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172770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锁定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锁定装置,其中钩杆在由设置在锁扣的进入方向的深处侧的钩轴引导的同时从打开位置移动到扣合位置,从而与沿锁扣的进入方向进入远至深处侧的锁扣扣合,以保持锁扣。在导杆部分地重叠在钩杆上的状态下,导杆由钩轴引导,并沿锁扣的进入方向从深处侧向进入侧受到偏置,以限制钩杆从打开位置向扣合位置移动,同时导杆在锁扣沿锁扣的进入方向进入远至深处侧时而被锁扣按压,以将钩杆从打开位置移动至扣合位置,因此,钩杆和导杆的尺寸能够变小,由此锁定装置的尺寸能够变小。
【专利说明】锁定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固定可拆卸的座位或可移动的座位的锁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箱式汽车等被设计成不仅用于容纳乘员,而且用于装载货物,从而提供给了一般 数量的座位以及货物空间。此外,在许多情况下,除驾驶员的座位和前排乘客座位之外的座 位由可拆卸的座位或可移动的座位组成。于是,当要在车辆中装载大量的货物时,将可拆卸 的座位拆除或者移动可移动的座位,以保证货物的装载空间。
[0003] 用于固定可拆卸的座位或可移动的座位的锁定装置安装在车辆主体和座位的一 者上并通过与安装在车辆主体和座位中的另一者上的锁扣(striker)扣合来固定座位等。 以此方式,用于固定可拆卸的座位或可移动的座位的锁定装置安装在车辆主体和座位中的 一者上,并包括与安装在车辆主体和座位中的另一者上的锁扣扣合的钩杆(hook lever)。 钩杆用于与相对地进入锁定装置的锁扣扣合,以保持锁扣。存在有如下钩杆,其中一种钩杆 由于锁扣进入锁定装置而从扣合位置(等待位置)移动至打开位置并随后从打开位置移动 至扣合位置,以由此与进入锁定装置的锁扣扣合以保持锁扣,而另一种钩杆在锁扣进入锁 定装置之后从打开位置移动至扣合位置,以由此与锁扣扣合以保持锁扣。
[0004] 对于由于锁扣进入锁定装置而从扣合位置(等待位置)移动至打开位置并随后从 打开位置移动至扣合位置以由此与进入锁定装置的锁扣扣合以保持锁扣的钩杆来说,其需 要设置有滑动接触表面(相对于锁扣的进入方向倾斜的滑动接触表面),该滑动接触表面 与相对地进入锁定装置的锁扣以滑动的方式接触,以由此使钩杆从扣合位置(等待位置) 移动至打开位置,因此,这种钩杆的尺寸必然变大,且锁定装置在钩杆的移动方向上的尺寸 变大(例如,参考PTL1)。
[0005] 另一方面,对于在锁扣进入锁定装置之后从打开位置移动至扣合位置以由此与锁 扣扣合以保持锁扣的钩杆来说,其自身不能从打开位置移动至扣合位置,因此,这种钩杆需 要将钩杆从打开位置移动至扣合位置的导杆(例如,参考PTL2)。
[0006] 例如,在PTL2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锁定装置,除钩杆之外,该锁定装置还包括导 杆,该导杆由于其端部沿锁扣的进入方向从进入侧朝深处侧移动而进行旋转,由此使钩杆 从打开位置移动至扣合位置。PTL2中所描述的导杆被设计成绕导轴旋转,其中导轴沿锁扣 的进入方向设置在进入侧。因此,为了使该端部沿锁扣的进入方向从进入侧移动至深处侧, 从导轴的端部(导杆的旋转中心)至该端部需要占用较长的长度,且这使得锁定装置沿导 杆的移动方向增大。导杆沿与钩杆移动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因此沿钩杆的移动方向增 大了锁定装置。
[0007] 此外,作为可拆卸的座位或可移动的座位的使用锁定装置的固定结构,例如,在用 于支撑座位的横杆的端部设置有铰链孔,而在横杆的另一端部处安装有钩杆。然后,对横杆 的一个端部进行安装,使得铰链孔旋转地支撑地板表面上所设置的铰链轴,由此可拆卸的 座位或可移动的座位能够旋转地绕铰链轴移动。另外,在可拆卸的座位或可移动的座位能 够旋转地绕铰链轴移动的状态下,安装在横杆的另一端部处的钩杆与设置在地板表面上的 锁扣扣合,由此将可拆卸的座位或可移动的座位固定至地板表面。
[0008] 这里,当铰链轴和锁扣之间的距离由于铰链轴或锁扣等的安装误差而短于或长于 参考距离时,钩杆不能与锁扣相扣合,因此,不能够将可拆卸的座位或可移动的座位固定到 地板表面。
[0009] 为了消除这些情况,提出了如下锁定装置,在该锁定装置中,外壳延伸到至钩杆的 旋转区域上方的区域以构成安装部,且在安装部的中心设置有圆孔(安装孔),而在圆孔的 两侧均设置有以圆孔为中心的弧形细长孔(安装孔)。根据此锁定装置,即使当铰链轴和锁 扣之间的距离由于铰链轴或锁扣等的安装误差而短于或长于参考距离时,由于锁定装置旋 转地绕圆孔移动,所以钩杆也能够与锁扣扣合,由此能够将可拆卸的座位或可移动的座位 固定到地板表面(例如,参考PTL3)。然而,由于外壳延伸至钩杆的旋转区域上方的区域以 构成安装部,所以锁定装置作为整体增大。此外,由于圆孔和细长孔设置在与处于扣合状态 的锁扣相间隔开的位置,所以在通过锁扣将大的力施加至钩杆的情况下,有可能将外壳翻 转过来。
[0010] 引用文献列表
[0011] 专利文献
[0012] PTL1 :日本专利 4638936
[0013] PTL2 :日本专利 3908506
[0014] PTL3 :日本专利申请 JP-A-10-324182 实用新型内容
[0015] 技术问题
[0016] 在用于固定可拆卸的座位或可移动的座位的锁定装置中,安装位置需要有一定的 自由度,因此,期望一种能够实现减小尺寸的锁定装置。
[0017]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上面的期望提出的,且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减小尺寸 的锁定装置。
[0018] 技术方案
[0019]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和实现上面的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锁定装 置,所述锁定装置包括:钩杆,其在由设置在锁扣的进入方向的深处侧的钩轴引导的同时 从打开位置移动到扣合位置,从而与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进入远至深处侧的所述锁扣扣 合,以保持所述锁扣;及导杆,其在所述导杆部分地重叠在所述钩杆上的状态下由设置在所 述锁扣的进入方向的所述深处侧的钩轴引导,并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从所述深处侧向进 入侧受到偏置,以限制所述钩杆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扣合位置移动,其中,所述导杆在所 述锁扣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进入远至所述深处侧时而被所述锁扣按压时,所述导杆将所 述钩杆从所述打开位置移动至所述扣合位置。
[002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2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锁定装置,钩杆通过在由设置在锁扣的进入方向的深处侧的钩 轴引导的同时从打开位置移动到扣合位置,来与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进入远至深处侧的 锁扣扣合,以保持锁扣,导杆在部分地重叠在钩杆上的状态下不仅由设置在锁扣的进入方 向的深处侧的钩轴引导,而且沿锁扣的进入方向从深处侧向进入侧受到偏置,以限制钩杆 从打开位置向扣合位置的移动,同时导杆在锁扣沿锁扣的进入方向进入远至深处侧时而被 锁扣按压时,导杆将钩杆从打开位置移动至扣合位置,因此,钩杆和导杆的尺寸能够变小, 由此锁定装置的尺寸能够变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锁定装置的构造的概念图。
[0023] 图2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钩杆和进入槽之间的关系的放大图。
[0024] 图3-1是示出了钩杆的操作的概念图,其示出了钩杆移动至初始位置的状态。
[0025] 图3-2是示出了钩杆的操作的概念图,其示出了钩杆接收锁扣之前的状态。
[0026] 图3-3是示出了钩杆的操作的概念图,其示出了钩杆移动至扣合位置的状态。
[0027] 图3-4是示出了钩杆的操作的概念图,其示出了钩杆移动至打开位置的状态。
[0028] 图4-1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前方的情况下钩杆移动至初始位置的状态。
[0029] 图4-2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前方的情况下在钩杆中接收锁扣之前的状态。
[0030] 图4-3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前方的情况下钩杆移动至扣合位置的状态。
[0031] 图4-4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前方的情况下钩杆移动至打开位置的状态。
[0032] 图5-1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前方的情况下钩杆移动至初始位置的状态。
[0033] 图5-2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前方的情况下在钩杆中接收锁扣之前的状态。
[0034] 图5-3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前方的情况下钩杆移动至扣合位置的状态。
[0035] 图5-4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前方的情况下钩杆移动至打开位置的状态。
[0036] 图6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锁定装置的构造的概念图。
[0037] 图7详细地图示了图6所示的圆柱形钩轴(hook shaft)。
[0038] 图8详细地图示了图6所示的细长孔。
[0039] 图9是示出了图6所示的锁定装置的变形例的构造的概念图。
[0040] 图10图示了图9所示的锁定装置沿图9中的线X-X的截面图。
[0041] 图11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锁定装置的构造的概念图。
[0042] 图12是示出了图11所示的钩杆和进入槽之间的关系的放大图。
[0043] 图13-1是示出了钩杆的操作的概念图,其示出了钩杆移动至初始位置的状态。
[0044] 图13-2是示出了钩杆的操作的概念图,其示出了在钩杆中接收锁扣之前的状态。
[0045] 图13-3是示出了钩杆的操作的概念图,其示出了钩杆移动至扣合位置的状态。
[0046] 图13-4是示出了钩杆的操作的概念图,其示出了钩杆移动至打开位置的状态。
[0047] 图14-1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前方的情况下钩杆移动至初始位置的状态。
[0048] 图14-2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前方的情况下在钩杆中接收锁扣之前的状 态。
[0049] 图14-3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前方的情况下钩杆移动至扣合位置的状态。
[0050] 图14-4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前方的情况下钩杆移动至打开位置的状态。
[0051] 图15-1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后方的情况下钩杆移动至初始位置的状态。
[0052] 图15-2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后方的情况下在钩杆中接收锁扣之前的状 态。
[0053] 图15-3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后方的情况下钩杆移动至扣合位置的状态。
[0054] 图15-4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后方的情况下钩杆移动至打开位置的状态。
[0055] 图16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锁定装置的构造的概念图。
[0056] 图17-1是示出了钩杆的操作的概念图,其示出了钩杆移动至打开位置的状态。
[0057] 图17-2是示出了钩杆的操作的概念图,其示出了钩杆移动至扣合位置的状态。
