板的磨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