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门锁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170747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车辆门锁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车辆门锁装置,其中,简化了转动杆的形状并且消除了联接工具与联接孔(转动杆)之间的连接部分中的后冲,该车辆门锁装置包括转动杆,转动杆具有联接孔,固定至操作线缆中的内部线的端部的联接工具联接至联接孔,转动杆可转动地组装至壳体。联接孔设置在形成于转动杆中的台阶部分中,并且联接工具的前端插入至联接孔内并由联接孔保持。在联接工具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弯曲部分以及第二弯曲部分,第一弯曲部分与联接孔的在台阶部分的一侧上的一侧内壁接合并与转动杆的一侧表面接合,第二弯曲部分与联接孔的在台阶部分的另一侧上的另一侧内壁接合并与转动杆的另一侧表面接合。
【专利说明】车辆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JP2003-41829A和JP1986 (S61) -59759U中描述了车辆门锁装置的示例。JP2003-41829A中描述的车辆门锁装置包括操作线缆、壳体以及转动杆,操作线缆具有外部管和内部线,壳体具有用于线缆盖的支撑部,该线缆盖附接至外部管的端部,转动杆可转动地组装至壳体并具有联接孔,固定至内部线的端部的联接工具联接至该联接孔。JP1986 (S61) -59759U中描述的车辆门锁装置包括用于传递操作力的转动杆和轴杆。该轴杆的前端形成为曲柄形状,并且该前端插入至设在转动杆中的联接孔(接合孔)并由该联接孔保持。
[0003]在JP2003-41829A中描述的上述车辆门锁装置中,联接工具形成为圆柱形,并且内部线的端部围绕该联接工具的中间部分的外周缠绕,使得联接工具固定至内部线的端部。此外,在转动杆的前端形成有折叠部分。在该折叠部分处,形成有用于组装圆柱形联接工具的狭缝(被内部线插入的部分)及联接孔(联接工具的端部所固定的部分)。因此,不可能简化转动杆的形状;然而,通过形成圆柱形联接工具以便配合至联接孔,能够防止在联接工具与联接孔(转动杆)之间的联接部分中产生后冲,也就是说,能够防止在联接孔的径向方向上产生后冲。
[0004]同时,在JP1986(S61)_59759U中描述的上述车辆门锁装置中,转动杆由形成在轴杆中的曲柄形部分保持。因此,不需要在转动杆中设置折叠部分。然而,在该转动杆中设有用于防止轴杆沿转动杆的厚度方向(联接孔的轴向方向)移动的环状弹性舌形件。因此,不可能简化转动杆的形状。此外,轴杆的前端形成为曲柄形,并且转动杆的联接孔形成在平板部分中。因此,在插入至联接孔的轴杆的前端(曲柄形部分的中间部分)与该联接孔的内壁之间需要期望的间隙,并且因此,不能充分地防止轴杆与联接孔(转动杆)之间的联接部分中的后冲——即联接孔的径向方向上的后冲。

【发明内容】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也就是说,为了简化转动杆的形状并防止(消除)联接工具与联接孔(转动杆)之间的联接部分中的后冲,实现了本发明。根据本发明的车辆门锁装置包括操作线缆、壳体以及转动杆,操作线缆具有外部管和内部线,壳体具有用于线缆盖的支撑部,线缆盖附接至外部管的端部,转动杆具有联接孔,设置在内部线的端部中的联接工具的前端插入至该联接孔内,转动杆可转动地组装至壳体。转动杆具有台阶部分,联接孔形成在该台阶部分中。联接工具的前端具有第一弯曲部分以及第二弯曲部分,第一弯曲部分与联接孔的在台阶部分的一侧上的一侧内壁接合,并且还与转动杆的一侧表面接合,第二弯曲部分与联接孔的在台阶部分的另一侧上的另一侧内壁接合,并且还与转动杆的另一侧表面接合。[0006]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弯曲部分可在其置于联接孔的一侧内壁侧的部分中具有弯曲表面。该弯曲表面被构造为与联接孔的一侧内壁抵接,以引导上述前端组装至联接孔,或被构造为不与联接孔的一侧内壁接触。联接工具的基端可具有防转动接合部(诸如凸出部),并且线缆盖的前端可具有锁定部(诸如凹部),防转动接合部能够配合至锁定部。
[0007]台阶部可形成为沿连接用作转动杆的转动中心的支撑孔的中心与联接孔的中心的直线的直线形。壳体可具有用于调节转动杆的转动的调节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壳体可具有用于将内部线组装至转动杆的开口以及用于封闭开口的盖部,并且,盖部可具有调节取消部分,调节取消部分用于取消调节部分对转动杆的调节。