[0058] 图17-3是示出了钩杆的操作的概念图,其示出了钩杆进行操作以打开进入槽的 状态。
[0059] 图18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的锁定装置的立体图。
[0060] 图19是图18所示的锁定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0061] 图20是从图19所示的底板侧看时主体板的立体图。
[0062] 图21-1图示了钩杆和导杆之间的关系,其示出了锁扣沿其进入方向被定位在进 入侧的状态。
[0063] 图21-2图示了钩杆和导杆之间的关系,其示出了锁扣沿其进入方向从进入侧朝 深处侧稍微地进入的状态。
[0064] 图21-3图示了钩杆和导杆之间的关系,其示出了锁扣沿其进入方向从进入侧朝 深处侧进一步进入的状态。
[0065] 图21-4图示了钩杆和导杆之间的关系,其示出了锁扣沿其进入方向被定位在深 处侧的状态。
[0066] 图21-5图示了钩杆和导杆之间的关系,其示出了钩杆与已沿进入方向移动至深 处侧的锁扣扣合的状态。
[0067] 图22-1图示了钩杆、导杆和打开杆之间的关系,其示出了钩杆与已沿进入方向移 动至深处侧的锁扣扣合的状态。
[0068] 图22-2图示了钩杆、导杆和打开杆之间的关系,其示出了从图22-1所示的状态稍 微地旋转打开杆的状态。
[0069] 图22-3图示了钩杆、导杆和打开杆之间的关系,其示出了从图22-2所示的状态进 一步旋转打开杆的状态。
[0070] 图22-4图示了钩杆、导杆和打开杆之间的关系,其示出了锁扣从钩杆脱离的状 态。
[0071] 图22-5图示了钩杆、导杆和打开杆之间的关系,其示出了从图22-4所示的状态将 锁扣稍微地推出的状态。
[0072] 图22-6图示了钩杆、导杆和打开杆之间的关系,其示出了从图22-5所示的状态使 锁扣脱离的状态。
[0073] 图22-7图示了钩杆、导杆和打开杆之间的关系,其示出了从图22-6所示的状态反 向地旋转打开杆的状态。
[0074] 图23-1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的情况下锁扣沿其进入方向朝深处侧进入之 前的状态。
[0075] 图23-2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的情况下锁扣沿其进入方向朝深处侧进入的 状态。
[0076] 图24-1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前方的情况下锁扣沿其进入方向朝深处侧进 入之前的状态。
[0077] 图24-2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前方的情况下锁扣沿其进入方向朝深处侧进 入的状态。
[0078] 图25-1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后方的情况下锁扣沿其进入方向朝深处侧进 入之前的状态。
[0079] 图25-2图示了在锁扣位于参考位置后方的情况下锁扣沿其进入方向朝深处侧进 入的状态。
[0080] 图26-1图示了锁定装置(其中,导轴设置在锁定装置的面向车辆前方的侧),其示 出了锁扣沿其进入方向朝深处侧进入之前的状态。
[0081] 图26-2图示了锁定装置(其中,导轴设置在锁定装置的面向车辆前方的侧),其示 出了锁扣沿其进入方向朝深处侧进入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0082] 在下文中,将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此,应当注意的是,虽然 将本实用新型说明为被应用到用于固定座位的锁定装置,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受实施例限 制。
[0083] 实施例1
[0084] 图1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锁定装置的构造的概念图。图2是示出了 图1所示的钩杆和进入槽之间的关系的放大图。
[0085] 这里作为示例说明的锁定装置1用于固定可拆卸的座位或可移动的座位,并包括 由底板2和主体板3组成的外壳,主体板3以叠加到底板2上的方式连接到底板2,且主体 板3连接到座位。此外,在底板2和主体板3之间界定了钩容纳部,且在钩容纳部的内部容 纳有钩杆4。钩杆4被设计成与设置在车辆主体上的锁扣S扣合。
[0086] 另外,如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或纵向方向看,在底板2和主体板3中的大体上纵向的 中心位置处分别形成有进入槽21、31。进入槽21、31形成为沿锁扣S进入锁定装置1内部 的进入方向延伸。例如,当实施例1的锁定装置1与设置在车辆主体的地板表面上的锁扣 S扣合时,锁扣S的进入方向是大体上垂直的,且进入槽21、31形成为从车辆主体的地板表 面朝天花板大体上垂直地延伸。如图2所示,进入槽21、31形成为具有能够将锁扣S容纳 在其中的宽度,且进入槽21、31的最深部分形成为具有朝最深点逐渐减小的宽度,使得最 深部分在两个点Pi和P 2处与进入的锁扣S接触。圆柱形钩轴22设置在位于进入槽21、31 上方的位置,且沿车主体的横向方向大体上水平地延伸。钩杆4安装在钩轴22上且绕钩轴 22旋转地移动。
[0087] 轴孔41形成在钩杆4中,以便钩轴22适配在轴孔41的中心处,且沿轴孔41的外 圆周形成有扣合槽42、钩部43、弹簧连接部44和杆连接部45。
[0088] 扣合槽42形成为类弧形形状,该类弧形形状从钩杆4的以轴孔41为中心的外圆 周表面向内延伸。扣合槽42具有能够将锁扣S容纳在其中的宽度。扣合槽42的开口端部 分(远侧端部分)形成为类弧形形状,该类弧形形状具有以轴孔41为中心的半径R。通过 采取此构造,即使沿锁扣S的脱离方向向与扣合槽42扣合的锁扣S施加力,也能够限制钩 杆4的旋转移动,从而可防止锁扣S从钩杆4脱离。此外,扣合槽42的从中间部分延伸至 深处部的部分形成为锥形形状,使得扣合槽42的宽度逐渐变窄。通过采取此构造,如图3-3 所示,与锁扣S扣合的钩杆4通过钩弹簧5的弹性恢复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使得锁 扣S被支撑在进入槽21、31的最深部分和扣合槽42的内壁上的点P 3处,由此以可靠的方 式固定座位,而不会在锁定装置1和锁扣S之间产生卡嗒卡嗒的松动。
[0089] 在扣合槽42朝面向车辆前方的一侧开口的情况下,钩部43是位于扣合槽42下方 的部分。此钩部43形成为使得当在图3中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钩杆4时,如图3-1和 图3-3所示,钩部43停止在钩部43横跨进入槽21、31的位置(初始位置、扣合位置),而当 在图3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钩杆4时,如图3-4所示,钩部43停止在钩部43打开进 入槽的位置(打开位置)。
[0090] 弹簧连接部44是沿轴孔41的直径方向在任意方向上(向外)延伸的部分。绕钩 轴22缠绕的钩弹簧(扭转螺旋管弹簧)5的一个端部51连接到弹簧连接部44,且另一端部 52连接到底板2。通过采取此构造,如从图3看,顺时针方向的弹性恢复力一直被施加至钩 杆4,且这使得钩杆4停止在初始位置和扣合位置(参考图3-1和图3-3)。
[0091] 杆连接部45是设置在轴孔41和钩部43之间的部分,且杆(拉杆)6连接到杆连 接部45。于是,当逆着钩弹簧5的弹性恢复力拉动杆6时,钩杆4沿如从图3看时的逆时针 方向旋转地移动(参考图3-4)。
[0092] 如图3-1所示,在具有上述构造的锁定装置1中,在座位(图中没有示出)还没有 被固定至地板(图中没有示出)的状态下,钩杆4位于初始位置。当使座位从此状态倾斜 时,设置在地板上的锁扣S与钩部43的外圆周邻接,以按压钩部43的外圆周。这使得钩杆 4逆着钩弹簧5的弹性恢复力沿如从图3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然后,钩杆4旋转 地移动至使锁扣S能够进入进入槽21、31的位置。
[0093] 当使座位从上述状态进一步倾斜时,锁扣S进入进入槽21、31,同时钩弹簧5的弹 性恢复力被施加至钩杆4,由此钩杆4沿如从图3看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然后,锁 扣S到达进入槽21、31的最深部分。在此状态下,锁扣S与扣合槽42的内壁邻接,因此防 止了钩杆4逆着钩弹簧5的弹性恢复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如图2所示,这使得锁 扣S能够被支撑在朝最深点逐渐变窄的进入槽21、31的最深部分的两个点Ρρ P2和扣合槽 42的内壁上的点P3处。此外,如图3-3所示,由于钩杆4的钩部43布置成横跨进入槽21、 31,所以通过钩部43防止了锁扣S沿锁扣S从进入槽21、31脱离的方向移动的情况,即防 止了座位相对于地板的直立操作(扣合状态)。
[0094] 另外,当逆着钩弹簧5的弹性恢复力从上述扣合状态拉动杆6时,钩杆4沿如从图 3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因此,如图3-4所示,打开进入槽21、31,这使得锁扣S能 够沿锁扣S从进入槽21、31脱离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将座位相对于地板直立起来。
[0095] 如图1所示,上述锁定装置1包括紧固元件9,紧固元件9将底板2固定至座位,以 使底板2在通过将区域A投影到底板2上而界定的范围内相对于锁扣S移动。区域A具有 以与钩杆4扣合的锁扣S为中心的半径,且该半径等于到正与锁扣S扣合的钩杆4的最外 面位置的长度。
[0096] 紧固元件9是具有柄部的台阶螺钉(stepped screw)并轴向地穿透圆柱形钩轴 22,从而紧固元件9穿过钩杆4的旋转中心,以便将底板2和主体板3固定在一起,使得底 板2和主体板3相对于锁扣S移动。与紧固元件9不穿透钩轴22的结构相比,通过采取此 构造,能够使锁定装置1的尺寸变小。
[0097] 在通过上述紧固元件9进行固定的锁定装置1中,如图4所示,即使在将锁扣S安 装在前方位置Oi (其位于参考位置0前方)的情况下,通过使移动底板2和主体板3沿如 从图4看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锁扣S不仅能够进入进入槽21、31的最深部分,而且 还能够与扣合槽42的内壁邻接。
[0098] 为了对此进行具体地说明,当座位(图中没有示出)还没有被固定到地板(图中 没有示出)时,如图4-1所示,钩杆4位于初始位置。当使座位从此状态倾斜时,设置在地 板上的锁扣S与钩部43的外圆周邻接,以按压钩部43的外圆周。这使得钩杆4逆着钩弹 簧5的弹性恢复力沿如从图4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然后,钩杆4旋转地移动至 使锁扣S能够进入进入槽21、31的位置。
[0099] 当使座位从上述状态进一步倾斜时,锁扣S进入进入槽21、31,同时钩弹簧5的弹 性恢复力被施加至钩杆4,由此钩杆4沿如从图4看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然后,锁 扣S沿进入槽21、31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地移动底板2和主体板3并到达进入槽21、31的 最深部分。在此状态下,使底板2和主体板3倾斜,使得它们的面向车辆前方的前方部分被 提高且锁扣S与扣合槽42的内壁邻接。这防止了钩杆4逆着钩弹簧5的弹性恢复力沿顺 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由此锁扣S能够被支撑在朝最深点逐渐变窄的进入槽21、31的最深 部分的两个点以及扣合槽42的内壁上的点处。此外,如图4-3所示,由于钩杆4的钩部43 布置成横跨进入槽21、31,所以通过钩部43防止了锁扣S沿锁扣S从进入槽21、31脱离的 方向移动的情况,即防止了座位相对于地板的直立操作(扣合状态)。
[0100] 另外,当逆着钩弹簧5的弹性恢复力从上述扣合状态拉动杆6时,钩杆4沿如从图 4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因此,如图4-4所示,进入槽21、31被打开,这使得锁扣S 能够沿锁扣S从进入槽21、31脱离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将座位相对于地板直立起来。
[0101]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即使在将锁扣S安装在后方位置02 (其位于参考位置0后 方)的情况下,通过沿如从图5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底板2和主体板3,锁扣S不 仅能够进入进入槽21、31的最深部分,而且还能够与扣合槽42的内壁邻接。
[0102] 为了对此进行具体地说明,当座位(图中没有示出)还没有被固定到地板(图中 没有示出)时,如图5-1所示,钩杆4位于初始位置。当使座位从此状态倾斜时,设置在地 板上的锁扣S与钩部43的外圆周邻接,以按压钩部43的外圆周。这使得钩杆4逆着钩弹 簧5的弹性恢复力沿如从图5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然后,钩杆4旋转地移动至 使锁扣S能够进入进入槽21、31的位置。
[0103] 当使座位从上述状态进一步倾斜时,锁扣S进入进入槽21、31,同时钩弹簧5的弹 性恢复力被施加至钩杆4,由此钩杆4沿如从图5看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然后,锁 扣S沿进入槽21、31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地移动底板2和主体板3并到达进入槽21、31的 最深部分。在此状态下,使底板2和主体板3倾斜,使得它们的面向车辆后方的前方部分被 提高且锁扣S与扣合槽42的内壁邻接。这防止了钩杆4逆着钩弹簧5的弹性恢复力沿顺 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由此锁扣S能够被支撑在朝最深点逐渐变窄的进入槽21、31的最深 部分的两个点以及扣合槽42的内壁上的点处。此外,如图5-3所示,由于钩杆4的钩部43 布置成横跨进入槽21、31,所以通过钩部43防止了锁扣S沿锁扣S从进入槽21、31脱离的 方向移动的情况,即防止了座位相对于地板的直立操作(扣合状态)。
[0104] 另外,当逆着钩弹簧5的弹性恢复力从上述扣合状态拉动杆6时,钩杆4沿如从图 5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因此,如图5-4所示,进入槽21、31被打开,这使得锁扣S 能够沿锁扣S从进入槽21、31脱离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将座位相对于地板直立起来。
[0105]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锁定装置1包括紧固元件9,紧固元件9用于固定底板2 以使底板2可在通过将区域A投影到底板2上而界定的范围内相对于锁扣S移动。区域A 具有以与钩杆4扣合的锁扣S为中心的半径,且该半径等于到正与锁扣S扣合的钩杆4的 最外面位置的长度。因此,锁定装置1作为整体尺寸变小,且即使将大的力施加至钩杆4,也 不会出现底板2和主体板3被翻转过来的情况。
[0106] 此外,在锁定装置1中,在锁扣S到达进入槽21、31的最深部分的情况下,锁扣S 与扣合槽42的内壁邻接。由此,如图2所示,锁扣S被支撑在朝最深点逐渐变窄的进入槽 21、31的最深部分的两个点PpP 2和扣合槽42上的点P3处,因此,通过靠近进入槽21、31的 横向中心的三个点来支撑锁扣S,从而对其进行约束。这消除了锁定装置1和锁扣S之间的 卡嗒卡嗒的松动的出现,由此以可靠的方式固定座位。另外,由此,钩杆4沿车辆主体的横 向方向(绘制图2的纸张的近侧方向或远侧方向)没有施加力,因此,不会出现底板2和主 体板3被翻转过来的情况。
[0107] 此外,即使在将锁扣S安装在位于参考位置0前方的前方位置时,在锁扣S到 达了进入槽21、31的最深部分的情况下,锁扣S与扣合槽42的内壁邻接。同样,由此,如图 4-3所示,如同将锁扣S安装在参考位置0的情况,锁扣S被支撑在朝最深点逐渐变窄的进 入槽21、31的最深部分的两个点和扣合槽42上的点处,因此,通过靠近进入槽21、31的横 向中心的三个点来支撑锁扣S,从而对其进行约束。即使在将锁扣S安装在位于参考位置0 前方的前方位置Oi的情况下,也消除了锁定装置1和锁扣S之间的卡嗒卡嗒的松动的出现, 由此以可靠的方式固定座位。此外,由此,钩杆4沿车辆主体的横向方向(绘制图4的每张 纸的近侧方向或远侧方向)没有施加力,因此,不会出现底板2和主体板3被翻转过来的情 况。另外,由于紧固元件9穿过待固定的钩杆4的旋转中心,所以能够使与钩杆4扣合的锁 扣S和钩杆4之间的间隙变小。
[0108] 此外,即使在将锁扣S安装在位于参考位置0后方的后方位置02时,在锁扣S到 达了进入槽21、31的最深部分的情况下,锁扣S也与扣合槽42的内壁邻接。同样,由此,如 图5-3所示,所以与将锁扣S安装在参考位置0的情况一样,锁扣S被支撑在朝最深点逐渐 变窄的进入槽21、31的最深部分的两个点和扣合槽42上的点处,因此,通过靠近进入槽21、 31的横向中心的三个点来支撑锁扣S,从而对其进行约束。即使在将锁扣S安装在位于参 考位置〇后方的后方位置〇 2的情况下,仍消除了锁定装置1和锁扣S之间的卡嗒卡嗒的松 动的出现,由此以可靠的方式固定座位。此外,由此,钩杆4沿车辆主体的横向方向(绘制 图5的每张纸的近侧方向或远侧方向)没有施加力,因此,不会出现底板2和主体板3被翻 转过来的情况。
[0109] 实施例2
[0110] 图6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锁定装置的构造的概念图。此外,图7详 细地图示了图6所示的圆柱形钩轴,且图8详细地图示了图6所示的细长孔。
[0111]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锁定装置在上述实施例1的锁定装置1的基础上进一步 增加了第二紧固元件10,且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上述实施例1的锁定装置的构造 相同的构造,且这里将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0112] 如图6所示,第二紧固元件10用于固定底板2和主体板3,以使它们与紧固元件9 一起相对于锁扣S移动,且第二紧固元件10插入地穿过弧形细长孔23、33 (它们设置在底 板2和主体板3的进入槽21、31的面向车辆前方的前侧)中。弧形细长孔23、33形成为以 钩杆4的旋转中心或具体地以圆柱形钩轴22的中心轴为中心,因此,不会出现第二紧固元 件10妨碍底板2和主体板3的旋转移动的情形。此外,弧形细长孔23、33分别限制底板2 和主体板3的可旋转移动的范围。
[0113] 另外,如图7所示,在插入有紧固元件9的圆柱形钩轴22的内壁表面(孔的内圆 周)22a上设置多个肋部22al (姿态保持部、滑动部的示例),肋部22al与紧固元件9的柄 部产生滑动阻力。肋部22al从圆柱形钩轴22的内壁表面22a径向地向内突出并能够保持 底板2和主体板3的姿态。通过采取此构造,保持了由于锁定装置1与锁扣S的扣合而倾 斜的锁定装置1的姿态。
[0114] 此外,如图8所示,在插入有第二紧固元件10的细长孔(形成在底板2上的细长 孔)23的内圆周上设置多个肋部23al,肋部23al与第二紧固元件10的柄部产生滑动阻力。 肋部23al从细长孔23的内壁圆周23a径向地向内突出并能够保持底板2和主体板3的姿 态。通过采取此构造,保持了由于锁定装置1与锁扣S的扣合而倾斜的锁定装置1的姿态。
[0115]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的锁定装置1中,由于第二紧固元件10将底板2和主体 板3固定成与紧固元件9 一起相对于锁扣S移动,所以增大了紧固强度,且减小了底板2和 主体板3受损的可能性。此外,第二紧固元件10插入在弧形细长孔23、33中,其中弧形细 长孔23、33设置在进入槽21、31的面向车辆前方的前侧并位于钩杆4的钩部43的远端部 在底板2和主体板3上投影的位置附近。因此,确保了沿车辆的横向方向(绘制图6的纸 张的近侧方向或远侧方向)的紧固强度。因此,即使将大的力施加至钩杆4,也不会出现底 板2和主体板3被翻转过来的情况。此外,由于底板2和主体板3的可旋转移动的范围受 第二紧固元件10和细长孔23、33限制,所以不会出现锁定装置1在超过锁扣S能够进入进 入槽21、31的范围内旋转的情况。
[0116] 此外,在插入有紧固元件9的圆柱形钩轴22的内壁表面22a上设置用于与紧固元 件9产生滑动阻力的肋部22al,且在插入有第二紧固元件10的细长孔23的内圆周23a上 设置用于与第二紧固元件10产生滑动阻力的肋部23al。因此,能够保持锁定装置1的姿 态。通过采取此构造,保持了与锁扣S扣合的锁定装置1的姿态,由此避免了在每次固定座 位时锁定装置1旋转移动的情况。
[0117] 应当注意的是,肋部22al和23al不必设置在圆柱形钩轴22的内壁表面22a和细 长孔23的内圆周23a这两者上,因此,根据用于保持锁定装置的姿态所需的滑动阻力,肋部 22al和23al可以设置在圆柱形钩轴22和细长孔23中的一者或每者上。
[0118] 图9是示出了图6所示的锁定装置的变形例的构造的概念图,且图10图示了图9 所示的锁定装置沿图9中的线X-X的截面图。
[0119] 这里所描述的锁定装置与图6所示的锁定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保持底板2和主 体板3的姿态时在紧固元件9和第二紧固元件10之间产生滑动阻力的构造不同。其他构 造与图6所示的锁定装置的构造相同,因此,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与图6所示的锁定 装置的构造相同的构造,且这里将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0120] 如图10所示,在底板2的外表面上,在钩轴22的插入有紧固元件9的开口的边缘 部22b上设置多个肋部22bl (姿态保持部、滑动部的示例),肋部22bl与紧固元件9的盘状 头部产生滑动阻力,并沿开口对齐。肋部22bl从底板2的外表面突出,使得肋部22bl能够 保持底板2和主体板3的姿态。通过采取此构造,保持了由于锁定装置1与锁扣S的扣合 而倾斜的锁定装置1的姿态。
[0121] 应当注意的是,除了肋部22bl之外,也能够根据用于保持锁定装置的姿态所需的 滑动阻力来设置图6所示的锁定装置的钩轴22的内壁表面22a上的肋部22al和细长孔23 的内圆周23a上的肋部23al。
[0122] 实施例3
[0123] 图11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的锁定装置的构造的概念图。图12是示出 了图1所示的钩杆和进入槽之间的关系的放大图。
[0124] 如同上面实施例1所说明的锁定装置,此处作为示例进行说明的锁定装置101用 于固定可拆卸的座位或可移动的座位,并包括底板102和以叠加在底板102上的方式连接 至IJ底板102的主体板103。此外,在底板102和主体板103之间界定了钩容纳部,且在钩容 纳部的内部容纳有钩杆104。如同上述钩杆,钩杆104被设计成与设置在地板表面上的锁扣 S扣合。
[0125] 另外,如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或纵向方向看,进入槽121、131分别形成在底板102和 主体板103中的大体上纵向中心的位置处,且从地板侧朝天花板侧大体上垂直地延伸。如 图12所示,进入槽121U31形成为具有能够将锁扣S容纳在其中的宽度,且进入槽121、 131的最深部分形成为稍后说明的类弧形形状,该类弧形形状以钩轴122为中心,并具半径 "r"。圆柱形钩轴122在位于进入槽121U31之上的位置上设置成沿车辆主体的横向方向 大体上水平地延伸。钩杆104适配在钩轴122上以在绕钩轴122旋转地移动。
[0126] 在钩杆104的中心处形成有轴孔141,从而在轴孔141中适配钩轴122,且沿轴孔 141的外圆周形成有扣合槽142、钩部143、弹簧连接部144和杆连接部145。
[0127] 扣合槽142形成为类弧形形状,该类弧形形状从钩杆104的外圆周表面向内延伸 成以轴孔141 (钩轴122)为中心,并具有半径R。扣合槽142具有能够将锁扣S容纳在其中 的宽度。此外,扣合槽142形成为以大体上相同的宽度从开口的进入处延伸至其深处部。
[0128] 在扣合槽142朝面向车辆前方的一侧开口的情况下,钩部143是位于扣合槽142 下方的部分。此钩部143形成为使得当钩杆104沿如从图13看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移 动时,如图13-1和图13-3所示,钩部143停止在钩部143横跨进入槽121、131的位置(初 始位置、扣合位置),而当钩杆104沿如从图13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时,如图13-4 所示,钩部143停止在钩部143打开进入槽121、131的位置(打开位置)。
[0129] 弹簧连接部144是沿轴孔141的直径方向在任意方向(向外)上延伸的部分。绕 钩轴122缠绕的钩弹簧(扭转螺旋管弹簧)105的一个端部151连接到弹簧连接部144,且 另一端部152连接到底板102。通过采取此构造,将如从图13看时的顺时针方向的弹性恢 复力始终被施加至钩杆104,且这使得钩杆104停止在初始位置和扣合位置(参考图13-1 和图13-3)。
[0130] 杆连接部145是设置在轴孔141和钩部143之间的部分,且杆(拉杆)106连接到 杆连接部145。然后,当逆着钩弹簧105的弹性恢复力拉动杆106时,钩杆104沿如从图13 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参考图13-4)。