[0008]根据本发明的车辆门锁装置,转动杆具有台阶部分,联接孔形成在台阶部分中,并且,联接工具的前端具有第一弯曲部分以及第二弯曲部分,第一弯曲部分与联接孔的位于台阶部分的一侧上的一侧内壁接合,并且还与转动杆的一侧表面接合,第二弯曲部分与联接孔的位于台阶部分的另一侧上的另一侧内壁接合,并且还与转动杆的另一侧表面接合。上述构造能够通过适当地设定联接工具的前端的形状并适当地设定转动杆中的台阶部分在板厚方向上的长度(台阶高度差)而实现。
[0009]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通过在转动杆中设置台阶部分来组装转动杆和联接工具。因此,与在转动杆的前端中形成折叠部分的情况(上述JP2003-41829A的情况)以及在转动杆中设置环状弹性舌形件的情况(上述JP1986(S61)-59759U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转动杆的形状。此外,在本发明中,上述第一弯曲部分和第二弯曲部分设置在联接工具的前端。因此,能够防止(消除)联接工具与联接孔(转动杆)之间的联接部分中的后冲,即联接孔的径向方向上的后冲以及联接孔的轴向方向上的后冲,并且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上述后冲而导致的弊端(异常的噪音和操作线缆的操作失效)。在本发明中,由于使用具有外部管和内部线的操作线缆,所以提供了高自由度的线路布置并且因此能够容易地布置操作线缆。
[0010]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S卩,第二弯曲部分在其置于联接孔的一侧内壁侧的部分中具有构造为与联接孔的一侧内壁抵接以引导前端至联接孔的组装的弯曲表面,或具有构造为不与联接孔的一侧内壁接触的弯曲表面,改进了将前端组装至联接孔时的组装性。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在这种情况下,即,联接工具的基端具有防转动接合部(诸如凸出部),并且线缆盖的前端具有锁定部(诸如凹部),上述防转动接合部能够配合至上述锁定部,在将联接工具组装至联接孔(转动杆)时,通过将防转动接合部配合至锁定部,能够限制外部管与内部线的相对转动,并且因此能够改进将联接工具组装至联接孔(转动杆)的组装性(可使用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车辆门锁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从车辆内侧观察时的侧视图;
[0012]图2是在树脂盖部打开时图1中所示的车辆门锁装置的侧视图;
[0013]图3是图2中所示的转动杆的单个本体的侧视图;
[0014]图4是沿图3的A-A线剖切的放大剖视图;以及
[0015]图5是将图4中虚线所示的联接工具组装至图4中实线所示的转动杆的联接孔的 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0016]在下文中,将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车辆门锁装置100。车辆门锁装置100安装至设置在车辆的右前侧的车门(未示出)。车辆门锁装置100包括闩机构10和锁机构20。闩机构10的树脂体部11固定至锁机构20的树脂壳体21,从而将闩机构10组装至锁机构20。
[0017]如已知的那样,闩机构10用于保持车辆(车身(未示出))的车门相对于车身处于关闭状态(车门关闭的状态)。闩机构10包括上述的树脂体部11以及闩12,闩12能够与固定至车身的撞针(未示出)接合以及脱离。锁机构20包括上述的树脂壳体21、转动杆(内侧打开杆)23以及操作线缆24,转动杆23在支撑孔23a处(参照图3)可转动地组装至树脂壳体21,操作线缆24具有外部管24a和内部线24b。树脂壳体21具有开口 21c和树脂盖22。开口 21c形成为用于将内部电线24b从外侧组装至转动杆23。树脂盖22构造为用以打开和关闭树脂壳体21的开口 21c。在将内部线24b组装至转动杆23后,开口 21c由树脂盖22封闭。
[0018]在该实施方式中,闩机构10的内部构型(树脂体部11的内部构型)与JP2010-251512A中描述的车辆门锁装置中的闩机构的内部构型大致相同。锁机构20的内部构型(树脂壳体21的内部构型)与JP2010-251512A中描述的车辆门锁装置中的锁机构的内部构型大致相同。
[0019]管状线缆盖24c —体地组装至外部管24a的端部。线缆盖24c组装至树脂壳体21的支撑部21a以便不能沿纵向方向移动。同时,联接工具24d —体地固定至内部线24b的端部。联接工具24d联接至设置于转动杆23中的联接孔23b (参照图3至图5)。