[0131] 在如上所述地配置的锁定装置101中,在座位(图中没有示出)还没有被固定至 地板(图中没有示出)的状态下,如图13-1所示,钩杆104位于初始位置。当使座位从此 状态倾斜时,设置在地板上的锁扣S与钩部143的外圆周邻接,以按压钩部143的外圆周。 这使得钩杆104逆着钩弹簧105的弹性恢复力沿如从图13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 然后,钩杆104旋转地移动至使锁扣S能够进入进入槽121、131的位置。
[0132] 当使座位从上述状态进一步倾斜时,锁扣S进入进入槽121、131,同时钩弹簧105 的弹性恢复力被施加至钩杆104,由此钩杆104沿如从图13看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 然后,锁扣S到达进入槽121、131的最深部分。在此状态下,锁扣S与扣合槽142的内壁邻 接,因此防止了钩杆104逆着钩弹簧105的弹性恢复力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此外,如 图13-3所示,由于钩杆104的钩部143布置成横跨进入槽121、131,所以通过钩部143防止 了锁扣S沿锁扣S从进入槽121U31脱离的方向移动的情况,即防止了座位相对于地板的 直立操作(扣合状态)。
[0133] 如图11所示,上述锁定装置101包括紧固元件109,紧固元件109用于将底板102 固定成相对于锁扣S在通过将区域A投影到地板102上而界定的范围内移动。区域A具有 以与钩杆104扣合的锁扣S为中心的半径,且该半径等于到锁扣S扣合的钩杆104的最外 面位置的长度。
[0134] 紧固元件109是具有柄部的台阶螺钉并轴向地穿透圆柱形钩轴122,以由此穿过 钩杆104的旋转中心,以便将底板102和主体板103固定在一起,以使它们相对于锁扣S移 动。与紧固元件109不穿透钩轴122的结构相比,通过采取此构造,能够使锁定装置101的 尺寸变小。
[0135] 在通过上述紧固元件109进行固定的锁定装置101中,如图14所示,即使在将锁 扣S安装在位于参考位置0前方的前方位置0 3的情况下,通过沿如从图14看时的顺时针 方向旋转底板102和主体板103,使锁扣S不仅进入进入槽121、131的最深部分,而且还与 扣合槽142的内壁邻接。
[0136] 为了对此进行具体地说明,如图14-1所示,当座位(图中没有示出)还没有被固 定到地板(图中没有示出)时,钩杆104位于初始位置。当使座位从此状态倾斜时,设置 在地板上的锁扣S与底板102和主体板103的进入槽121、131的内壁邻接,以按压进入槽 121U31的内壁。这使得底板102和主体板103沿如从图14看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移 动。随后,锁扣S与钩杆104的钩部143的外圆周邻接,以按压钩部143的外圆周。然后, 钩杆104逆着钩弹簧105的弹性恢复力沿如从图14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然后, 锁扣S使钩杆104旋转地移动至使锁扣S能够进入进入槽121、131的位置。
[0137] 当使座位从上述状态进一步倾斜时,锁扣S进入进入槽121、131,同时钩弹簧105 的弹性恢复力被施加至钩杆104,由此钩杆104沿如从图14看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 然后,锁扣S沿进入槽121、131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地移动底板102和主体板103并到达 进入槽121、131的最深部分。在此状态下,底板102和主体板103倾斜,使得它们的面向车 辆前方的前方部分被提高且锁扣S与扣合槽142的内壁邻接。此外,如图14-3所示,由于 钩杆104的钩部143布置成横跨进入槽121、131,所以通过钩部143防止了锁扣S沿锁扣S 从进入槽121U31脱离的方向移动的情况,即防止了座位相对于地板的直立操作(扣合状 态)。
[0138] 另外,当逆着钩弹簧105的弹性恢复力从上述扣合状态拉动杆106时,如从图14 看,钩杆104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因此,如图14-4所示,进入槽121U31打开,这使 得锁扣S沿锁扣S从进入槽121U31脱离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将座位相对于地板直立起 来。
[0139] 另一方面,如图15所示,即使在锁扣S安装在位于参考位置0后方的后方位置04 的情况下,通过沿如从图15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底板102和主体板103,锁扣S不 仅能够进入进入槽121U31的最深部分,而且还能够与扣合槽142的内壁邻接。
[0140] 为了对此进行具体地说明,当座位(图中没有示出)还没有被固定到地板(图中 没有示出)时,如图15-1所示,钩杆104位于初始位置。当使座位从此状态倾斜时,设置在 地板上的锁扣S与钩部143的外圆周邻接,以按压钩部143的外圆周。这使得钩杆104逆 着钩弹簧105的弹性恢复力沿如从图15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然后,锁扣S按压 底板102和主体板103的进入槽121U31的内壁。然后,在图15中,底板102和主体板103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然后,钩杆104旋转地移动至使锁扣S能够进入进入槽121、131 的位置。
[0141] 当使座位从上述状态进一步倾斜时,锁扣S进入进入槽121、131,同时钩弹簧105 的弹性恢复力被施加至钩杆104,由此钩杆104沿如从图15看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 然后,锁扣S使底板102和主体板103沿进入槽121U31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地移动并到 达进入槽121、131的最深部分。在此状态下,底板102和主体板103倾斜,使得它们的面向 车辆后方的前方部分被提高且锁扣S与扣合槽142的内壁邻接。此外,如图15-3所示,由 于钩杆104的钩部143布置成横跨进入槽121、131,所以通过钩部143防止了锁扣S沿锁 扣S从进入槽121、131脱离的方向移动的情况,即防止了座位相对于地板的直立操作(扣 合状态)。
[0142] 另外,当逆着钩弹簧5的弹性恢复力从上述扣合状态拉动杆106时,钩杆104沿如 从图15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因此,如图15-4所示,进入槽121U31被打开,这 使得锁扣S沿锁扣S从进入槽121U31脱离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将座位相对于地板直立 起来。
[014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3的锁定装置101中,如图12所示,进入槽121、131的 最深部分形成为类弧形形状,该类弧形形状为以钩轴122为中心并具有半径"r",且扣合槽 142形成为类弧形形状,该类弧形形状从钩杆104的外圆周表面向内延伸为以轴孔141为中 心并具有半径R。正因为这样,不仅在锁定装置101旋转地移动的情况下,而且在钩杆104 相对于锁定装置101旋转地移动的情况下,由于进入槽121U31的最深部分保持了具有半 径"r"的类弧形形状而不发生任何变化,且扣合槽142保持了具有半径R的类弧形形状而 不发生任何变化,所以该锁扣S能够在锁定装置101比实施例1的锁定装置1以更大的角 度倾斜的情况下进入进入槽121、131,以与钩杆104扣合。通过采取此构造,在此实施例的 锁定装置101中,能够通过在进入槽121U31的最深部分处延伸具有半径为"r"的弧形来 增大锁定装置101的倾斜,因此,此实施例的锁定装置101能够与比实施例1的锁定装置1 的锁扣S更靠前或更靠后的锁扣S扣合。
[0144] 此外,进入槽121U31的最深部分形成为以钩轴122为中心并具有半径"r"的类 弧形形状,且扣合槽142形成为以轴孔141为中心并具有半径R的类弧形形状。因此,进入 槽121、131的最深部分和扣合槽142的内圆周表面形成彼此同心的圆。通过采取此构造,锁 扣S在进入槽121、131的最深部分和扣合槽142的内圆周表面的两个点处与锁定装置101 相接触。
[0145] 此外,如图14所示,即使在锁扣S安装在参考位置0前方的前方位置03时,通过 倾斜的底板102和主体板103,在钩杆104中接收锁扣S,由此钩杆104和锁扣S彼此扣合。 另外,如图14-3所示,虽然进入槽121、131的最深部分和扣合槽142形成了以钩轴122为 中心的同心圆,但是安装在座位上的锁定装置101绕座位上的设置在不同于钩轴122的位 置的铰链旋转,因此,沿同心圆的切线方向没有施加力。因此,不会出现如下情况:在钩杆 104与锁扣S保持彼此扣合的状态下,钩杆104与锁扣S沿车辆的纵向(图14中的横向) 移动。这防止了钩杆104的旋转移动,因此,在锁定装置101和锁扣S之间不会产生卡嗒卡 嗒的松动。此外,由于钩轴122设置在位于进入槽121U31上方的位置,所以在使底板102 和主体板103沿如从图14看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时,能够改变进入槽121、131的朝 向,以从它们的旋转移动的初始阶段开始接收锁扣S。因此,在进入槽121U31宽度被设定 成窄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此扣合状态,从而可使锁定装置1尺寸变小。
[0146] 类似地,如图15所示,即使在锁扣S安装在位于参考位置0后方的后方位置04时, 通过倾斜的底板102和主体板103,在钩杆104中接收锁扣S,由此钩杆104和锁扣S彼此 扣合。另外,如图15-3所示,虽然进入槽121U31的最深部分和扣合槽142形成了以钩轴 122为中心的同心圆,但是安装在座位上的锁定装置101绕座位上的设置在不同于钩轴122 的位置的铰链旋转,因此,沿同心圆的切线方向没有施加力。因此,不会出现如下情况:在 钩杆104与锁扣S保持彼此扣合的状态下,钩杆104与锁扣S沿车辆的纵向(图15中的横 向)移动。这防止了钩杆104的旋转移动,因此,在锁定装置101和锁扣S之间不会产生卡 嗒卡嗒的松动。
[0147] 实施例4
[0148] 图16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锁定装置的构造的概念图。
[0149] 这里作为示例进行说明的锁定装置301能够沿车辆主体的纵向方向相对于锁扣S 移动,并包括底板302和以叠加在底板302上的方式安装在底板302上的主体板(图中没 有示出)。此外,在底板302和主体板之间界定了机构容纳部,使得在机构容纳部的内部容 纳有钩杆304和与钩杆304啮合的棘轮305。如同实施例1?3所说明的钩杆,钩杆304被 设计成与设置在地板表面上的锁扣S扣合。
[0150] 此外,如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或纵向方向看,进入槽321形成在底板302和主体板中 的大体上纵向的中心位置处,并从地板侧朝天花板侧大体上垂直地延伸。进入槽321具有 能够将上述锁扣S容纳在其中的宽度。此外,圆柱形钩轴322设置在位于进入槽321后方 的位置,且沿车辆主体的横向方向大体上水平地延伸。钩杆304适配在钩轴322上并绕钩 轴322旋转地移动。
[0151] 在钩杆304的中心处形成有轴孔341,以将钩轴322适配在轴孔341中,且沿轴孔 341的外圆周形成有扣合槽342、钩部343和锁定部344。
[0152] 扣合槽342形成为从钩杆304的外圆周表面朝轴孔341延伸,并具有能够将锁扣 S容纳在其中的宽度。
[0153] 在扣合槽342朝面向车辆前方的一侧开口的情况下,钩部343是位于扣合槽342 下方的部分。此钩部343形成为使得当钩杆304沿如从图17看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移动 时,如图17-2所示,钩部343停止在钩部343横跨进入槽321的位置(扣合位置),而当钩 杆304沿图17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移动时,如图17-1和图17-3所示,钩部343停止在钩 部343打开进入槽321的位置(打开位置)。
[0154] 在扣合槽342向下倾斜地开口的情况下,锁定部344是位于比扣合槽342更靠近 天花板侧的位置的部分。此锁定部被配置成使得当使钩杆304沿如从图17看时的顺时针 方向旋转时,如图17-1所示,锁定部344停止在钩杆304横跨进入槽321的位置。虽然在 图中没有示出,但是在钩杆304和底板302之间设置了钩弹簧,该钩弹簧用于沿如从图17 看时的逆时针方向一直向钩杆304施加弹性恢复力。
[0155] 此外,在位于进入槽321前方并与上述钩轴322处于相同高度的位置处设置有沿 车辆的横向方向大体上水平地延伸的圆柱形棘轮轴323。棘轮305安装在棘轮轴323上并 旋转地移动。
[0156] 棘轮305具有形成在其中心处的轴孔351,且在轴孔351中适配棘轮轴323。棘轮 305在其外圆周上具有啮合部352和施加部353。啮合部352是从轴孔351沿直径方向朝 车辆的后方向外延伸的部分。当棘轮305沿如从图17看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时,啮 合部352能够通过其突出端面与上述钩杆304的锁定部344啮合。
[0157] 施加部353是从轴孔351沿直径方向朝天花板侧向外延伸的部分。此外,虽然在 图中没有清晰地示出,但在棘轮305和底板302之间设置了棘轮弹簧,该棘轮弹簧用于沿如 从图17看时的顺时针方向一直向棘轮305施加弹性恢复力。
[0158] 在如上配置的锁定装置301中,当座位(图中没有示出)还没有被固定至地板(图 中没有示出)时,如图17-1所示,钩杆304位于打开位置。当使座位从此状态倾斜时,设置 在地板上的锁扣S进入进入槽321并然后与钩杆304的锁定部344邻接。因此,钩杆304逆 着钩弹簧的弹性恢复力沿如从图17看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在钩杆304的旋转期间,在棘 轮305中,啮合部352的突出端面通过棘轮弹簧的弹性恢复力以滑动的方式与钩杆304的 外圆周表面接触,由此棘轮305遵循钩杆304的外圆周形状的要求绕钩轴322的轴旋转。
[0159] 当使座位从上述状态进一步倾斜时,由于锁扣S逐渐进进入槽321,所以钩杆304 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且如图17-2所示,棘轮305的啮合部352然后到达钩杆304的 扣合槽342。在此状态下,由于钩杆304的锁定部344与棘轮305的啮合部352邻接,所以 逆着钩弹簧的弹性恢复力防止了钩杆304沿逆时针方向的旋转。此外,由于钩杆304的钩 部343设置成横跨进入槽321,所以通过钩部343防止了锁扣S沿锁扣S从进入槽321脱离 的方向的移动,即防止了座位相对于底板的直立操作(扣合状态)。
[0160] 当逆着棘轮弹簧的弹性恢复力从上述扣合状态进一步沿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 棘轮305的施加部353时,解除了钩杆304的锁定部344与棘轮305的啮合部352的啮合 扣合,由此钩杆304通过钩弹簧的弹性恢复力沿如从图17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 因此,如图17-3所示,进入槽321被打开,且这不仅使锁扣S能够沿锁扣S从进入槽321脱 离的方向移动,而且使座位能够从地板直立起来。
[0161] 如图16所示,上述锁定装置301包括紧固元件309,紧固元件309用于固定底板 302,以使底板302在通过将区域A投影到地板302上而界定的范围内相对于锁扣S移动。 区域A具有以与钩杆304扣合的锁扣S为中心的半径,且该半径等于到与锁扣S扣合的钩 杆304的最外面位置的长度。
[0162] 紧固元件309是具有柄部的台阶螺钉,并插入地穿过细长孔322a(其形成在圆柱 形钩轴322的底壁中)中,从而固定底板302。与紧固元件309不穿透钩轴322的结构相 t匕,通过采取此构造,能够使锁定装置301的尺寸变小。
[0163] 此外,在圆柱形棘轮轴323的底壁中形成细长孔323a,且第二紧固元件310插入地 穿过此细长孔323a,从而固定底板302。与第二紧固元件310不穿透棘轮轴323的结构相 t匕,通过采取此构造,能够使锁定装置301的尺寸变小。
[0164] 通过紧固元件309和第二紧固元件310进行固定的锁定装置301能够沿车辆的纵 向方向相对地移动。即使在锁扣S安装在位于参考位置前方的位置的情况下,当锁扣S进 入进入槽321时,锁定装置301移动到前方,因此,锁扣S进入进入槽321,使得锁扣S与钩 杆304扣合。
[0165] 类似地,在锁扣S安装在位于参考位置后方的位置的情况下,当锁扣S进入进入槽 321时,锁定装置301移动到后方,因此,锁扣S进入进入槽321,使得锁扣S与钩杆304扣 合。
[0166]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上述锁定装置301包括紧固元件309,紧固元件309用于 固定底板302,以使底板102在通过将区域A投影到地板302上而界定的范围内沿车辆主体 的纵向方向移动。区域A具有以与钩杆304扣合的锁扣S为中心的半径,且该半径等于到 与锁扣S扣合的钩杆304的最外面位置的长度。因此,锁定装置301作为整体尺寸变小,且 即使将大的力施加至钩杆304,也不会出现底板302被翻转过来的情况。此外,即使在进入 槽321的宽度被设定成窄的情况下,锁定装置301也能够通过细长孔322a、323a和紧固元 件309、310沿车辆的纵向方向相对地移动,由此锁扣S能够进入进入槽321,以与钩杆304 扣合,从而可使锁定装置301尺寸变小。另外,虽然将第二紧固元件310说明成其插入地穿 过在棘轮轴323的底壁中所形成的细长孔323a,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只要锁定装置 301能够沿纵向方向相对地移动,那么可采取任何构造。
[0167] 在下文中,将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锁定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详细地说明。这里, 虽然将本实施例说明成其可应用于如下锁定装置,但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实施例限制,其中 该锁定装置通过连接到用于构成可拆卸的座位或可移动的座位的座垫并与安装在车辆主 体或地板表面上的锁扣扣合来固定该座垫。
[0168] 实施例5
[0169] 图18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的锁定装置的构造的概念图,且图19是图 18所示的锁定装置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图20是图19所示的主体板从底板侧看时的的立 体图。另外,图21示出了用于描述钩杆和导杆之间的关系的图,且图22示出了用于描述钩 杆、导杆和打开杆之间的关系的图。
[0170] 如图18所示,作为示例进行说明的锁定装置401包括底板402和安装在底板402 上以与底板402组合的主体板403。主体板403具有所需的厚度(厚至足以将钩杆404、打 开杆405和导杆406容纳在其中的厚度,稍后将对其说明),且在主体板403的面向底板402 的表面(在下文中,被称为"内表面")上形成有机构容纳部430(参考图20)。此外,如图 19所示,从底板402侧朝主体板403侧看,将钩杆404、打开杆405和导杆406按照此顺序 依次容纳在机构容纳部430的内部。
[0171] 另外,在底板402和主体板403中,将进入槽421、431分别设置在车辆的大体上纵 向中心位置处。沿锁扣S的进入方向设置进入槽421、431(参考图21)。实施例5的锁定装 置401与安装在车辆主体上的锁扣S扣合,因此,锁扣S的进入方向是大体上垂直的。进入 槽421、431形成为从车辆主体的地板侧朝天花板侧是大体上垂直的。进入槽421、431具有 能够将锁扣S容纳在其中的宽度,并从进入槽421、431的进入侧朝深处侧逐渐变窄。然后, 进入槽421、431的最深部分形成为由两个倾斜表面组成的三角形形状,使得进入最深部分 的锁扣S在两个点处与进入槽421、431接触。
[0172] 如图20所示,在主体板403的内表面上,在位于锁扣S的进入方向的深处侧的位 置处设置钩轴432。钩轴432用于旋转地支撑钩杆404并形成为圆柱形形状,且钩轴432 沿车辆的横向方向从室内侧向室外侧大体上水平地延伸。此外,穿过钩轴432的中心的孔 432a沿车辆的横向方向从室内侧向室外侧穿透钩轴432。另外,在孔432a的内圆周表面上, 即在钩轴432的内壁的表面上,沿圆周方向等间距地形成肋部(细长突出部)432al。肋部 432al与插入地穿过孔432a中的紧固元件409(参考图24?图25)的柄部产生滑动阻力。
[0173] 此外,在主体板403中,在位于钩轴432的后侧的位置处沿车辆的纵向方向设置钩 限制槽433。钩限制槽433用于限制钩杆404的旋转区域并形成为以钩轴432为中心的类 弧形形状
[0174] 此外,在主体板403的内表面上,在位于钩轴432的前侧的位置处沿车辆的纵向方 向设置弹簧座434。弹簧座434是钩弹簧(扭转螺旋管弹簧)407的安装位置并形成为类十 字形形状,且弹簧座434沿车辆的横向方向从室内侧向室外侧大体上水平地延伸。
[0175] 另外,在主体板403的内表面上,在位于钩轴432的后侧的斜下方位置处沿车辆的 纵向方向设置打开轴435。打开轴435用于旋转地支撑打开杆405并形成为圆柱形形状,且 打开轴435沿车辆的横向方向从室内侧向室外侧大体上水平地延伸。
[0176] 此外,如图18所示,在主体板403的内表面的相反侧,在位于进入槽431的后侧 的位置处沿车辆的纵向方向设置杆弹簧座436。杆弹簧座436是杆弹簧(扭转螺旋管弹 簧)408的安装位置并形成为具有圆柱形部分的凹陷,在该圆柱形部分处原样地安装有杆 弹簧408的螺旋管部分。
[0177] 此外,如图20所示,在主体板403上,在位于钩轴432的前侧的斜下方位置处沿 车辆的纵向方向设置紧固座437。紧固座437是将锁定装置401连接到座位等的连接位置 (安装元件的示例)并形成为以钩轴432为中心的类弧形形状。紧固座437的厚度为主体 板403的厚度而不发生任何改变,且在其中心处形成由类弧形紧固孔(细长孔)438。类弧 形紧固孔438形成为以钩杆404的旋转中心为中心,具体地,以钩轴432的轴为中心,由此 不会发生如下的情况:第二紧固元件410妨碍锁定装置401的由底板402和主体板403组 成的外壳的旋转移动。此外,类弧形紧固孔438限制了锁定装置401的由底板402和主体 板403组成的外壳的旋转范围。如同图8所示的实施例2的锁定装置,优选的是,在紧固孔 438的内圆周上设置多个肋部(姿态保持部和滑动部的示例),该多个肋部从紧固孔438的 内圆周向内突出,以便与第二紧固元件410的柄部产生滑动阻力。此外,在紧固座437的面 向进入槽431的表面上形成用于临时锁定导杆406的锁定表面437a(参考图21)。当导杆 406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紧固座437的面向钩轴432的内圆周表面437b (参考图21)构成 滑动表面。
[0178] 如图21所示,钩杆404旋转地支撑在钩轴432的外圆周上。钩杆404与从进入槽 421、431的进入侧至深处部进入进入槽421、431的锁扣S扣合以保持锁扣S,并且钩杆404 形成为类钩形形状。另外,钩杆404具有形成在其中心处的轴孔441 (参考图19),以在轴 孔441中适配钩轴432,且在轴孔441的外圆周上形成有扣合槽442、钩部443和弹簧连接 部 444。
[0179] 从钩杆404的外圆周表面,沿如从图21看时的逆时针方向绕轴孔441形成扣合槽 442,且扣合槽442形成为具有能够将锁扣S容纳在其中的宽度。此外,扣合槽442的开口侧 端部分(远端侧端部分)的内圆周表面形成为以轴孔441为中心的类弧形形状。通过采取 此构造,即使沿锁扣S从扣合槽442脱离的方向将力施加至锁扣S (其与扣合槽442扣合以 保持在扣合槽442中),也不会出现如下的情况:钩杆404沿锁扣S从扣合槽442脱离的方 向旋转(图21中的逆时针方向)。此外,从中间部分延伸至深处部分的扣合槽442的内圆 周表面形成为锥行形状,使得其距轴孔441的距离逐渐减小。通过采取此构造,当钩杆404 沿其与锁扣S扣合的方向(如图2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锁扣S在一个点处与扣合槽 442接触,由此能够获得楔效应(wedge effect)。另外,由此,锁扣S支撑在进入槽421、431 的最深部分处的两个点和扣合槽442上的一个点处,并稳定在进入槽421、431和扣合槽442 之间(不产生卡嗒卡嗒的松动)。以此方式,当锁扣S稳定时,也以可靠的方式固定了座位。
[0180] 如图21-5所示,在沿车辆的纵向方向朝前侧打开扣合槽442的情况下,钩部443 是位于扣合槽442下方的部分。钩部443被配置使得当使钩杆404沿从图21看时的顺时 针方向旋转地移动时,如图21-5所示,钩部443停止在其跨过进入槽421、431的位置(扣 合位置),而当使钩杆404沿从图21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移动时,如图21-1所示,钩部 443停止在其打开进入槽421、431的位置(打开位置)。
[0181] 弹簧连接部444是在直径方向上从轴孔441向外延伸的部分,且与安装在弹簧座 434上的钩弹簧(扭转螺旋管弹簧)407的一个端部(腿部)连接。通过采取此构造,将沿 从图21看时的顺时针方向的弹性恢复力(偏置力)一直施加至钩杆404。
[0182] 此外,在轴孔441和钩部443之间形成杆邻接部445。杆邻接部445是与打开杆 405(参照图22)和导杆406邻接的部分,并设置成沿车辆的横向方向从外侧突出至内侧。 杆邻接部445的一端侧(进入槽侧)445a构成了用于承受来自打开杆405的压力的压力承 受表面445al (在下文中,被称为"打开杆压力承受表面445al")和受导杆406按压的受压 表面445a2 (在下文中,被称为"导杆受压表面445a2"),且另一端侧(外圆周侧)445b构成 了受打开杆405按压的受压表面445bl (在下文中,被称为"打开杆受压表面445bl")。通 过采取此构造,如图22所示,杆邻接部445位于打开杆405的稍后说明的按压部454和探 测部455之间。此外,杆邻接部445位于导杆106的稍后说明的钩杆扣合部462和钩杆邻 接部463之间。换句话说,杆邻接部445被打开杆405的按压部454和探测部455与导杆 406的钩杆扣合部462和钩杆邻接部463包围。通过采取此构造,能够以彼此靠近的方式布 置钩杆404、打开杆405和导杆406,从而减小锁定装置401的尺寸。