[0020]在该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联接工具24d的前端24dl形成为曲柄形。如图3所示,联接孔23b设置成与形成在转动杆23中的台阶部分23c交叠。也就是说,联接孔23b形成在台阶部分23c上。联接工具24d的前端24dl插入至联接孔23b中并由该联接孔23b保持。如图3所示,形成于转动杆23中的台阶部分23c设置成L形,并且形成为沿连接支撑孔23a的中心与在设置有联接孔23b的部分中的联接孔23b的中心的直线的直线形。
[0021]联接工具24d的前端24dl具有第一弯曲部分24x1和第二弯曲部分24x2。第一弯曲部分24x1与构成联接孔23b的内壁的一部分的一侧内壁23bl接合。一侧内壁23bl形成联接孔23b的内壁的位于台阶部分23c的一侧(图4的左侧)处的一侧部分。第一弯曲部分还与转动杆23的一侧表面(图4的上侧表面)23d接合。第二弯曲部分24x2与构成联接孔23b的内壁的另一部分的另一侧内壁23b2接合。另一侧内壁23b2形成联接孔23b的内壁的位于台阶部分23c的另一侧(图4的右侧)处的另一侧部分。第二弯曲部分还与转动杆23的另一侧表面(图4的下侧表面)23e接合。如图4和图5所不,前端24dl的一部分24y (要被插入联接孔23b内的部分)形成为圆弧形(弯曲表面),从而在将联接工具24d组装至联接孔(转动杆)23b时,联接工具24d的前端24dl与联接孔23b的一侧内壁23bl抵接,使得前端24dl至联接孔23b的组装得到引导(或使前端24dl不与联接孔23b的一侧内壁23bl接触)。所述一部分(弯曲表面)24y设置在第二弯曲部分24x2的置于联接孔23b的一侧内壁23bI侧的部分中。
[0022]如图2所示,防转动凸出部(接合部)24d2设置在联接工具24d的基端,凹部(锁定部分)24cl设置在线缆盖24c的前端的内周中,凸出部(接合部)24d2能够配合至该凹部24cl。此外,调节凸出部(调节部分)21b设置在树脂壳体21中。当树脂壳体21的开口21c打开时,通过该调节凸出部21b调节(限制)转动杆23绕支撑孔23a的转动。由于转动杆23的转动被调节(限制),所以能够改进将内部线24b (联接工具24d)组装至转动杆23(联接孔23b)的组装性(可使用性)。推动凸出部(调节取消部分)22a设置在树脂盖22中。在将联接工具24d组装至联接孔23b之后树脂壳体21的开口 21c被树脂盖22封闭时,调节凸出部21b通过推动凸出部22a而被折叠。因此,调节凸出部21b对转动杆23的调节被取消,由此转动杆23能够可操作。
[0023]在如上所述构造的实施方式的车辆门锁装置100中,转动杆23的联接孔23b设置在形成于转动杆23中的台阶部分23c中,并且,上述的第一弯曲部分24x1和第二弯曲部分24x2设置在联接工具24d的前端24dl中。上述构型可通过适当地设定联接工具24d的前端24dl的形状以及适当地设定转动杆23中的台阶部分23c在板厚方向上的长度(台阶高度差)而实现。
[0024]因此,可通过在转动杆23中设置台阶部分23c来组装转动杆23和联接工具24d。因此,与在转动杆的前端中形成折叠部分的情况(上述JP2003-41829A的情况)以及在转动杆中设置环状弹性舌形件的情况(上述JP1986(S61)-59759U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化转动杆23的形状。此外,上述的第一弯曲部分24x1和第二弯曲部分24x2设置在联接工具24d的前端24dl中。因此,能够防止(消除)联接工具24d与联接孔(转动杆)23b之间的联接部分中的后冲(联接孔23b的径向方向(图4中的横向方向)上的后冲以及联接孔23b的轴向方向(图4中的纵向方向)上的后冲),并且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上述后冲导致的弊端(异常的噪音以及操作线缆24的操作失效)。由于使用具有外部管24a和内部线24b的操作线缆24,所以提供了高自由度的线路布置并且因此能够容易地布置操作线缆24。
[0025]在该实施方式中,联接工具24d的第二弯曲部分24x2在其置于联接孔23b的一侧内壁23bl侧的部分中具有上述的弯曲表面24y。因此,改进了将联接工具24d的前端24dl组装至联接孔23b时的组装性(可使用性)。在该实施方式中,防转动凸出部24d2设置在联接工具24d的基端,而凹部24cl设置在线缆盖24c的前端,凸出部24d2能够配合至该凹部24cl。因此,在将联接工具24d组装至联接孔(转动杆)23b时,通过将防转动凸出部24d2配合至凹部24cl,能够限制外部管24a与内部线24b的相对转动,并且因此,能够改进将联接工具24d组装至联接孔(转动杆)23b的组装性(可使用性)。应当注意,通过使联接工具24d和联接孔23b从图5 (a)的状态经由图5(b)的状态进入图5(c)的状态而进行联接工具24d至联接孔(转动杆)23b的组装。