[0183] 此外,在杆邻接部445的一端侧(进入槽侧)445a处设置突出部446 (参考图19)。 突出部446是适配在钩杆限制槽433 (其形成在主体板403中以限制钩杆404的旋转区域) 中的部分。突出部446形成为圆柱形形状并沿车辆的横向方向从室内侧向室外侧突出。由 于钩杆404逆时针旋转而使突出部446与钩限制槽433邻接的位置构成了钩杆404的打开 位置(在此处,进入槽421、431打开)(参考图21-1)。另一方面,即使钩杆404在锁扣S进 入进入槽421、431之后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且钩杆404旋转至扣合位置,在突出部446和钩 限制槽433的槽端部之间仍留下间隙,由此不会出现如下的情况:突出部446与钩限制槽 433槽端部邻接。
[0184] 如图22所示,打开杆405旋转地支撑在打开轴435的外圆周上。打开杆405用于 使锁扣S从与锁扣S扣合的钩杆404脱离并形成为类天平形形状。此外,打开杆405具有 形成在其中心处的轴孔451以使得在轴孔451中适配打开轴435。在打开杆405的位于钩 轴432附近的一端部处形成拉杆连接部452,且在打开杆405的远离钩轴432的一端部处形 成推杆连接部453。此外,在打开杆405上形成按压部454,且按压部454沿车辆的纵向方 向从打开杆405的中心延伸至前方。
[0185] 拉杆连接部452和推杆连接部453是被传输有来自用于打开锁定装置401的操作 部(图中没有示出)的操作力的部分,且根据操作部的规格,组成联接构件的杆(图中没有 示出)连接到任一上述杆连接部。具体地,当通过拉动操作部使打开杆405旋转时,在拉杆 连接部452和操作部之间安装杆(拉杆)。另一方面,当通过推动操作部使打开杆405旋转 时,在推杆连接部453和操作部之间安装杆(推杆)。
[0186] 按压部454用于对形成在钩杆404上的杆邻接部445进行按压并形成为类爪形形 状。按压部454的面向杆邻接部445的打开杆压力承受表面445al的表面构成了按压表面 454a且按压部454布置成叠加在钩杆404上。此外,如图22-2所示,在钩杆404位于扣合 部中的情况下,当使打开杆405沿图2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按压表面454a按压打开杆 压力承受表面445al,由此使钩杆404沿图2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0187] 另外,探测部455设置在打开杆405的形成有拉杆连接部452并位于钩轴432附 近的端部。探测部455用于将钩杆404正在打开进入槽的信息传输至打开杆405,并被沿车 辆的纵向方向设置在该端部的前侧(在此处,拉杆连接部452以类鸟嘴形的方式突出)。打 开杆405的面向杆邻接部445的打开杆受压表面445bl的表面构成了压力承受表面455a。 然后,如图22-6所示,当使打开杆405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时,钩杆404从扣合位置沿逆时针 方向旋转以移动至打开位置。此后,当打开杆405由于被施加有稍后说明的杆弹簧408的 弹性恢复力而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按压表面454a按压打开杆压力承受表面445al,从而 使压力承受表面455a与打开杆受压表面445bl邻接,由此,打开杆405停止在位于与钩杆 404的扣合位置相比更进一步逆时针方向的释放探测位置。以此方式,当使打开杆405沿顺 时针方向旋转时,打开杆405的旋转动作被依次顺序地传输至拉杆连接部452或推杆连接 部453、杆和操作部。通过以此方式进行传输的动作,打开杆405移动至用于表不锁扣S的 释放状态的释放探测位置,且钩杆404的状态(打开状态)被传输至操作部。
[0188] 此外,在探测部455和轴孔451之间的面向杆邻接部445的位置处设置停止部 457。停止部457用于将钩杆404的扣合状态传输至打开杆405。面向杆邻接部445的表 面构成了压力承受表面457a。如图22-1所示,在钩杆404处于扣合状态的情况下,当使施 加有稍后说明的杆弹簧408的弹性恢复力的打开杆405沿如图22-1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时,压力承受表面457a与杆邻接部445邻接,由此打开杆405停止在扣合探测位置。因此, 钩杆404能够在当打开杆405停止在扣合探测位置时和当打开杆405停止在释放探测位置 时之间的不同的部分处与杆邻接部445邻接。因此,能够将钩杆404的状态精确地指示至 与打开杆405相联接的操作部。通过采取此构造,操作部还用作用于指示钩杆404的状态 (扣合状态或打开状态)的指示器。
[0189] 由此,钩杆404由于打开杆405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而从扣合位置朝打开位置沿逆 时针方向旋转。当按压表面454a进行按压打开杆压力承受表面445al时,不会出现如下的 情况:打开杆受压表面445bl按压压力承受表面455a,因此,打开功能和指不器功能不会互 相干扰。
[0190] 在打开杆405中,位于轴孔451与形成有拉杆连接部452并靠近钩轴432的端部 之间的部分组成了旋转防止部456。旋转防止部456用于即使当车辆发生碰撞时仍防止位 于扣合位置的钩杆404误旋转到打开位置。当钩杆404位于扣合位置时,旋转防止部456 的面向杆邻接部445的打开杆受压表面445bl的表面组成了旋转防止表面456a。然后,如 图22-3所示,当钩杆404位于扣合位置时,打开杆受压表面445bl面向旋转防止表面456a。 然后,即使钩杆404由于车辆碰撞的反作用等而从扣合位置沿从图22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 转,打开杆受压表面445bl也与旋转防止表面456a邻接,由此防止了钩杆沿逆时针方向的 任何进一步的逆时针,从而不会发生钩杆404到达打开位置的情况。
[0191] 如图18所示,杆弹簧408安装在杆弹簧座436上。杆弹簧408用于将它的弹性恢 复力(偏置力)一直施加至打开杆405。被施加有杆弹簧408的弹性恢复力的打开杆405 沿从图22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打开杆405与设置在钩杆404上的杆邻接部445 邻接。在实施例5中,虽然杆弹簧408安装在杆弹簧座436上从而使打开杆405沿逆时针 方向旋转(参考图22),但是可以采取如下构造:通过将杆弹簧408安装在操作部的侧面来 使打开杆405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0192] 如图21所示,导杆406通过被沿锁扣S的进入方向从进入侧移动至深处侧的锁扣 S按压来使钩杆404从打开位置移动至扣合位置。导杆406松弛地安装在沿锁扣S的进入 方向设置在深处侧的导轴(钩轴432)上,以使得导杆406部分地重叠在钩杆404上,且导 杆406沿锁扣S的进入方向从深处侧向进入侧受到偏置。在实施例5中,虽然导轴是与钩 轴432相同的轴且导杆406松弛地安装在钩轴432上,但可设置不同于钩轴432的导轴。
[0193] 导杆406形成为类扇形形状,且在用于构成扇形的枢轴的部分处形成导孔461,导 孔461具有细长孔形状且用于导轴(钩轴432)插入。此外,导杆406具有形成在其外圆周 上的钩杆扣合部462 (扣合部)和形成在右手侧边缘部处的钩杆邻接部463 (扣合部)。在 导杆406的外圆周表面上形成锁扣扣合部464、锁扣滑动接触部465和弹簧连接部466,以 使得它们以导孔461的一端侧为中心,且在锁扣滑动接触部465和弹簧连接部466之间的 边界处形成锁定部467。
[0194] 如图21-1所示,钩杆扣合部462是在锁扣S进入进入槽421、431之前的等待状态 下与设置在钩杆404上的杆邻接部445扣合的部分。
[0195] 如图21-3所示,钩杆邻接部463是与设置在钩杆404上的杆邻接部445邻接并从 导孔461的一端侧向外径向地延伸的部分。
[0196] 如图21-5所示,锁扣扣合部464是当锁扣S沿锁扣S的进入方向进入进入槽的最 深部分时与锁扣S扣合的部分,锁扣扣合部464的外圆周表面形成为类弧形形状,以便与锁 扣S的外圆周扣合。
[0197] 如图21所示,锁扣滑动接触部465是在以导孔461的一端部为中心从导孔461开 始的顺时针方向上距锁扣扣合部464的该一端部的距离逐渐增加的部分。通过与从进入槽 421、431的进入侧进入至深处侧的锁扣S以滑动的方式接触,导杆406沿如从图21看时的 顺时针方向逐渐地旋转。
[0198] 弹簧连接部466是从导孔461的一端侧在直径方向上向外延伸的部分,且与安装 在弹簧座434上的钩弹簧(扭转螺旋管弹簧)407的另一端部(腿部)连接。这使得沿逆 时针方向并朝进入槽421、431的进入侧将弹性恢复力(偏置力)一直施加到导杆406上, 且钩杆扣合部462与设置在钩杆404上的杆邻接部445扣合。
[0199] 如图21-1所示,锁定部467是在锁扣S进入进入槽421、431之前的等待状态下与 形成在紧固座437上的锁定表面437a扣合的部分。当锁扣S进入进入槽421、431时,锁定 部467从锁定表面437a脱离。
[0200] 在如上述方式进行配置的锁定装置401中,如图22-7所示,当座位(图中没有示 出)还没有被固定到地板(图中没有示出)时,钩杆404位于打开位置。由此,导杆406中 的导孔461的另一端部(深处侧端部)与钩轴432邻接,且导杆406的锁定部467被锁定 在紧固座437的锁定表面437a上。因此,在锁扣S进入进入槽421、431之前的等待状态 下,导杆406被锁定在主体板403上,且钩杆404的杆邻接部445与导杆406的钩杆扣合部 462扣合。因此,限制了钩杆404从打开位置向扣合部移动。另一方面,杆弹簧408的弹性 恢复力被施加到打开杆405上,由此施加了使打开杆405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力。这使得 打开杆405的探测部455与钩杆404的杆邻接部445邻接,且打开杆405移动至用于表示 锁扣S被释放的释放探测位置。由此,钩杆404将钩杆404处于打开状态(座位处于未锁 定状态)的信息指示至操作部。
[0201] 当从此状态使座位倾斜时,安装在车辆主体上或地板的上表面上的锁扣S与导杆 406的锁扣滑动接触部465邻接,以按压锁扣滑动接触部465。这使得在被钩轴432和导孔 461、锁定表面437a和锁定部467与杆邻接部445和钩杆扣合部462引导时逆着钩弹簧407 的弹性恢复力使导杆406移动至进入槽421、431的深处侧,并使导杆406沿顺时针方向旋 转。然后,如图22-2所示,导杆406的锁定部467从紧固座437的锁定表面437a脱离,且 钩杆404的杆邻接部445从导杆406的钩杆扣合部462脱离,以便与导杆406的钩杆邻接 部463邻接。通过此邻接,能够以可靠的方式使通过钩弹簧407被施加有逆时针方向的弹 性恢复力的导杆406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其后,如图21-3所示,当锁扣S沿其进入方向朝 深处侧进一步进入时,通过钩轴432来引导导杆406的导孔461,且锁扣S以滑动的方式与 导杆406的锁扣滑动接触部465接触,由此导杆406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并沿锁扣S的进入 方向移动至深处侧。在实施例5中,虽然如图21所示导杆406被构建成沿锁扣S的进入方 向移动到深处侧以使得导杆406的锁定部467与紧固座437的内圆周表面437b间隔开,但 可以采用锁定部467 -直与内圆周表面437b邻接的构造。
[0202] 然后,如图21-4所示,当锁扣S沿其进入方向到达最深部分时,锁扣S与进入槽 421、431的各自的最深部分的两个点相接触。另一方面,随着锁扣S通过导杆406沿顺时针 方向的旋转而沿其进入方向移动至深处侧,钩杆404通过钩弹簧407的弹性恢复力(其比 打开位置处的恢复力大)而沿顺时针方向旋转。这释放了钩杆404的杆邻接部445和打开 杆405的探测部455之间的邻接状态。
[0203] 然后,如图21-5所示,当钩杆404旋转至如下程度时,钩杆404与锁扣S扣合以保 持锁扣S :扣合槽442的内圆周表面上的一个点与锁扣S相接触。由此,能够在钩杆404的 内圆周表面和锁扣S之间获得楔效应,由此,稳定地保持了锁扣S。此外,如图21-5所示,由 于钩杆404的钩部443布置成横跨进入槽421、431,所以通过钩部443防止了锁扣S沿锁 扣S从进入槽421、431脱离的方向移动的情况,即防止了座位相对于地板的直立操作的发 生(扣合状态)。