具体地,如图5(a)所示,首先,联接工具24d的前端部分被插入至联接孔23b内,并且联接工具24d的第二弯曲部分24x2与联接孔23b的另一侧内壁23b2接合。接下来,如图5(b)所示,在保持联接工具24d的第二弯曲部分24x2与联接孔23b的另一侧内壁23b2之间的接合的状态下,使该联接工具24d转动。此时,联接工具24d沿使联接工具24d的第一弯曲部分24x1接近转动杆23的一侧表面23d的方向转动。之后,如图5(c)所示,联接工具24d的第一弯曲部分24x1与联接孔23b的一侧内壁23bl接合。通过联接工具24的这种一系列的转动动作,该联接工具24d能够被容易地组装至转动杆23的联接孔23b。此外,如图5 (b)所示,联接工具24d至转动杆23的转动动作(组装)由弯曲表面24y引导。
[002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防转动凸出部(接合部)24d2设置在联接工具24d的基端,而凹部(锁定部分)24cl设置在线缆盖24c的前端的内周中,该凸出部(接合部)24d2能够配合至该凹部(锁定部分)24cl。然而,防转动凹部(接合部)可被设置在联接工具(24d)的基端而凸出部(锁定部)可被设置在线缆盖(24c)的前端,该凹部(接合部)能够配合至该凸出部(锁定部)。
[002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在转动杆23中的台阶部分设置为延伸至支撑孔23a的附近。然而,该台阶部分23c仅需要具有使得该台阶部分与联接孔23b交叠的大小,并且因此,该台阶部分可以比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台阶部分短。由于上述台阶部分23c仅需要具有使得该台阶部分与联接孔23b交叠的大小,所以在转动杆23形成为使得形成有联接孔23b的部分相对于形成有支撑孔23a的部分弯曲的L形的情况下,台阶部分23c可以仅仅设置在形成有联接孔23b的部分(弯曲部分)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门锁装置,包括: 操作线缆,所述操作线缆具有外部管和内部线;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用于线缆盖的支撑部,所述线缆盖附接至所述外部管的端部;以及转动杆,所述转动杆具有联接孔,设置在所述内部线的端部中的联接工具的前端插入在所述联接孔内,所述转动杆可转动地组装至所述壳体,其中, 所述转动杆具有台阶部分,所述联接孔形成在所述台阶部分中,并且所述联接工具的所述前端具有第一弯曲部分和第二弯曲部分,所述第一弯曲部分与所述联接孔的在所述台阶部分的一侧上的一侧内壁接合,并且还与所述转动杆的一侧表面接合,所述第二弯曲部分与所述联接孔的在所述台阶部分的另一侧上的另一侧内壁接合,并且还与所述转动杆的另一侧表面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弯曲部分在所述第二弯曲部分的置于所述联接孔的所述一侧内壁侧的部分中具有以下弯曲表面中的任一种:构造为与所述联接孔的所述一侧内壁抵接以引导所述前端组装至所述联接孔的弯曲表面;以及构造为不与所述联接孔的所述一侧内壁接触的弯曲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联接工具的基端具有防转动接合部,并且 所述线缆盖的前端具有锁定部,所述防转动接合部能够配合至所述锁定部。
4.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台阶部分形成为沿连接用作所述转动杆的转动中心的支撑孔的中心与所述联接孔的中心的直线的直线形。
5.根据权利要求1和2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用于调节所述转动杆的转动的调节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壳体具有开口以及用于封闭所述开口的盖部,所述开口用于将所述内部线组装至所述转动杆,并且 所述盖部具有调节取消部分,所述调节取消部分用于取消所述调节部分对所述转动杆的调节。
【文档编号】E05B77/36GK203383611SQ201190000946
【公开日】2014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7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8日
【发明者】秋月龙次郎, 西尾贵士, 渡边颂子, 园靖彦 申请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