[0204] 此外,打开杆405沿如从图22看时的逆时针方向相比于释放探测位置进一步旋 转,且停止部457的压力承受表面457a与钩杆404的杆邻接部445邻接,由此,打开杆405 移动至用于表示锁扣S的扣合状态的扣合探测位置。这使得将钩杆404处于扣合状态(座 位处于锁定状态)的信息指示至操作部。另外,由此,如图21-1所示,钩杆404的杆邻接部 445面向打开杆405的旋转防止部456。即使钩杆404由于来自车辆的碰撞的反作用等而 沿如从图22看时的逆时针方向从扣合位置旋转,这也使得杆邻接部445的打开杆受压表面 445bl与旋转防止部456的旋转防止表面456a邻接,由此防止了钩杆404沿逆时针方向的 任何进一步旋转的情况的出现,因此不会出现钩杆404到达打开位置的情况。
[0205] 另一方面,当通过推动或拉动操作部逆着杆弹簧408的弹性恢复力使打开杆405 沿如从图22-1看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如图22-2所示,打开杆405的按压部454与钩杆 404的杆邻接部445邻接。当使打开杆405如从图22看时的顺时针方向进一步旋转时,如 图22-3所示,打开杆405的按压部454按压钩杆404的杆邻接部445,由此使钩杆404沿如 从图22看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0206] 与此相关地,如图22-4所示,将钩弹簧407的弹性恢复力(其比扣合位置处的恢 复力大)施加到导杆406,由此使得导杆406沿如从图22看时的逆时针方向并朝进入槽 421、431的进入侧旋转。因此,将锁扣S沿进入方向从深处侧推出至进入侧的力施加到导杆 406 上。
[0207] 然后,如图22-5所示,当钩杆404打开进入槽421、431时,锁扣S能够从进入槽 421、431脱离,且导杆406将锁扣S沿进入方向从深处侧推出至进入侧。
[0208] 然后,如图22-6所示,当钩杆404移动至打开位置且导杆406将锁扣S从进入槽 421、431推出时,能够将座位相对于地板直立起来。
[0209] 如图23所示,通过紧固元件409和第二紧固元件410将上述锁定装置401安装在 座位上,紧固元件409插入地穿过孔432a (其穿透钩轴432),且第二紧固元件410插入地穿 过设置在紧固座437中的类弧形紧固孔(细长孔)438。这使得锁定装置401能够绕钩轴 432旋转。此外,如图23-1所示,在将锁扣S安装在参考位置处的情况下,锁定装置401与 锁扣S扣合,以保持锁扣S而不发生旋转(参考图23-3)。
[0210] 另一方面,如图24所示,在将锁扣S安装在车辆前方的比参考位置更靠前的位置 的情况下,锁定装置401由于锁扣S进入进入槽421、431而沿如从图24看时的顺时针方向 旋转。这使得锁扣S能够进入锁定装置401,由此定装置401与锁扣S扣合以保持锁扣S (参 考图24-2)。如上所述,与紧固元件409-起产生的滑动阻力的肋部432al设置在插入有紧 固元件409的孔432a的内圆周表面(钩轴432的内壁表面)上,且与第二紧固元件410 - 起产生滑动阻力的肋部设置在插入有第二紧固元件410的紧固孔438的内圆周上,因此能 够保持旋转的锁定装置401的姿态。因此,即使在将锁扣S安装在向车辆前方的比参考位 置更靠前的位置的情况下,座位仍得到固定。
[0211] 另一方面,如图25所示,在锁扣S安装在向车辆后方的比参考位置更靠后的位置 的情况下,锁定装置401由于锁扣S进入进入槽421、431而沿如从图25看时的逆时针方向 旋转。因此,锁扣S进入锁定装置401,且锁定装置401与锁扣S扣合以保持锁扣S (参考图 25-2)。因此,即使在将锁扣S安装在向车辆后方的比参考位置更靠后的位置的情况下,座 位仍得到固定。
[0212] 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的锁定装置401中,钩杆404在被钩轴432 (其设置 在沿锁扣S的进入方向的深处侧)引导的同时从打开位置移动至扣合位置,从而与沿锁扣 S的进入方向进入深处侧的锁扣S扣合,以保持锁扣S。此外,导杆406在其部分地重叠在 钩杆404上的状态下由钩轴432引导,并沿锁扣S的进入方向从深处侧向进入侧受到偏置, 从而限制钩杆404从打开位置移动至扣合位置。另一方面,当锁扣S沿进入方向进入深处 侧时,锁扣S按压导杆406,以将钩杆404从打开位置移动至扣合位置,因此,钩杆404和导 杆406的尺寸能够变小,由此能够使锁定装置尺寸变小。
[0213] 此外,当钩杆404移动至打开位置时,设置在钩杆404上的杆邻接部445与打开杆 405邻接,由此打开杆405移动至用于表示锁扣S的释放状态的释放探测位置。另一方面, 当钩杆404移动至扣合位置时,打开杆405从杆邻接部445脱离,由此打开杆405能够移动 至用于表示锁扣S的扣合状态的扣合探测位置。因此,当钩杆404从扣合位置移动至打开 位置时,打开杆405以可靠的方式从扣合探测位置移动至释放探测位置。通过采取此构造, 钩杆404的状态(扣合状态或打开状态)通过组成联动装置的杆被指示至与打开杆405相 关联的操作部。
[0214] 另外,在锁扣S进入进入槽421、431之前的等待状态下,将导杆406锁定在主体板 403 (锁定表面437a)上,且将钩杆404的杆邻接部445与导杆406的钩杆扣合部462扣合。 因此,限制了钩杆404从打开位置到扣合位置的移动,由此钩杆404得到保持。
[0215] 另外,钩弹簧407 (其在一端部处被锁定至钩杆404并在另一端部处锁定至导杆 406)沿锁扣S的进入方向从深处侧向进入侧偏置导杆406,因此,当钩杆404从扣合位置移 动至打开位置时,力被施加到用于将锁扣S推出的导杆406上,这消除了在保持推动或拉动 操作部时排将座位直立起来的必要性(手能够从操作部离开)。
[0216] 图26图示了导轴设置在车辆的前侧的锁定装置,其中图26-1图示了锁扣沿其进 入方向进入至深处侧之前的状态,且图26-2图示了锁扣沿其进入方向进入至深处侧的状 态。
[0217] 图26所示的锁定装置411被构造成使得虽然导杆416旋转地由设置在车辆前侧 的导轴461支撑并适于由钩轴432引导,但是导杆416在其部分地重叠在钩杆404的状态 下沿锁扣S的进入方向从深处侧向进入侧受到偏置。如同所述锁定装置401,此锁定装置 411也能够具有在当锁扣S沿其进入方向进入至深处侧时通过锁扣S对钩杆404进行按压 而使钩杆404从打开位置移动至扣合位置的同时限制钩杆404从打开位置向扣合位置的移 动的功能、作为用于表示钩杆404的状态(扣合状态或打开状态)的指示器的功能及当钩 杆404从扣合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时将锁扣S推出的功能。而且,在此锁定装置411中,钩 杆404和导杆406的尺寸能够变小,由此能够使锁定装置尺寸变小。
[0218]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5的锁定装置401、411中,如同图1所示的实施例1,紧固 元件409设置在通过将区域A(图中没有示出)投影到外壳上而界定的范围内,紧固元件 409穿透钩轴432以将由底板402和主体板403组成的外壳固定到底座元件(座位等),以 使外壳相对于锁扣S移动。区域A具有以与钩杆404扣合的锁扣S为中心的半径,且该半 径等于到与锁扣S扣合的钩杆404的最外面位置的长度。这能够实现锁定装置401尺寸的 减小。
[0219] 如同图10所示的实施例2的变形例的锁定装置,可将多个肋部(姿态保持部和滑 动部的示例)设置在钩轴432中的位于底板2的外表面上的开口的边缘部上,且该多个肋 部沿开口对齐,该多个肋部从底板402的外表面突出以与插入地穿过钩轴432的紧固元件9 的盘状头部产生滑动阻力。可将多个肋部设置在孔432a的位于主体板403的外表面上的 边缘部上,且该多个肋部沿孔432a排列。这保持了与锁扣S扣合的锁定装置401的姿态。
[0220] 此外,除了从底板402和/或主体板403的外表面突出的肋部之外,还能够根据用 于保持锁定装置的姿态所需的滑动阻力来设置如图20所示的孔432a的内圆周表面(钩轴 432的内圆周表面)上的肋部432al和从紧固孔438的内圆周向内突出的肋部。
[0221] 因此,如目前已说明的,本说明书披露了下列内容。
[0222] (1) -种锁定装置,其包括:
[0223] 钩杆,其在由设置在锁扣的进入方向的深处侧的钩轴引导的同时从打开位置移动 到扣合位置,从而与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进入远至深处侧的所述锁扣扣合,以保持所述 锁扣;及
[0224] 导杆,其在所述导杆部分地重叠在所述钩杆上的状态下由设置在所述锁扣的进入 方向的所述深处侧的导轴引导,并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从所述深处侧向进入侧受到偏 置,以限制所述钩杆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扣合位置移动,
[0225] 其中,所述导杆在所述锁扣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进入远至所述深处侧时而被所 述锁扣按压时,所述导杆将所述钩杆从所述打开位置移动至所述扣合位置。
[0226] (2)如⑴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导轴是与所述钩轴相同的轴。
[0227] (3)如⑴或⑵所述的锁定装置,其包括:
[0228] 钩弹簧,所述钩弹簧的一端被锁定在所述钩杆上,且所述钩弹簧的另一端部被锁 定在所述导杆上,
[0229] 其中,所述钩弹簧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从所述深处侧朝所述进入侧偏置所述导 杆并从所述打开位置朝所述扣合位置偏置所述钩杆。
[0230] (4)如(1)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钩杆包括朝所述导杆突出的邻接部,且其 中,所述导杆包括扣合部,所述扣合部设置在所述邻接部的移动轨迹上,并通过与所述邻接 部邻接来限制所述钩杆的移动。
[0231] (5)如⑷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为了使所述钩杆和所述导杆在进入有所述锁扣 的进入槽上分开,所述钩杆和所述导杆布置成使得使所述邻接部和所述扣合部位于所述进 入槽的一侧且将钩弹簧设置在所述进入槽的另一侧,其中,所述钩弹簧的一端部被锁定在 所述钩杆上且所述钩弹簧的另一端部被锁定在所述导杆上,且其中,所述钩弹簧沿所述锁 扣的进入方向从所述深处侧朝所述进入侧偏置所述导杆并从所述打开位置朝所述扣合位 置偏置所述钩杆。
[0232] (6)如(4)或(5)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导杆包括导孔,在所述导孔中插入有 所述导轴,且所述导轴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从所述进入侧朝所述深处侧引导所述导杆。
[0233] (7)如(6)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导杆包括锁扣滑动接触部,所述锁扣滑动 接触部被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进入远至所述深处侧的所述锁扣按压以使所述导杆旋转。
[0234] (8)如(7)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扣合部与所述邻接部邻接,使得所述导杆 旋转。
[0235] (9)如(1)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导杆包括锁扣扣合部,所述锁扣扣合部具 有圆柱形形状并与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进入远至最深部分的所述锁扣扣合。
[0236] (10)如⑴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用于容纳所述导杆的主体板包括锁定表面,所 述锁定表面用于锁定所述导杆直至所述锁扣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进入远至所述深处侧。
[0237] (11)如⑴所述的锁定装置,其还包括:
[0238] 外壳,其用于容纳所述钩杆和安装在安装元件上的所述导杆,并包括进入有所述 锁扣的进入槽;及
[0239] 紧固元件,其用于将所述外壳固定至所述安装元件,使得所述外壳能够在通过将 如下区域投影到所述外壳上而界定的范围内相对于所述锁扣移动,所述区域具有以与所述 钩杆扣合的所述锁扣为中心的半径,所述半径等于到与所述锁扣扣合的所述钩杆的最外面 位置的长度。
[0240] (12)如(11)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外壳能够绕所述紧固元件旋转地移动。
[0241] (13)如(12)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紧固元件插入地穿过所述钩杆的旋转中 心。
[0242] (14)如(12)或(13)所述的锁定装置,其包括第二紧固元件,所述第二紧固元件插 入地穿过细长孔,所述细长孔形成在所述外壳中并具有以所述紧固元件为中心的类弧形形 状。
[0243] (15)如(12)或(13)所述的锁定装置,其包括姿态保持部,所述姿态保持部用于保 持围绕所述紧固元件的所述外壳的姿态。
[0244] (16)如(15)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姿态保持部包括滑动部,所述滑动部用 于在所述外壳和所述紧固元件之间产生滑动阻力。
[0245] (17)如(16)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滑动部是在所述外壳的孔的内圆周上设 置的肋部,所述紧固元件插入地穿过所述孔。
[0246] (18)如(16)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滑动部是在所述外壳的孔中的开口的边 缘部上设置的肋部,所述紧固元件插入地穿过所述孔。
[0247] (19)如(14)所述的锁定装置,其包括姿态保持部,所述姿态保持部用于保持围绕 所述紧固元件的所述外壳的姿态。
[0248] (20)如(19)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姿态保持部包括滑动部,所述滑动部用 于在所述外壳和所述紧固元件之间产生滑动阻力。
[0249] (21)如(20)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姿态保持部包括第二滑动部,所述第二 滑动部用于在所述外壳和所述第二紧固元件之间产生滑动阻力。
[0250] (22)如(21)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滑动部是在所述外壳的细长孔的内 圆周上设置的肋部,所述第二紧固元件插入地穿过所述细长孔。
[0251] (23)如(11)?(22)中任一项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进入槽具有逐渐变细的 形状,且在两个点处与进入的所述锁扣接触。
[0252] (24)如(11)?(23)中任一项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钩杆包括扣合槽,所述 扣合槽具有弧形形状并以所述钩杆的旋转中心为中心。
[0253] (25)如(24)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扣合槽形成为锥形形状,所述锥形形状 从所述扣合槽的开口的入口朝深处部分逐渐变窄。
[0254] 工业实用性
[0255] 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固定车辆的可拆卸的座位或可移动的座位。
[0256] 虽然详细地或通过特定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对本领域技术 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本实用新 型进行不同的改变或修改。本专利申请是基于2011年8月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 (2011-173385)而提出的,在此将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0257] 附图标记和符号的说明
[0258] 1 锁定装置
[0259] 2 底板
[0260] 21 进入槽
[0261] 22 钩轴
[0262] 22a 内壁表面
[0263] 22al 肋部
[0264] 23 细长孔
[0265] 23a 内圆周
[0266] 23al 肋部
[0267] 3 主体板
[0268] 31 进入槽
[0269] 33 细长孔
[0270] 4 钩杆
[0271] 41 轴孔
[0272] 42 扣合槽
[0273] 43 钩部
[0274] 44 弹簧连接部
[0275] 45 杆连接部
[0276] 5 钩弹簧
[0277] 6 杆
[0278] 9 紧固元件
[0279] 10 第二紧固元件
[0280] 101 锁定装置
[0281] 102 底板
[0282] 121 进入槽
[0283] 122 钩轴
[0284] 103 主体板
[0285] 131 进入槽
[0286] 104 钩杆
[0287] 141 轴孔
[0288] 142 扣合槽
[0289] 143 钩部
[0290] 144 弹簧连接部
[0291] 145 杆连接部
[0292] 105 钩弹簧
[0293] 106 杆
[0294] 109 紧固元件
[0295] 301 锁定装置
[0296] 302 底板
[0297] 321 进入槽
[0298] 322 钩轴
[0299] 322a 细长孔
[0300] 323 棘轮轴
[0301] 323a 细长孔
[0302] 304 钩杆
[0303] 341 轴孔
[0304] 342 扣合槽
[0305] 343 钩部
[0306] 344 锁定部
[0307] 305 棘轮
[0308] 351 轴孔
[0309] 352 啮合部
[0310] 353 施加部
[0311] 309 紧固元件
[0312] 310 第二紧固元件
[0313] S 锁扣
[0314] A 钩杆的旋转移动轨迹
[0315] F 要承受的载荷
[0316] 0 参考位置
[0317] 〇! 前方位置
[0318] 02 后方位置
[0319] 03 前方位置
[0320] 04 后方位置
[0321] 401 锁定装置
[0322] 402 底板
[0323] 421 进入槽
[0324] 403 主体板
[0325] 430 机构容纳部
[0326] 431 进入槽
[0327] 432 钩轴
[0328] 432a 孔
[0329] 432al肋部(细长突出部)
[0330] 433 钩限制槽
[0331] 434 弹簧座
[0332] 435 打开轴
[0333] 436 杆弹簧座位
[0334] 437 紧固座
[0335] 437a锁定表面
[0336] 437b 内圆周表面
[0337] 438 紧固孔
[0338] 404 钩杆
[0339] 441 轴孔
[0340] 442 扣合槽
[0341] 443 钩部
[0342] 444 弹簧连接部
[0343] 445 杆邻接部
[0344] 44? 一端侧(进入槽侧)
[0345] 445al打开杆压力承受:表面
[0346] 445a2导杆受:压表面
[0347] 445b另一端侧(外圆周侧)
[0348] 445b 1打开杆受压表面
[0349] 446 突出部
[0350] 405 打开杆
[0351] 451 轴孔
[0352] 452 拉杆连接部
[0353] 453 推杆连接部
[0354] 454 按压部
[0355] 454a按压表面
[0356] 455 探测部
[0357] 455a压力承受表面
[0358] 456 旋转防止部(防止部)
[0359] 456a旋转防止表面
[0360] 457 停止部
[0361] 457a压力承受表面
[0362] 406 导杆
[0363] 461 导孔
[0364] 462 钩杆扣合部(扣合部)
[0365] 463 钩杆邻接部(扣合部)
[0366] 464 锁扣扣合部
[0367] 465 锁扣滑动接触部
[0368] 466 弹簧连接部
[0369] 467 锁定部
[0370] 407 钩弹簧
[0371] 408 杆弹簧
[0372] 409 紧固元件
[0373] 410 第二紧固元件
[0374] 411 锁定装置
[0375] 416 导杆
[0376] 461 导轴
【权利要求】
1. 一种锁定装置,其包括: 钩杆,其在由设置在锁扣的进入方向的深处侧的钩轴引导的同时从打开位置移动到扣 合位置,从而与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进入远至深处侧的所述锁扣扣合,以保持所述锁扣; 及 导杆,其在所述导杆部分地重叠在所述钩杆上的状态下由设置在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 的所述深处侧的导轴引导,并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从所述深处侧向进入侧受到偏置,以 限制所述钩杆从所述打开位置向所述扣合位置移动, 其中,所述导杆在所述锁扣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进入远至所述深处侧时而被所述锁 扣按压时,所述导杆将所述钩杆从所述打开位置移动至所述扣合位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导轴是与所述钩轴相同的轴。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定装置,其包括: 钩弹簧,所述钩弹簧的一端被锁定在所述钩杆上,且所述钩弹簧的另一端部被锁定在 所述导杆上, 其中,所述钩弹簧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从所述深处侧朝所述进入侧偏置所述导杆并 从所述打开位置朝所述扣合位置偏置所述钩杆。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定装置, 其中,所述钩杆包括朝所述导杆突出的邻接部,且 其中,所述导杆包括扣合部,所述扣合部设置在所述邻接部的移动轨迹上,并通过与所 述邻接部邻接来限制所述钩杆的移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定装置, 其中,为了使所述钩杆和所述导杆在进入有所述锁扣的进入槽上分开,所述钩杆和所 述导杆布置成使得使所述邻接部和所述扣合部位于所述进入槽的一侧且将钩弹簧设置在 所述进入槽的另一侧, 其中,所述钩弹簧的一端部被锁定在所述钩杆上且所述钩弹簧的另一端部被锁定在所 述导杆上,且 其中,所述钩弹簧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从所述深处侧朝所述进入侧偏置所述导杆并 从所述打开位置朝所述扣合位置偏置所述钩杆。
6.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导杆包括导孔,在所述导孔中插入有所述 导轴,且所述导轴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从所述进入侧朝所述深处侧引导所述导杆。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导杆包括锁扣滑动接触部,所述锁扣滑动 接触部被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进入远至所述深处侧的所述锁扣按压以使所述导杆旋转。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扣合部与所述邻接部邻接,使得所述导杆 旋转。
9.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导杆包括锁扣扣合部,所述锁扣扣合部具 有圆柱形形状并与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进入远至最深部分的所述锁扣扣合。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用于容纳所述导杆的主体板包括锁定表面, 所述锁定表面用于锁定所述导杆直至所述锁扣沿所述锁扣的进入方向进入远至所述深处 侧。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定装置,其还包括: 外壳,其用于容纳所述钩杆和安装在安装元件上的所述导杆,并包括进入有所述锁扣 的进入槽;及 紧固元件,其用于将所述外壳固定至所述安装元件,使得所述外壳能够在通过将如下 区域投影到所述外壳上而界定的范围内相对于所述锁扣移动,所述区域具有以与所述钩杆 扣合的所述锁扣为中心的半径,所述半径等于到与所述锁扣扣合的所述钩杆的最外面位 置的长度。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外壳能够绕所述紧固元件旋转地移动。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定装置,其中,所述紧固元件插入地穿过所述钩杆的旋转 中心。
14.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定装置,其包括: 第二紧固元件,所述第二紧固元件插入地穿过细长孔,所述细长孔形成在所述外壳中 并具有以所述紧固元件为中心的类弧形形状。
15.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锁定装置,其包括: 姿态保持部,所述姿态保持部用于保持围绕所述紧固元件的所述外壳的姿态。
【文档编号】E05B83/00GK203832288SQ201290000731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4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8日
【发明者】鎌田清彦, 濑户直也 申请人: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